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2种病变的开始强化时间(To)、达峰时间(Tmax)、强化速率(Vin)、清除速率(Vout),以鉴别均表现为流出型曲线的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方法:回顾性分析表现为流出型曲线的29例前列腺癌、21例前列腺炎患者的强化参数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前列腺癌组的To、Tmax、Vin、Vout均快于前列腺炎组(均P0.05)。结论:强化参数对表现为流出型曲线的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MR动态增强对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价值 ,并初步探讨MR动态增强表现特征与血管生成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 32例前列腺癌和 4 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的患者进行常规MR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 ,观察病灶的动态增强MRI特征并绘制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SI T曲线 ) ,SI T曲线分成 3型 :Ⅰ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仍持续增高 ;Ⅱ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平台期 ;Ⅲ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下降期。获得感兴趣区的病理标本 ,并进行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测定 ,比较分析动态增强参数及曲线类型与VEGF、MVD的相关关系。结果 前列腺癌MRI动态增强的早期强化参数开始时间、最大信号强度及早期强化率与BPH不同 (P分别为 <0 0 1、0 0 5、0 0 1 ) ,但两者之间有部分重叠。动态增强MRI中后期的强化特征即SI T曲线类型中 ,前列腺癌组 :Ⅰ型曲线 3例、Ⅱ型曲线 8例、Ⅲ型曲线 2 1例 ;BPH组 :Ⅰ型曲线 1 8例、Ⅱ型曲线 1 9例、Ⅲ型曲线 3例 ,前列腺癌以Ⅲ型曲线为主 ,Ⅱ型曲线既可见于前列腺癌又可见于BPH ,Ⅰ型曲线多见于BPH。前列腺癌与BPH的SI T曲线类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前列腺癌的VEGF和MVD的测定水平高于BPH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CE-MRI定量和半定量参数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平台型前列腺癌灶和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平台型的前列腺疾病患者(前列腺癌26例,前列腺增生22例)DCE-MRI定量和半定量参数,包括容积转移常数(Ktrans)、转移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容量(BV)、血流量(BF)、达峰时间(TTP).并运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DCE-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平台型的前列腺癌灶组和前列腺增生组Ktrans、Kep、BF值分别为(2.33 ±0.93) min-1和(1.21±0.71)min-1、(3.46±1.41)min-1和(1.81 ±0.85) min-1、(182.63±74.79)ml· g-1·min-1和(140.88±50.73)ml·g-1·min-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trans、Kep、BF值在前列腺癌灶组和前列腺增生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DCE-MRI定量和半定量参数对平台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前列腺癌灶和前列腺增生间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前列腺癌(PCa),41例前列腺增生(BPH),1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PIN)的常规MRI和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资料,分析其影像表现。分析基质型增生(s BPH)、腺体型增生(g BPH)、混合型增生(m BPH)、HGPIN和PCa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特征。计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达峰时间(Tmax)、最大强化程度(SImax)和最大强化率(Rmax),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参数,Tmax从低到高依次为PCa、HGPIN、m BPH、s BPH(P=0.000);SImax从低到高依次为s BPH、PCa、m BPH、HGPIN(P=0.000);Rmax从低到高依次为s BPH、m BPH、PCa、HGPIN(P=0.000)。结论:DCE-MRI可提高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DCE-MRPI)及定量分析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前列腺癌和2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术前均行常规MRI和DCE-MR灌注成像检查.共采集216个兴趣区的数据,包括前列腺癌结节87处,前列腺增生结节75处,外周带非癌组织54处.在相应的灌注参数图上分别测量各兴趣区的Ktrans和Kep值,并比较三类组织之间的差异,并对其强化曲线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结节、增生结节及外周带非癌组织之间比较,Ktrans和Ke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2.54和111.84,P<0.001);前列腺癌结节呈高灌注,外周带非癌组织呈低灌注,增生结节介于两者之间,仅26.7%的增生结节呈高灌注.前列腺癌主要强化方式为速升速降型(62/87)和速生缓降型(24/87);前列腺增生结节的强化方式为速升缓降型(22/75)、速升平台型(20/75)、缓升平台型(22/75)、缓慢上升型(11/75);外周带非癌组织主要强化方式为缓升平台型(37/54)和缓慢上升型(15/54).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灌注成像及定量分析在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结节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动态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甲状腺结节患者55例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将病灶强化方式分成无强化、不均匀强化和均匀强化3种类型,测量病灶增强前后各时间点的CT值,并根据增强后CT增加值绘制动态曲线。结果:甲状腺癌9例,7例表现为均匀性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腺瘤19例,6例呈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5例无强化;结节性甲状腺肿27例,9例均匀强化,15例不均匀强化,3例无强化。强化方式在良恶性结节间有显著差异(χ2=6.682,P〈0.05)。