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慧  肖娟  张琪  林颖洁 《中国临床康复》2011,(29):5479-5482
背景:近年,上颌窦提升中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骨替代材料问题存在争议,器械及影像学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上颌窦提升的临床应用及术式的改良,新术式的不断报道也促进了上颌窦提升的成熟与发展。目的:总结上颌窦提升在材料研究库、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及超声骨刀在临床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新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10 PubMed数据、SC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上颌窦提升植骨材料、影像学应用及器械的应用、术式改良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上颌窦提升在材料学、影像学及设备学上的发展将为口腔种植在术前诊断测量、手术设计、预后分析等方面提供更为科学的服务。目前的不足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在上颌窦提升中植骨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方面,由于植骨后观察时间不足还未能得出较有效和有力的比较;不使用植骨材料的观点和效果需更多研究及实验的验证;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只是硬组织的三维成像,不能得到黏膜等软组织的状态及观察测量信息,还有待研究发展;超声骨刀的出现较新,今后在器械工作头的选择及操作技巧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讨改进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上颌窦提升中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骨替代材料问题存在争议,器械及影像学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上颌窦提升的临床应用及术式的改良,新术式的不断报道也促进了上颌窦提升的成熟与发展.目的:总结上颌窦提升在材料研究库、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及超声骨刀在临床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新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10 PubMed数据、SC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上颌窦提升植骨材料、影像学应用及器械的应用、术式改良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上颌窦提升在材料学、影像学及设备学上的发展将为口腔种植在术前诊断测量、手术设计、预后分析等方面提供更为科学的服务.目前的不足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在上颌窦提升中植骨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方面,由于植骨后观察时间不足还未能得出较有效和有力的比较;不使用植骨材料的观点和效果需更多研究及实验的验证;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只是硬组织的三维成像,不能得到黏膜等软组织的状态及观察测量信息,还有待研究发展;超声骨刀的出现较新,今后在器械工作头的选择及操作技巧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讨改进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背景:为了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方便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颌窦提升术前准确了解上颌窦区域的解剖结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牙科锥形束CT影像研究上颌窦区的解剖结构特点,为上颌窦提升种植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249例成年人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在选择的层面上测量左侧上颌窦内壁的近远心距离和上颌窦的宽度,并对上颌窦内分嵴的情况和上颌窦壁血管的走行特点进行初步观察和分析。结果与结论:上颌窦内壁的近远心距离的总平均值为(32.0±3.81)mm,上颌窦的宽度总平均值为(21.70±5.16)mm。不同性别、年龄段上颌窦内壁的近远心距离和上颌窦的宽度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上颌窦内分嵴的发生率为33%(78/249);锥形束CT能清晰准确的显示出上颌窦壁血管的分布和走行特点。说明牙科锥形束CT能够全面并准确反映上颌窦的解剖结构,对决定上颌窦提升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式以及避免或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为了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方便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颌窦提升术前准确了解上颌窦区域的解剖结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牙科锥形束CT影像研究上颌窦区的解剖结构特点,为上颌窦提升种植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249例成年人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在选择的层面上测量左侧上颌窦内壁的近远心距离和上颌窦的宽度,并对上颌窦内分嵴的情况和上颌窦壁血管的走行特点进行初步观察和分析。结果与结论:上颌窦内壁的近远心距离的总平均值为(32.0±3.81)mm,上颌窦的宽度总平均值为(21.70±5.16)mm。不同性别、年龄段上颌窦内壁的近远心距离和上颌窦的宽度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上颌窦内分嵴的发生率为33%(78/249);锥形束CT能清晰准确的显示出上颌窦壁血管的分布和走行特点。说明牙科锥形束CT能够全面并准确反映上颌窦的解剖结构,对决定上颌窦提升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式以及避免或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BCT)用于颞下颌骨关节病(TMJOA)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因颞颌关节部位不适就诊检查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BCT检查,安排影像学医师进行结果的判定,对TMJOA的检出情况及影像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接受检查的患者,最终确诊TMJOA67例,占83.75%;男性检出情况低于女性;影像学特征上,溶解破坏类以髁突骨皮质模糊或不连续为主,相对稳定类以骨质增生、硬化为主,伴有关节间隙明显变窄表现。结论 CBCT在TMJOA的检出上具有高度可行性,影像学特征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维吾尔族和汉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second mesiobuccal canal,MB2)的发现率进行研究.方法 137例维吾尔族患者和141例汉族患者共556颗上颌第一磨牙行CBCT检查,比较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现率的差异,分析MB2发现率与性别、牙位、年龄的关系.结果 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MB2发现率分别为73.36%(201/274)、65.25%(184/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年龄≤40岁者MB2发现率(78.05%、70.00%)高于年龄>40岁者(66.36%、58.04%) (P<0.05);维吾尔族男性和女性MB2发现率(73.13%、73.57%)、左侧和右侧MB2发现率(75.91%、70.80%),汉族男性和女性MB2发现率(66.92%、63.82%)、左侧和右侧MB2发现率(66.67%、63.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2发现率随年龄增高而降低,且维吾尔族患者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现率高于汉族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方法选取在华北理工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4例,年龄14~45岁,将其按下颌平面角测量值分为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用NewTom自带处理软件分别测量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唇侧皮质骨骨密度、松质骨骨密度和舌侧皮质骨骨密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侧切牙唇舌侧皮质骨和松质骨骨密度均大于中切牙(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间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存在差异,提示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患者在正畸矫治时应予以不同的矫治设计,侧切牙的移动要比中切牙困难.  相似文献   

8.
