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膜间皮瘤的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间皮瘤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本组弥漫型6例,其中恶性腹膜间皮瘤5例,CT示腹腔肠间脂肪密度增高,并有多发软组织结节或软组织肿块,大网膜增厚,呈饼状,伴肠系膜缩短、呈放射状排列,肠壁增厚,均伴大量腹腔积液;高分化乳头状腹膜间皮瘤1例,网膜呈饼状增厚,伴少量腹腔积液。局限型1例,CT表现为胃窦部下方软组织肿块影,无腹腔积液。结论:腹膜间皮瘤CT诊断有一定困难,多诊断为转移瘤或腹膜结核,若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对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征象,并讨论其CT特点.结果 12例恶性腹膜间皮瘤中,1例为局限型腹膜间皮瘤,11例为弥漫型腹膜间皮瘤.主要CT表现:1例局限型腹膜间皮瘤表现为孤立性的巨大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实性区显著强化;11例弥漫型腹膜间皮瘤均表现为腹腔积液及腹膜、大网膜、肠系膜不规则增厚,其中8例见广泛的明显强化的腹膜结节、肿块,6例形成网膜饼,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合并胸膜病变2例.结论 显著的腹腔积液伴不规则腹膜增厚及广泛腹膜强化结节、肿块是弥漫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冯京京  陆芳  滑炎卿 《放射学实践》2016,(12):1219-1222
目的:探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RPF)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IRPF患者的病例资料,主要观察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邻近器官组织的受累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的主要CT表现为肾门水平以下腹膜后区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近似肌肉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可无强化或明显强化;包绕腹主动脉前方和/或两侧18例,向下累及两侧髂总动脉8例,累及下腔静脉前方4例,累及肾动脉1例,受累血管均无明显移位;累及输尿管致梗阻性肾积水18例,其中8例双侧受累.结论:IRPF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平有  陈文  仇俊华  徐霖   《放射学实践》2012,(5):516-519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8例,术前经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流率采用1.5-3.5 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8例肿瘤均为单发,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7例,不规则分叶形1例,5例肿瘤前缘较光整,3例不光整,8例后缘均欠规则,侵及周边脂肪间隙或后腹壁,隐约见不规则毛刺样改变,4例后缘见角状、伪足样突起侵入后腹壁细胞稀疏区;实性肿瘤5例,囊实性2例,囊性1例,2例见钙化;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7例,较均匀1例,但均低于肌肉组织,3例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动脉期均明显不均匀强化,与肌肉组织相仿或稍高;静脉期强化进一步持续并略加强。1例腹膜后见有多个淋巴结肿大并明显强化。结论: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有包膜,坏死囊变显著,CT密度低于大多数软组织肿瘤,强化明显;恶性征象包括虽在神经通路却不与神经相连,肿瘤边缘小毛刺,邻近脂肪间隙和肌肉肿瘤浸润,邻近淋巴结增大,富细胞区坏死、钙化并呈伪足样侵入细胞稀疏区。  相似文献   

6.
韩丹  巫北海  何波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0):1161-1165
目的探讨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特征性CT征象。方法W istar大鼠100只,右侧胸膜腔闭式染尘法注入石棉纤维混悬液,每月1次,每次20 mg/m l,连续2月,石棉总剂量为40 mg,对照组用同样方法注入灭菌生理盐水,大鼠垂死时或死亡后立即CT扫描及尸解病理检查。整个动物实验历时2年。结果得到实验组MPM 66例,胸膜增生14例,阴性12例。对照组4只胸膜增生,10只阴性,无胸膜间皮瘤。根据病理改变分为MPM组66例,非MPM组26例,对照组非MPM组14例。胸膜增厚的形态、厚度在实验组MPM组与实验非MPM组及对照组均有差异,结节状胸膜增厚只出现在MPM组,其它组无,特异性为100%。胸膜的平均CT值MPM组其它两组无差异。MPM组胸腔肿块发生率达94.5%,可为肿瘤、脓肿或包裹性积液,其中肿瘤性肿块62.5%。MPM的纵隔改变包括纵隔增宽,纵隔胸膜增厚、不规则及纵隔的移位,以纵隔不规则增宽、纵隔胸膜的改变与非MP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胸水与临床及尸解相比少见。未见胸内淋巴结肿大。结论大鼠MPM具有一些较特征性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7.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主要分析恶性胸膜问皮瘤的CT征象,评价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恶性胸膜问皮瘤的CT征象。结果:10例弥漫性恶性胸膜问皮瘤患者中,8例胸膜增厚大于10mm,占67%,胸膜增厚呈结节或肿块状7例,占58%,环状胸膜增厚6例,占50%,纵隔胸膜及叶间膜受侵8例,占67%,8例有半侧胸腔体积缩小,2例表现为单发结节,4例有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有远处转移,侵犯颈椎。结论:CT在确定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侵犯范围和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本病的最终确诊仍需要病理组织学的证实。  相似文献   

8.
