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型内固定法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型内固定法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叶启彬林进郭开今吴志宏近十几年以来,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应用,脊柱骨折的治疗日趋多样化.笔者自1982年以来先后采用Harrington、Luque、Galveston、Stefee、Dick及RF法在院内外为69...  相似文献   

2.
脊柱损伤经椎弓根内固定自1987年问世以来,近十几年从美到欧洲及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各种新的固定方式不断涌现。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钉棒及钉板两个系统。前一个系统侧重于椎体骨折的复位及固定,后一系统主要用于椎体滑脱治疗,随着器械的改进及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应用的范围逐渐相互交叉扩大。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随着许多脊柱内固定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出现了长足进步〔1、2〕。但是,种类繁多的脊柱内固定器械给胸腰椎骨折脱位治疗方法的选择又带来了新的问题。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实践,现在已有条件对这些脊柱内固定技术进行回顾性的临床分析。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脊柱内固定技术进行了比较,以探讨对胸腰椎骨折脱位治疗方法作出适当选择的依据。1 临床资料  1985~1998年间,胸腰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资料完整者116例,男87例,女29例。平均年龄28.9(11~76)岁。累及T1-101…  相似文献   

4.
保留前纵韧带植骨加内固定治疗脊柱爆裂骨折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短节段前aneda器械、后路经椎弓根螺针Steffee钢板、后路节段性钢丝固定哈氏撑开棒3种手术在保留前纵韧带椎体间植骨状态下,治疗脊柱爆裂骨折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方法 利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采用12具新鲜人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计算平均顺应系数。结果 除节段性钢丝的哈氏撑开棒手术在旋转状态失稳外,3种手术在轴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方式均能提供满意的稳定性。结论 Kaneda器械  相似文献   

5.
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作用,并比较国产改良金田钉棒(Kaneda)装置、胸腰椎前路“Z”形钢板内固定系统(Zplate^TM anterior thoraco-lambar fixation system,Zplate^TM ATL)及AO钉棒固定系统(VentroFix)3种技术的特点。方法 总结1997年3月-2000年3月应用胸腰椎前路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41例(包括Kaneda 24例、Zplate 12例及VentroFix 5例)。结果 随访1.5年-4年,疗效满意,内固定可靠,植骨愈合,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 胸腰椎前路固定系统可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比较结果显示,Zplate和VentroFix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合并症少、固定材料生物相窝性好、无磁性干扰、省时及术中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采用ISOLA钉棒系统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不稳定及畸形较重而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接受后路ISOLA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取髂骨行椎板及横空间植骨。通过影像学检查脊柱畸形角(Cobb's角)的纠正内固定的位置及骨愈合情况。结果 手术7天后均逐渐恢复穿衣、起卧床、步行、大小便及洗漱等生活自理能力,术后1个月逐渐恢复非弯腰的轻体力工作。所有病例骨折复位良好,后凸及侧凸畸形均获得满意的矫正、缩小的椎管管径完全得到恢复。随访11例,均无畸形矫正丢失和伤椎及椎间高度下降,且未出来钉棒松动及断裂。结论 ISOLA钉棒系统后路复位胸腰椎骨折的性能良好,并具有稳定固定强度,对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复位固定融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后断裂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共计19例脊柱内固定断裂病例,从内固定位置、形态、进钉角度等方面,结合人体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分析认为脊柱内固定系统断裂的主要原因包括:①未能根据生物力学重建的需要选择最佳的内固定器材;②术中操作不当;③骨折部位未行必要的植骨;④内固定留置体内时间过长.结论:为了预防和减少脊柱内固定材料断裂,术前对患者病情应当进行充分的评估,根据生物力学稳定性重建的需要来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和适当的内固定材料;必要时应在术中一期植骨,有利于重建其稳定性;此外术后康复期佩戴适当的外固定支具,也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后断裂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共计19例脊柱内固定断裂病例,从内固定位置、形态、进钉角度等方面,结合人体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分析认为脊柱内固定系统断裂的主要原因包括:①未能根据生物力学重建的需要选择最佳的内固定器材;②术中操作不当;③骨折部位未行必要的植骨;④内固定留置体内时间过长.结论:为了预防和减少脊柱内固定材料断裂,术前对患者病情应当进行充分的评估,根据生物力学稳定性重建的需要来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和适当的内固定材料;必要时应在术中一期植骨,有利于重建其稳定性;此外术后康复期佩戴适当的外固定支具,也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脊柱损伤,也是骨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课题。随着影像学技术和生物力学的不断发展,内固定器械和手术技巧的不断进步,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经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入已经逐步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主要的微创手术方法。就球囊扩张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和人口的老龄化,股骨颈骨折患者逐年增多。内固定术后易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不连和股骨颈短缩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髋部骨折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和内固定器械的不断发展,固定方式由常规的3枚空心拉力螺钉倒"品"字固定,演变至不同数目、不同角度的螺钉固定,以及通过髓内系统、钉板结合系统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胸腰椎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脊柱胸腰段骨折常合并脊髓损伤 ,如何选择正确的内固定方法是治疗的关键。结合我院 1994年 9月~ 1999年 9月收治的 6 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前路(Kaneda)、后路 (Harrington)及椎弓根钉(RF、AF)手术内固定的体会 ,讨论如下。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6 4例中男 5 1例 ,女 13例 ;年龄 16~ 5 2岁 ,平均 32岁。骨折类型 (Denis分类 ) :屈曲压缩型 2 9例 ,爆裂型 15例 ,屈曲牵张型 7例 ,屈曲旋转型10例 ,剪力型 3例。伴有神经损伤 5 6例 ,按Franka1分级 :A级 2例 ,B级 16例 ,C级 2 1例 ,D级 14例 ,E级 3例…  相似文献   