骨梗死较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X线平片或CT容易漏诊或误诊,病因也复杂。本文探讨了骨梗死的临床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误诊。1材料与方法本组3例,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25、34、54岁。临床表现为双膝疼痛一侧明显伴僵直1例,单膝疼痛2例。病程1个月~4年。1例有大量饮酒史数年,3例均无潜水史,1例因疼痛服用激素3个月,每日强的松10~20mg。3例均行X线和MRI检查,2例作CT检查。采用仪器为日立Tuobo螺旋CT扫描仪,层厚5~7mm间隔5mm连续扫描;日立MRP7000AD0.3T永磁型磁共振扫描仪,膝关节表面线圈,所用序列为SE:T1WI(…  相似文献   

9.
付国英  郑敏 《临床医学》2011,31(11):100-101
目的探讨CT对上颌窦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交通医院耳鼻喉科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62例上颌窦病变患者,其中炎性病变43例,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6例,上颌窦骨折2例。CT扫描与术中发现、术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2%(57/62),CT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0%(56/62)。结论 CT能较好地显示上颌窦的炎性病变以及肿瘤的侵犯范围,肿瘤病变的骨质破坏程度有助于准确进行肿瘤的TNM分期及规定放疗野,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为准确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但鉴别诊断和定性诊断还应密切结合临床和病理。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870-1871
2011年6月~2012年2月期间17例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病例纳入研究对象,均接受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处理,术后随访3年,评估不同观察时点的骨吸收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术后手术部位均存在肿胀现象,采取冰敷处理后逐步消退;术后1、2、3年随访发现骨吸收量持续增加,分别为(0.57±0.14)mm、(0.61±0.13)mm、(0.64±0.2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临床治疗方案中,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且远期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颌窦正常解剖变异及伪影的X线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CT复查和手术证实上颌窦瓦氏位及柯氏位有异常征象59份平片。结果:上颌窦发育不全11份,上颌窦壁局限性骨岛影27份。窦壁软组织伪影17份,窦壁内伪影4份。结论:日常工作必须熟悉解剖变化和伪影的X线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CBCT观察分析安徽中部地区汉族人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方法 对2018年-2022年就诊于合肥市口腔医院行CBCT检查的412例患者共824侧下颌管进行观察,统计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结果 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为29.94%。结论 合肥及周边地区汉族人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较高,在下颌后牙区行手术时,应拍摄CBCT,以防损伤下颌管分支的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单侧后牙反[牙合]髁突的体积与表面积差异。方法选择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后牙反[牙合]成年患者25例为实验组,健康成人正常咬合35例为对照组,拍摄颅颌面CBCT影像,应用Mimics10.0进行髁突的重建与体积和表面积的测量,分析。结果成年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反侧髁突的体积与表面积明显小于非反侧(P〈0.05)。成年单侧后牙反[牙合]组的不对称性指数也显著高于正常咬合对照组(P〈0.05)。结论成年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髁突发育不对称,影响颞下颌关节的正常发育,提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应尽早矫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颌前牙区多生牙解剖形态特点及其与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为口腔多学科治疗与临床教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6年4月在兰州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经锥形束CT(CBCT)确诊为上颌前部多生牙的237例患者的309颗多生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7例,女性50例,年龄6~47岁(平均20岁)。