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下肢骨折术后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 1995~ 1998年 ,通过对 43例下肢骨折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1 护理措施1.1 体位护理 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患肢抬高 2 0~30cm ,以利静脉回流。严禁热敷、针刺和按摩 ,以防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1.2 病情观察 本组 43例病人中 ,髋膝关节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 2 7例 ,占 6 2 .79%。该病主要表现为患肢广泛性肿胀、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低热。护理时 ,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 ,皮肤颜色、温度及末梢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周径的变化 ,分别在髌… 相似文献
2.
3.
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关节置换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治疗严重髋、膝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术方法而广泛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一直是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国外报道其发生率高达40%—70%,国内[1]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总发生率为47.1%。约有0.5-2%的患者发生肺栓塞,危及生命。且明显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2]。因此有效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仍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国内外近年文献,综述如下:1发病机制150年前,Virchow就阐明了“静脉内”膜损伤、静脉血瘀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84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在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术后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4.76%,对照组19.05%;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2.86%,对照组71.43%。结论下肢骨折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更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患者更迅速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早期预防是防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2004~2006年1月,我们对57例高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同时对部分高危人群辅以预防性抗凝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一种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危及生命的深静脉血栓继发的肺栓塞,已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警觉,根据国内最新数字显示人工关节置换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高达47.1%,因此我科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开展了预防性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7.
陈玉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6):92-92
下肢骨折术后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引起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术前、术后、发生DVT后三个阶段来阐述如何预防和护理,以期防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中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是髋部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如果没有预防措施,其发生率约为40%~70%。DVT继发肺栓塞的发生率为4.6%~19.7%。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措施,0.5%~2%的肺栓塞患者有致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中药足浴治疗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 年1 月- 2017 年12 月中的460 例进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进行研究,按照术后干预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230 例、对照组230 例,分别给予常规预防、联合中药足浴,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87%,对照组发生率3.91%,P < 0.05;观察组出院时生活质量评分(77.42±6.82)分,对照组(70.50±6.21)分,P < 0.05。结论:中药足浴对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良好,对于患者术后恢复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下肢多发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70%,不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而且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对此,笔者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实施预防先于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通过护理干预防止妇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方法:做好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通过机械性干预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加强术后观察及出院指导,必要时给予药物的预防。结果:通过护理干预,对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高危患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了栓塞发生率。结论:采取护理综合干预措施,对防治妇科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孙建行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4):6-8
目的:探讨外伤或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设通常所用的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和蝮蛇抗栓酶治疗40例为对照组;设通常所用方法加自制中药溶栓液口服治疗60例为治疗组,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0%,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治愈率45%,总有效率87.5%,两者显著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检测显示,治疗组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滞性和聚集性,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方法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消栓通脉、利湿消肿、扶正祛邪之功效,无副作用,是治疗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不同证型治疗前后D二聚体检测的差异性。方法:分别选择湿热瘀阻组35例,脾虚血瘀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5天、治疗后10天抽取静脉血液检测D二聚体含量,观察其变化和差异。结果:治疗前脾虚血瘀组D二聚体含量较少,与湿热瘀阻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先升后降,两组之间无差异性(P>0.05)。结论:不同证型D二聚体含量在治疗前有差异,治疗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将我院40 例颅脑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防性护理,比较两者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出院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DVT 发生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防性护理有利于减少颅脑手术患者DVT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患者的下肢周径差。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5.0%,治疗组为92.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髌骨上15 cm的周径差、髌骨下15 cm的周径差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中医的"肿胀"股肿"瘀血流注"血瘀"等范畴。其病多与骨折、创伤、手术、长期卧床有关,病机为于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于脉中,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障碍,水津外溢所致。治以理气活血、清热利湿和益气活血、温阳通脉治之。急性期有效率100%,慢性期94%。 相似文献
17.
周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9):147-149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护理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50例住院患者按抽签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常规护理;下肢外展中立,将患肢抬高20°~25°,避免受压,避免过度屈髋,以促进静脉回流。治疗组25例中医护理:情志护理、推拿按摩及功能锻炼。连续治疗护理3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后引流血量、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不良反应。治疗护理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7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痊愈0例,有效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36.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血液指标护理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LT、APTT、PT值护理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护理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推拿配合持续冰敷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康复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收治的行TKA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行常规围手术期药物治疗及持续被动运动训练,观察组同时行推拿配合持续冰敷。检测并比较2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评价2组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检测2组股静脉血流峰度及平均速度;统计DVT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D-D及FIB先升高后降低,PT、APTT先降低后升高(P0.05或P0.01);观察组术后14 d FIB、PT、APTT已基本恢复至术前(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6个月2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且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 2组股静脉血流峰值及平均速度较术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 d及术后14 d 2组VAS评分较术后1 d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4.08%)明显低于对照组(18.37%)(P0.05)。结论:TKA术后给予推拿配合持续冰敷可有效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DVT形成,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1次/d。观察组给予益气活血方,水煎分早晚服用。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变化情况及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观察组为2.33%,对照组为4.6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后的纤维蛋白原及D-dimer的差值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益气活血法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具有与低分子肝素钙相同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分期辨证治疗1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结果:126例患者中,治愈103例(81.7%),好转21例(16.7%),无效2例(1.6%)。结论: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