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10):891-89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游离壁破裂的早期预警症状及有效的检查方法,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游离壁破裂的早期识别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月于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CCU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游离壁破裂的患者56例,并同时随机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无左室游离壁破裂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症状、体征、生化指标及胸部CT的心包积液CT值来判断左室游离壁破裂的早期预警症状及最佳诊断指标。结果:左室游离壁破裂患者中Ⅰ型破裂共22例(39.3%),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6例(72.7%),下后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6例(27.3%),存活率仅为4.5%;Ⅱ型破裂共34例(60.7%),其中前壁心肌梗死4例(11.8%),下后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30例(88.2%),存活率为82.3%。在诸多游离壁破裂的相关因素中,既往心绞痛病史和急诊PCI患者发生游离壁破裂的风险分别降低58%和47%;而合并再次胸痛、晕厥、烦躁等症状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游离壁破裂的风险分别增加2.03倍、1.72倍和1.48倍;同时,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增高时发生左室游离壁破裂的风险均增高;心包积液CT值增高时发生游离壁破裂的风险增加3.45倍,其截点值为27时,诊断左室游离壁破裂具有最高的诊断价值,诊断敏感性为88.2%,特异性为92%,约登指数为0.802。结论:早期识别再次胸痛、晕厥、烦躁等症状以及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增高等体征,以及监测hs-CRP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并通过胸部CT评估心包积液CT值对于预警心脏破裂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约有1.5%~10.0%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心脏破裂,但心脏破裂却占AMI死因的5%~20%,是重要死因之一。而以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的亚急性心脏破裂较少见,且临床易误诊、漏诊而错过抢救时机,导致患者死亡。本文通过对AMI致心室游离壁破裂一例的报道与讨论,旨在揭示AMI致心室游离壁破裂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病例的心电学特征。方法 报告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结果 ①急性左心衰竭发生以后,窦性频率加快,如发生窦速,频率在120-150次/min之间,提示左心功能不全;②心脏破裂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是心脏起搏点下移,直至全心停搏;③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Vf)电击复律成功率低,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发生左心室游离壁破裂(free wall rupture,FWR)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明确诊断为AMI的患者4221例,其中发生FWR的患者81例(FWR组),按照1:5匹配原则,随机选取未发生心脏破裂(且未发生室间隔穿孔)的患者405例作为非FWR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预后。结果(1)AMI患者中出现FWR的风险为1.9%。(2)与非FWR组相比,FWR组患者年龄偏大,前壁心肌梗死较多,心功能更差,接受手术治疗(包括经皮支架植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比例偏低,且所有患者均出现院内死亡。(3)91.4%的患者FWR发生在AMI起病1周之内,其中24 h内发生FWR 37例(45.7%)。(4)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R=1.055,95%CI:1.032~1.078,P<0.00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HR=1.907,95%CI:1.211~3.002,P=0.005)和手术治疗(HR=0.126,95%CI:0.072~0.220,P<0.001)是AMI患者出现FWR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AMI患者发生FWR的风险约为1.9%,而且通常发生在心肌梗死1周内,高龄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发生FWR,而手术治疗能明显降低FWR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V4R导联ST段抬高患者的临床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选择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2例,其中合并V4RST抬高组49例,未合并组83例,分别观测两组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的幅度,心肌酶升高的程度,心超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心血管事件包括发生心衰或恶性心律失常(多源室早、室速、室颤)和死亡的发生率。并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ST段抬高的幅度、左室射血分数、室壁运动节段性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V4RST抬高组49例心肌酶升高的幅度,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多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也需常规加做18导联心电图。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估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恢复情况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60天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 315例AMI患者,比较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间隔穿孔修补术或游离壁破裂心脏修补术)及60天预后等情况。结果:共83例(1.13%)患者发生心脏破裂(包括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不同年份的发生率相似。其中33例(0.68%)发生游离壁破裂,50例(0.45%)发生室间隔穿孔。游离壁破裂的发生时间早于室间隔穿孔[(3.3±2.6)d vs (4.1±3.6)d,P=0.01]。仅2例(6.1%)游离壁破裂患者成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25例(50.0%)室间隔穿孔患者成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游离壁破裂患者60天生存率明显低于室间隔穿孔患者(12.1%vs 48.0%,P=0.002)。结论:室间隔穿孔患者接受外科手术率更高,预后更好,对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更应重视积极的内外科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是诊断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指标,鉴于常规12导联记录的局限性,对下壁AMI合并右室、后壁AMI易于漏诊。因此,下壁AMI者要及时加描右胸、后壁导联,现就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窦房结功能紊乱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窦房结(SN)功能紊乱并非少见,但临床上常被忽视,及时正确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此种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68例下壁AMI患者进行临床与心电图分析,旨在提高对下壁AMI伴有窦房结功能紊乱的规律性的认识.1 临床资料及分析1.1 发生率从1997年11月~1999年7月年我院收治的从AMI患者中选取下壁梗死6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且心电图资料完整,均有早期过急期、充分发展期、慢性稳定期的演变过程.68例中伴发窦房结功能紊乱者有15例,发生率为22.1%(15/68).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59~80岁,平均年龄65.94岁.  相似文献   

9.
