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超声表现及诊断思路,提高脾脏肿瘤的术前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证实的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超声影像资料及病理资料。 结果 超声表现:4例均为单发,肿块边界与脾脏组织分界不清,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整体表现为低回声3例,等回声1例;4例肿块内部均呈分叶样改变,其中1例肿块内可见散在钙化灶;彩色多普勒表现:肿块内可见血流信号,周边可见多条血管由肿块表面直插进入肿块中心,呈“轮辐状”。 结论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是一种脾脏的良性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主要靠影像学检查发现,超声检查有一定的特异性表现,手术切除脾脏后可治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超声表现。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SANT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以及血流分布等情况,并与大体及镜下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本组8例脾脏SANT,共观察9个病灶,其中7个呈外生性生长;病灶多呈类圆形,平均最大径(5.48±1.69)cm,边界尚清晰。病灶呈等或偏低回声,内部可见数量不等的条状或小片状高回声,多乏血供,未见明显囊性变或钙化。脾脏SANT病理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病灶,内可见纤维硬化组织包绕、分隔血管瘤样结节。结论 脾脏SANT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高对SANT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对1例SAN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SANT是一种近几年报道的罕见疾病,因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非常容易引起误诊,确诊需依赖其特征性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论 SANT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良性病变,预后良好,行脾切除术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女,51岁。因"发现脾脏占位1个月余"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阳性体征,腹平软,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灶,CT值约47 HU,边界欠清(图1);MRI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占位,其大小约6.3 cm×5.6 cm×6.3 cm,T1WI呈稍低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3例SAN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低倍镜下显示,脾脏组织中多见结节样结构,类似于肉芽肿的表现,部分结节分界不清。结节内可见窦样、裂隙状或不规则形血管腔结构,以及较肥胖的内皮细胞,结节之间可见增生的纤维组织,部分伴胶原化,伴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种不同类型的血管:CD34~+/CD31~+/CD8~-的毛细血管、CD34~-/CD31~+/CD8~-的小静脉和CD34~-/CD31~+/CD8~+的窦隙。结节间梭形细胞SMA、CD68标记阳性,S-100标记阴性。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脾脏原发的良性瘤样病变,有特征性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现,需要与脾脏的其他良恶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1-2017年福建省立医院诊断的5例SANT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4~50岁(平均34.4岁),5例病例病理学特征相似,SANT的主要特征是低倍镜下富含血管的结节样结构,高倍镜下结节中央可见裂隙状或不规则扩张的血管腔,内衬内皮细胞,结节周围及结节之间可见梭形细胞或卵圆形细胞,结节间质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结节内显示三种不同血管:分别是CD34、CD31(+),CD8(-);CD34(-),CD31、CD8(+);CD34、CD8(-),CD31(+)。结节周围及间梭形细胞或卵圆形细胞不同程度表达SMA及CD68。结论 SANT是一种良性的具有相对独特病理学特征的血管性病变,确诊依靠临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易误诊为脾错构瘤、血管瘤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道1例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并回顾相关的文献,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术前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回顾相关文献,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脾SANT CT平扫多为等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其强化模式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MRI上T1WI呈等或...  相似文献   

9.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是一种较罕见的脾脏良性病变,迄今文献报道不足100例,因以往文献上多为个例报道,加之本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缺乏特异性,术前常被诊断为脾脏其他病变。近年来,有关SANT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为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本病的认识,现就其命名及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spleen,SANT)是近年才认识的一种脾反应性血管瘤样增生性病变,非常少见,国内仅有少数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进行详细的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SAN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组织学镜下见具有众多由环靶状纤维组织围绕的肉芽肿样结节,伴有结节间不同程度硬化的间质;肉芽肿样结节内细胞呈卵圆形、短梭形,胞质相对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内可形成含红细胞的腔隙,细胞间还穿插有衬覆肥胖内皮细胞的枝芽状毛细血管及相对扩张的窦隙样血管腔隙。免疫组化示结节内不同血管样结构有3种不同的表达,结节内梭形、卵圆形细胞CD31、CD68和SMA呈不同程度(+),而CD21、S-100和EMA均(-)。术后随访,患者未发现病变复发和转移。结论 SANT是脾具有特征性改变的一种良性病变,过去易与脾炎性假瘤、错构瘤或血管瘤等相混淆。行脾切除术可治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41岁,主因“左上腹阵发性隐痛1个月,加重1天伴绞痛1h”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CT:脾实质前部团块状稍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密度欠均匀,增强呈向心性强化,动脉期病灶边缘环状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范围稍扩大,延迟期强化范围推进至病灶中央,但中央裂隙样低密度灶始终未见强化.  相似文献   

