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康良石教授“苓荷方”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痰浊内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肥胖型NAFLD痰浊内阻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苓荷方组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每组40例。生活方式干预组给予膳食控制及有氧运动的生活方式指导干预,苓荷方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康老经验方“苓荷方”煎剂口服,疗程24 w。比较组内及两组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脏脂肪含量受控衰减参数(CAP)值、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葡萄糖(GLU)]、身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的变化,以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苓荷方组中医证候总积分、CAP值和BMI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72.5%、67.3%和50.0%,生活方式干预组分别为41.7%、33.3%和22.2%,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苓荷方组BMI、ALT、AST、GGT、TG、LDL-C、CAP值、HOMA-IR指标治疗前后差值更大(P<0.05),且ALT、AST、LDL-C的复常率较生活方式干预组显著升高,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苓荷方”较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能更好地提升NAFLD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血脂、HOMA-IR,减轻肝脏脂肪沉积及身体质量指数,对本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豆灵(GDL)对肝豆状核变性(WD)脂代谢异常的临床疗效及肝脂肪变性预测模型与WD脂代谢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6例WD脂代谢异常患者,统计治疗前患者24 h尿铜、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汁酸(BA)、γ-谷氨酰转移酶(GGT)、肝脂肪变性预测模型[肝脂肪变性指数(HSI)、浙江大学指数(ZJU指数)]、超声衰减系数成像(ATT)及中医证候积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探讨TG、TC、LDL-C、ApoB、ALT、AST、ALT/AST、BA、GGT、中医证候积分及ATT与HSI及ZJU指数的相关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肝豆灵联合二巯丙磺钠(DMPS)治疗,对照组仅给予DMPS作为对照。经6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 h尿铜、TC、TG、LDL-C、ApoB、HSI、ZJU指数、ATT、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有效率,并分析HSI、ZJU指数与血清TC、TG、LDL-C、ApoB、ALT、AST、ALT/AST、BA、GGT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ATT的相关性。结果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WD脂代谢异常患者血清TC(r=0.811)、TG(r=0.826)、LDL-C(r=0.802)、ApoB(r=0.820)、ALT(r=0.497)、ALT/AST(r=0.826)、中医证候积分(r=0.716)、ATT(r=0.736)与HSI呈正相关(P<0.01),AST、BA、GGT与HSI无明显相关性。TC(r=0.718)、TG(r=0.765)、LDL-C(r=0.667)、ApoB(r=0.699)、ALT/AST(r=0.403)、中医证候积分(r=0.666)、ATT(r=0.684)与ZJU指数呈正相关(P<0.01),ALT、AST、BA、GGT与ZJU指数无明显相关性。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5%(37/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9%(31/4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Z=-2.301,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24 h尿铜显著增加,TC、TG、LDL-C、ApoB水平显著下降,HSI、ZJU指数、ATT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更优(P<0.05,P<0.01)。结论 肝豆灵能够有效改善WD患者铜、脂代谢水平,临床安全性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肝脂肪变性预测模型可有效地反映WD脂代谢异常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九味清脂膏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NAFL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40例,最终治疗组完成68例,对照组完成38例。对照组38例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治疗组68例予九味清脂膏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移酶(GGT)]、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E(ApoE)]、肝脏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ALT、AST、AKP、GGT水平,对照组患者血清ALT、AST、GGT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 ,治疗组患者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TC、TG、LDL、ApoB、ApoE水平,对照组患者TC、TG、LDL、ApoA1、ApoB、ApoE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1,P< 0.05),治疗组患者T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 0.05)。治疗后2组患者肝脏MRI-PDFF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1) ,治疗组患者肝脏MRI-PDFF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 0.05)。结论:九味清脂膏可以明显改善NAFLD患者异常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并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多方面促进患者康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脂肝合剂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痰湿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例痰湿内阻型NAFL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剔除1例,治疗组剔除4例,最终纳入研究对照组37例,治疗组34例。2组均给予饮食控制加适量锻炼,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脂肝合剂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受控衰减参数(CAP)及肝/脾CT比值。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18%,高于对照组72.97%(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ALT、AST、GGT、TG、T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血清ALT、AST、GGT、TG、T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CA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  相似文献   

5.
