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此法结合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在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术对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8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行常规留置导尿术,观察组行间歇导尿术。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细菌计数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行间歇导尿术和膀胱功能锻炼4周后,观察组患者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尿道口有菌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6%,患者满意度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结论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术有助于增加患者的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维持膀胱近似生理状态,同时减少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艾灸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 按脊髓损伤部位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术辅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艾灸6周,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结果 两组均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但观察组各顶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较好效果,尤为胸、腰髓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对46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无菌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根据残余尿量确定间歇导尿次数。结果:全部患者经间歇导尿治疗,排尿功能均正常或接近正常,13例患者经30~50 d的间歇导尿,残余尿量少于80 ml停止导尿;25例形成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8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术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指导40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病人或家属掌握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定时观察尿常规、自主排尿能力、残余尿量、并发症和洗手前后细茵培养.36例病人经过3 d~12 d治疗能自行排尿,4例病人出院后仍需清洁间歇导尿;出院时自行排尿病人中34例残余尿量<100 mL,2例残余尿量100 mL~150 mL,治疗期间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提示,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病人应用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可促进病人的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7.
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导40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病人或家属掌握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定时观察尿常规、自主排尿能力、残余尿量、并发症和洗手前后细菌培养。36例病人经过3d-12d治疗能自行排尿,4例病人出院后仍需清洁间歇导尿;出院时自行排尿病人中34例残余尿量〈100mL,2例残余尿量100mL-150mL,治疗期间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提示,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病人应用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可促进病人的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我清洁间歇导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出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患者出院2个月后随访时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尿路感染情况、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对其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出院2个月后,对照组平均残余尿量为(158.3±90.7) ml,研究组为(96.8±85.4) ml;对照组患者尿路感染率为42.85%,研究组为19.04%,对照组的残余尿量、感染率及焦虑程度明显高于研究组(P 0.05)。结论延续护理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患者中,可有效帮助患者开展正确膀胱管理,改善膀胱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无菌间歇导尿与常规留置尿管行膀胱训练对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7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下膀胱训练方法,观察组34例采用拔除尿管间歇导尿方法,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每日自排尿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早,残余尿量少,每日自排尿量多,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损伤4周后即使未出现拔管指征,也可以将尿管拔除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继续训练膀胱功能,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增加每日自主排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王俊英 《当代护士》2009,(10):81-82
总结了6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操作方法和注事意项,包括操作时尽量保持双手清洁,严格掌握导尿量和间隙时间,导尿后进行膀胱控制训练,执行严格的饮水计划。认为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自主排尿能力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患者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护理等治疗,对照组进行留置导尿常规护理。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泌尿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增加或恢复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袁莉 《上海护理》2012,12(1):37-39
【】目的 探讨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恢复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应用的效果 方法 选择30例SCI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理干预方法为:留置导尿、间歇导尿和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法,对照组的护理干预方法为:留置导尿、间歇导尿。比较两组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尿培养情况 结果 两组比较在残余尿量、感染率及拔管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在脊髓损伤患者对膀胱功能恢复有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感染率及缩短拔管时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配合艾箱灸对恢复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脊髓损伤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间歇导尿配合艾箱灸气海、关元。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自主排尿恢复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间歇导尿配合艾箱灸有利于促进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清洁间歇导尿术的自我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留置导尿法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清洁间歇导尿术的自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变化。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膀胱压力均明显高于干预前,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干预前,且两组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QOL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主观感受、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基于清洁间歇导尿术的自我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缓解膀胱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无菌性间歇导尿术和膀胱功能的训练,根据残余尿量确定间隔导尿时间。导尿前指导患者作盆底肌肉锻炼。结果全部患者经间歇导尿治疗,排尿功能有明显改善,46例患者经20-30d的间歇导尿,残余尿量少于80ml停止导尿。80%患者中段尿培养由阳性转为阴性。结论间歇导尿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3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就诊顺序及病人意愿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实施清洁间歇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法。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和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2周、4周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早期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可明显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短波、中频电、磁热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将5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超短波、中频电、磁热治疗结合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只给予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测定患者残余尿量及膀胱最大容量,同时观察患者尿道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均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尿道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中频电、磁热治疗结合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减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容量,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拔出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了脊髓损伤患者33例.按照简单随机的方法 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8例,对照组15例.实验组患者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每日输液量<500 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 ml.对照组患者拔除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患者尿管测压>28 cm H2O(1 cm H2O=0.098 kPa).比较2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留置尿管期间泌尿系统感染率,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间歇导尿次数.结果 实验组留置尿管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留置尿管期间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要少于对照组,间歇导尿次数要少于对照组.结论 在患者每日输液量<500 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 ml的指征下,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缩短了留置尿管的时间,减少了泌尿系统感染,对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清洁间歇导尿在小儿脊髓栓系综合症术后护理中对膀胱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5年间收治入院的45例具有排尿障碍的脊髓栓系综合症并进行脊髓栓系松解术的患儿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训练膀胱功能并拔除导尿管,实验组采用清洁间歇导尿训练膀胱功能,随访6个月后膀胱残余尿量减少量;结果;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减少量5.0±8.8ml,实验组膀胱残余尿量减少量11.3±11.3m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洁间歇导尿在小儿脊髓栓系综合症术后护理中可以提高膀胱功能恢复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拔出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了脊髓损伤患者33例。按照简单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8例,对照组15例。实验组患者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每日输液量〈500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ml。对照组患者拔除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患者尿管测压〉28cm H2O(1cm H2O=0.098kPa)。比较2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留置尿管期间泌尿系统感染率,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间歇导尿次数。结果实验组留置尿管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留置尿管期间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要少于对照组,间歇导尿次数要少于对照组。结论在患者每日输液量〈500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ml的指征下,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缩短了留置尿管的时间,减少了泌尿系统感染,对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