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调查青海省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青海省120急救指挥中心数据库中调出2010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一年的呼叫量(41750次)中,日时间分布以18:00 ~21:00为最高(8 219次、占19.67%),以03:00~06:00为最低(2 129次、占5.11%);②在院前有效急救12 480例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比例为59.63%(7 443):40.36%(5 037);③在12 480例院前急救患者中,神经系统急症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占26.83%(3 348);④在12 480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共死亡3 285例,占2.63%,心源性猝死居首位.结论:①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对急危重症早期识别及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②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是降低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率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近1年120院前急救出诊情况,对院前急救影响因素进行归纳研究.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5月间我院120院前急救转运患者性别、年龄、呼救出诊时间、地点、急诊诊断、救治转送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1年我院院前急救转运患者1297例,男女比为1.62:1;年龄(37.8±13.5)岁;创伤...  相似文献   

3.
1205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布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急救中心近两年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疾病谱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6月间我院急救中心出诊救护车院前急救转运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8个月内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1205例,男女比为1.56:1;年龄(42.06±19.53)岁;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居前5位;每天12:00—16:00和20:00~24:00为出诊高峰时间;急救半径分布不同与出诊地点有一定联系。结论:院前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可根据疾病分类和疾病谱为依据进行重点培训,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9,(5):667-670
目的:研究2010-2014年四川资阳及川南经济区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创伤发生及提高救治率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16 088例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地区、时间、致伤原因及死亡患者病例资料。结果:创伤患者中男性占60.09%,高于女性的39.91%(P<0.05)。25~44岁年龄段患者最多(25.13%),15~24岁最少(8.17%)(P<0.05)。出诊地区以雁江区分布最多(60.64%),出诊时间7月份人数最多(9.23%)(P<0.05),一天的3个高峰期为9:00~9:59(5.92%)、16:00~16:59(5.93%)和20:00~21:00(6.31%)(P<0.05),主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34.03%)。死亡患者共1134例(0.98%),其中588例(48.15%)现场死亡,男性(55.56%)多于女性(44.44%)(P<0.05),45~5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27.78%)(P<0.05),主要致死原因为车祸伤(31.48%)(P<0.05)。结论:四川资阳及川南经济区创伤高发,创伤所致死亡率为48.15%,好发人群为青壮年男性,车祸伤是主要致伤致死原因,且高发时间每年的7月份及每天的20:00~21:00点,雁江区为高发地。针对高危地区和人群采取相关措施,从各种层面减少创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病种、出诊时间、月份、出诊半径、院前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所有院前急救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15:1,平均年龄54.2±15.1岁,院前急救反应平均时间9.35±2.58分钟,电话呼叫以6:00~9:00和18:00~21:00时为多,一年中以7~8月、1~2月为最多,排列前5名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外伤、急腹症、呼吸系统疾病,出诊半径≥5km者占50.79%,得到有效处理的仅占55.12%,到达现场已死亡患者62例.结论:本调查结果可以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急救人才培养、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制定急救工作重点、促进120急救指挥系统规范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00~2010年保定市120院前急救疾病谱的变化规律,指导急救实践。方法:对2000、2005、2010年保定市区拨打"120"急救电话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诊时间、急诊诊断及主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通过3个年度院前急救疾病谱的对比,发现2000~2010年十年间保定市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疾病构成、高发月份及时间段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结论:院前急救工作应根据疾病谱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7.
刘彦  韩文 《四川医学》2013,(4):538-539
目的了解成都市温江区老年患者院前急救主要疾病疾病谱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归纳总结成都市温江区近3年2394例资料完整的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病历,进行疾病谱分类。结果 3年中院前急救的老年患者例数逐年增加,男性均多于女性。我院老年院前急救疾病谱以脑血管、呼吸、心血管疾病为主,老年院前急救出诊的高峰时段为06:00~10:00,18:00~22:00。结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是成都市温江区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8.
