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留置针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方法选择住院患儿480例,按年龄不同分成新生儿组(<1个月)、婴幼儿组(1个月~3周岁)、学龄前期组(3~6周岁)和学龄期组(6~12周岁)4组,各120例。比较4组留置过程中堵塞、脱出、外渗、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新生儿组和学龄期组出现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和外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婴幼儿组和学龄前期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年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不同,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保证留置针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静脉留置部位和时间关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不同部位和时间的关系。为合理使用留置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86例颈外静脉置管组和220例头皮静脉和四肢浅静脉置管组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颈外静脉留置针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头皮和四肢浅静脉(P〈0.01),颈外静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亦显著减少(P〈0.05)。结论:婴幼儿颈外静脉留置时间长、输液安全。对于需要长期输液、肥胖或外周静脉发育不良的婴幼儿则可首选颈外静脉进行留置针输液,而对输液时间短的婴幼儿则考虑头皮及四肢浅静脉留置输液。  相似文献   

3.
陈永梅 《健康天地》2010,4(3):122-122
目的:小儿腭裂全麻术后的血氧监测的结果分析与护理。方法:收集颌面外科病房328例腭裂畸形择期全麻修复术患儿。按年龄段分:A组(8个月-12个月),B组(13个月-3周岁),c组(4周岁-10周岁),D组(11周岁-14周岁),应用美国金科威(Goldway)UT4000F循环监护仪监测术后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记录即时、吸氧后、停氧SPO的变化给予相应护理对策。结果:328例患儿中(1)术后早期发生低氧血症和严重低氧血症发生率为33.2%和14.6%,且在15min内。(2)年龄段分析A、B两组(P〉0.01),C、D两组(P〉0.01),A、B与C、D组(P〈0.01)。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缺氧率高。结论:实施血氧监测观察,及时发现患儿的血氧变化给予相应处理,防止发生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3月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235例EBV感染所致的IM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婴幼儿组(≤3岁)、学龄前期组(4~6岁)、学龄期组(7~13岁),对3组儿童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发病季节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5例IM儿童中,发病年龄以4~6岁多见,占发病总数的46.0%;男女性别之比为1.9∶1,男性发病多见;发病季节以春夏为发病高峰,冬季发病少。各年龄组儿童临床症状以发热、咽扁桃体炎、淋巴结肿大为主,学龄期组脾脏肿大发生率、谷丙转氨酶升高率均高于婴幼儿组(P均<0.05),婴幼儿组皮疹、腹泻和合并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学龄期组打鼾及张口呼吸发生率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学龄期组和学龄前期组腹痛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婴幼儿组(P均<0.05)。结论 儿童I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春夏季为发病高峰期,学龄前期儿童为高发人群,婴幼儿发病也不少见。儿童IM部分临床特征和年龄相关,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IM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对于提高儿童IM诊断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液体外渗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18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液体外渗分为外渗组与无外渗组,对比两组的基础资料,分析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液体外渗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182例患儿中有60例发生液体外渗,占比32.97%。外渗组年龄≤3岁、哭闹、输注刺激性药物、置管血管弹性较差、下肢静脉置管、穿刺技术生疏占比均高于无外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岁、哭闹、输注刺激性药物、置管血管弹性较差、下肢静脉置管、穿刺技术生疏是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液体外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P<0.05)。结论 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仍存在液体外渗情况,患儿年龄小、哭闹、输注刺激性药物、置管血管弹性较差、下肢静脉置管、穿刺技术生疏均为独立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健康教育在小儿留置针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该院2012年9月—12月收治的500例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儿的静脉穿刺成功率,不同部位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穿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背、头静脉、前臂之间的留置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输液中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患儿的留置针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延长留置时间,减低了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有效的缓解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影响小儿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提高留置针的留置效果。方法将2008年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1485例视为对照组,2009年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1998例视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护理,实验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因素并予以相应的护理对策。比较两组留置针的留置效果。结果实验组留置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小儿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的实施,使小儿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留置针留置时间延长,药物外渗肿胀、静脉炎等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便及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方法调查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180例住院病人应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的不同部位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前臂与手背穿刺部位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局部渗血(17例)与导管脱出(6例)、静脉炎(5例)、导管阻塞(9例)逐一差异比较,分别为χ^2=5.620,P〈0.05;χ^2=5.684,P〈0.05;χ^2=6.971,P〈0.01;χ^2=2.653,P〉0.05。结论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做好周密预防措施,改进和创新护理技能,可减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是静脉留置针技术普及应用和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关于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针对性改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聊城市高唐县人民医院2016年1-6月NICU收治的患儿389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另选择2017年1-6月NICU收治的患儿422例为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改进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留置针症状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反复穿刺、留置针脱出、穿刺点红肿、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2.61%、0.24%、1.18%、3.79%,低于对照组的6.17%、2.31%、5.91%、8.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渗、渗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65(33~98)h,高于对照组的55(24~7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针对性的护理改进,可降低相关症状以及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增强扫描对比剂外渗的原因。方法将需要做CT增强扫描的患者分为观察组1300例,对照组650例。两组分别采用静脉留置针和蝶翼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注射对比剂,观察两组患者CT增强扫描时对比剂外渗情况。结果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CT增强扫描患者1例发生对比剂外渗(0.07%),蝶翼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注射对比剂,19例对比剂外渗,渗漏发生率(2.92%)。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CT增强扫描,可以减少对比剂外渗,确保CT扫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管红华 《医疗装备》2012,25(7):30-31
