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恶性卵黄囊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恶性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复习28例恶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资料和切片,部分病例做PAS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发病年龄在6个月-69岁之间,平均年龄20岁,男女发病率之比1:4.6。卵巢22例占总病例的78.6%;睾丸4例占14.3%;性腺外2例占7.1%。发生在卵巢者常有腹痛,可触及腹部包块,其中4例伴腹水。肿瘤内嗜酸小球PAS染色呈阳性。1例局部可见肝细胞样分化。结论 恶性卵黄囊瘤多见于卵巢,肝细胞样分化为新的亚型。少数病例经综合性治疗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
丁彦青  刘杏元 《癌症》1994,13(4):387-387
颅内原发性恶性卵黄囊瘤一例丁彦青,刘杏元,董敬朋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510515)恶性卵黄囊瘤是一种由胚外内胚层一卵黄囊发生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其主要发生在性腺内,原发于颅内者罕见[1]。我们遇到一例,术前做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术后...  相似文献   

3.
4.
纵隔卵黄囊瘤2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静  丁嘉安 《肿瘤》2001,21(1):75-75
卵黄囊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 ,多发于性腺。性腺外少见 ,其中发生于纵隔者更为罕见。我院在近 2 0年间共治 2例 ,本文就该病的诊断、治疗等作一分析。临床资料 病例 1:男性 ,30岁 ,因体检发现“左上纵隔肿块”入院。MRI示肿块与主动脉粘连。行剖胸探查术 ,见肿块位于后上纵隔 ,与上叶后段及胸壁紧密粘连。切除肿瘤大小约 5 cm× 5 cm× 4cm,表面血管较丰富 ,镜下见“疏网状结构 ,少量嗜酸小体及基质样物 ,巢状卵圆形细胞呈腺泡状及小球状排列”。病理诊断为“低度恶性卵黄囊瘤”。免疫酶标AFP( ) ,HCG(- ) ,NSE(- ) ,KE…  相似文献   

5.
临床病理资料:患者男,1岁7个月。发现腹部包块8天。查体见发育正常,无隐睾,脐正中靠右触及一包块,质硬,边缘清楚,大小约10cm×10cm,表面光滑,活动度尚可,横向移动度大于纵向移动度。B超见右中下腹部约8.3cm×7.1cm的实质性不均质肿块,其间散在液性暗区反射,肿块形态尚规则,边界清楚,与肝、右肾无明显关系。胸片、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AFP未查。临床诊断为腹腔内肿瘤。术中发现腹腔内肿块约10cm×8cm×9cm,附着于脐部腹壁,基底部约4cm×2cm,表面光滑,局部与大网膜相…  相似文献   

6.
1病例介绍患者,女,46岁。因下腹痛8d,加重2d入院。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式,阴道后穹隆饱满,宫颈光滑,举痛,子宫前位,正常大小,子宫直肠陷凹内可触及一约15cm×13cm包块,固定。彩超示:盆腔一12cm×11cm大小肿物,与周围脏器关系不密切。术中见肿物位于子宫后方直肠前方后腹膜处,约15cm×13cm大小,包膜有多处破裂口,并见活动性出血,肿瘤呈鱼肉状。子宫及双附件未见有肿物。病理大体标本检查:送检碎组织多块,大小15cm×13cm×10cm,切面呈灰白、灰褐色,质较软而脆,部分有出血,部分有小囊腔。镜下见:1)结构复杂疏松网状结构,形如迷路;2)嗜酸性透…  相似文献   

