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扶正祛风方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病蛋白尿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扶正祛风方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病中特发性膜性肾病和非特发性膜性肾病蛋白尿疗效。方法对1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肾小球病患者给予扶正祛风方治疗3个月,统计IMN组与非IMN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IMN组和非IMN组24h-UPr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N组蛋白尿临床总有效率90.0%,非IMN组为88.9%,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祛风方可降低原发性肾小球病患者蛋白尿,对于IMN和非IMN患者的疗效相当,扶正祛风法可有效降低IMN患者蛋白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方法探索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药证对应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中收集有关中医治疗IMN文献数据,采用基于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中医辨治IMN主症、证候、治法、方剂及中药的规律,并利用Cytoscape2.7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IMN主症以水肿最多见,证候以脾肾亏虚证最为常见,参苓白术散、补阳还五汤及玉屏风散为最常用的方剂,黄芪、茯苓、地黄、白术、丹参、当归为治疗IMN的核心药物。定向挖掘结果显示症证方药结果的一致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结论:文本挖掘技术比较客观地总结了IMN的证治规律,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膜性肾病(MN),特别是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作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重要原因,目前仍属临床治疗难点。杨洪涛教授长期致力于IMN中医药防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对IMN的中医病机演变与治疗颇有心得,依据病变进展之不同阶段,开展对本虚之脾肾亏虚与标实之风湿瘀毒辨治,灵活应用疏利三焦、祛邪畅络、温肾助阳、善用藤药等治法,临证长于化裁古方经典、施用药对。同时,将西药治疗所致"药毒"之防治纳入IMN中医药治疗整体规划中,减毒增效,临证多能取得较好疗效,为完善与发展IMN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与研究空间。笔者在跟随杨洪涛教授学习的过程中受益良多,特撰文报告,浅述相关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是以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伴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静脉血栓栓塞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有致死风险。"肾络瘀阻理论"是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而出的关于肾脏病的病因病机、治疗、转归预后的基础理论;此文基于"肾络瘀阻理论"对膜性肾病进行论述,阐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IMN及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特色优势,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是一种慢性肾脏疾病,发病高峰期在30~50岁,60%~80%膜性肾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约占膜性肾病的2/3,根据尿蛋白的量可以分成低危、中危、高危3个等级。中医学认为,"大气"亏虚是高危IMN的发病原因,进而导致"大气""滞而不运、脱而不升、散而不聚"的病理状态,临床根究"大气"的不同病理状态,可以从"补气清源、活血澄源、固肾复源"3方面来治疗高危IMN,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膜性肾病(MN)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典型病理特点为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增厚。MN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目前对IMN的治疗存在很大争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医案研究探讨中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证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12月治疗IMN中药复方,运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中药复方统计,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挖掘中药复方治疗IMN的证治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54篇、医案75则,其中80.4%来源于期刊文献。IMN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多在肾、脾,病性多为气虚、湿热、血瘀,常见证型为脾肾气虚、脾肾两虚、气阴两虚之证,治疗上多以健脾、补肾、清热、利湿、化瘀为主。结论: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中药方治疗IMN的核心用药和证治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难治性IMN约占以NS表现的MN患者中的1/3,其更易发展至尿毒症或者出现并发症。本文就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治疗这三个方面具体的了解特发性膜性肾病,从而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难治性。IMN的发病机理被大多数人总结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三焦气化失司四个方面。IMN的中医辩证分型常被归纳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四型。中医药治疗IMN方面,可以从湿浊、血瘀、虚损入手分析其难治的原因,也是以后需要进一步探索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单方及中成药治疗、针灸及其他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但也应看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来证实IMN患者可以单独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建立统一的辨证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医药治疗IMN的靶点机制有待阐明,以期为中成药开发提供依据。在治疗方式上,中医辨治疾病方式多样,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作为辅助疗法治疗IMN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对现有中文临床试验文献依照循证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疗效评价的客观性,为中医药防治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提供文献依据。方法:文献来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80—2015年)。以"膜性肾病"或"膜性肾炎"或"特发性膜性肾病"与"中医"或"中药"或"中西医结合"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43篇。对43篇文献进行方法学分析发现临床研究方法表述不详,随机方法描述模糊,未采用盲法,只有部分文献报道了退出或撤出病例数量及理由。因此中医药治疗IMN的临床研究文献存在方法学质量底下,循证医学证据级别低下及临床研究设计不足的问题。结论:虽然目前中医药治疗IMN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较差,但是我国学者仍然从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对IMN具有确实的疗效,并有高质量临床文献发表。今后需设计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方案,使研究具有对比重复性,可信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正>原发性膜性肾病(IMN)是肾病综合征的五种病例类型之一,约占我国原发性NS的20%,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好发生于中老年。其起病隐匿,临床症状表现各异,预后差别较大,部分病例可以自发缓解。西医学关于IMN的治疗主要是减少其尿蛋白,延缓其向终末期肾脏病发展,多使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联合使用。中医在治疗IMN、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导师王世荣教授致力于肾  相似文献   

12.
