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检索国内近20年(1996~2015年)现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期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研究的有关报道,统计分析其证型分布特点。结果:在纳入的268篇文献中共出现42个证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个证型分别是肺脾两虚证、肺气虚证、气虚痰瘀证、肺脾肾虚证、肺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肺肾气虚证、肾气虚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其累计频率为86.8%。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中医证候以虚证、虚实夹杂证为主。单纯虚证以肺脾两虚证、肺气虚证、肺脾肾虚证最常见;虚实夹杂证主要为气虚痰瘀证;实证中以痰瘀阻肺证为主。  相似文献   

2.
薛河东 《新中医》2018,50(1):38-40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依照中医证型不同分为痰热壅肺组、肺脾两虚组、肺肾两虚组各50例,同期选取50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检测血中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并对患者的肺功能分级进行评估。结果:痰热壅肺组肺功能最优,肺脾两虚组肺功能最差。3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病例组P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Fbg、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痰热壅肺组PT、aPTT水平均高于肺肾两虚组及肺脾两虚组(P0.05),Fbg、D-D水平均低于肺肾两虚组及肺脾两虚组(P0.05)。肺肾两虚组PT、aPTT水平高于肺脾两虚组(P0.05),Fbg、D-D水平均低于肺脾两虚组(P0.05)。PT、aPTT与痰热壅肺、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证型呈负相关(P0.01),Fbg、D-D水平与痰热壅肺、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证型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凝血、纤溶指标显著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可作为推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王有奎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E)以脾胃亏虚、无力传肺为发病之因,传变之机在于痰饮阻滞三焦,固本培元为治病之本。王教授运用“肺胃一体”指导COPE诊疗,分期论治,有的放矢。早期以脾土亏虚不培肺金为主;中期因肺津不润,渐伤阴分,以气阴两虚为要;晚期责之久病及肾,以肺肾两虚为重。将疾病早、中、晚三期归纳为肺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肺肾两虚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特征,为相关证候标准规范及临床诊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筛选符合标准的COPD文献并提取证候类型,将复合证型分解成基本的证候要素,统计各证候分布比例及证素出现频次、频率。结果:COPD病例数分布较高的中医证候为痰热壅肺、肺气虚、痰浊阻肺、肺肾气虚、肺脾两虚,稳定期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为肺肾两虚、肺气虚、肺肾气虚、肺脾气虚、肺脾两虚、肺脾肾虚,急性期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痰热壅肺、痰瘀阻肺、痰热瘀肺、痰浊阻肺、肺脾肾虚。本病病位类证素为肺、肾、脾、心、肝,病性类证素按频次由多至少依次为气虚、痰、阳虚等。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特征,肺脾肾虚贯穿于疾病始终,肺肾气虚可能成为COPD的基础证候。  相似文献   

5.
