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T仿真内镜技术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渗透和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就是其中之一。CTVE是将CT获得的原始容积数据与计算机三维图像技术相结合,借助导航技术(航行)或飞越技术以及伪彩技术来逼真地模仿腔道内镜检查的一种方法。CTVE检查时间短、无痛苦且无创,容易被患者接受;同时,每次检查所获得的数据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
虚拟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T或磁共振虚拟内镜(virtual endoscopy,VE)技术是近年医学影像学重要进展之一。这项技术可以三维立体地显示鼻腔、喉管、气管、支气管、胃肠道、输尿管、膀胱、血管等器官腔内表面的改变,作为内镜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并在某些领域使常规内镜的地位受到挑战。本文拟就虚拟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内镜一词的英文为"endoscopy",源于希腊语,系由"endo"(内在的、里面的)与动词"skopein"(观察)组合而成."endoscopy"原意为窥视人体深部腔道的一种方法,后也用于指代检查所用的器械而沿用至今.自1805年德国Bozzini利用蜡烛光作光源,用一根细铁管进行泌尿道检查以来,医学内镜有了飞速发展[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技术与单通道内镜(uniportal interlaminar endoscopy,UIE)技术行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unilateral laminotomy and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3月—2022年1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UBE技术行ULBD 23例(UBE组)、UIE技术29例(UIE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身体质量指数、手术节段构成、腰椎狭窄类型以及术前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盘高度、硬膜囊面积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情况)、临床指标(术前以及术后3 d及1、6、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和影像学指标(术前及术后1、12个月椎间盘高度、硬膜囊面积,硬膜囊扩张面积)。结果 两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002年9月至2007年3月间对155例患者所进行的159例次胶囊内镜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胶囊内镜在胃和小肠的平均运行时间,评价患者的耐受性、胶囊内镜完成检查情况及胶囊内镜下病变的检出情况等。结果155例患者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97例,腹痛42例,腹部不适6例,腹泻4例,体检6例。93.1%的患者(148/159)完成了全小肠摄影。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未诉特殊不适。胶囊内镜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65.5(1~335)min,小肠平均停留时间为282.2(45~524)min。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为78.6%(125/159)。胶囊内镜发现血管病变43.4%(69/159),小肠炎性病变28.3%(45/159),黏膜下结节10.1%(16/159),小肠憩室8.2%(13/159),小肠肿物5.7%(9/159)以及小肠息肉、小肠异物、小肠寄生虫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检出率为89.7%(87/97),腹痛查因病变检出率为73.8%(31/42)。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较高,患者容易接受。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深凿活检钳除术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49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合超声内镜检查表现,比较ESD(n=25)、EMR(n=16)和内镜深凿活检钳除(n=8)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内镜随访情况.结果 内镜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59 2%(29/49).ESD组的组织完全切除率76.0%(19/25)明显高于EMR组43.8%(7/16)和深凿活检钳除组37.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其中ESD组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组(χ^2=4.374,P=0.036).直径≥1 cm的11例类癌中,4例(36.4%)组织学不完全切除.组织学不完全切除的20例中,仅3例术前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占超声内镜检查的15.0%(3/20);组织学完全切除的29例中,17例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占超声内镜检查85.0%(17/20).1例ESD治疗后发生出血,其余患者未出现并发症.22例(44.9%,22/49)随访1-23个月(平均10.4月),均未复发.结论与EMR相比,ESD在组织完全切除方面更具有优势.超声内镜检查对于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当患者需要做检查时,只需要像日常服药那样,将其吞入肚子,就开始了在人体胃肠道内的“旅行”。胃肠道自身的蠕动会使其很顺利地沿着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一路前行,并随粪便排出体外,从而完成一次“旅行”,这需要6~8小时。通过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可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的插入式内镜所具有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等缺陷。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腹腔镜-内镜联合切除术”在结直肠息肉病治疗中的价值,研究者对146例(154个病灶)实施了腹腔镜内镜联合切除术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120例(82%)患者实施了局部切除术(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切除术、内镜辅助的楔形切除术以及内镜辅助的经腔切除术),26例(18%)患者接受了内镜辅助节段结肠切除术,中转开腹率是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析经皮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21-01—2023-02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29例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髓核最大直径≤6 mm),其中PELD组18例,UBE组11例。比较PELD组与UBE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后第1天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神经损伤、硬膜撕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腰围保护下床活动自如,未诉不适症状。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平均12.2个月。PELD组手术时间较UBE组短,切口长度较UBE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与UBE组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疾病(IBD)是一种迄今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通常特指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有相似的发病机制,但二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仍以内镜检查为金标准,内镜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明确病变性质,累及范围及活动性程度,摘除较大的假性息肉,发现早期癌变,治疗策略的制定及预后的估计均有重要意义。已出现肠穿孔、腹膜炎、中毒性巨结肠,严重衰竭病人,精神病,严重心肺疾病等应禁忌或暂缓镜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9月-2012年5月114例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3例患者完成检查.胶囊内镜回盲瓣通过率为90.3%(102/113例);胃内运行时间3~187 min,平均(55.6±26.0)min;小肠内运行时间为24~640 min,平均(303±106) min;胶囊平均排出体外的时间为9~96 h,平均(29±10)h.63例发现小肠病变(55.7%),病变分别为非特异性炎症24例,血管畸形13例,小肠克罗恩病12例,小肠息肉7例,小肠肿瘤3例,小肠钩虫2例,小肠憩室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小肠病因检出率最高,为80.8%(42/52例),其次是腹痛45.2%(14/31例),消瘦33.3%(1/3例),腹泻20.0%(1/5例),腹胀14.3%(1/7例).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纤维乳腺导管内镜辅助诊治乳头溢液6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纤维乳腺导管内镜对Tis期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001年5月~2010年5月,对632例乳头溢液进行乳腺导管内镜检查702次,并对其中310例隆起性病变行乳腺导管内镜辅助定位手术。结果 475例诊断为隆起性病变,包括乳管内乳头状瘤388例(61.4%),乳管内乳头状瘤病79例(12.5%),导管内癌8例(1.3%);157例为非隆起性病变,包括导管扩张症82例(13.0%),慢性乳管炎73例(11.6%)和导管内癌2例(0.3%)。310例行乳腺导管内镜辅助定位手术,内镜诊断对导管内癌的阳性预测值为83.3%(10/12)。结论 纤维乳腺导管内镜检查弥补了伴有乳头溢液的Tis期乳腺癌诊断的空白,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内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y, TE)与椎板间内镜(interlaminar endoscopy, IE)往复磨钻治疗腰椎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6年4月—2019年5月使用脊柱内镜磨钻治疗的腰椎后缘离断症的41例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8例采用TE,另外23例采用IE进行减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硬脊膜撕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TE组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IE组[(5.1±0.1)次vs(1.0±0.1)次, P<0.05],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椎管矢状径显著增大(P<0.05),而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上述...  相似文献   

14.