文中列举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合并FSGS一例,说明激素联合CTX?配合中医辨证治疗IMN合并FSGS,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正>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足细胞病。近年来IMN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IMN病程长、预后多样,30%~40%的患者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进入终末期肾脏病[2]。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IMN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临床中,气阴两虚证是IMN常见的中医证型,故本研究收集53例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气阴两虚型IMN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运用益气养阴、固涩化瘀法治疗气阴两虚型IMN的疗效差异。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患者以中老年人多见,40岁以上为发病高峰期。多数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蛋白尿等症状。西医治疗以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主,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较大。中医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小,受到广泛关注。熊维建主任从事中医治疗肾病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认为本病以脾肾气虚,精微外泄为本,湿瘀互结为其标,风邪扰动为其患。治疗上多运用参芪地黄汤益气健脾,滋肾固精以治本;祛湿利水,活血化瘀以治标;从风论治,常合用昆仙胶囊除其患。这一方法获得了不错的疗效。文章通过案例总结熊维建主任运用参芪地黄汤联合昆仙胶囊治疗IMN的经验,希望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NS)的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由于其治疗方案繁多,故初始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西医治疗方面在激素联合烷化剂等方案的基础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也得到了KDIGO指南的推荐,而其他非免疫抑制治疗,如利妥昔单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咪唑立宾等因研究样本较小,暂未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仅在严重NS、应用标准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时才考虑选用。故查阅近5年国内外文献,对IMN的治疗现状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近年发病率逐渐上升。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笔者结合近年来IMN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对IMN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小儿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病理特点、疗效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总结并分析2010年2月至2018年11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3例小儿IMN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相关治疗及预后。结果:23例IMN患儿肾脏病理分期中Ⅰ期3例(13.0%)、Ⅱ期18例(78.3%)、Ⅲ期2例(8.7%),其中伴有轻度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18例,伴有肾小球硬化5例(硬化肾小球占比为2.3%、3.5%、3.9%、5.6%、6.2%),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免疫球蛋白(Ig)G沉积21例、IgM沉积14例、IgA沉积9例、补体C3(C3)沉积17例、纤维蛋白原(Fib)沉积16例、补体1q(C1q)沉积13例,随访至2018年12月30日,1例失访,22例随访7~108个月。结论:小儿IMN非肾病水平蛋白尿患儿预后较难治型肾病综合征(NS)好,小儿IMN发病以年长为主男多于女,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缓解率较高且他克莫司优于环磷酰胺(CTX),NS患儿预后差需接受正规治疗并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中医辨治规律。方法制定统一的检索式,检索中国知网(CNKI)等7个国内外电子数据库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4月,将文献导入EndnoteX8进行查重,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核查,将最终纳入文献的信息统一录入Excel 2010并进行数据清洗,借助SPSS Statistics 22.0及SPSS Modeler 14.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构建网络模型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1)最终纳入文献139篇,治疗IMN患者共计3447例,涉及辨治方案199种,中药212味;(2)通过频数分析得到IMN最常见的本虚辨证为脾肾气虚证,标实辨证以瘀血内阻证最为常见,气虚、血瘀是IMN最主要的病性要素,脾、肾为IMN的主要病位;(3)IMN治疗常选用的经典方剂包括参芪地黄汤、真武汤、参苓白术散、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4)治疗IMN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包括黄芪、茯苓、白术、山药、党参、丹参、当归等,其中黄芪可能是组方的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物配伍规律20条,证候要素与用药物规律14条。结论脾肾气虚,瘀血内阻可能是IMN的基本病机,脾、肾是其核心病位,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的IMN的处方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NS)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成人NS的33%[1]。膜性肾病以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和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特征的,根据病因分为特发和继发两类。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占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9.89%[2]。目前采用的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未能取得满意疗效,且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可引起严重的副反应。中医药在膜性肾病治疗方面有很多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MN的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正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病综合征或大量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病理上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有弥漫性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一般不伴有细胞增殖的一组疾病。本病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导致继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因很多,临床诊断时应仔细鉴别。而IMN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疾病,目前更倾向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膜的上皮侧,导致免疫损伤和炎症的疾病。目前已明确导致IMN的最常见的自身抗原是M型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receptor,PLA2R)。本专栏将对IMN进行介绍,从中医角度探讨本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当前中医的诊疗思路和具体的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