介绍张崇泉教授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经验。张教授临床将COPD分2期辨治: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分寒痰阻肺证、痰热壅肺证2型辨治,病情迁延者兼顾扶正;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分肺气亏虚证、肺脾两虚证、脾肾两虚证3型辨治,重在调补肺、脾、肾三脏,以治其本。并以显效病案为例,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董润之 《辽宁中医杂志》2010,(11):2196-219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肺纤维化的中医证候特点,为规范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统计各证型的构成比。结果:60例COPD合并肺纤维化中,肺脾气虚占26.67%,脾肾气虚占30%,肺肾气虚占25%,夹痰湿占36.66%,夹瘀占53.33%。夹痰湿在肺脾、肺肾、脾肾气虚3型中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夹瘀在肺脾、肺肾、脾肾气虚3型中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OPD合并肺纤维化证型以虚中夹实,多脏器共同发病为主。占90%,本虚证主要以肺脾肾气虚,且两脏或三脏同时发病最多。标实以痰瘀为主,且痰浊在本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功能指标为参数,探讨其中医证型演变规律。方法选择COPD稳定期患者389例,检测肺通气功能FEV1.0%、FEV1.0/FVC%、MVV%值,肺容积指标RV/TLC%值,弥散功能DLCO%值;并按照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结果①肺气虚证多见于COPD I级,肺脾两虚证多见于Ⅱ级,肺肾虚证多见于Ⅲ级,而肺脾肾虚证多见于Ⅳ级;以COPD分级标准为参数,经Ridit分析,R肺气虚证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肺心病缓解期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检索国内近15年(1996-2010)现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期刊杂志肺心病缓解期研究的有关报道,统计分析其证型分布特点。结果:在纳入271篇文献中共出现62个证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项证型分别是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脾肾两虚、肺肾两虚、肺气亏虚、阳虚血瘀、肾虚失纳、肺脾两虚、痰热壅肺和水凌心肺,其累计频率为89.1%。结论:肺心病缓解的中医证候以单纯本虚为多,本虚标实和标实证候也不少见。本虚以脾肾两虚、肺肾两虚、肺气亏虚最为常见;本虚标实以气虚血瘀证较常见;单纯实证以痰瘀互结证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5,(8):984-986
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素临床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选择48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证素辨证"方法,制定《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医症状量表》建立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证素研究数据库,进而得出证素及其积分,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间质性肺疾病病位证素以肺为主,肾脾两脏次之;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血瘀、痰为主,其中气虚显著高于其他证素(P0.01,P0.05)。结论:间质性肺疾病多属虚实夹杂之证,核心病位在肺,可兼肾脾两脏。病性以气虚为主,本虚标实居多,以"肺虚络瘀"为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0.
黄进  赵长鹰  朱晓峰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642-2643
沈英森教授认为泌尿系疾病的基本病机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正虚指肺脾肾不足,邪实则以水湿、湿热、瘀血为主。主张扶正固本、重在脾肾,从上治下、巧在变通,强调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临证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1.
苏行  何立群 《辽宁中医杂志》2014,(4):616-618,I0001
目的:分析8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活检的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旨在找出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及转归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肾病科2011年9月-2012年4月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活检患者病例,收集其病理类型、中医辨证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FSGS与MCG在15龄段分别占64.3%、75.0%,MN与MsPGN在36年龄段分别占64.3%、75.0%,MN与MsPGN在36龄段分别占78.6%、75.0%。IgAN、FSGS、MN、GML、MCG、MsPGN分别占39.8%、15.9%、15.9%、10.2%、9.1%、9.1%。脾肾气虚在所有中医证型的所占比例最多。FSGS、MN、GML中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多,IgAN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所占人数最多,MCG以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所占比例最高,MsPGN以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所占最多,血瘀、湿热证在各病理分型中均占较多比例。结论:FSGS与MCG在15年龄段分别占78.6%、75.0%。IgAN、FSGS、MN、GML、MCG、MsPGN分别占39.8%、15.9%、15.9%、10.2%、9.1%、9.1%。脾肾气虚在所有中医证型的所占比例最多。FSGS、MN、GML中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多,IgAN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所占人数最多,MCG以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所占比例最高,MsPGN以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所占最多,血瘀、湿热证在各病理分型中均占较多比例。结论:FSGS与MCG在15龄段多见,MN与MsPGN在36年龄段多见,MN与MsPGN在36龄段多见。IgAN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FSGS、MN、GML、MCG、MsPGN。中医证型中脾肾气虚为目前临床上慢性肾脏病主要中医证型,随治疗时间延长,疾病后期气阴两虚证逐渐增多,血瘀证、湿热证常常伴随疾病始终。FSGS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多见,易兼血瘀与湿热;IgAN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居多,常伴有血瘀湿热;MN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居多;MCG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较多;MsPGN患者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占多数;GML证型以脾肾气虚为主,后四者在疾病进展中也出现明显的血瘀与湿热证。  相似文献   

12.