经过近40年的发展,超声内镜介入技术在肿瘤的诊断、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EUS-FNA)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B)为胆胰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分期提供帮助,超声引导下的胆胰管引流(EUS-BD/PD)、粒子植入为胆胰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帮助,超声引导下的腹腔神经节阻滞术(EUS-CPN)减轻了晚期胆胰肿瘤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超声引导下的血管穿刺、栓塞技术虽然大多数仍未应用在临床,但为胆胰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以上超声内镜介入技术在胆胰恶性肿瘤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内镜治疗的作用。方法:对82例发病年龄较大,伴发病较多,手术麻醉风险较大的急性胆管炎病人行急诊内镜治疗,包括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鼻胆管引流(ENBD),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及取石术。结果:除2例失败外,余均获成功,其成功率为97.6%,对胆管炎治疗的有效率为100%,除25例经内镜胆道引流后择期手术外,其余55例均经内镜治愈(68.8%)。与内镜操作相关的并发  相似文献   

16.
急性胰腺炎(actue pancreatitis,AP)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性损伤。由于其病情的复杂性,其治疗方法涉及内科、外科、中医和内镜治疗等方面。随着内镜检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内镜治疗的应用也日渐普遍,本文主要对急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隧道内镜技术是在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OTES)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经过短暂5年的发展和完善.隧道内镜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本文就隧道内镜技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以及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SMTs)等食管胃疾病的指征、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次性刻度活检钳在内镜下测量息肉大小的准确性。方法从一次性活检钳钢丝的起始部开始,以医用颜料刻画间隔为1mm的刻度制作刻度活检钳,作为在内镜下评估肿瘤大小的标尺,前瞻性估计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2013年5—6月间内镜检查发现的58枚(43例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大小,并比较其与内镜下常规估计值及圈套切除后直接测量值的差异。结果58枚结直肠息肉切除后,息肉实际测量的最大径为(1.02±0.84)cm,其中小于1cm者36枚,1~2cm者15枚,大于2cm者7枚。内镜下常规估计的息肉最大径为(1.29±1.07)cm,与实际测量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内镜下刻度活检钳评估的息肉最大径为(1.02±0.82)cm,与实际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5)。内镜下常规估计值与实际测量值的比值为1.29±0.31,而刻度活检钳估计值与实际测量值的比值为1.0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0)。内镜下刻度活检钳估计对息肉大小的判断准确率为77.6%(45/58),明显高于内镜下常规估计[19.0%(11/58),P=0.000]。结论使用内镜下刻度活检钳作为“标尺”,对息肉大小判断,其判断准确性较内镜下常规凭经验进行估计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T仿真内镜与电子肠镜应用于大肠癌术后随访的情况。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术后病人84人,(男40例,女44例)在术后2年内每6个月分别进行结肠镜随访和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随访。并用这两种方法对其复发率、息肉检出率、吻合口炎或狭窄、淋巴结转移等进行评估。结果电子肠镜组对大肠癌术后复发率,息肉和吻合口炎检出率明显高于CT仿真内镜组(P〈0.05)。而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率,CT仿真内镜组明显高于电子肠镜组(P〈0.05)。结论电子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灶,活检和治疗具有明显优势,是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替代的价值。CT仿真内镜检查是新型无创技术,在了解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方面可弥补电子肠镜检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完全内镜甲状腺手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Gagner报道了世界首例经颈充气内镜进行的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这是首次将内镜(或称腔镜)技术应用于颈部手术。1997年Huscher等日首先报道内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均获得了一定美容效果。国内也于2001年开始施行内镜甲状腺切除术。随着内镜技术不断提高、器械不断改良,目前内镜甲状腺手术的适应证不断扩大,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也逐渐减少,美容效果有所提升,甚至可达到“完全无疤”。完全内镜甲状腺手术可分为锁骨上、锁骨下、胸前壁或胸乳、腋窝途径,甚至经耳后和经口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