7.
性腺外卵黄囊瘤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黄囊瘤是一种发生在性腺的高度恶性肿瘤 ,发生于性腺外者却少见。我院从 1985年~2 0 0 0年收治经病理确诊的性腺外卵黄囊瘤患者 6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女性 4例 ,男性 2例 ,年龄 7个月至 2 3岁。 6例全部经手术切除 ,经病理检查确诊。1 2 发生部位颅内基底节区 1例 ,后腹膜2例 ,骶前 3例。1 3 临床表现6例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为2 0天至 3个月。病程短 ,进展快 ,根据肿瘤发生部位不同 ,表现各有差异 ,无特异性体征和临床表现。性腺发育均正常。血清AFP检查 5例阳性。1 4 病理检查1 4 1 标本肉眼观察 肿瘤呈多种…  相似文献   

8.
9.
10.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23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尿潴留1周,于1997年10月13日入院。入院后3d内感觉障碍平面进一步上升至胸2水平,伴双上肢麻木、无力、呼吸困难、大便失禁。体检:病人消瘦,胸部扁平,双乳晕处有数根长黑毛。MRI示颈6~胸1段髓内...  相似文献   

11.
双侧卵巢卵黄囊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案摘要患者女,46岁.因腹部肿块并乏力、消瘦2个月于1999年5月30日来我院诊治.检查:下腹部稍膨隆,全腹软,左腹(脐偏左)和右下腹分别扪及约10 cm×10 cm、10 cm×6 cm大小肿块,均有轻压痛,无反跳痛,质硬,表面光滑,与腹壁无明显粘连.右下腹肿块可向周围推动4 cm~5 cm,左下腹肿块可推动1.2 cm.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击痛.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6月龄。因阴道出血1个月于2006年3月29日在我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无异常。外阴发育良好,处女膜完整。肛诊于直肠前壁可触及一肿物,挤压后自阴道口流出一烂肉样物,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婴幼儿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治疗与预后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00年5月~2011年5月间1 1例手术切除的婴幼儿睾丸卵黄囊瘤病例资料, 观察其组织形态特征, 进行Glypican-3、AFP、CK8 & 18、HCG、PLAP、CD99、S-100和CD34免疫组化标记。   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15个月, 右侧占优(9/11), 睾丸单侧无痛性增大为主要临床表现, 术前血清AFP值明显升高。组织学分型: 10例为单纯型卵黄囊瘤, 1例为伴有成熟性畸胎瘤的混合型卵黄囊瘤病例。所有的卵黄囊瘤中, Glypican-3弥漫强阳性表达, 而CK8 & 18、AFP均呈不同程度阳性, 其余的CD99、S-100和CD34等呈阴性。11例睾丸高位切除, 2例瘤旁有血管瘤栓者予以BEP方案辅助化疗。目前患者生存良好, 未见复发和转移。   结论  婴幼儿睾丸卵黄囊瘤以单纯型多见, 混合型罕见。Glypican-3是诊断卵黄囊瘤较特异和敏感的指标。婴幼儿的卵黄囊瘤睾丸高位切除疗效较好, 对于高危的患儿可予以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14.
30例儿童卵黄囊瘤临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影响儿童卵黄囊瘤预后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方法:自1989年到2002年随访30例,对年龄、性别、原发部位、Brodeur分期、血清AFP、化疗方案等进行多因素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Brodeur分期、化疗方案的选择是影响卵黄囊瘤2年无事件生存率的独立临床因素.Ⅰ到Ⅳ期的2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6.92%、66.67%、40.00%和0:VAC及不规则化疗方案和铂类方案的2年EFS分别为18.18%和73.68%,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卵黄囊瘤的治疗为手术加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手术应以达到无肿瘤残留为目标.铂类方案的辅助化疗有助于提高疗效,但复发和转移病例的疗效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卵巢卵黄囊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手术切除的3例及外院会诊的2例卵巢卵黄囊瘤标本,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平均年龄(19±4)岁,肿瘤最大径平均(15±5)cm,切面均为囊实性,镜下卵巢卵黄囊瘤显示多种不同的组织学结构,内胚窦结构是该肿瘤的特征性标志。5例患者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均明显增高,其中1例糖类抗原(CA)125明显升高,其余患者CA125均在正常水平。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Glypican-3(5/5)和SALL4(5/5),CD117部分(+)(3/5),PLAP散在(+)(1/5),Ki-67为50%~75%(+)。