健脾化痰法治疗痰浊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法对痰浊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预和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予自拟健脾化痰汤治疗,对照组予壳脂胶囊口服治疗。2组疗程均为3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肝纤四项【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蛋白(IV—C)、IU型前胶原蛋白(P—Ⅲ)、层粘蛋白(LN)1、临床主要症状积分以及肝脏B超影像图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AST、ALT、GGT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AST、ALT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2组治疗后HA、Ⅳ-C、P-Ⅲ、LN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HA、P-Ⅲ、LN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主要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健脾化痰法治疗痰浊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改善肝功能、肝脏B超声像图以及抗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周晓玲  谢胜  侯秋科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902-903,908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胆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穴位埋线4周组、穴位埋线8周组,每组各10只。应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NAFLD模型。穴位埋线治疗组大鼠在进行高脂饮食同时每日给予穴位埋线干预治疗。治疗10周后,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肝组织TG、TC,并观察肝脏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SREBP-1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病理显示脂肪变性、炎症或炎症坏死并伴有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G、TC明显升高。穴位埋线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和肝组织TG、TC降低,且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坏死程度减轻。模型组SREBP-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穴位埋线组SREBP-1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穴位埋线对大鼠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抑制氧化过程,推测与抑制SREBP-l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医湿证、非湿证各组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关联性。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海南省中医院按照课题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NAFLD患者11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为中医湿证组90例(包括:湿浊证组41例、湿热证组33例、痰瘀证组16例)、非湿证组20例(气滞证组),另外收集正常对照组30例。对各组进行肝纤维化脂肪肝一体化诊断检查仪(FibroScan-CAP,502B)检查并抽血检测血脂、肝功能等,比较中医湿证(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非湿证(气滞证)不同组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①课题组收集到符合要求的NAFLD患者110例,其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20例(18.2%),湿证组90例(81.8%),湿证患者比例远远大于非湿证患者,提示NAFLD的发生发展与中医湿证关系密切;②中度脂肪肝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75%占比最大,与湿证三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重度脂肪肝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与湿证三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且痰瘀证组68.7%占比最大,与非湿证组、湿浊证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各组脂肪肝程度排序,从轻到重依次为:非湿证(气滞证)-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③对照组、非湿证组、湿证三组之间CAP值、LMS值比较显示递增趋势,依次为:对照组-非湿证组-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④对照组、非湿证组、湿证三组之间TC、TG、AST、ALT和GGT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依次为对照组-非湿证组-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与中医湿证密切相关,且湿证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呈正相关,为中医“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理论提供了数据支持,为NAFLD的早诊断、早干预及制定更合理化的管理及诊治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余松  何杰  张颖 《江苏中医药》2022,54(11):36-39
目的:观察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辨证属肝郁脾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最终治疗组完成42例,对照组完成45例。对照组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服用至肝功能指标正常)、恩替卡韦分散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颗粒剂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味方,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病毒学指标[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肝纤维化分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ALT、AST、GGT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ALT、AST、GGT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HBV-DNA阴转率均为100%,HBeAg阴转率分别为7.1%、4.4%,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PC-Ⅲ、Ⅳ-C、LN、HA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肝纤维化分期构成比与治疗前比较,程度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肝纤维化分期构成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PRI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证患者,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细胞损伤,加用中药能有效减轻肝纤维化程度甚至逆转进程,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化滞柔肝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疗效。方法将80例湿热蕴结型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都予基础治疗,除此之外,治疗组予化滞柔肝颗粒治疗,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检测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G、TC)及肝脏三维彩超,并评价其疗效。结果 2组的ALT、AST、GGT、TG和TC均较前好转,治疗组的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证候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0%亦高于对照组72.5%(P0.05)。结论化滞柔肝颗粒可以改善肝功,降低血脂,减轻症状,提高湿热蕴结型NAFLD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蒋俊民 《世界中医药》2009,4(5):246-247
目的:观察枳实消痞汤治疗痰湿内阻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痰湿内阻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28),治疗组口服枳实消痞汤12周,对照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血脂(TG、TC、HDL-C)、肝功能(ALT、AST、GGT)、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TG、TC、HDL—C、ALT、AST、GGT、BMI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枳实消痞汤治疗可显著降低痰湿内阻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的TG、TC、HDL—C水平,改善肝脏功能,使体重指数及腰臀围比降低,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柴胡温胆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予以柴胡温胆汤治疗;对照组予以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治疗。两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患者的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CH、TG)、B超和临床症状积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GGT、TCH、TG水平及B超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除肝功能(ALT、AST、GGT)外,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临床症状积分,治疗组较前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柴胡温胆汤能有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相似文献   

12.