12.
骨折内固定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随着骨骼生物学及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骨及周围软组织血液供应的重要性又有了新的认识,发现关节内骨折和骨干骨折在力学和生物力学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应对它们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为此,AO学派对其内固定的原则、操作方法及器械做了很大的改进,其中主要是将研究重点由生物力学向生物学方向转移〔1〕。1 长骨干骨折处理的进展  六十年代以来AO学派骨折治疗的观点和方法是解剖复位、绝对稳定和早期无痛功能锻炼三大原则,其影响遍及全球。现在处理骨干的原则已不再是单纯追求绝对稳定,而要考虑到骨的生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应用前、后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此研究中的86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根据单双号方法 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分别选择前路以及后路内固定方法 ,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经过前路内固定治疗后,其Cobb角明显少于采用后路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同时两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之间相比较,P<0.05,差异性有所加强,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前路以及后路内固定可进行治疗,而前路内固定的效果显著,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胸腰椎脱位治疗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89年6月~1997年2月作者针对目前脊柱椎弓根固定器械应用中的缺点,研究出一种新型脊柱固定器械,经生物力学测定,优于其它类型的固定器械,经临床应用治疗脊柱脱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器械介绍1.1器械结构:该器械结构简单,由滚花钉和横向连...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手术治疗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的术式及特制器械种类繁多。我们从1988年3月~1990年10月,收治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脱位伴截瘫16例,采用饶书城设计制造的椎体间内固定钉(简称“U”形钉),行椎管前方减压,“U”形钉内固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脊柱创伤.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生物力学、内固定器材及临床诊疗学的发展,胸腰椎骨折的诊疗理念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尽管胸腰椎骨折的基本治疗目标仍是挽救神经功能和恢复脊柱稳定性与运动功能,但在选择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前路还是后路、融合与非融合、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等方面尚存在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7.
椎弓根钢板是后路经椎弓根AO脊柱内固定系统,具有三维固定作用。Harrington氏支撑杆广泛应用于胸腰段骨折。两法各有优劣,自1990年始我所联合应用14例,效果良好。临床资料14例均为男性。年龄在20~54岁之间,平均34岁。工人10例,农民4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后路复位内固定并行伤椎植骨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爆裂性骨折使用AF或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经伤椎椎弓根向伤椎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同种异体骨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32例468椎,手术后椎体高度即刻恢复100%的319椎;95%以上80椎;90%以上60椎;80%以上的9椎。398例获得随访,随访10月~8年,伤椎均获得骨性愈合,脊柱稳定性及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胸、腰椎椎体骨折经AF或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伤椎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同种异体骨的疗效确切,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9.
应用Luque氏棒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并发截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性椎板减压脊柱接骨板固定治疗脊柱骨折并发截瘫,术后脊柱稳定性不好,卧床时间长,接骨板容易滑脱,脊柱畸形加重,截瘫再发或恶化。1986年以来,我们医院连续治疗4例胸腰段骨折并发截瘫和骶尾部褥疮病人,在椎板减压的基础上采用Luque氏棒固定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F内固定加脊柱后外侧及经椎弓根双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4-04以来收治的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AF内固定加脊柱后外侧及经椎弓根双植骨治疗。结果:合并不完全截瘫病例基本恢复正常,4例完全截瘫病例截瘫平面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均基本恢复,术后一年椎体高度无丢失。结论:AF内固定加脊柱后外侧及经椎弓根双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是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