高原地区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云兵 《四川医学》2009,30(1):32-34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对2003年3月1日-2008年2月28日高原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病情、死亡病种、急救半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项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高原地区院前急救患者1484例中,男女比例为2.23:1,平均年龄39.6岁;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前7位依次是创伤728例次(49.06%)、心血管系统疾病167例次(11.25%)、神经系统疾病151例次(10.18%)、急性中毒134例次(9.03%)、呼吸系统疾病118例次(7.95%)、晕厥待查90例次(6.06%)、消化系统疾病70例次(4.72%);出诊高峰时间主要分布在18:00-9:00时间段;出诊里程:8公里以内占60.38%,8公里以外占39.62%,7、8、9月份院前急救人次为最多。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高原地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提高高原地区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菏泽市院前急救特点及疾病谱。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菏泽市呼叫"120"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74:1,高发年龄为70岁以上;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分别占据第一位(33.2%)和第二位(30.2%);1、2、5、6、12月出诊患者最多;8:00-12:00和16:00-22:00两个出诊高峰时间;急救半径在25 km以内的占89.3%。结论根据院前急救特点及疾病谱做出管理决策,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罗林  梁明  梁振茂 《广西医学》2020,(17):2310-2313
目的通过分析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征,为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7~2017年玉林市急救中心672例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性别、年龄、死亡诊断、死亡类型、出诊时间、死亡时间、出诊距离。结果 2007~2017年玉林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逐年增加,以45~59岁、男性多见,死亡原因以车祸创伤、猝死、急性药物中毒为主;院前急救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距离急救中心20 km、行车耗时20 min以上的地区,死亡人数与出诊时间、出诊距离均呈正相关(均P<0.05);急救死亡病例死亡时间主要分布在周五至周日及18时至2时。结论根据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征,有关部门可制定相关措施,以期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李仲春  朱成明  姜文 《西部医学》2012,24(10):1960-196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脑血管病初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病人随机分为院前组和院内组各60例,比较两组的病情和病死率,院前组采取积极的院前急救措施,并注意院前急救中的护理方法。结果院前组经正确、有效的急救护理,快速安全转入医院49例,有效率为81.7%,院内组仅为11.7%,两组比较(P〈0.01);院前组5例在转运途中病情恶化,到院后死亡,占8.3%,院内组为21.6%,两组比较(P〈0.05);脑疝发生率院前组为6.6%,院内组为25%,两组比较(P〈0.01);呼吸道阻塞率院前组为3.3%,院内组为41.7%,两组比较(P〈0.01)。结论正确、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死率,是影响该类疾病发展、转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pattern of admissions of young adults to a children's hospital. DESIGN AND SETTING: Ten-year audit (1992-2001) of admissions of young adults aged 18 years and over to the Royal Children's Hospital (RCH), Melbourne, with a detailed chart review of the 2001 cohort to assess disease complexity and transition planning. OUTCOME MEASURES: Number of admissions, disease complexity, transition planning.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young adults admitted over 10 years, from 308 in 1992-1993 to 659 in 2000-2001. The greatest increase was in admissions to surgical uni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admission practices between units over time. Many young adults required multidisciplinary care: 57% had more than three medical/surgical units involved in their care, and 34% had two or more allied health units involved. Fifty-one per cent of surgical inpatients and 28% of medical inpatients had no documented plan for transition to adult care. Only 30% of medical and 17% of surgical inpatients in 2001 had been transferred to adult services by 2002. CONCLUSIONS: Both disease complexity and failure of transition planning appear to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ed admission of young adults to the RCH. While greater support of transition planning is needed, there are also concerns about the lack of appropriate services within the adult sector for young adults with complex, multidisciplinary healthcare needs.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n cardiac arrests and overall hospital mortality of an intensive care-based medical emergency team. DESIGN AND SETTING: Prospective before-and-after trial in a tertiary referral hospital. PATIENTS: Consecutive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during a 4-month "before" period (May-August 1999) (n = 21 090) and a 4-month intervention period (November 2000 -February 2001) (n = 20 921). MAIN OUTCOME MEASURES: Number of cardiac arrests, number of patients dying after cardiac arrest, number of postcardiac-arrest bed-days and overall number of in-hospital deaths. RESULTS: There were 63 cardiac arrests in the "before" period and 22 in the intervention period (relative risk reduction, RRR: 65%; P < 0.001). Thirty-seven deaths were attributed to cardiac arrests in the "before" period and 16 in the intervention period (RRR: 56%; P = 0.005). Survivors of cardiac arrest in the "before" period required 163 ICU bed-days versus 33 in the intervention period (RRR: 80%; P < 0.001), and 1353 hospital bed-days versus 159 in the intervention period (RRR: 88%; P < 0.001). There were 302 deaths in the "before" period and 222 in the intervention period (RRR: 26%; P = 0.004). 