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眩晕方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53例口服倍他司汀,观察组52例口服倍他司汀合眩晕方,疗程1周,比较2组疗效、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积分及半年内头晕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23%,优于对照组的83.02%(P<0.01);治疗后观察组DHI积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2组半年内同部位BPPV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眩晕方能加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60例,对其采取复位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疗效评价标准,治愈4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随访6个月~1.5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仅1例复发。结论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不仅能够显著改善症状,而且复发率低,无明显痛苦和不良反应,还具有方法简单、操作安全、易学易掌握、所需费用低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和手法复位疗法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确诊的9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体位诱发试验判断BPPV的临床类型,给予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92例BPPV患者中,男36例,女56例,平均年龄(46.5±12.3)岁。其中单侧后半规管BPPV 55例,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 30例,单侧前半规管BPPV 2例,混合型BPPV 3例,尚有少数主观性BPPV。手法复位1周及3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85.9%和95.6%。结论:BPPV患者有其自身的临床特征,须与其他眩晕性疾病相鉴别,手法复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SRM-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联合金纳多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 以16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金纳多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80例,金纳多组采用金纳多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SRM-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联合金纳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起效时间、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半年内复发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金纳多组,治疗起效时间、DHI评分、半年内复发率均短于/低于金纳多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比单独采用金纳多治疗,SRM-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联合金纳多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颗粒复位手法(PRM)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PC-BPPV患者进行PRM治疗.结果 经1次PRM治疗后,30例症状消失,首次治疗成功率为75%,其中病程在1周内的21例有19例症状消失.5例经2次PRM治疗,2例经3次PRM治疗后症状也消失,总治疗成功率为92.5%.结论 PRM治疗PC-BPPV安全有效,凡诊断明确均应给予PRM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PC-BPPV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根据复位后残余症状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有残余症状组与无残余症状,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C-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100例PC-BPPV患者复位后有17例出现残余症状,发生率为17.00%,其中头晕5例,占比29.41%,不稳2例,占比11.76%,颈部不适4例,占比23.54%,合并2种残余症状5例,占比29.41%,合并3种残余症状1例,占比5.88%。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不是PC-BPPV患者复位后发生残余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半规管受损、复位次数≥3次、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41分、眩晕残障量表(DHI)得分、焦虑抑郁量表(HADS)得分均为PC-BPPV患者复位后发生残余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半规管受损、复位次数≥3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次数对不同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疗效的影响。方法:130例BPPV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88例,水平半规管BPPV36例,混合型BPPV 6例。将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分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连续复位3~5天,对照组诊断当天及1周后各复位1次,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后半规管BPPV治疗2周后,观察组痊愈率81.82%,对照组痊愈率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93.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半规管BPPV治疗2周后,观察组痊愈率86.67%,对照组痊愈率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8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多次复位可提高各型BPPV早期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4):69-73
目的 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后不同残余症状的发生率,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BPPV的患者172例,收集临床资料,统计残余头晕、走路不稳、颈部不适发生率,并针对不同残余症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172例患者复位成功后出现残余症状者84例,残余症状发生率48.84%(84/172),其中残余头晕发生率57.14%(48/84)、走路不稳发生率60.71%(51/84)、颈部不适发生率29.76%(25/8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复位次数、焦虑状态是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程、复位次数、焦虑状态是BPPV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程、复位次数是BPPV复位后残余颈部不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PPV复位后存在头晕、走路不稳和颈部不适三个主要残余症状,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复位次数和焦虑状态,走路不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程、复位次数和焦虑状态,残余颈部不适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程、复位次数,这为早期针对性识别各残余症状提供帮助,有助于临床针对性治疗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对43例诊断为BPPV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治愈(83.72%),4例好转(9.30%),3例无效(6.98%)。