目的:探讨改良式弹力绷带固定在防止小儿留置针压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住院需要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未改良前固定留置针,观察组则采用弹力绷带改良式固定留置针。比较两种方法对留置针穿刺部位局部皮肤压疮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留置针穿刺处局部皮肤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留置针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无压疮发生;对照组则有28例接触留置针针柄和肝素帽的局部皮肤由于压力作用发生压疮。结论:穿刺成功后用改良式弹力绷带固定留置针法有防止穿刺部位局部压疮,减轻患儿痛苦,减少护理并发症,提高患儿满意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穴位贴敷皮肤反映情况及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总结,为在婴幼儿中推广穴位贴敷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进行穴位贴敷的7周岁以下的1 776例患儿,分成6个月~3周岁(752例)及学龄前37个月~7岁(1 024例)两组,对二组的皮肤反映情况及依从性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不同年龄的穴位贴敷中,两组之间皮肤不良反应及依从性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穴位贴敷皮肤反应及依从性跟年龄无关。结论:穴位贴敷疗法适宜在婴幼儿中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段昌琴 《现代保健》2014,(23):74-76
目的:通过三种PICC穿刺方法在儿童肿瘤疾病中置管的应用,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选择合适的PICC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经确诊疾病行化疗的4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3岁,采用美国巴德公司4 F规格的PICC导管,其中28例使用盲穿法(A组)、12例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B组)、7例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C组)行PICC置管术。观察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情况、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71.43%,B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91.67%,C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100%,三组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0, P=0.0243)。三组患儿疼痛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渗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体外断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运用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更适用于儿童的PICC置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输注肠外营养液的导管选择与应用方法,减少置管并发症和降低经济负担。方法:将214例晚期肿瘤输注肠外营养液的患者按预计治疗时间和患者外周血管条件有选择的分为PICC导管组和留置针组,观察两组的导管并发症。结果:PICC导管组置管反应发生率6.9%,留置针组置管反应发生率为26.5%,比较两组导管并发症处理费用,留置针组显著低于PICC导管组(P〈O.01)。结论:留置针更适用于短期(3周以内)肠外营养液治疗,长期肠外营养液治疗应留置PICC导管,输液护理小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分析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对策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月1 204例(对照组)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患者并发症种类及发生原因,并制定了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对策应用于对2009年3月-2011年3月使用静脉留置针的1 386例(观察组)住院患者,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主要为静脉炎141例(11.7%),导管堵塞32例(2.7%),皮下血肿25例(2.1%),静脉痉挛24例(2.0%),液体渗漏17例(1.4%),静脉血栓形成13例(1.1%)。观察组常见并发症种类与对照组一致,但观察组经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χ2=94.17,P〈0.01)。结论有针对性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干预对策可有效降低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静脉留置导管给予综合护理,而对照组未给予综合护理。对比并发症情况并总结分析。结果实验组静脉留置时间(4.56±1.73)月,对照组静脉留置时间(2.15±1.41)个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率为5.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并发症经护理均得到有效处理。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减少并发症,提高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前臂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静脉化疗中应用效果比较。方法:将66例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PICC置管组),对照组33例(前臂静脉留置针组),观察并记录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及日常生活处理能力。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9%,疼痛率6%,导管并发症率9%,留置时间30~320d,日常生活处理能力正常;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45%,疼痛率36%,留置针并发症率39%,留置时间1~8d,日常生活需人照顾。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乳腺癌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中心静脉置管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采用腋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将我院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两年来收治的新生儿42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选用腋静脉穿刺留置静脉针,对照组选用头皮静脉或四肢浅静脉穿刺留置静脉针。结果观察组的留置针保留时间长、发生外渗和堵管现象少、局部感染发生率低。结论腋静脉在腋窝位置表浅且较固定,只要技术熟练,应用得当,腋静脉留置针能保留时间长,又可避免发生静脉炎与堵管,还可以减少反复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造成的浪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年龄小儿使用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护理成本。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因轮状病毒肠炎而入院治疗的患儿156例,按年龄分为观察组(5岁-9岁)和对照组(1个月-4岁)各78例,两组患儿均采取小儿静脉留置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在治疗时间、留置针使用、及有效率方面的不同。结果:经过2周的临床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静脉留置针的保留天数越长,使用数量越来越少,且有效治疗率逐渐升高,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的护理成本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0~6岁儿童贫血情况,为婴幼儿贫血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调查本院儿科门诊就诊患儿8184例的末梢血常规,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贫血患病情况。结果男童贫血发生率(3.6%)略高于女童(3.1%),均以轻度贫血为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贫血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2个月婴儿贫血发生率最高(10.1%),以后随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结论婴儿期提高母乳喂养率,及时添加辅食,可有效降低儿童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