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1年对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  观察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8~14岁在本院配戴角膜塑形镜随诊数据完整者40例(79眼), 配戴前与配戴后6个月及1年进行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厚度的测定与比较, 同时观察裸眼视力、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的变化。  结果  配戴后6个月及1年与配戴前比较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无明显降低(P > 0.05)。细胞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在6个月时无明显变化, 而在1年时分别轻度增加和减少, 与配戴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角膜厚度在配戴后6个月及1年与配戴前比较无明显改变, 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5)。配戴后1年裸眼视力、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K值)与配戴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角膜塑形镜降低近视屈光度、控制近视发展效果明显, 但长期配戴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有轻度影响, 必须严密观察和随诊, 以确保长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角膜地形图检查初步探讨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中出现镜片偏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6个月的OK镜治疗患者84例162眼,平均年龄(15.59±3.29)岁,原始平均等效球镜度(-4.18±1.48)D,平均角膜水平屈光力(43.23±1.30)D。根据患者的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和试戴情况,选配DK值为58,HDS材料的一副OK镜片,连续夜戴6个月以上。定期给予包括角膜地形图在内的常规眼科检查,数据资料录入电脑,采用SPSS10.0中χ2检验及SAS中的单变量方差分析,分析镜片偏位的原因。结果:对治疗前角膜地形图资料分析发现角膜颞侧与鼻侧的水平屈光力有较明显的不对称,即鼻侧平,颞侧陡,且越向周边相差越明显。治疗6个月后,原角膜前表面屈光力颞侧比鼻侧大的66眼中有38眼出现镜片颞侧偏位(占57.58%),颞侧与鼻侧基本对称的93眼中有17眼出现颞侧偏位(占18.2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而鼻侧比颞侧屈光力大的3眼中有2眼出现镜片鼻侧偏位,因病例数少未列入统计学分析。结论:治疗中镜片易向陡区偏位,角膜前表面的水平屈光力颞侧高于鼻侧的不对称性可能是造成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对角膜形态的变化和影响。方法采用美国进口E&E公司提供的角膜塑型镜(夜戴型),矫治青少年近视118例(235眼)中、低度近视(-4.75±1.85)D,分别测量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角膜曲率(K值)、角膜厚度及裸眼视力,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戴镜后角膜曲率明显下降,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2周、1个月、3个月与戴镜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角膜中央厚度变薄,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2周、1个月、3个月与戴镜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视力明显提高,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2周、1个月、3个月与戴镜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中央变平坦、中央厚度变薄。主要变化表现在戴镜后1周之内,1个月趋于稳定。角膜上皮无损伤,裸眼视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857-2858
随机选择我院眼科门诊接受治疗7岁至16岁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5例,90眼。所有患者均采用本院角膜塑形验配流程统一发验配,均为夜戴镜片。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佩戴者主观症状进行观察。结果配戴后7d、配戴后3个月及佩戴前等三组裸眼视力数据、效球镜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7d、配戴后3个月与佩戴前0级患者比较明显降低,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3个月与配戴前、佩戴后7天OV 100%、OV 20%、OV 9%等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青少年近视患者采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进行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的理想手术。在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 ,但由于角膜瓣异常导致的并发症临床上较为常见 ,为减少术后角膜瓣异常的发生 ,我们从2 0 0 1年 11月开始为 96例 (190眼 )患者术后戴周抛角膜接触镜 ,对其进行仔细的术后护理 ,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 15 8例 (312眼 ) ,其中男性 6 9例 (136眼 ) ,女性 89例 (176眼 ) ,术前屈光度为 0 .75~ 2 4 .0D ,等值球镜 ,平均 8.2 5± 2 .98D ,散光 0~ 6 0D ,平均 1.75± 1.4 0D …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小学生佩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疗效以及对其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对69例小学生近视眼患者戴镜后1年进行复查。观察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佩戴前后近视度数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佩戴前等效球镜度为(-2.85±0.13)D,佩戴满1年,停戴1周,门诊快速扩瞳验光,等效球镜度(2.89±0.19)D,增幅(0.17±0.1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有28例小学生等值球镜下降0.25~0.75D。角膜曲率比较:佩戴前平均角膜曲率(43.26±1.42)D,佩戴后平均角膜曲率为(43.15±1.41)D,较佩戴前扁平(0.11±0.1)D,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中央厚度比较:戴镜后角膜中央厚度减薄0.15~6.89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佩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控制小学生近视度数的发展,部分小学生近视度数还有所下降,角膜曲率、膜中央厚度无明显改变。现代角膜塑形镜为治疗小学生近视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3):2372-2373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停戴后屈光状态及角膜形态的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配戴角膜塑形镜并且停戴一段时间的10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近视球镜度数分为A组、B组,每组50例。A组球镜度数≤-4.00D,B组球镜度数-4.00D。每组再根据角膜塑形镜停戴时间分为A1、A2、B1、B2,每组39列。A1、B1停戴时间1-3个月,A2、B2停戴时间超过3个月。观察四组屈光状态及角膜形态的变化。结果四组球镜度数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电脑验光仪结果显示,A1、B1在角膜平、陡K值及平均K值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近视眼患者配戴3个月及以上角膜塑形镜,角膜形态和角膜中央厚度基本恢复原状,停戴后近视度数无明显增加现象,角膜塑形镜对中高度数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细胞上Na^+-K^+-ATP酶的活性。方法:运用接膜联合组织块法获得原代及传代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RCECs),使用考马斯亮蓝试剂盒及超微量ATP酶测试盒分别测定即兴揭取组、原代7 d组、传二代5 d组的Na^+-K^+-ATP酶活性。结果:即兴揭取组Na^+-K^+-ATP酶活性平均为(0.595±0.010)U/mgprot、原代7 d组及传二代5 d组分别为(0.572±0.007)U/mgprot和(0.333±0.011)U/mgprot,任意两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代RCECs更接近在体细胞。Na^+-K^+-ATP酶活性定量检测,可作为评价体外培养RCECs的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2.