多数(7/9)甲状腺癌的动态曲线呈速升缓降型,2例速升速降型,达峰时间为50s;大部分(12/19)腺瘤动态曲线呈速升缓降型,达峰时间约50s,小部分为速升速降型(3/18)或平稳型(4/18);多数(16/27)结节性甲状腺肿动态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小部分呈速升缓降型(6/27)或平稳型(5/27)。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就甲状腺结节的强化方式和动态曲线提供更多的信息,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信号强度-时间曲线(signal intensity-time curve,SI-T曲线)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Pca)患者和3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观察病变的MRI表现特征并分别绘制前列腺癌病灶和增生结节的SI-T曲线,重点分析其信号强度变化及SI-T曲线的走形趋势。结果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早期Pca癌灶和BPH增生结节均呈明显强化,有助于病变的检出。SI-T曲线参数:峰值时间Pca组早于BPH组,强化程度和强化率Pca组均高于BPH组(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SI-T曲线对BPH和Pca的鉴别诊断有较明确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快速容积采集技术(LAVA)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结合病理初步分析前列腺病变与血管生成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各40例的MRI表现,术前均行MRI常规平扫和LAVA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LAVA动态强化特征并获得TIC,分析其参数变化,同时对证实的病理标本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测定。结果:病变TIC分为3型:Ⅰ型为缓慢强化型,Ⅱ型为平台型,Ⅲ型为速升下降型;Ⅰ型多见于前列腺增生,Ⅱ型既可见于前列腺癌,又可见于前列腺增生,Ⅲ型以前列腺癌为主。前列腺癌组病灶强化峰值时间早于前列腺增生组,强化程度和强化率均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均P0.05)。前列腺癌组MVD值及VEGF表达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均P0.05)。结论:LAVA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特征有助于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且能反映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血管生成的不同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TIC曲线及Ktrans值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本院行前列腺DCE-MRI以及穿刺病理活检的前列腺癌(PCa)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各36例;DCE MRI原始数据经TISSUE 4D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绘制病灶感兴趣区(ROI)及对侧对照ROI,绘制时间信号曲线(TIC)并进行PI RADS评分,测量定量参数Ktrans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Ca组:病灶与对照ROI的PI-RADS评分均值分别为3.47、2.3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病灶与对照ROI的Ktrans值分别为(0.270±0.151)/min、(0.216±0.11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BPH组:可疑病灶与对照ROI的PI-RADS评分均值分别为2.22、1.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病灶与对照ROI的Ktrans值分别为(0.199±0.110)/min、(0.183±0.09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5).以PIRADS评分及Ktrans值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0.632.结论:DCE-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信息,其中TIC曲线的PI-RADS评分以及定量参数Ktrans值对诊断PCa有重要价值,前者诊断效能高于后者,诊断实践中宜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0例颈部肿大淋巴结行CT灌注扫描,将其中34例有完整手术病理结果的病例根据其良恶性分为两组,分析良恶性淋巴结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及灌注参数的特点,比较各灌注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良性淋巴结组TDC以缓升型为主(87.5%),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TDC以速升速降型为主(62.5%),淋巴瘤TDC以低平型为主(60%),其他癌(鳞癌、腺癌)转移淋巴结TDC多呈速升缓降型(62.5%);恶性淋巴结组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Patlak血容量(P-BV)、达峰时间(TTP)及强化值(EV)均高于良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及不同类型恶性淋巴结病变的CT灌注特点不同,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成像在诊断良恶性骨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骨病患者(良性14例,恶性22例)行DCE-MRI检查。于动态增强图像上测量信号增强幅度(SEE)、早期动态增强斜率值(Slope值)、向心性增强率(DER),判断TIC曲线类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选择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阈值,计算各参数对病变潜在恶性估计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①36例病例中,恶性病变组共22例,均为Ⅲ型(100%);良性病变组共14例,呈Ⅲ型者2例(14.29%),呈Ⅱ型者5例(35.71%),Ⅰ型者7例(50%)。若以Ⅲ型为恶性病变,Ⅰ、Ⅱ型均视为良性病变为诊断标准,则TIC类型对病变潜在恶性评估的准确度为94.3%;②良恶性两组间SEE、Slope值、DER分别为227.96±172.08、325.6±125.86(P0.05);(0.97±0.67)%/s、(2.53±0.91)%/s(P0.05);0.2043±0.0487、0.2267±0.0402(P0.05)。Slope值对病变潜在恶性估计的准确度为91.4%。结论:DCE-MRI可以反应病变组织的血管化与灌注,有助于鉴别骨骼系统病变的良恶性,且以TIC类型准确度最高,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表观扩散系数(ADC)及MR动态增强(DCE-MRI)对前列腺中央腺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50例前列腺中央腺体疾病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扫描(DWI)和DCE-MRI扫描,其中16例为前列腺癌(PCa),34例为前列腺增生(BPH)。