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nd death following cardiac arrest, bed occupancy related to cardiac arrest, and overall in-hospital mortality decreased after introducing an intensive care-based medical emergency team.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急诊分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优化COVID-19疫情形式下急诊科的诊疗服务、应对措施及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44 739例急诊患者预检分诊记录,并建立数据库,分析就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就诊季节、病情分级、来院方式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44 739例急诊患者中,男性20 923例(47%),女性23 816(53%),年龄分布在0.2~110岁,以45~59岁年龄组为主,为25 828例(58%)。夏季最多12 449例(28%),秋季次之,11 558例(26%);每日就诊高峰时间主要为上午9:00~12:00和下午15:00~21:00;77%的患者打车和步行前来,12%的患者乘坐救护车;患者的病情分级比例为Ⅰ级(12%)、Ⅱ级(10%)、Ⅲ级(58%)、Ⅳ级(21%)。结论 昆明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45~59岁,夏季是就诊高峰季节,每日就诊高峰主要集中在上午9:00~12:00和下午1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对策,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抢救成功率。通过院前的现场急救和转运护理,缩短从症状到救治的时间,有效减少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直接由急诊120出车接回我科,观察组由我科专科护士及医生经过院前指导、现场急救、建立静脉通道、镇静止痛、严密观察病情及用药反应、心理护理、安全转运回我科。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由心血管专科医护人员进行转运,实施相应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加强监护、正确交接班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1013例创伤患者年龄、出诊时间、致伤原因、创伤部位等分布及死亡病例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性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集中于21~50岁年龄段,出诊时间主要是17:01~20:00时段,高峰季节为7-9月,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颅脑为主要创伤部位(P〈0.05);大部分死亡病例为现场死亡,男性、〉50岁患者死亡率较高,致伤原因中颅脑、胸部、腹部患者死亡率较高(P〈0.05)。结论交通事故是院前急救的主要致伤原因,对上下班高峰期及晚间等交通事故高发期应加强防范,并应增加急救人力及物资准备.做好各类创伤的急救工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杨新疆  麦泉云 《右江医学》2012,40(2):165-168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的应急策略及流程。方法连续登记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新发脑血管病患者186例。按不同就诊模式分为拨打"120"就诊的救护组(97例)和由家人护送来院的自救组(89例)。救护组院外给予各种应急治疗,自救组未进行正规治疗;到院后两组均按绿色通道救治方案及流程处理。6个月末对所有患者进行双盲法随访。结果救护组的文化程度显著高于自救组(P<0.01),救护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自救组(P<0.01)。救护组自救反应时间、第一处置时间、院外救治时间均较自救组短(P均<0.01);而两组院内急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救护组的病死率、伤残率均显著低于自救组(P<0.05或0.01)。救护组的平均住院日显著短于自救组(P<0.01),平均住院费用显著少于自救组(P<0.01)。结论完善的急救体系及路径能明显缩短患者第一处置时间和院外急救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就诊模式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影响及提高成功率的策略。方法对南通市红十字救护中心出诊的328例(急救组)以及由现场司机等送医院的213例(对照组)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现场救治、转运、医院救治转归作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急救组、对照组的急救响应时间分别为(9.85±1.52)min、(2.16±0.37)min;而医院反应时间分别为(16.47±2.65)min、(11.54±6.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良好率、重残率、植物生存及病死率情况:急救组分别为:32.31,22.26,3.66,6.71;而对照纽分别为15.49,39.91,7.52,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及时、实效的院前急救加院前、院内的无缝隙连接为患者挽救赢得了时间,对于提高生存率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诊患者就诊的时间规律性,为急诊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收集笔者医院2007 ~ 2013年连续7年间急诊就诊的14岁及以上患者,对其基本年龄构成,按就诊月份、星期、重要节假日和24h内不同时间段的就诊人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 2013年的7年间至少接诊成人患者283284人次,20 ~29岁青壮年和60岁以上老年人群是急诊主要就诊人群.连续7年中,夏季是全年急诊流量最多的季节,秋季次之,春节第3,冬季最少.每年12个月的各月份患者流量有一定的差异性,但7年总就诊量显示有一定规律性,其中每年3~7月患者流量较其他时段略高.节假日急诊就诊的患者数量没有减少,甚至略有增加.每周7天中,周六、周日和周一是急诊就诊患者最多的日子.一天24h中,白天就诊流量相对恒定,18~22点时间段是患者就诊高峰期,其后逐渐减少,凌晨4~6时是患者就诊最少的时间段,24h就诊流量呈单峰曲线.结论 急诊就诊的成人患者有明显时间规律性,一年四季中夏季急诊就诊流量最多,每年12个月中,以3月份为最多,每周7天中,周末最多,节假日患者并不减少或略增加,18:00~22:00时是急诊全天就诊流量高峰时段,提示需要加强重要节假日、周末和每日18:00 ~ 22:00时急诊高峰时段的医疗技术力量.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急性主动脉夹层起病急、进展快,部分患者到达医院前就已经死亡。目前关于患者发病到入院时间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索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至到达首诊医院时间的现状、影响因素,为缩短患者院前时间、及早到达医院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选取2018年3-11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过预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前时间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因素、院前相关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前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3份,有效回收率为86.50%。173例患者院前时间为12~20 350 min,平均为〔70.0(36.5,150.0)〕min。 不同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情况、到达居住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既往史(胃病)、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症状(胸或背部痛、大汗、呼吸困难)、疼痛程度、持续性疼痛情况、以前有无类似症状、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发病时间、发病时正在做什么、旁观者反应、自觉严重程度、入院方式、采取措施(打120,自己或让他人送去医院,呼叫或打电话寻求帮助,归因于其他疾病,尽量休息、放松,忍耐等待症状缓解,吃药)患者院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到达居住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持续性疼痛情况、旁观者的反应、自觉严重程度、入院方式为打车、归因于其他疾病为院前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患者的文化程度越高、到达居住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越短、自觉症状越严重,院前时间越短;有持续性疼痛、发病时旁观者反应为采取就医措施、打120入院的患者院前时间较短;发病后归因于其他疾病的患者院前时间较长。需增强公众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认知和警觉意识,发病后采取积极的就医措施,推荐打120入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