既往有研究发现,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LV)血栓的发生率达20%-56%。目前,由于AMI后再灌注和抗凝治疗的开展,降低了LV血栓的发生率。本研究评价了前壁AMI后左室血栓的发生率、时程及其与临床及超声图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年龄ZZI岁,存在前壁AMI;I$床及心电图表现的352例患者列为研究对象。于AMI后第1、14和90天对患者进行3次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功能、左室大小、室壁运动情况,并确定左室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完成全部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进行了定量分析和LV血栓评价的患者为309例。于AMI后l、14…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明显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超声心动图变化来评价应用螺内酯是否能减轻和逆转AMI后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早期心脏游离壁破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游离壁破裂患者66例,按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发生心脏破裂时间分为早期组15例(≤24 h)和晚期组51例(24 h),收集2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早期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和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晚期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肌酐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早期游离壁破裂呈正相关(OR=1.357,95%CI:1.050~1.753,P=0.020;OR=1.031,95%CI:1.002~1.062,P=0.039),而心绞痛史与早期游离壁破裂呈负相关(OR=0.032,95%CI=0.002~0.575,P=0.019)。结论白细胞计数、肌酐水平升高是早期心脏游离壁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心绞痛史则是可能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常规心电图检查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指导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现总结52例老年前壁AMI者心电图、冠脉造影(CAG)资料,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991~1998年前壁AMI者,男49例、女3例,年龄59~76岁。符合WHO AMI诊断标准:①典型心前区压榨样疼痛超过30min,V_(1~4)出现Q波,前壁至少2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0.2mV,  相似文献   

13.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束支阻滞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尚未完全肯定。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们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56例。现将其近期及远期预后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156例患者均有典型AMI病史和胸痛表现。入院后立即做以下检查:①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进行心电监护:第1天每8小时记录1次心电图,24小时后每天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左心室附壁血栓(LvT)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栓治疗。方法收集煤炭总医院2005年8月至2012年2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室附壁血栓并行PCI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9例(75%),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共7例(58%),冠脉造影检查三支及以上血管病变7例(58%)。6例给予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2例给予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随访期间血栓均消失。4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者l例发生脑梗死后加用华法林,3例患者血栓消失,1例血栓机化。12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现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附壁血栓并接受PCI治疗患者,充分衡量获益及出血风险,按照个体化原则给予抗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罪犯血管引起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发病12 h内入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68例,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不同罪犯血管将患者分为2组,右冠状动脉(RCA)组:216例为闭RCA塞;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组:52例为LCX闭塞。对两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RCA组心力衰竭显著高于LCX组(P0.05);RC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LCX组[(51±8)%vs.(58±10)%,P0.05];但住院死亡率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STⅢ抬高/STⅡ抬高≥1、STV4R抬高≥1 mm、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室速/室颤(VT/VF)各项指标在RCA组显著高于LCX组(P0.01)。结论 RCA和LCX梗死引起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心电图表现有差异,心电图Ⅱ、Ⅲ及V4R导联ST段变化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犯罪血管,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PQ段压低是绝大部分急性心包炎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之一,其意义与典型ST段偏移相同。当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出现的心包炎,则较少见到PQ段压低,且下壁AMI中PQ段压低的发生率和临床特性尚无定论。本文对56例下壁AMI者的心电分析和临床观察,以探讨下壁AMI时PQ段压低检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病例的心电学特征。方法 报告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结果 ①急性左心衰竭发生以后,窦性频率加快,如发生窦速,频率在120~150次/min之间,提示左心功能不全;②心脏破裂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是心脏起搏点下移,直至全心停搏;③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Vf)电击复律成功率低,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8.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致命并发症 ,入院时应尽早应用无创方法检出处于心脏破裂的高危患者 ,然而至今未见相关报道。本文回顾性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者入院时 1 2导联心电图特点。方法  1 984年~ 1 993年收治 3 2 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 1 6例经尸检、外科手术及超声心动图证实并发心脏破裂。分析其入院时常规 1 2导联心电图 ,应用向前逐步逻辑回归分析评价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1 6例 ( 4 9% )心脏破裂者中 ,男 7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 66 7± 1 2 6)岁。 7例为左室游离壁破裂 (FWR) ,9例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ECG)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PRWP)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01~2015-05该院收治的胸痛伴PRWP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48例,根据PRWP是否有动态变化分为有变化组23例(A组)和无变化组25例(B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12导联ECG、心脏肌钙蛋白I(c TNI)水平、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等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前壁AMI的阳性预测值。结果 A组对前壁AMI的阳性预测值为34.78%,B组的阳性预测值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变化的PRWP对诊断前壁AMI仍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左室(LV)血栓形成是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据估计发生率可能高达46%。严重室壁运动异常和显著LV功能障碍促使血液停滞,进而导致LV血栓的形成和发展。曾有报道AMI后的静息心电图可予测LV血栓的有无。本文以初发前壁Q波型AMI连续82例(男67,女15,平均年龄60±13岁)对此作前瞻性研究。47例患者符合公认的溶栓治疗适应征,即予输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或链激酶治疗、继以肝素1000IU/h连续滴注,4例伴束支传导阻滞和2例心肌病患者未包括在内。住院最初48小时内每12小时记录一次12导联心电图,以后每日记录一次,仔细分析第2~5天的心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