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休克期飞机转运成批严重烧伤病人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休克期长途转送严重烧伤病人危险性较大,以往对路程较远者多不主张长途转运,作者于2000年8月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和认真准备,成功地用飞机在休克期长途转送了一批危重烧伤伤员,经过顺利,所有伤员经过积极的有效的后续治疗全部成活。因此作者认为只要处理好各个环节,加强转送途中伤员的病情观察和处理,可以在休克期用飞机长途转送危重烧伤伤员。此次转运为以后战时烧伤伤员转送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2002年1月-200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烧伤病人2682例,其中烧伤总面积超过50%或(和)Ⅲ度面积超过20%,伤后16h内人院173例,现将该组病人伤后前48h补液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成批空运特重烧伤13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 ,对成批烧伤病员的处理原则已由原地抢救逐渐改变成原地抢救与转运疏散并举 ,使成批大面积烧伤病员的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 2 0 0 1年 6月下旬 ,某部发生火药燃爆事故 ,当场死亡 3例 ,致伤 2 2例 ,原地抢救 9例。将空运外地抢救 13例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堆放在平房内的废弃火药燃爆后 ,燃爆中心瞬间温度高达 30 0 0℃ ,燃爆产生的火焰气浪和烟雾窜出屋外 ,屋内 3例当场死亡 ,屋外伤 2 2例。其中空运外地抢救的 13例 ,均为男性 ,年龄 19~ 31岁 ,平均 2 0岁。重度烧伤 4例 ,特重度 9例。合并轻度吸入性损伤 1…  相似文献   

4.
特重烧伤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92例特重烧伤的临床分析总结,认为休克期补液治疗要个体化、按需补充,积极、早期实施气管切开与胃管留置,尽早进行手术植皮,抗生素亦早用早停.  相似文献   

5.
李俊  姜华 《航空航天医药》2004,15(4):228-228
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切痂治疗是烧伤创面处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首次切痂时机的选择对烧伤后期治疗及愈后功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大面积深度烧伤的首次切痂时机一般都选择在伤后3~7d,要求在休克期过渡平稳后,创面发生感染之前。这样可以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手术,减轻手术风险。但这就很容易造成休克的发生和加重,创面加深,容易暴发早期侵袭性感染,甚至发生SIRS和MODS,从而错过手术时机,影响下一步治疗。从1998年6月~2003年6月间,采用休克期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进行首次切痂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严重烧伤合并头面部烧伤患者,常因合并吸入性损伤,在休克期出现呼吸道梗阻、窒息。本文五例严重烧伤并头、面部烧伤患者,虽然休克期无明显的呼吸道梗阻征象,但在休克期后首次翻身时却出现窒息。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5~36岁。烧伤总面积53%~75%,皿”烧伤面积月%~46%。烧伤原因均为火焰。5例均有头、面、颈部的p”烧伤,肿胀明显。进院时间为伤后3~22小时。进院后经积极抗休克复苏,休克期渡过都基本平稳,无明显呼吸道梗阻征象。首次翻身时间为伤后49~62/J‘时。窒息发生在首次翻身(仰~…  相似文献   

7.
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振荣 《人民军医》1999,42(6):328-330
大面积烧伤早期切痂植皮是救治危重烧伤伤员的重要手段。但何时谓“早期”?多数把首次切痂时间定在伤后4~7d;我们认为,对全身状况稳定的大面积烧伤伤员,可以在伤后48h内(休克期)切痂植皮。1 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必要性1.1 打破“渗出-补液-再渗出-再补液”的循环模式 烧伤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因此休克期复苏补液按这种模式循环往复。如果在急性渗出高峰段把深度烧伤创面切除,阻断大部分渗出途径,就可减少体液丧失,从而减少输液量,也可以减轻休克期常见的血浓缩及血粘度增加。1.2 减少感染途径 烧伤创面最易被感染,且与…  相似文献   

8.