消脂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大鼠治疗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消脂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2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51只)和正常组(11只)。采用高脂饮食法复制大鼠NAFLD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均匀分为模型组、非诺贝特组(0.05 g·kg-1·d-1)、消脂汤高、中、低剂量组(42.5,21.5,10.6 g·kg-1·d-1)。消脂汤组和非诺贝特组灌喂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灌喂等体积生理盐水。4周后处死动物,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胺转肽酶(GG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游离脂肪酸(FFA),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IR),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RT-PCR方法检测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组织SREBP-1c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脂,肝脂,FFA,FINS,HOMAR-IR,MDA,SREBP-1c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SOD含量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脂,肝功,肝脂,FFA,FINS,HOMAR-IR,MDA,SREBP-1c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以消脂汤高剂量组尤为显著(P<0.01);SOD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消脂汤能显著改善NAFLD的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减轻肝脏脂肪蓄积和炎症反应,下调SREBP-1c mRNA和蛋白表达是其减轻肝脏脂肪蓄积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葱白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大鼠ATP合酶Fo亚基6(ATPase6)、ATP合酶Fo亚基8(ATPase8)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葱白低剂量组、葱白中剂量组、葱白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复制NAFLD模型大鼠,造模10周后,给予葱白提取物连续干预4周后,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的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结构变化;Real time PCR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ATPase6、ATPase8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出现明显肝脂肪变性,血清ALT、AST、TC、TG水平明显升高(P0.05),ATPase6、ATPase8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葱白低、中、高剂量组肝脂肪变性均不同程度减轻;血清ALT、AST、TC、TG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ATPase6、ATPase8 m RNA表达不同程度升高(P0.05)。与葱白低剂量组比较,葱白中、高剂量组肝脂肪变性减轻明显,ALT、AST、TC、TG水平明显降低(P0.05),ATPase6、ATPase8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中、高剂量葱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葱白提取物能够改善肝脂肪变性,可能与提高ATPase6、ATPase8的表达,增加肝线粒体ATP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陈菲  艾国  盛柳青  麻佳蕾  黄正明 《中草药》2015,46(9):1338-1342
目的研究九味肝泰胶囊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大鼠NAFLD动物模型。设对照组,模型组,水飞蓟素阳性对照组(0.05 g/kg),九味肝泰胶囊高、中、低剂量(1.80、0.90、0.45g/kg)组。除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饲养外,其他各组以高脂饲料喂养,饲养10周。从第5周开始,4个给药组分别ig给予相应药物,共给药6周。观察和检测大鼠体质量、肝湿质量、肝脏指数和肝脏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检测肝脏组织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九味肝泰胶囊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NAFLD大鼠血清中的FFA、AST、ALT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P0.05);显著降低NAFLD大鼠肝脏组织中的TC、TG、MDA水平(P0.05),升高SOD的活性(P0.05);NAFLD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学形态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程度减轻。结论九味肝泰胶囊对NAFLD大鼠具有调节脂质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脂质在肝脏的沉积、减轻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祛痰活血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6只),模型组(34只);除正常组外,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的方法诱导NAFLD大鼠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将剩余模型组(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模型组,祛痰活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10,5,2.5 g·kg~(-1)),SB203580组(3 mg·kg~(-1)),分别予以灌胃祛痰活血颗粒及腹腔注射p38MAPK抑制剂SB203580,连续干预4周。苏木素-伊红(HE)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试剂盒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脏TG;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脂肪组织水通道蛋白7(AQP7)及p38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MAPK)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肝脏游离脂肪酸(FFA),脂肪组织AQP7和磷酸化p38MAPK(p-p38MAPK)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明显,血清TG,TC,AST,ALT和肝脏TG,FFA明显升高,脂肪组织中AQP7 mRNA及AQP7含量表达降低,p38MAPK mRNA及p-p38MAPK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祛痰活血颗粒和SB203580可减轻NAFLD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降低NAFLD大鼠的血清TG,TC,AST,ALT,肝脏TG,FFA(P0.05);各中药组和SB203580组大鼠脂肪组织AQP7 mRNA和AQP7含量表达明显升高,p38MAPK mRNA和pp38MAPK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祛痰活血颗粒能减轻或者逆转肝脏的脂肪变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肪组织p38MAPK活化、上调AQP7表达,增加甘油入血代谢,减少进入肝脏的FFA,从而降低肝脏TG蓄积有关。  相似文献   

16.