13.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报道2例少见的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 对2例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脾SANT具有众多由环靶状纤维组织围绕的肉芽肿样结节,伴有结节间不同程度硬化的间质;肉芽肿样结节内细胞呈卵圆形、短梭形,胞质相对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内可形成含红细胞的腔隙,细胞间还穿插有衬覆肥胖内皮细胞的枝芽状毛细血管及相对扩张的窦隙样血管腔隙.免疫组化显示结节内不同血管样结构有3种不同的免疫组化表达;此外,结节内梭形、卵圆形细胞CD31、CD68和SMA呈不同程度(+),而CD21、S-100、CDl和ENA均(-);仅结节周边细胞F8(+),SMA结节间及结节周边纤维SMA均(+).结论 SANT是脾具有特征性改变的一种良性病变.过去常被归人脾炎性假瘤、错构瘤或血管瘤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1例SAN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病变呈多个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为裂隙样及不规则的富含红细胞的血管样腔隙,边缘间质内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vimentin弥漫(+),血管瘤样结节CD31和CD34(+),CD8(-);多结节CD235α及CD 61(+);结节中靶环状排列的梭形细胞及卵圆形细胞SMA、actin、CD 68、S-100、lysozyme、EMA及CD1α不同程度(+);CK-pan、ALK、CD21、CD23均(-)。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SANT是一种罕见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改变的良性病变,确诊需依据其特征性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脾切除术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5.
16.
患者男性,65岁。体检发现脾占位1周。CT检查示脾占位,性质待定;左肾占位。临床及辅助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行脾切除及部分肾切除术,标本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巨检:脾标本,12 cm×7.5 cm×5.5 cm大小,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6岁,无明显诱因腹胀1年6个月,加重1周.体检:腹平软,肝肋下未及,脾大;MRI示(图1~3):脾脏血管肉瘤,肝脏多发性富血供转移灶伴部分病灶内出血可能大,腰椎信号普遍异常;淋巴结发射断层成像(ECT)、骨髓活检无明显异常.术中示:肝脏红色,表面多个大小不等黑色结节,脾脏淤血性肿大,表面颜色深浅不一,花斑状,大小约25 cm×15 cm×8 cm,大网膜见几个黑色结节,术中诊断:脾血管瘤,行脾切除+肝结节活检术.术后病理诊断(图4):脾窦岸细胞血管瘤,送检肠系膜结节为脂肪组织,其中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呈结节状排列,送检肝脏组织镜下见广泛扩张的血管,内衬扁平细胞,腔内见大量红细胞.脾脏肿瘤免疫组化标记结果:VI(+)、F8(+)、SMA(+)、CD34(+).  相似文献   

18.
例1,男,36岁。体检发现脾占位1个月入院。查体:肝脾及浅表淋巴结不大。超声检查:脾大小正常,内见42mm×37mm团状低回声,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图1),考虑脾占位,性质待定,淋巴瘤不除外。磁共振考虑脾错构瘤可能大。行脾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包膜完整,切面不均质。病理结果:脾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图。1例2,女,37岁。中上腹不适,体检发现肝脾占位入院。查体:肝脾及浅表淋巴结不大。超声检查:肝右叶多个稍高回声团,边界清,最大者26mm×27mm,测及动脉血流频谱,RI0.63;脾肋间切面见52mm×36mm团状低回声,周边测及动脉血流频谱,RI0.66。超声造影:脾内…  相似文献   

19.
<正>病例女,55岁,腹痛2 d,加重12 h入院。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既往无肿瘤病史。CT:脾脏增大、形态不规则,其内多发团块状、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晰,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MRI:脾脏内多发类圆形结节、团块影,T1WI、DWI均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以低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边缘强化,门脉期向中心呈辐条状强化,延迟期中央瘢痕部分可见强化、另可见中央裂隙状低信号区。术后病理: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免疫组化:CD31(+),CD34(局部+)。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女,27岁,因体检发现脾门区肿瘤入院。超声检查:脾脏切面形态失常,实质点状强回声分布不均匀,脾门区可见一个大小为5.2 cm×4.3 cm×4.7 cm的团状低回声向脾脏内凸起,边界欠清晰,内回声不均匀,可见高回声条索样分隔,呈"分叶状"改变。脾门区脾静脉受压迫(图1);CDFI示上述肿块内可见血流信号,周边可见多条血管由肿块表面直插入肿块中心,呈"轮辐状"(图2)。超声提示:脾门区实质性占位性病变(血管瘤?其他占位性病变)。CT提示:脾门区占位,考虑血管瘤可能。因肿块体积较大,生长迅速,且已压迫脾静脉,行腹腔镜下全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