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2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为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5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B超检查在癌浸润深度上诊断符合率:无肌层浸润为41.1%;肌层浸润<1/2为41.8%;肌层浸润≥1/2为86.7%,与术后病理检查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肌层浸润>1/2,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6.8%(38/226),临床Ⅰ期为7.3%(11/151),Ⅱ期为35.1%(26/74),Ⅲ期为1例(1/1)。盆腔转移率为16.7%(43/257),临床Ⅰ期为9.6%(16/167),Ⅱ期为28.1%(25/89),Ⅲ期为1例(1/1)。经单因素分析,临床期别、浸润深度、病理级别和组织学类型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和盆腔转移有关(P<0.01,或P<0.05)。经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前3个因素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超检查对判断癌浸润深度(肌层受浸>1/2时)有一定价值。子宫内膜癌盆腔转移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期别、浸润深度和病理级别密切相关。临床Ⅰ期低危组可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不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3.
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进展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032)张志毅,吴小华上海师范大学胡影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癌症的7%,占女性生殖道癌肿的20%~30%。近2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上升趋势,50年代子...  相似文献   

4.
180例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艳华 《肿瘤学杂志》2010,16(11):858-860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近1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加化疗或放疗者预后较未行辅助治疗者好。[结论]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手术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病理类型、病理所见、淋巴转移、腹腔液癌细胞阳性等与预后的关系,来探讨手术病理分期的优点,寻找诊断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最佳方案。方法 回顾以往收治的子宫内膜癌资料完整的30例临床分期与手术分期进行比较,分析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因素及预后。结果 临床分期与手术分期误差率I、Ⅱ、Ⅲ期分别为15.78%、50%、66.7%,手术分期的5年生存率I、Ⅱ、Ⅲ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 ,病理类型、病理所见、淋巴转移、腹腔液癌细胞阳性等与预后的关系 ,来探讨手术病理分期的优点 ,寻找诊断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最佳方案。方法 回顾以往收治的子宫内膜癌资料完整的 30例临床分期与手术分期进行比较 ,分析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因素及预后。结果 临床分期与手术分期误差率Ⅰ、Ⅱ、Ⅲ期分别为15 .78%、5 0 %、6 6 7%。手术分期的 5年生存率Ⅰ、Ⅱ、Ⅲ期分别为 94%、75 %、34%。结论 手术分期优于临床分期 ,能客观反应其预后。因此正确的手术分期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67例子宫内膜癌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7例子宫内膜癌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邵淑丽,武晓红,季永兰,康莉近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威胁妇女生命的三大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我院自1975年1月~1989年12月对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67例患者随访时...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适宜手术范围。方法对10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施行广泛性或次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或)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另外3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仅作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对141例的手术切除标本,包括官旁结缔组织及淋巴结、盆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等进行病理检查。结果105例中,盆腔淋巴结发生转移26例,占24.76%。除Ⅰa期外,其余各期均有淋巴结转移发生。Ⅰb、Ⅰc期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50%与21.05%。141例行广泛性与次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者中,宫旁组织转移2例(Ⅱa、Ⅲb期),宫旁淋巴结转移2例(Ⅰc、Ⅲb期),富旁血管瘤栓2例(Ⅰb、Ⅰc期)。结论除Ⅰa期外的其他各期子宫内膜癌,均宜施行广泛性或次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以及盆腔或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352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3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近年来我院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本院2003年6月至2010年9月确诊子宫内膜癌患者352例临床病理资料分为两个年龄组:即年轻妇女组(≤40岁)及中老年妇女组(〉40岁)。年轻妇女组46例,中老年妇女组306例,比较年轻妇女与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临床病理类型以及对术前术后诊断的差异性。结果:3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老年妇女患病率显著高于年轻组占86.9%(306/352),两组患者在民族、居住地区及合并肥胖、糖尿病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文化程度、不孕史、服用激素史、合并高血压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文化程度在中老年妇女组内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每组内部城市和农村患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类型均以子宫内膜样腺癌I期,G1,浅肌层浸润为主。结论: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类型及肌层浸润深度与年轻患者相似。年轻组病理组织学分级中高分化所占比率高于年老组,中分化-低分化子宫内膜癌所占比率低于老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不孕史、服用激素史,实际上均与这两个年龄阶段的社会人文环境有关,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疾病本身关系不大。对于早期、高分化的年轻(≤4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与预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玲  周琦 《浙江肿瘤》1999,5(1):24-26
评价Ⅰ、Ⅱ期子宫内膜癌不同手术范围的效果,对1991年-1995年间收住院治疗的26例Ⅰ期及Ⅱ期子宫膜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临床Ⅰ期18例,临床Ⅱ期8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因子宫内膜癌行机器人辅助分期手术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机器人辅助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18.2±32.5)min,平均出血量为(136.8±60.1)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为(23.9±4.4)个,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平均时间为(1.3±0.6)d,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为(5.1±3.7)d,平均住院时间为(9.2±5.3)d。术后发生3例泌尿系感染,1例淋巴囊肿,1例下肢血栓。结论 机器人辅助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0年7月至1995年8月,在我科进行手术,病理证实并已随访超过5年的子宫内膜癌共40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40例,年龄38~75岁,平均56.5岁。40例患者中,主诉阴道流血者32例,其中12例绝经期后延。已绝经者10例,其中绝经10年以上者5例,绝经后阴道流血者7例,阴道排液者5例,盆腔肿物3例。1.2诊断方法以分段诊刮为主,辅以B超、CT等检查。40例中,24例在手术前分段诊刮确诊,6例因累及宫颈,取病理证实。1.3手术方法根据临床…  相似文献   