结核性腹膜炎的MS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结核性腹膜炎的8层螺旋CT表现,其中11例行常规腹部增强CT扫描.所有病例中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腹腔穿刺病理证实4例,临床抗结核有效并持续观察6例.结果:15例均有腹水,其中腹、盆腔多处包裹性积液2例,少量腹水3例;腹膜增厚10例,呈不均匀增厚6例,6例呈明显增强征象;网膜增厚9例,呈饼样5例、茧样2例、污秽样2例,增强后显示更加清晰;肠系膜增厚11例,表现为结节、污秽样改变;淋巴结增大6例,其中2例增强后呈明显环样强化.伴有其它脏器结核8例,其中肺结核并胸水6例,肠结核2例.结论:结核性腹膜炎多层螺旋CT具有特征性表现,必要的多平面重建可以揭示病变的特征、范围及周围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膜间皮瘤(PM)术前CT征象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9月入院治疗的52例PM患者的临床及腹部CT资料。根据Ki-67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低表达(Ki-67增殖指数≤25%)组和高表达(Ki-67增殖指数>25%)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CT征象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计量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腹膜散在实性结节/肿块(P<0.01)、大网膜饼(P<0.01)、肝脏浸润(χ2=19.02,P<0.01)及肠管浸润(χ2=5.96,P=0.01)在Ki-67高表达组更常见。腹膜散在实性结节/肿块最大径预测Ki-67高表达的曲线下面积为0.82(95%CI:0.69~0.92,P<0.01),最佳截断点为0.90 cm,诊断敏感度为64.29%,特异度为100%。结论:Ki-67高表达组与Ki-67低表达组患者的CT表现不同,分析术前CT征象有助于判断PM预后。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1例肠系膜区多囊性腹膜间皮瘤合并腺瘤样瘤的CT表现。患者为70岁男性,CT表现为下腹腔肠系膜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不均,以等密度为主,其内见多发小囊状、裂隙状及网状低密度区,增强后等密度区呈中度渐进性强化,裂隙状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周围系膜增厚伴渗出样改变。病理诊断为肠系膜区多囊性腹膜间皮瘤合并腺瘤...  相似文献   

11.
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作者总结16例腹膜间皮瘤CT表现,并与大体病理检查进行对照研究。主要CT表现包括:腹水(16/16,100%),腹膜不规则增厚粘连(13/16,81%)和腹膜结节(5/16,31%),大网膜(10/16,63%)和肠系膜受累(11/16,69%),盆腔肿块(9/16,56%),胸膜受累(7/16,44%)。早期腹膜病变CT检查不易发现;当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广泛增厚粘连时,CT所见可提示此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5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25例胆囊癌患者MSCT表现特征可归纳为3型:肿块型3例,占52.0%;腔内型7例,占28.0%;壁厚型5例,占20.0%。合并肝及胆囊邻近组织受侵犯19例,肝转移4例,肝内外胆管扩张6例,淋巴结转移5例,胆囊结石14例。结论:胆囊癌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对确定肿瘤生长方式、侵犯范围、转移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方案制定、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恶性不典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与手术病理,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不典型GIST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结果:病灶多呈不规则状,10例呈实性等或稍低密度,内见片状低密度区,5例呈囊实性,5例见气体密度,4例见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呈持续强化或延迟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病理:肿瘤细胞多为梭形、短梭形,瘤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分裂象常见[(5~20)/50 HPF],可见大小不等的囊变、坏死区;免疫组化:CD117(+),CD34(+)。结论:MSCT能很好地显示恶性不典型GIST的大小、位置、血供等特征,对其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及转移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腹膜转移瘤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水,肠系膜、大网膜及腹膜上的污垢、结节、饼状增厚,腹腔囊状肿块,小肠壁的增厚及肠管的移位。肠系膜、大网膜及腹膜成污垢状、结节状改变较为普通。结论:通过对腹膜转移瘤的分析,可提示部分不明原因的原发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SCT表现,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7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肿块直径3.8~28.0cm,平均12.3cm。