1CU可调节人工晶体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HumanOptics 1CU可调节人工晶体的视觉效果。方法:39N(46眼)白内障或半透明晶体超声乳化术后植入1CU可调节人工晶体,分别在术后第1d、第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观察远近视力、晶体居中情况、后囊膜混浊情况、近点距离和眩光、光晕、复视等。结果:术后早期角膜透明,前房反应不明显。整个随访过程中后囊膜透明,晶体居中,眼压正常,角膜散光情况与术前无明显差别。54.4%的裸眼视力≥0.7,63.1%的裸眼近视力≥0.7。100%患者对手术后视力满意,没有眩光、光晕、复视等现象。结论:1CU可调节人工晶体可以提供一定范围内预期远近视力,近期效果满意,但也存在有待改进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人工角膜曲率计、自动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仪三种不同仪器测量角膜曲率的对比研究,了解此类仪器在白内障术前测算人工晶体屈光度中提供K值的精确性。方法:应用三种仪器对102例135眼测量角膜曲率,分别计算人工晶体屈光度,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种仪器测得的角膜曲率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曲率和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结果略有差异,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仪器测量的角膜曲率值均可用于人工晶体屈光度的计算,且数据准确可靠,但对于角膜过平、过陡者,则推荐使用角膜地形图仪。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宣传单张对角膜异物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宣传单张对角膜异物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发放自行设计的“角膜异物健康知识”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结果对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角膜异物患者,宣传单张的健康教育方式起到了促进病人健康、提高防护意识的作用。但是对于文化水平低的患者,宣传单张所起的健康教育作用不明显。结论宣传单张在对门诊角膜异物患者的健康教育中能发挥作用,但对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体需制定相应的宣传单张,同时,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可以作为宣传单张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滴眼液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角膜雾状混浊(haze)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3月行LASEK的患者45例90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屈光度(4.68±2.30)D(1.75~6.50 D),随机分为聚乙二醇滴眼液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两组角膜haze形成、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恢复情况及屈光度。结果术后1、3、6个月,两组haze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1、3、5天角膜刺激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上皮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更快(P<0.05)。结论 LASEK术后应用聚乙二醇滴眼液虽然能减轻术后患者角膜刺激症状,能促进角膜上皮更快愈合,但是不能减轻haze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人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9例高度近视患者(18眼,术前屈光度-6.75~-28.00 DS)行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8眼均成功植人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时,11眼(61.1%)裸眼视力≥0.5,9眼(50.0%)最佳矫正视力≥0.8,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眼瞳孔呈轻度竖椭圆形;2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位;2眼夜间眩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纤维肌动蛋白(F‐actin )的影响,为探索颌骨放射损伤机制及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分别予以0 Gy、4 Gy、8 Gy、12 Gy、16 Gy剂量单次照射,照射后立即转入37℃培养箱继续培养12 h、24 h、48 h ,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F‐actin的含量。【结果】不同剂量单次照射各组照射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且与剂量呈负相关,剂量高于12 Gy时细胞生长几乎完全抑制;同时,细胞F‐actin的含量急剧下降,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24 h后F‐actin有所回升,但仍明显低于辐射前。【结论】电离辐射可降低血管内皮细胞中的F‐actin ,破坏细胞骨架,抑制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亲水性和疏水性丙烯酸酯一片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后后囊膜混浊(posterior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将48只眼随机分成2组,ISO组(23眼)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折叠式IOL;AcrySof组(25眼)植入疏水性丙烯酸酯折叠式IOL。术后12个月扩瞳观察前囊膜混浊(an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ACO)和PCO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2个月PCO发生率AcrySof组显著低于ISO组(P<0.01);而ACO的发生率2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疏水性丙烯酸酯折叠式IOL可以更有效地减少PCO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切1:2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和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选择硬核白内障患者123例(162眼),分为ECCE组(67例89眼)和Phaco组(56例73眼),分别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7--晶体植入术,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1d、3d时两组视力比较,ECCE组好于phac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CE组患者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低于Phac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早期视力恢复好,术后角膜水肿并发症少,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