分析基质增生为主型BPH(sBPH)、腺体增生为主型BPH(gBPH)和PCa的ADC值差别特点及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特征。结果 gBPH、sBPH和PCa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33±0.25)×10-3 mm2/s、(1.04±0.22)×10-3 mm2/s、(0.71±0.32)×10-3 mm2/s,两两比较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SI-T曲线参数:达峰时间(Tmax)从高到低依次为sBPH、gBPH及PCa(P<0.05),强化程度(SI%)从高到低依次为sBPH、PCa及gBPH(P<0.05),强化率(R)从高到低依次为PCa、gBPH及sBPH(P<0.05)。结论 MR动态增强及ADC对前列腺中央腺体的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前列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前列腺癌及31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进行了MR常规扫描、DWI和DCE-MRI扫描,测量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观察病灶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MRI特征,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SI-T曲线),SI-T曲线分成3型:Ⅰ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仍持续增高;Ⅱ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平台期;Ⅲ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下降期。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织和病灶间差异。结果经DCE-MRI检查,20例前列腺癌患者中17例病灶区呈Ⅲ型曲线,2例呈Ⅱ型曲线,1例呈Ⅰ型曲线;3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26例呈Ⅰ型曲线,4例呈Ⅱ型曲线,1例呈Ⅲ型曲线。前列腺癌组与BPH组的SI-T曲线类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例前列腺癌病灶于DWI上为高信号,于ADC图上呈明显低信号,ADC值为(1.18±0.08)×10-3 mm2/s,未被癌组织侵及的外围叶于DWI、ADC图上均呈等信号,ADC值为(2.67±0.09)×10-3 mm2/s;3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央叶和外围叶于DWI、ADC图上均呈等信号,ADC值分别为(1.87±0.07)×10-3 mm2/s、(2.64±0.11)×10-3mm2/s。除前列腺增生的外围叶与未被癌组织侵及的外围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外围叶和未被癌组织侵及的外围叶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和DWI联合应用在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达80%以上。结论 DCE-MRI、DWI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中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2种方法联合应用提高了MRI诊断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期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对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月于我院行同步放化疗、并于治疗前、治疗末(常规治疗结束时)行DCE—MRI扫描的88例宫颈鳞癌患者。测量治疗前肿瘤及肌层DCE—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及半定量参数,并计算肿瘤与肌层的比值,包括相对正性增强积分(rPEI)、相对最大上升斜率(rMsI)、相对最大下降斜率(rMSD)、增强后15S、30s、45s及60s的相对信号增强比率(rSER)、相对最大信号增强比率(rSERmax)及肿瘤达峰时间(TTP)。于治疗末依据肿瘤残存情况分为完全缓解(CR)组(56例)及部分缓解(PR)组(32例),对组间DcE-MRI半定量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治疗前参数预测治疗末肿瘤残存的诊断闽值及效能。结果:CR组治疗前rPEI、rMSI、rSER、rSER。及rSER。均高于PR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45、〈0.001及〈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以治疗前rPEI≤0.84预测肿瘤同步放化疗后残存,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0%、69.6%、58.5%、83.O%及71.6%,曲线下面积(AUC)为0.785(P〈0.001)。结论:治疗前DCE-MRI半定量参数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宫颈鳞癌治疗结束时的疗效,有助于临床实施肿瘤个体化精确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剂增强MR技术量化参数在评估肝细胞癌(HCC)生物学行为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46例,术前行MR动态对比剂增强扫描,然后分析测量病灶和周围肝实质的动态增强曲线类型、最大上升斜率(MSI)、信号增强率(SER)、正性增强积分(PEI)、最大下降斜率(MSD)和峰值(PV).根据患者手术和病理结果测量病灶最大直径,病理分级采用Edmondson法分为4级.根据病灶有无包膜及肝硬化进行分组;凡出现门静脉癌栓、周围淋巴结转移或周围子灶等之一者定为侵袭转移组,否则为阴性组.分析动态增强MR各测量参数与HCC手术和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HCC的MSI、PEI、MSD和PV均大于肝实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ER在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I和PV在阴、阳性侵袭转移组,MSI和PEI在有、无包膜组,MSI、PEI和PV在有、无肝硬化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直径也与MSI、PEI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369和0.325,P值分别为0.011和0.026).另外,在侵袭转移组,Ⅰ、Ⅱ和Ⅲ型曲线分别占85.7%(6/7)、75.0%(15/20)、31.6%(6/19),与无侵袭转移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 P=0.007).