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妊娠合并梅毒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文清 《医学文选》2005,24(5):744-74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孕妇在首次产前检查中常规行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感染的26例患者,进行规范的驱梅治疗和宣传教育,对要求继续妊娠者实行严格的跟踪监测。结果孕前曾有梅毒感染的8例;Ⅰ期梅毒4例,Ⅱ期梅毒2例,隐性梅毒12例。11例确诊后予驱梅治疗并终止妊娠。1例死胎引产,1例新生儿死亡。10例经治疗分娩活婴,新生儿有3例确诊为先天梅毒。3例在妊娠中。结论妊娠期梅毒常无明显的症状及体征,故在孕产妇首诊时应常规行梅毒血清学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及治疗,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妊娠合并梅毒及胎儿结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及胎儿结局。方法 根据妊娠期是否行抗梅毒治疗 ,将 3 7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两组 :治疗组 2 1例 ,普鲁卡因青霉素G 80万U肌注 ,每日一次 ,连续 15天为一疗程。未治疗组16例 ,未行抗梅毒治疗。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  ( 1)一期梅毒 1例 ,隐性梅毒 3 6例。 ( 2 )治疗组孕妇早产 1例 ,无流产发生 ;未治疗组早产 5例 ,流产 5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组孕妇新生儿先天梅毒2例 ,未治疗组新生儿先天梅毒 6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 1)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为主 ,对孕妇行常规梅毒筛查非常重要。 ( 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在妊娠期行抗梅毒治疗能很好地控制早产、流产 ,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先天梅毒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志鹏 《中原医刊》2005,32(19):30-3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梅毒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以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先天梅毒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儿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仅梅毒血清学检查时发现。26例新生儿先天梅毒患儿检测TPHA均阳性及滴度测定增高,检查梅毒-IgM 14例,其中阳性9例,给予青霉素驱梅毒治疗10d,22例痊愈或好转,4例死亡。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主要依据血清学检查,确诊梅毒感染后,应予规则治疗,降低其对新生儿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孕期内和妊娠前抗梅毒治疗对分娩结果的不同影响。【方法】将梅毒孕妇按其发现和治疗时间是在妊娠期内还是妊娠期前分为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观察Ⅰ组是在妊娠时发现梅毒进行正规的青霉素抗梅毒治疗,观察Ⅱ组是已接受正规青霉素治疗后才怀孕。【结果】观察Ⅰ组165例中。9例Ⅰ期梅毒患者治疗均成功分娩产出活婴,14例Ⅱ期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1例,142例潜伏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36例;各期梅毒患者总的治疗成功率94.5%(156/165)。观察Ⅰ组经过足量治疗后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0.6%(34/165),其中6例患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高于母亲的4倍;观察Ⅱ组174例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87%(5/174),但RPR滴度均低于母亲;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6.16,P〈0.005)。观察Ⅰ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3.64%(6/165),给予青霉素驱梅治疗,跟踪随访2年先天梅毒均治愈;观察Ⅱ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57%(1/174),跟踪随访2年RPR滴度均阴转。差异有显著性C庠3.93,P〈0.05)。【结论】妊娠梅毒不良结局高于妊娠前进行驱梅治疗的孕妇,对女性性病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和对梅毒孕妇进行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可减少其所分娩新生儿发生先天梅毒。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梅毒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的临床分期特征及妊娠结局 ,降低先天梅毒发病率。方法 根据妊娠期血清学检查确诊 4 8例梅毒孕妇。治疗组 2 9例 ,经全疗程抗梅毒治疗 ,采用苄星青霉素 2 4 0万单位肌肉注射 ,每周 1次连续 3周 ,未治疗组 19例 ,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结果 在孕 2 0周确诊 35例 (72 9% ) ,除 1例 (2 1% )为Ⅰ期梅毒 ,潜伏期梅毒 4 7例 (97 9% ) ;治疗组人流 5例 ,妊娠至围产期的孕妇有 2 4例 ,其中死胎及引产均为 0 ,新生儿先天梅毒 2例 (8 0 % ) ,P均 <0 0 1,低于未治疗组。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梅毒为主 ,常规筛查特别重要 ;妊娠合并梅毒有不良结局 ,但早期实施规范的抗梅毒治疗 ,能显著的控制围产儿死亡 ,并能显著地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孕期内和妊娠前抗梅毒治疗对分娩结果的不同影响。