肿瘤呈类圆形1例,分叶状4例,不规则形2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增强扫描1例呈均匀中度强化,1例分隔样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5例,其中钙化1例,出血1例。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其中3例呈纵横交错的轨道样强化,3例边缘及肿瘤中心可见肿瘤小血管。病理诊断:低度恶性潜能1例,恶性6例;远处转移2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能较好地反映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腹膜后纤维化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为RPF患者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特点.结果 RPF CT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斑块或肿块及腹膜后脏器的受累,多伴有肾盂积水和输尿管扩张.结论 腹膜后出现弥漫或肿块样病变合并肾及输尿管积水可作为CT诊断RPF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S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肿瘤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肿瘤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双期的绝对强化程度、肿瘤的相对强化程度比值,比较不同临床类型和不同病理级别肿瘤的强化特点.结果:6例肿瘤位于胰头部,8例位于体尾部;6例为实性,8例为囊实性,6例见少许钙化灶;瘤体最大直径0.9~12.2cm(平均4.6±3.5cm); 12例边界清楚,l例侵犯脾脏,l例侵犯邻近血管;1例椎体转移;肿瘤平扫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度强化3例,明显强化11例,囊性部分无强化.功能性胰腺NEN6例均为病理级别1级的实性肿瘤,其体积小,动脉期强化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非功能性胰腺NEN8例,其病理级别1~3级均涵盖,均为囊实性肿瘤,体积通常较大,多伴有钙化灶,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表现出随病理级别增高而下降的趋势.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和不同病理级别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其表现有所不同,根据其临床和CT表现特点,可提高内分泌肿瘤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腹膜假性黏液瘤(PMP)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PMP患者的MSCT资料,9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证实者4例,经腹腔积液抽吸活检证实者5例;CT平扫5例,CT平扫+增强扫描4例.结果 9例患者中:(1)病灶延伸至肠管周嗣9例、膈下7例、腹腔实质脏器周围7例、盆腔7例、小网膜囊4例、双侧结肠旁沟4例、脾周围6例、胰腺周围5例,3例病灶蔓延至肝纵裂,1例病灶经脐向皮下蔓延;(2)病灶呈大小不等的囊状分布4例,囊壁钙化1例,片状分布5例,片状病灶中可见明显分隔4例,病灶CT值约8~37 Hu,平均约17 HU,4例增强扫描病例中,病灶及其囊壁、分隔均未见明显强化;(3)肝脏边缘见"扇贝"样或"结节"状压迹者7例.脾边缘见4例.胰腺边缘见2例;(4)腹腔肠管受压向周围分散分布者3例,受压向中央聚拢者2例;(5)CT怀疑阑尾病变者3例;(6)伴有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者1例.伴有空肠不全梗阻者1例,无腹腔脏器转移病例.结论 PMP的MSCT征象具有一定特点,且MSCT可以明确显示其分布范围,是辅助诊断PMP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腹膜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膜后IMT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6例病变最大径3.4~22.0 cm,5例囊实性,CT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2例内见分隔强化。1例囊性,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无强化,周围包膜轻度强化。结论:腹膜后IMT具有一定特征,瘤体较大,形态多不规则,囊实性较多见,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持续强化。  相似文献   

20.
间皮瘤是起源于浆膜面的间皮细胞和间皮细胞下层的中胚叶多潜能的干细胞(1),可发生于胸膜,腹膜,心包膜,睾丸固有膜以及输卵管的浆膜,自Willer于1908年首次报告以来,近几年来由于石棉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间皮瘤的发病率也有增多的趋势,截至1982年国外文献已有4,710例(2),而以胸膜间皮瘤为多,腹膜较少,心包及睾丸固有膜和输卵管浆膜极罕见,现将我院经病理证实,临床及X线材料完整的7例原发性腹膜恶性间皮瘤结合方面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