郝俊刚 《人民军医》2010,(6):448-448
2006年6月-2009年5月,我们共收治小儿烧伤休克33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33例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3个月~12岁。致伤原因:热液烫伤30例,火焰烧伤3例。伤后至入院时间1~30h。烧伤面积12%~60%总体表面积(TBSA),均为浅Ⅱ度或散片状Ⅲ度烧伤。休克表现:出现四肢厥冷等末梢循环不良表现,非创面皮肤苍白或呈花斑状,以及神志异常、呼吸及心率加快、血压显著下降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应用低浓度甘露醇的疗效.方法:设立低浓度甘露醇实验组与高浓度对照组各100例进行随机分组和治疗.结果:经用低浓度甘露醇与高浓度甘露醇疗效对比观察,后者肾功能BUN升高,同时出现血红蛋白尿.结论: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应用低浓度甘露醇对保护肾功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休克期静肪给气治疗烧伤的疗效,探索人体给氧的新途径。方法大综合冶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静脉给氧,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创面愈合、副作用等情况,并与对照组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线PaO2明显提高、创面愈合时间缩短,创面加深和感染机会减少。结论静脉给氧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兼,安全有效等特点,是人体供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35% TBSA烧伤休克早期口服补液对血流动力学、脏器功能和伤后5d预后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8只,体重11.0±0.5kg,先期无菌手术行动静脉置管术监测血流动力学和肠黏膜血流量(IMBF),24h后用速效药丙泊酚作10min短时麻醉,凝固汽油燃烧造成35%TBSAⅢ度烧伤,随机分为不补液组、口服补液组和静脉补液组,每组6只。伤后第1个24h不补液组无治疗,口服补液组和静脉补液组于伤后30min分别胃内输注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和静脉滴注乳酸林格液,补液量为4ml/(kg.1% TBSA),前8h补一半,后16h补另一半。伤后24h起各组动物均实施静脉补液,伤后第4天起实施静脉营养支持。分别于伤前和伤后第2、4、8、24、48、72、120h测定动物清醒状态下的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IMBF以及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并统计三组动物的5d死亡率。结果各组动物伤后MAP、CO和IMBF均下降,但MAP在伤后4h已恢复至伤前水平,之后各组间MA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24h内口服补液组CO和IMBF均高于不补液组(P<0.05),但低于静脉补液组(P<0.05),24h后各组间血流动力学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IMBF恢复均较CO滞后。伤后各组血浆ALT、Cr和CK-MB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伤后72h内口服补液组ALT和CK-MB低于不补液组(P<0.05),但高于静脉补液组(P<0.05);口服补液组Cr在4、8、24h时点低于不补液组但高于静脉补液组(P<0.05)。不补液组伤后5d内死亡率为33.3%(2/6),口服补液组和静脉补液组死亡率均为0。结论35%TBSA烧伤后早期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复苏效果虽略差于静脉补液,但相比不治疗组仍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保护脏器功能,减少早期死亡率,有望成为战争或灾害时早期静脉复苏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护理程序设计大面积烧伤病人接受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的综合护理计划并实施整体护理。方法:由责任护士为新人院病人根据病人病情提出护理诊断、预期目标、实施护理措施。结果:烧伤面积为31%~80%的TBSA的80例患者均平稳渡过休克期。结论:将护理程序这一科学的工作方法,贯穿于大面积烧伤休克期病人的整体护理全过程中,是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维生素C对烫伤休克大鼠肠内补液时肠组织氧自由基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20%乌拉坦(100mg/kg)肌注麻醉后,采用沸水法(100℃,15s)造成35% TBSA Ⅲ度烫伤,行十二指肠和空肠置管。随机分为单烫组(S组)、葡萄糖-电解质溶液(GES)组、VC组和GES/VC组,每组10只,GES组和GES/VC组大鼠在烫伤后30min将GES经十二指肠置管处匀速泵入,前4h按1/2Parkland公式量和速率(2ml.1%TBSA-1.kg-1)补液,VC组和GES/VC组大鼠在伤后30min将VC(250mg/kg)单独或溶于GES中注入十二指肠。伤后4h处死大鼠,取空肠组织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及黄嘌呤氧化酶(X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用干湿重法测定肠组织含水率(GW)。结果与S组比较,GES组MDA含量明显增高(P<0.05),而XOD、MPO活性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VC组和GES/VC组上述指标与S组和GES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GES组GW(83.1%±2.4%)显著高于S组(78.8%±2.5%,P<0.05),且二者均明显高于VC组(72.4%±1.2%)和GES/VC组(68.9%±2.1%,P<0.05)。结论VC能减轻烫伤休克大鼠肠内补液时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肠组织水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烧伤休克犬口服丙酮酸盐-糖液对循环血容量和血乳酸水平的影响。方法24只Beagle犬施行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置管及胃造口手术后24h,采用凝固汽油燃烧法造成5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烧伤;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单纯烧伤组(NR组,n=8,伤后不补液)、NaHCO3盐-糖口服补液组(OH组,n=8)和丙酮酸盐-糖口服补液组(OP组,n=8)。口服补液组于伤后30min根据Parkland公式经胃造口分别输注NaHCO3-葡萄糖电解质液或丙酮酸盐-葡萄糖电解质液。