【方法】将梅毒孕妇按其发现和治疗时间是在妊娠期内还是妊娠期前分为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观察Ⅰ组是在妊娠时发现梅毒进行正规的青霉素抗梅毒治疗,观察Ⅱ组是已接受正规青霉素治疗后才怀孕。【结果】观察Ⅰ组165例中。9例Ⅰ期梅毒患者治疗均成功分娩产出活婴,14例Ⅱ期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1例,142例潜伏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36例;各期梅毒患者总的治疗成功率94.5%(156/165)。观察Ⅰ组经过足量治疗后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0.6%(34/165),其中6例患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高于母亲的4倍;观察Ⅱ组174例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87%(5/174),但RPR滴度均低于母亲;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6.16,P〈0.005)。观察Ⅰ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3.64%(6/165),给予青霉素驱梅治疗,跟踪随访2年先天梅毒均治愈;观察Ⅱ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57%(1/174),跟踪随访2年RPR滴度均阴转。差异有显著性C庠3.93,P〈0.05)。【结论】妊娠梅毒不良结局高于妊娠前进行驱梅治疗的孕妇,对女性性病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和对梅毒孕妇进行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可减少其所分娩新生儿发生先天梅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的诊治及妊娠结局,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2004年1月至2005年9月引产和分娩的3 105例孕妇的检查结果.结果在3 105例孕妇中,TP(treponemapallidum)阳性者21例,TP阳性率为6.76%o,其中TRUST(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同时阳性者7例(33.33%),TRUST阴性者6例(28.57%),仅2例为Ⅰ期梅毒,出现皮损、溃疡、软下疳等;在孕期发现的18例中,11例(61.11%)TRUST阳性经过驱梅治疗;21例TP阳性孕妇中,引产5例,继续妊娠并分娩的16例中,剖宫产13例,自然分娩3例,平均孕龄(267.44±11.00)d,所有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均为10分;脐血查TP阳性3例和TRUST阳性者2例,均未出现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有5例新生儿转儿科诊治(其中2例驱梅治疗,2例早产、1例发绀)均健康出院.结论在妊娠早、中期发现TP阳性患者,如经过正规检查和驱梅治疗,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南山区318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确诊并转诊慢性病防治院治疗随访的318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干预治疗(247例)和未干预治疗(71例)分两组,比较两者的妊娠结局;对两组患者按照血清学滴度分析血清学与先天梅毒的关系。结果干预组分娩99.19%正常新生儿,明显高于未干预组(46.48%);干预组孕妇早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为0.40%,明显低于未干预组的11.27%和33.80%;干预组未发现先天梅毒儿,未干预组分娩先天梅毒儿8.45%(P=0.000),其中,产前未接受规则治疗的血清学滴度1:8的患者,分娩先天梅毒儿发生率高达33.33%(P=0.002)。6例先天梅毒经治疗,临床症状1个月内消失;287例疑似先天梅毒儿接受预防性治疗后TRUST及TPPA滴度均在7月龄内转阴。结论母亲未经干预且血清学滴度1:8时发生梅毒垂直感染的机率更高,妊娠梅毒经过规则治疗可以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母亲经过干预的新生儿血清学均于7个月内转阴,预防性治疗方案亟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及对新生儿的影响,妊娠结局.方法 103例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程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61例及未治疗组42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观察治疗时期与先天梅毒儿的发生关系.结果 (1)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77.45%(47/61),未治疗组为62.95% (27/42),治疗组早产、死胎发生率分别为9.83%和0.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14.2%(6/42)和2.38%(1/42);治疗组无死产、流产的发生.(2)治疗组足月儿占77.45%(47/61)明显高于非治疗组的62.95%(27/42).(3)治疗组孕妇与用药的关系表明,治疗越早,先天梅毒儿发生率越低.结论 (1)应对孕妇早期梅毒筛查,及早诊断,早期有效,全程梅毒治疗是改变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的流行特征、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方法 根据妊娠期是否抗梅毒治疗,将126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两组:孕期治疗组59例,妊娠前治疗组67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结果 ①妊娠结局:妊娠前治疗组明显好于孕期治疗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②国产儿预后:妊娠前治疗组孕妇分娩正常新生儿的例数明显多于孕期治疗组,且分娩先天梅毒儿、窒息儿、低体重儿、畸形儿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少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孕早期进行常规梅毒筛查尤为重要;妊娠前正规治疗后的梅毒患者所生的胎儿预后较好;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行抗梅毒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1.