护肝降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护肝降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脂联素、瘦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98例NAFL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0.25 g/次,3次/d;洛伐他汀片,20 mg/次,1次/d,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粒/次,3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护肝降脂方加减治疗,1剂/d。两组疗程均为12周。进行治疗前后肝脏CT值和肝脾CT比值评价;检测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瘦素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测量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为81.6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脾CT比值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LT,AST,TC,TG和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SOD和脂联素高于对照组,瘦素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BMI和腰臀围均较治疗前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IR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肝降脂方具有护肝、降脂作用,能显著改善NAFLD,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炎性因子,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IR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观察栀子苷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果,从游离脂肪酸探讨栀子苷调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栀子苷组和血脂康组,每组大鼠10只,正常组大鼠给予正常大鼠饲料喂养,其余3组大鼠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以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造模时间为8周,从第5周起至第8周末,栀子苷组和血脂康组分别灌服相应的药物。记录大鼠体重、肝湿重、脂肪质量;用相应方法检测肝组织TG,FFA,FAS,AMPK,ACCase及Malonyl-Co A含量,血清CHO,LDL-C的含量,血清AST,ALT的活性;观察肝脏组织肉眼及病理变化(HE染色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体重;肝湿重;脂肪重;血清CHO,LDL-C,ALT,AST;肝组织TG,FFA,FAS,ACCase及Malonyl-Co A含量皆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AMPK活性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肉眼外观及病理切片脂肪变性明显,并出现炎症损伤;与模型组相比,栀子苷组大鼠体重、脂肪质量、肝组织FFA含量、血清ALT,AS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肝湿重,肝组织TG,FAS,ACCase及Malonyl-Co A含量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AMPK活性明显增多(P0.05),肝脏肉眼外观及病理学表现均有所改善;与模型组相比,血脂康组大鼠的肝湿重、脂肪质量、肝组织TG,FFA和血清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血脂康组相比,栀子苷组大鼠的体重、脂肪质量、肝组织FF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栀子苷具有显著的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理效应;其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游离脂肪酸代谢是通过调节"AMPK-ACCase-Malonyl-Co A-FFA"轴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布渣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小鼠的肝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2.5 mg·kg~(-1)),布渣叶低、高剂量组(3.5,7.0 g·kg~(-1)),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12周制备NAFLD模型,灌胃给药,每天1次,28 d测定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计算肝指数(肝湿重/体重×100%);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脂联素受体2(adiponectin receptor 2,Adipo R2)蛋白表达;光镜观察肝组织形态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C,TG,LDL-C,AST,ALT水平及肝指数显著升高(P0.01),HDL-C含量下降(P0.01);肝组织中SOD活性下降(P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中Adipo R2蛋白表达减少(P0.01),肝脏脂肪变明显(P0.01)。与模型组比较,布渣叶可降低血清TC,TG,LDL-C,AST,ALT水平及肝指数(P0.01);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P0.01),提高SOD活性(P0.01);肝组织中Adipo R2蛋白表达增加(P0.05);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P0.01)。结论:布渣叶对NAFLD模型小鼠具有降脂、保肝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增加Adipo R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赶黄草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赶黄草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6个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非诺贝特组(33 mg·kg-1)和赶黄草高、中、低(16.7,8.4,4.2 g·kg-1)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在每日上午均用脂肪乳灌胃制造脂肪肝模型,连续9周;造模第3周开始,每日下午各给药组分别预防灌胃给药。于第9周后,各组取血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并剖剪肝脏,部分用于匀浆测定总胆固醇(TCHO),TG、游离脂肪酸(NEAF)、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并将部分肝脏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模型组血ALT,TBIL,TG,LDL-C及肝组织TG,NEAF,MDA均显著升高,HDL明显降低,而GSH-Px活性下降,较空白组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病理学检查可见多数大鼠肝脂肪变,提示模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赶黄草提取物16.7,8.4,4.2 g·kg-1均能使血清ALT,TBIL,CHO,TG不同程度下降,HDL-C有一定上升;肝组织中TG,NEAF含量也明显下降,能明显升高GSH-Px活力,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使大鼠肝组织脂肪变程度减轻。结论:赶黄草具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抗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柴胡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肝功能和脂代谢的效果。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西药对照组、柴胡理中汤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饲以高脂饲料8周。8周后,每日以固定时间给予为期12周的相应药物灌胃(Irrigation,Ig),空白组与模型组蒸馏水灌胃,西药组予550 mg·kg-1·d-1多烯磷脂酰胆碱灌胃,柴胡理中汤组予9 g·kg-1·d-1的柴胡理中汤灌胃。实验过程中观察比较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实验结束前禁食12 h,称取体质量,并计算肝指数;抽取空腹血分离血清后测定肝酶系、血脂;在光镜下观察肝细胞并对其脂肪变性程度评级。结果:西药组与柴胡理中汤组的大鼠一般情况优于模型组,两组的体质量、肝指数、肝酶水平[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血脂[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也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能改善脂肪变性,以柴胡理中汤组改善效果更佳。结论:柴胡理中汤能有效降低NAFLD大鼠肝酶水平,改善脂代谢紊乱和肝组织病变,达到治疗大鼠NAFLD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