在动物清醒状态下测定平均动脉压( MAP)、循环血浆容量( PV)、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 dp/dtmax)、血乳酸浓度、动脉血pH值、PaO2。结果各组动物的血流动力学等指标( MAP、PV、dp/dtmax、动脉pH值、血乳酸浓度、PaO2)于致伤后均降低;NR组各项指标持续恶化,直至死亡;口服补液组各指标逐渐恢复,OP组显著优于OH组( P<0.05)。结论50%TBSA烧伤犬口服补液时,丙酮酸盐-糖液改善MAP、PV、dp/dtmax、动脉pH值、血乳酸浓度、PaO2的效果显著优于常用的NaHCO3盐-糖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吸入性损伤的早期急救、确诊方法 和综合治疗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其救治水平.方法 35例危重烧伤患者中,14例因发生吸入性损伤于当地行紧急气管切开术,并随后转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救治:应用气管镜诊断吸入性损伤程度,探取痰痂及坏死脱落黏膜,止血,根据黏膜修复程度指导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的时机;人工鼻湿化气道和防治感染;使用化痰药,并定时翻身叩背、振动排痰;雾化表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黏膜修复.结果 气管镜检查见14例患者吸入性损伤程度分别为中度3例,重度8例,特重度3例.7例于伤后1周内拔管,6例于伤后第2周拔管,1例肺部感染严重者于伤后42天拔管.痰培养11例为无细菌生长,3例发现细菌,其中2例发生肺部感染.治疗过程中用气管镜探取痰痂3次,避免了窒息的发生.所有患者均救治成功.结论 重度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越早越好;气管镜有助于准确诊断损伤程度,取出痰痂和坏死黏膜,防止气道阻塞,动态观察气管黏膜的修复,指导拔管时机;人工鼻、黏膜修复药物以及各种促排痰措施的综合应用对治疗吸入性损伤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批烧伤患者的早期转运及其意义。方法:分析总结1999—06—2002—08,甘肃省境内5批71例成批烧伤患者的早期转运与治疗结果。结果:①烧伤早期被转送至外地烧伤专科治疗的13例患者,治愈12例,死亡1例;②烧伤后直接送达烧伤专科接受治疗的22例患者,治愈20例,死亡2例;③烧伤后无转送条件,在当地基层医院接受治疗的36例,治愈16例,死亡20例。结论:烧伤早期转运有利于提高成批烧伤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TCI)重度烧伤患者麻醉深度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重度烧伤择期(<1周)行焦痂切除术患者80例,年龄18~65岁,ASAⅡ-Ⅲ级,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31%~50%或三度烧伤面积11%~20%,随机分为BIS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0例.两组均以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诱导和维持,分别记录患者入室,意识消失,插管后2min,手术前,手术开始后2、15、30min,术毕,呼之睁眼和Aldrete评分9分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术中各时间点药物靶浓度,记录患者从停药至呼之睁眼、Aldrete评分达9分的时间.结果 A组与B组比较,患者麻醉维持过程中的瑞芬太尼靶浓度(2.12±0.35ng/mlvs 2.50±0.21ng/ml)和丙泊酚靶浓度(2.54±0.22μg/ml vs 2.86±0.31μg/ml)均明显降低(P<0.01);A组患者在停药后呼之睁眼(7.90±0.58min vs 8.35±0.66min)、Aldrete评分9分的时间(9.15±0.69min vs 11.13±0.96min)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患者从意识消失起,除插管后2min时点,其余术中各时点的MAP均较入室时的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各时点的HR也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 BIS用于重度烧伤患者围术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恢复清醒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体内磷酸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1,IGFBP-1)含量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6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烧伤患者自入院治疗至术后治疗10d的血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和IGFBP-1含量,磷酸化IGFBP-1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烧伤患者血浆IGFBP-1含量与总体表面积(TBSA)烧伤指数呈正相关,IGF-1含量随着TBSA值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在患者烧伤后72h内,IGF-1含量降低,而IGFBP-1含量[(184±26)ng/m L]升高,相比正常健康组IGFBP-1含量[(16±4)ng/m L]结果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血浆中可检测到磷酸化的IGFBP-1。结论烧伤患者血浆IGFBP-1含量变化和IGFBP-1持续的磷酸化与烧伤严重程度相关,IGFBP-1持续的磷酸化可抑制IGF的生物活性,并可作为判断烧伤患者预后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是中青年人的主要死因,如何降低其病死率及病残率仍是一个难题,本文综述了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策略、时机以及输液通道建立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肺血管通透性、血浆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丙氨酸转氨酶活力和尿素氮、肌酐的含量,对烧伤后不补液、立即补液和延迟补液3种条件下大鼠心、肺、肝、肾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烧伤后不补液和延迟补液组内脏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立即补液对心、肝、肾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对肺的保护作用不明显。提示,烧伤休克延迟补液后内脏功能受损的原因有多方面,在液体复苏过程中应辅以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