通过CBCT三维重建影像并使用扫描软件自带长度测量工具,分析测量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数目、形态、大小、三维空间位置、唇腭侧骨壁厚度,以及对邻牙及其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生牙多埋伏于颌骨腭侧及牙弓内,其中1颗占71.4%,2颗占27.5%,3颗占1.1%。11与21牙位间占89.5%,其他部位占11.5%。位于腭侧占87.5%,唇侧占4.5%(n=14),唇腭弓内占8.0%(n=25)。圆锥形占79.3%,结节形占9.8%,侧切牙形占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倒置占77.4 %,正位占17.0%,其他横向埋伏占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Ⅰ类、Ⅱ类、Ⅲ类骨壁描述分别占83.1%、5.6%、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邻近恒牙或恒牙胚接触占86.7%,与邻近恒牙或恒牙胚距离≥1 mm的占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长度为11.92±2.84 mm,最大冠周径为6.06±2.15 mm。就诊年龄与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临床分型的相关(P<0.05),性别方面以男性较为多见(P<0.05)。结论上前牙区多生牙解剖形态以及空间位置相对恒定,CBCT能清晰显示多生牙与周围组织结构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为早诊断、开展早期口腔临床干预提供实验测量的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上颌窦内提升术治疗上颌窦内垂直骨量不足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8例上颌窦内垂直骨量不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水压法组(n=30)和冲顶法组(n=28)。水压法组采用水压法治疗,冲顶法组采用冲顶法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骨吸收高度、种植体存留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上颌窦底提升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水压法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冲顶法组(P <0. 01)。术后6、12、24个月,两组骨吸收高度逐渐增高(P <0. 01);术后6、12、24个月,水压法组骨吸收高度明显低于冲顶法组(P <0. 01)。两组种植体存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水压法和冲顶法治疗上颌窦内垂直骨量不足患者均能够有效提升上颌窦底高度,种植体留存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水压法较冲顶法近远期吸收少,患者术后疼痛感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该研究旨在通过千伏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肺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分析,确定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外扩至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边界的大小.方法:2019年1—12月在我院全程进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63例肺癌患...  相似文献   

19.
背景:应用短种植体在上颌窦区种植后生物力学指标会有哪些变化?目的:建立包含上颌窦的Ⅱ类骨质真实上颌骨模型,观察Ⅱ类骨质下上颌窦区垂直骨高度为9mm时应用短种植体的最佳的长度和直径范围。方法:建立包含短种植体的上颌窦区Ⅱ类骨质的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短种植体直径为4~6mm和长度为6~8mm,分析直径和长度对颌骨的等效应力峰值。结果与结论:垂直(颊舌)加载时,随着直径增加,皮、松质骨的等效应力分别下降26%(40%)和31%(45%),随着长度增加,皮质骨和松质骨的等效应力峰值分别下降8%(5%)和0(7%)。两种方式加载时下,当直径>4.8mm且长度>7.5mm时,颌骨的等效应力峰值对直径和长度的响应曲线曲率位于-1和0之间,变量直径比长度对颌骨的等效应力峰值的影响更明显。结果证实,短种植体的长度和直径的增加可以降低颌骨应力,尤其是直径的增加更有利于改善力学分布,当窦嵴距为9mm应用短种植体时,直径应>4.8mm,长度应>7.5mm,可保证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应用短种植体在上颌窦区种植后生物力学指标会有哪些变化?目的:建立包含上颌窦的Ⅱ类骨质真实上颌骨模型,观察Ⅱ类骨质下上颌窦区垂直骨高度为9mm时应用短种植体的最佳的长度和直径范围。方法:建立包含短种植体的上颌窦区Ⅱ类骨质的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短种植体直径为4~6mm和长度为6~8mm,分析直径和长度对颌骨的等效应力峰值。结果与结论:垂直(颊舌)加载时,随着直径增加,皮、松质骨的等效应力分别下降26%(40%)和31%(45%),随着长度增加,皮质骨和松质骨的等效应力峰值分别下降8%(5%)和0(7%)。两种方式加载时下,当直径〉4.8mm且长度〉7.5mm时,颌骨的等效应力峰值对直径和长度的响应曲线曲率位于-1和0之间,变量直径比长度对颌骨的等效应力峰值的影响更明显。结果证实,短种植体的长度和直径的增加可以降低颌骨应力,尤其是直径的增加更有利于改善力学分布,当窦嵴距为9mm应用短种植体时,直径应〉4.8mm,长度应〉7.5mm,可保证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