结论:经相关检查后确诊为BPPV的患者,Epley法治疗BPPV经济、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32例HS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法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2种试验方法检查后诱发水平向地性眼震18例,采用Lempert的Barbecue翻滚疗法复位治疗;诱发水平背地性眼震14例,3例在变位试验过程中直接转换为向地性眼震并行Barbecue翻滚疗法复位治疗,11例采用Gufoni疗法转换眼震方向,转换成功8例并行Barbecue翻滚疗法复位治疗。32例HSC—BPPV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为75.0%(24/32),3个月总有效率为84.4%(27/32)。经半年随访有4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2.5%。结论HSC—BPPV的诊断和治疗需首先明确不同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判别耳石位于半规管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发病机制类型,进而选择合适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为BPPV的43例患者,判定半规管病变侧别和类型后,应用管石复位法治疗.结果最后一次治疗后1周进行疗效评估,43例BPPV的患者,治愈32例(74.4%),有效9例(20.9%),总有效率95.3%.结论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具有操作安全、简单、疗效确切、费用低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PC-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Epley法加体位限制)与对照组(仅给予体位限制),分别进行治疗,采用痊愈、改善、无效的标准定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于第4,7,10天时痊愈率为82.76%、93.10%、100.00%,而对照组同期为15.56%、24.44%、60.00%;治疗组于第4,7,10天时有效率为96.55%、100.00%、100.00%,而对照组同期为53.33%、68.89%、88.89%,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应用Epley法加体位限制治疗PC-BP-PV,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提高,疗效优于单纯体位限制治疗。  相似文献   

1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但是由于该病发病机理不容易理解,在医学生教学中会遇到一些难点.对此,作者采用了一些对策,如借助于语言的艺术提高问诊的技巧、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加深发病机理的理解、现场示范教学提高Dix-Hallpike试验及手法复位的正确性、通过分组辩论加深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培养医学生整体医学的观念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收集本 院门诊经手法复位成功后有残余头晕症状的后半规管型BPPV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眼针组采用眼针治疗,西药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12mg/次,3次/d,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7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通过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2、4周的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DHI评分、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不同程度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眼针组和西药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其中眼针组治疗后1、2及4周的DHI评分、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和西药组(P<0-01),西药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眼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和西药组(P<0-05);治疗2周后,眼针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高于西药组的20%和对照组的0%(P<0-05);治疗4周后,眼针组和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PPV患者经手法复位后的残余头晕应当尽早干预,眼针疗法比口服西药治疗起效快,而且治疗周期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红 《医学综述》2009,15(11):1662-166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自限性前庭周围性疾病。BPPV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头外伤、迷路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耳手术、内淋巴积水、前庭神经炎、中耳病变等有关。治疗可采用手法复位法;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顽固病例可以施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范剑 《中外医疗》2013,(12):64-65
目的分析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经过手法复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选取来该院接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患者诊断的病情不同分别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Barbecue翻滚耳石复位法、后半规管Se-mont摆动法以及后半规管嵴顶结石症Brant-Daroff习服治疗。随访1年。结果病情不同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均有所恢复,在复查时有些患者也出现了复发的现象,且年龄大的患者出现复发的几率要高。结论对患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采取手法复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恢复,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且见效快,方法易操作,在短期内出现复发的可能性较低,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pley复位法、Barbecue复位法对BPPV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同时结合心理疏导,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结果:第1次治疗后46例(79.3%)痊愈,第2次治疗后53例(91.4%)痊愈,第3次治疗后57例(98.3%)痊愈,随访6个月1例复发,总有效率达98.3%。结论:手法复位结合心理疏导治疗BPPV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发病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BPPV患者的年龄、性别对BPPV发病的影响,并探讨BPPV发病与内耳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BPPV患者的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异常率为22.1%(32/145)、女性为37.2%(54/145);中年(30~55岁)BPPV患者的高刺激ABR的异常率为37.9%(55/145)、老年(>55岁)BPPV患者为21.4%(31/145);不同性别、年龄BPPV患者高刺激率ABR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内耳缺血可能与BPPV发病有关,但BPPV发病在不同性别、年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洪娟  毕涌  方练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622-624
目的探讨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1年9月本院治疗的192例单侧PC-BPPV患者,随机分为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组(EP+BE组)67例、改良Epley复位法治疗组(EP组)61例、倍他司汀治疗组(BE组)64例,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治疗的有效率和平均有效时间。结果 EP+BE组治疗3 d和1周后有效率均高于EP组和BE组,EP组治疗3 d和1周后有效率高于BE组,EP+BE组3 d内的平均起效时间短于EP组和BE组。结论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PC-BPPV安全有效,明显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