本研究中其他动态增强指标在以上各组之间及Edmondson分级及有、无腹水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动态对比剂增强MR扫描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对HCC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无创性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动态增强MRI(DCE—MRI)对前列腺癌进行定量分析,评估DCE—MRI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6名前列腺疾病患者,年龄43~81岁,包括前列腺癌患者35名,前列腺增生患者11名。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及DCE-MRI检查,在灌注参数图上测量前列腺癌与正常组织的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值,比较三者在前列腺癌及正常组织中的差异,并进行ROc曲线分析,计算Ktrans、Kep、Vc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并对Ktrans、Kep、Ve三者与Gleason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前列腺癌与正常组织中,Ktrans、Ke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V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Kep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两者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4.6%、92.9%和85.7%、71.4%。Ve在前列腺癌诊断中无明显价值。Ktrans、Kep、Ve与Gleason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DCE—MRI定量分析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可用于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乳腺癌形态学特征、MRI动态增强扫描参数、ADC值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探讨MRI检查术前评估乳腺癌预后的可行性。方法:51例患者共52个病灶。观察病灶的形态学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早期强化率、ADC值,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乳腺癌MRI表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MRI表现中的环形强化与Ki-67阳性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276);TIC类型与PR阳性表达程度呈负相关(r=-0.295);早期强化率与C-erbB-2阳性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273)。结论:动态增强扫描不仅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还可以间接预测乳腺癌的预后,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MRI及二者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乳腺癌和42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行X线及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检查。所得图像分为X线图像、MRI图像、联合图像3组,用5分法(肯定是、可能是、不确定、可能不是、肯定不是)对图像进行诊断,并分析3种方法检出率的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z)。结果:X线、DCE-MRI及二者联合应用分别诊断乳腺癌32、38、40例,分别诊断乳腺良性病变31、32、39例。X线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76.2%(32/42),特异度为73.8%(31/42);DCE-MRI敏感度为90.5%(38/42),特异度为76.2%(32/42);二者联合应用敏感度为95.2%(40/42),特异度为92.9%(39/42)。ROC曲线显示X线摄影与MRI图像联合应用所得曲线更靠近左上角,且Az值显著增大。结论:乳腺X线摄影与MRI诊断乳腺癌有一定价值,但二者联合应用诊断准确率最高,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腺病和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乳腺腺病和45例乳腺癌的MRI影像资料,包括病灶的形状、边缘、强化方式、T2WI信号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早期强化率(EER)、达峰时间、背景强化程度及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在形态学特征中,乳腺癌多表现为边缘不规则,伴或不伴有毛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同时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在动态强化特征上,乳腺癌多表现为TIC流出型,EER多表现为快速流入,达峰时间多在2 min以内,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ADC值上,乳腺癌为(1.03±0.24)×10-3mm2/s,低于乳腺腺病的(1.34±0.30)×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腺病和乳腺癌的形状特点、T2WI信号特点、背景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MRI和DWI联合应用对于鉴别诊断乳腺腺病和乳腺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患者的前列腺病灶行磁共振常规扫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扫描,选取感兴趣区记录动态增强定量参数Ktrans、Vc及Kep的值以及DWI的信号强度和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b=50s/mm^2、b=800s/mm^2信号强度值及ADC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F =52.34、14.35、198.64,P<0.05)。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Ktrans、Vc及Kep等DCE-MRI参数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F=15.30、21.06、37.95,P <0.05)。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等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正常前列腺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在Ktrans、Vc及Kep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其它各组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 =4.66、5.65、3.81、4.15、3.01、3.24,P <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提高了M RI诊断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期准确率,有助于对前列腺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