张洪  于晓敏  张晓云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792+1796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基本证型为痰湿蕴肺,肺气闭郁证,其治法为宣肺化痰。随着病情进展,影响脾肾导致肺脾两虚或阳虚水泛,兼见肺脾两虚证则佐以健脾益肺之法,兼见阳虚水泛证则合用温阳利水之法。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全部观察病例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997年1月至2002年7月期间住院的COPD病人,共305例。将所观察病例按疾病第一诊断的分型分组。经归纳为3组:肺脾两虚96例,肺肾两虚48例,肺脾肾虚134例,其他27例(肺气虚3例,肺脾肾心俱虚9例,肝火犯肺3例,心肝肺肾俱虚4例,肺心肾虚4例,其他4例)因证型分散、样本量小,缺乏统计学意义,故不计入观察范畴。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本虚标实,本虚指五脏虚,但以肺、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体现在痰浊、瘀血、气滞、毒邪等痹阻于肺。基本病机为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气虚弱。从肺脾肾失调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机变化,从而通过宣肺平喘、健脾祛痰、补肾纳气等方法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维琴 《河南中医》2013,33(8):1203-1206
风湿性肺间质病变证属本虚标实,以肺脾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本病病位早期在肺,但已有脾肾不足,主要为气虚;中期更伤脾肾,气阴耗伤;晚期重伤肾之阴阳,并累及于心,通过分期辨证,有利于更好的把握疾病各期的病机特点,同时也提示在用药选择上当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的中医证型与COPD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的关系,探讨COPD合并OP患者的中医证型与CAT评分的内在规律,为临床诊治COPD合并OP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25例COPD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脉情况,进行中医分型、CAT评分。所有统计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痰热壅肺与肺脾两虚、肺肾两虚比较,痰瘀阻肺和肺脾两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壅肺型患者的CAT评分为(17.76±5.21);痰瘀阻肺型患者CAT评分为(19.61±6.25);肺脾两虚型患者的CAT评分为(21.59±8.04);肺肾两虚型患者CAT评分为(23.84±8.36)。痰热壅肺型患者多集中于11~20分;痰瘀阻肺型患者多在21~30分;肺脾两虚型患者多在21~30分;肺肾两虚型患者多在11~30分。结论从痰热壅肺→痰瘀阻肺→肺脾两虚→脾肾两虚,CAT评分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规范其中医证候名称,研究其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特点。方法:现代文献检索,利用Epidata2.0软件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证候类型(症状)文献数据库、录库,统计分析。结果: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由规范前的322个规范为178个证候。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急性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为:肺热痰壅、热痰、痰热瘀壅肺等;稳定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为:肺肾气虚、肺气虚、气阴虚、肺肾两虚、肺脾气虚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位主要在肺、肾、脾;病性主要为痰、气虚、热、血瘀、虚。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名称及诊断标准目前比较混乱,不便于学术交流和诊疗规范,急需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虚实夹杂的疾病,急性期以标实为主,稳定期以正虚为主,需注意不同时期同一疾病表现出的不同证候。  相似文献   

18.
间质性肺炎属于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赵坤教授从事儿科呼吸临床专业30余年,对间质性肺炎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本病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临证主张分期治疗,初期邪实为主,病在肺脾,自拟金苇肺热清方治疗;中期以正虚为主,病在肺、肾,创制通络补肺汤治疗;后期肺脾肾亏虚,痰瘀阻络,治疗上肺、脾、肾同补,兼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以通络补肺汤加制附子等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介绍沈其霖教授运用膏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经验。沈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以肺气虚为主,渐及脾肾,后期肺、脾、肾三脏俱虚,痰浊、血瘀、水饮互结,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病机特点。COPD稳定期以本虚为主,即肺、脾、肾三脏亏虚,治疗宜以补肺健脾温肾为法,兼活血化瘀。自拟冬令咳喘膏方应用于临床,收效较佳。  相似文献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慢阻肺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了近10余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文献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的分析。结果:构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证候要素有13种,主要以气虚、痰、阴虚、热、血瘀为主,作用靶点以肺、肾、脾为主。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性属实多为痰、热、血瘀,虚性多为气虚,病位多在肺、肾、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