13.
周红菊  周敏 《现代肿瘤医学》2018,(20):3293-3296
目的:检测血清中DKK1的含量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检测76例健康对照组血清和76例EC患者中DKK1和CA199的含量,并将两者进行比较。探讨DKK1在E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中DKK1浓度为(92.25±20.69) pg/ml,EC患者血清中DKK1平均水平为(108.27±27.58) pg/ml,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0)。EC患者血清中DKK1诊断的灵敏度是57.89%,特异度是89.47%,约登指数为0.473 7。健康对照组中CA199为(22.98±2.58) U/ml,EC患者血清中CA199为(60.02±4.51) U/ml,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0)。CA199在EC诊断中的灵敏度是53.95%,特异度是85.53%,约登指数是0.394 8。DKK1在EC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略优于CA199。EC患者年龄、BMI指数、淋巴结侵犯、脉管浸润、分化程度均与DKK1及CA199的检测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FIGO分期则与DKK1的水平相关(P<0.05)。浸润深度及FIGO分期与CA199水平相关(P<0.05)。结论:DKK1可作为检测EC的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并有可能与EC患者的预后相关,在EC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将术前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相比较,以分析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及原因.结果28例根据诊刮术中宫腔深度判定为临床分期Ia期的患者中,仅有7例与手术病理分期相符,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肌层浸润;绝经前患者的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诊断符合率(63.2%)显著较绝经后患者(11.1%)高(P<0.005),绝经后患者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率较低导致总的符合率降低至39.7%;子宫异常出血时间长短与分期无相关性.结论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尤其绝经后患者,应进行综合检查及评估,以提高临床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ndometrial cytology test,ECT)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09月就诊于我院肿瘤妇科的1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行细胞学检查的同时行诊断性刮宫术,另一组只行诊断性刮宫术。结果:以诊断性刮宫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的灵敏度为91.49%,特异度为96.43%,阳性预测值为97.73%,阴性预测值为87.10%,诊断符合率为93.33%,与诊断性刮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P>0.05)。结论: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结果与诊断性刮宫基本一致,且取材满意度高、痛苦小、出血少,可以作为筛查子宫内膜癌的一线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并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绵阳市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治疗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每组各50例。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治疗的方法,开腹组则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血量情况和手术需要的时间,比较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结果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手术时间、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数目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安全性高、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定位在妇科恶性肿瘤尤其是子宫内膜癌手术中广泛开展,与系统性的淋巴切除术相比,其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及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然而,目前SLN主要应用于低级别子宫内膜癌,在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尚具争议。本文综述了SLN在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工作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通过回顾资料分析210例子宫内膜癌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准确记录肿瘤所处子宫腔位置、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分期、病理类型、细胞学分级、切除淋巴结位置、总数及阳性情况。分析盆腹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手术范围。结果肿瘤位于子宫底部、子宫体部和累及宫颈的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20.0%、20.5%和35.8%,以髂外淋巴结为常见转移部位。病灶局限于宫底、宫体部者以髂外、闭孔淋巴结转移为常见,累及宫颈者以髂总淋巴结转移为常见。前者髂总淋巴结转移率为25%,后者为63.1%。两者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与临床分期、肿瘤侵犯程度、病理类型和细胞分化程度等有关。结论淋巴结转移规律与肿瘤部位有密切关系,位于宫体部的肿瘤可直接或由宫颈转移至髂外淋巴结,宫颈受侵犯时最易发生髂总和髂外淋巴结转移。病灶累及宫颈时,髂总淋巴结可作为腹主动脉淋巴结的前哨淋巴结。因而手术范围的判断对深肌层浸润,累及宫颈部位及组织学类型分级在G2以上的、病理类型为腺鳞癌、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腺癌患者均应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必要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或活检。肿瘤仅浸润内膜或浅肌层及组织学类型分级在G1的患者,一般表现无淋巴结转移,仅行全子宫切除即可。  相似文献   

19.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5岁以下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21例资料.结果 本组21例占同期收治子宫内膜癌的13.9%,与以往资料相比,患者有年轻化趋势;≤40岁者和41~45岁者在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病理类型及肌层浸润深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15年,其中失访2例,死亡2例,复发3例.结论 45岁以下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临床期别较早,病理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分段诊刮是其诊断的有效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对合并高危因素者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I、Ⅱ期子宫内膜癌不同手术范围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991年~1995年间收住院治疗的26例I期及Ⅱ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临床I期18例、临床Ⅱ期8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①非清扫组: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或广泛性子宫切除者,13例;②清扫组: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者,13例。两组间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中位年龄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相同,5年生存率相仿(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一旦后腹膜淋巴结转移,则提示预后不佳。扩大手术范围是为了了解子宫外转移情况,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手术病理分期,以便术后有目的的补充治疗,还能科学地判断预后。但对5年生存率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