4例随访5~30个月[平均(18±9)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卵巢卵黄囊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年轻女性,是高度恶性肿瘤,治疗以单侧附件切除术及术后联合化疗为主,规范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一种由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大多起源于性腺,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的20%,原发于升结肠者极为罕见,本院近期收治1例升结肠卵黄囊瘤患者,现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3岁,民工,因"右下腹痛3天"入院,患者2个月前曾因右下腹痛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检查后拟"阑尾脓肿"行抗感染、对症治疗后腹痛好转,此次于3d前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巢卵黄囊瘤(ovarian yolk sac tumor,OYST)这一罕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04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并经过手术和病理诊断确诊的9例OY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和总结。结果:9例患者年龄17~60岁,中位年龄21岁。出现腹痛症状的患者5例,其余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腹部坠胀现象,早期患者(6例IC期)占66.7%,晚期患者(1例ⅢA期,2例ⅢC期)占33.3%。手术前所有患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均高于正常值,对9例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对提出保留生育功能8例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方案,其中2例患者术后肿瘤未控,再次行根治性肿瘤细胞减灭术。1例绝经期患者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术后所有患者均采用BEP[博来霉素(bleomycin),依托泊苷(etopsoide),顺铂(platinol)]方案进行辅助化疗,2例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患者因AFP下降不满意,其中1例改为IEP[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依托泊苷(etoposide),顺铂(platinlo)]方案化疗,另1例改为VeIP方案化疗[长春新碱(vinblastine),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顺铂(platinol)]。中位随访时间132月(80~178月),1例ⅢA期患者死亡,2例ⅢC期及6例IC期患者均无瘤生存,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6例患者中3例已正常生育。结论:卵巢卵黄囊瘤是一种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病率极低,多见于低年龄的女性。血清AFP作为一种特异性较高的OYST标志物,对OYST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OYST对化疗非常敏感,对提出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在术中采取相应术式,术后可采用合理的BEP 方案进行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报告7例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就诊年龄为 12~ 38个月 ,平均年龄为 18个月。临床表现 :睾丸无痛性肿块 6例 (左侧 4例 ,右侧2例 ) ,左腹股沟无痛性肿块伴同侧阴囊无睾丸者 1例。胸片检查均未发现肺部转移灶。腹部B超检查发现 1例有腹膜后实质性占位 ,大小为 7cm× 8cm ,边界清楚 ,内部回声欠均匀。术前6例血清AFP检查结果 :1例 >70 0 0 0 μg/L ,4例 >10 0 0 μg/L ,1例 >5 0 0 μg/L ,有左腹股沟肿块的患儿术前未查AFP及HCG ,其余 6例患者的HCG正常。按照UICC 1997年的分期标准 ,本组属Ⅰ期 6例 ,Ⅱ期 1例…  相似文献   

19.
卵黄囊瘤又称为内胚窦瘤,源自胚胎性腺原始生殖细胞,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生殖细胞肿瘤,通常发生在性腺组织,如卵巢和睾丸,很少发生于性腺外组织,如骶尾部、外阴、阴道、宫颈、腹膜等处。阴道卵黄囊瘤极为罕见,国内外报道仅 100 余例,多发生在 3 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表现为阴道流血、尿布血染。由于该疾病罕见,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研究报道多为个案,样本量少,国内外缺乏前瞻性研究,故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治标准。本文通过两例病理结果确诊为阴道卵黄囊瘤的婴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分析该两例患者诊疗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程栋梁  刘平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8):1714-1716
卵黄囊瘤是一种少见的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卵巢、睾丸等性腺器官,发生于纵隔者更为罕见,目前尚无大样本病例报告。本文就我院近3年来手术的纵隔肿瘤中发现的2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进行报告及分析其诊治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