张荣  周华  潘鹏  洪福昌  温桂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6,6(6):947-948,1010
目的评价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血清IgM抗体蛋白免疫印迹实验(serum IgM western blot,IgM-WB)在新生儿先天梅毒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选取34例梅毒孕妇及其新生儿和40例非梅毒对照孕妇及其新生儿,分别给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血清IgM-WB试验和常规血清学方法(TPPA、RPR、19S-FTA-ABS),以双盲对照的形式评价上述实验诊断方法和常规实验室检测(临床+常规血清学方法RPR滴度的比较+治疗)在先天梅毒早期诊断的作用. 结果 34例孕妇梅毒病例所生的新生儿中,按常规综合诊断方法3例确诊为先天梅毒,6例拟诊为先天梅毒.34例完成妊娠的梅毒孕产妇病例中,孕妇胎盘和脐带组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11例阳性(9例常规方法诊断为先天梅毒);新生儿血清IgM蛋白印迹试验10例阳性(9例常规方法诊断为先天梅毒);40例作为对照的非梅毒孕妇及新生儿各项检查均为阴性. 结论胎盘组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血清IgM蛋白印迹试验诊断梅毒,结果显示可能高于现行的常规综合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且优于常规综合诊断方法中的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1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疗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恂  刘婵芳  向晓光 《中国热带医学》2007,7(6):951-951,96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治疗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68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84.38%,而未治疗组仅为41.67%(P〈0.01);治疗组早产及死胎的发生率分别为12.50%和3.13%,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6.11%和22.22%(P〈0.01);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4.52%,而未治疗组仅占28.57%(P〈0.01)。结论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可以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孕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妊娠梅毒的发病率,分析其发病特点,并探讨其防治方法,以降低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病率。方法63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妊娠梅毒孕妇,根据其确诊孕周数分组,比较各组孕妇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梅毒发生情况,分析梅毒的治疗与先天梅毒儿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孕妇分为流动人口组与长期居住组,比较其发病率。结果妊娠梅毒的发生率为4.5‰,其中流动人口占61.9%。不同孕周先天梅毒的发病率分别为:13~27周占12.5%,28~36周占27.3%,37周以上占42.9%。结论妊娠梅毒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降低妊娠梅毒及先天梅毒儿的发病率,关键在于加强婚前检查及早孕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妇伴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方法 112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治疗组(52例)和未治疗组(60例),选择同期正常孕妇为对照组(50例)。比较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 1)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4.23%(49/52),未治疗组仅为31.67%(19/60),对照组为96.00%(48/50)。2)新生儿情况: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1.54%(32/52),未治疗组仅占25.00%(15/60)。3)治疗孕妇其孕周与用药治疗关系显示:治疗孕周越早,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5)。结论妊娠早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妊娠梅毒有危害胎儿的严重合并症,抗梅毒治疗能改善妊娠梅毒者的妊娠结局并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潜伏期妊娠梅毒168例临床及母婴传播干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潜伏期妊娠梅毒的临床预后及不同驱梅治疗时机胎传梅毒的发生.方法:总结168例潜伏期妊娠的梅毒妊娠不良结局,根据驱梅治疗时机分为早、中孕治疗组和晚孕、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结果:168例患者中,宫外孕20例(11.9%),自然流产10例(5.95%),死胎死产5例(2.98%),人工流产或引产13例...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梅毒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有效防治措施,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方法 6年间住院分娩的孕妇(包括早产、足月产、过期产、死胎)中确诊妊娠合并梅毒32例.根据妊娠期全程抗梅毒治疗与否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孕期经正规抗梅毒治疗17例,发现先天梅毒3例,发生率为 17.6% ,无围生儿死亡.孕期未经治疗者15例,发现先天梅毒11例,发生率为 73.3% ,围生儿死亡6例,死亡率 40.0% .二者有极显著性差异( P < 0.01 ).结论 孕早期行梅毒血清学筛查是必要的,孕期正规抗梅毒治疗可减少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妊娠梅毒2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以降低围产儿患病率。方法212例经血清学确诊为妊娠梅毒孕产妇,依据妊娠期是否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127例)及未治疗组(85例)。比较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1)未抗梅毒治疗组足月产发生率为29.41%,经过抗梅毒治疗组足月产发生率为93.7%,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而死胎死产及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未治疗组显著高于经过抗梅毒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治疗组中应用青霉素类发生先天梅毒儿发生率20.69%(24/116),而非青霉素类发生先天梅毒发生率100%(11/11)。结论有效规范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何玥  古婕  徐志康  丁华  於艳霞  朱淑娥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873-1873,1898
目的了解本地区妊娠梅毒的流行情况,方法对2008年到本院诊产的17943例孕产妇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筛查,对TRUST阳性病例再进行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诊。结果17943例孕产妇中,检出梅毒患者111例(0.62%),其中隐性梅毒101例,占91.0%。所随访到的75例新生儿中,有3例为先天梅毒。结论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检测及规范治疗对杜绝先天梅毒,控制母婴传播,提高妇女儿童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妊娠合并梅毒58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产前治疗情况对新生儿发病的影响,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CS)的主要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以来收治的58例妊娠合并梅毒的新生儿发生先天性梅毒的情况。结果:新生儿期确诊先天性梅毒19例母亲未治疗组15例,CS临床表现以早产、皮疹、肝脾肿大为主。结论:母亲产前尽早筛查,孕早中期有效正规的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梅毒惠儿发生的关键,如能使梅毒在妊娠早期即能得到有效的诊治,可不主张终止妊娠。新生儿期的CS症状不典型,诊断要依据临床和梅毒血清学检查及母亲梅毒病史。青霉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筛查、治疗及妊娠结局,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方法对53例经血清学筛查并确诊为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其分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53例中Ⅱ期梅毒3例(5.66%),余均为潜伏期梅毒(94.34%)。治疗组引产3例,妊娠至围产期的孕妇26例,其中无死胎、畸胎及新生儿死亡。先天梅毒儿1例(3.4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37.93%,而未治疗组的不良妊娠发生率为100%。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期梅毒为主;梅毒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但妊娠期应及早进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很好控制死胎、畸胎和新生儿死亡的发生,以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