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00例,治疗组(51例)服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49例)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等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其他同治疗组。结果:组间血脂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宋文彤  贾岩 《中国厂矿医学》2011,(12):1097-10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方法将123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62例)。观察治疗8个月后2组血清hs-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病复发率。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下降明显(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8个月血清hs-CRP、IMT均显著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P均〈0.01);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CRP下降幅度、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较氯吡格雷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氯吡格雷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hs-CRP浓度,使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及降低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选择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1,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C反应蛋白(CRP)、双侧颈动脉B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测量斑块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并在治疗6个月进行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结果 (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个月后比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RP的水平降低(P均〈0.05),对照组CRP水平也比其治疗前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前TC和LDL-C及CRP水平降低(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1个月后TC、LDL-C和CRP水平降低(P均〈0.05),但治疗3个月后CRP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其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IMT均降低(P均〈0.01);两组斑块面积在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rouse积分较其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降低(P均〈0.05)。(3)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ADL评分增加(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降脂和抗炎的作用,并能稳定或逆转颈动脉斑块,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蒋美媛  庞明  陈敏  严红  余艳  黎华 《广西医学》2013,(6):672-674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内膜斑块的作用。方法将9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普罗布考组,每组32例,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IMT、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治疗6个月后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ox-LDL、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明显减少,并且效果好于阿托伐他汀组及普罗布考组(P<0.01)。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基础用药加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对照组30例,基础用药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做总胆固醇(CHOL)检测及颈动脉B超检查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结果CHOL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在治疗组用药后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降低脑梗死患者CHOL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明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及改善血液循环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大明胶囊,疗程3个月。结果:两组组间血脂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斑块大小均较治疗前缩小,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明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调脂、稳定斑块及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疗效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7.
刘建华 《大家健康》2016,(11):175-175
目的: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讨论实施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该院于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基础治疗;针对观察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患者为(1.51±0.23)mm,观察组患者为(1.07±0.2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实施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可以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的减少,逐步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积极意义较大。建议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将阿托伐他汀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龚家俊 《中外医疗》2013,32(1):133+135-133,13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0-2012年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中患者46例,对照组中患者44例。对患者在入院时、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脂水平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IMT)。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中的患者无显著性血脂变化(P〉0.05),在6个月后干预组中颈动脉斑块ITM的厚度明显缩小,对照组中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并且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异化斑块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胡水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4,(31):4235-4236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06例2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5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参考组患者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变化情况观察。结果相较治疗前2组患者颈总动脉中膜厚度、hs-CRP、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均出现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显著,有助于调控凝血、血脂及纤溶系统平衡,从而缓解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110例伴有2型糖尿病的中重度高血压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列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B组)55例,每日静点前列地尔20μg,每日1次,疗程14d,此后坚持服用贝前列素钠片40μg,每日3次,同时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持续1年;阿托伐他汀治疗组(C组)55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持续1年。钡0定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壁的结构,粥样斑块的形态、大小,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5),B组较C组减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管的重构有较好的逆转作用,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4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及降纤药等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hs-CRP、TNF-α)水平、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和m RS评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TPA、IMT、不稳定性斑块数目)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TPA和不稳定斑块数目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IMT虽均有降低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3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TPA和不稳定斑块数目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短期预后较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短期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综合疗效。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5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78例绝经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老年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39例和观察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组)39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正常骨量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血脂及血清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正常骨量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血脂及血清CR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疗效较佳,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各项疾病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0年4月~2011年5月经B超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老年患者105例,将其分为两组。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治疗组,5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州和阿司匹林100mg/d;阿司匹林单独治疗组(对照组,50例)仅给予阿司匹林100mg/d。疗程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指标、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血清hs—CRP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改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程度,具有稳定斑块作用,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的观察。方法:经头颅CT、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和对照组各50例,与4w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脂。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载脂蛋白A1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樊淑敏 《中原医刊》2011,(14):50-5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h—CRP和IL-6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一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并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135例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对照组(63例)与观察组(7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脑心通胶囊,治疗6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TC、TG、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NIHSS、IMT、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3次/d。对照组单独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治疗12周后留取血标本作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等血脂分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并通过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治疗12周后,TC、TG、LDL—C水OF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HDL—C均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hs-CRP、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颈动脉IMT均变薄(P〈0.05),但治疗组明显变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脂及较强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可逆转或延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6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成Ⅰ组(阿托伐他汀10mg)和Ⅱ组(阿托伐他汀20mg),每组各30例。治疗24周后,详细记录两组颈动脉斑块的部位、数目、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生化(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值。结果24周后,Ⅰ组、Ⅱ组TC、LDL—C显著降低,HDL—C升高;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减少,面积缩小,IMT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mg或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及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减少斑块数量,减小斑块面积、稳定斑块,但半年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昭华  钟远伦 《西部医学》2009,21(7):1180-118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晚1次;对照组51例,服用肠溶阿司匹林75mg,每日1次,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测定4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浆hsCRP浓度、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经彩色多普勒技术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常规治疗组40例为对照组。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IMT值缩小,血中TC、TG、LDL-C、hsCRP水平降低(P〈0.05),另一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