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掌握福建口岸鼠形动物间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0—2012年采用鼠笼法在福建口岸捕获鼠形动物;以间接血凝和反向间接血凝实验对鼠血清和肝脏分别进行鼠疫F1抗体及抗原的检测;以套式RT-PCR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核酸检测;以PCR对鼠肾进行钩端螺旋体核酸检测。结果本次监测采集1279份鼠血清及2430份鼠肝脏标本,分别进行鼠疫F1抗体、F1抗原检测,均为阴性;采集的845份鼠肾标本检出钩体核酸阳性29份,阳性率为3.43%;采集的2340份鼠肺标本检出汉坦病毒核酸阳性150份,阳性率为6.41%,均为家鼠型。结论福建口岸鼠疫处于静息状态,鼠形动物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的风险存在,应加强对主要宿主携带病原体的检测,并针对其流行特点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大榭口岸鼠形动物种群构成及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 以鼠夹(夹夜法)和鼠笼捕捉鼠形动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分别进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抗原、抗体和鼠疫F1抗体检测;按国标GB4798.4-2003进行鼠伤寒沙门氏菌检测.结果 捕获鼠130只,分别隶属2目2科4属7种.鼠密度全年平均为0.44%,鼠密度最高为6月,密度为1.63%.臭鼩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群.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阳性率为1.54%,抗体阳性率8.69%,鼠疫F1抗体监测全部阴性,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率为2.60%.结论 初步掌握了大榭口岸鼠形动物种群构成以及肾综合征出血热、鼠疫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携带情况,为加强鼠形动物监测及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中国与越南边境接壤地区鼠类动物进行监测,掌握该地区鼠的密度及携带病原体的情况,为边境口岸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3月-2015年12月采用鼠笼法和夹夜法对中越边境接壤地区鼠类动物的构成、密度进行了调查,并用胶体金法检测鼠携带病原体的情况.结果 本年度监测共捕获鼠类动物845只,鼠总密度为2.42%,广西地区以褐家鼠、黄毛鼠为优势种,云南地区以黄胸鼠、小家鼠为优势种.共检测到46份病原体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44%,其中28份肾综合征出血热、12份钩端螺旋体、6份莱姆病.未检测到鼠疫杆菌阳性.结论 监测地区的鼠密度较高,需加强监测.鼠群所携带的病原体为病原钩端螺旋体、莱姆螺旋体及汉坦病毒.  相似文献   

4.
深圳皇岗口岸鼠血清的鼠疫及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监测鼠血清的鼠疫F1抗体及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水平。方法:鼠疫F1抗体,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HFRS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口岸区共振获鼠形动物243只,采血176份,其中144份检测鼠疫F1抗体,阳性2份;另109份检测HFRS抗体,阳性12份,阳性率11.01%,阳性鼠均为褐家鼠;另对不同性别的鼠和不同捕鼠点的阳性率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掌握马尾口岸鼠形动物种群特征及其体表寄生病媒昆虫种类以及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病原携带情况,评估马尾口岸鼠间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现状及其对人群的潜在危害,为口岸采取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对马尾口岸五个监测点(兴闽码头、中钢码头、青州堆场、大裕堆场、罗星塔新村)用鼠笼捕活鼠并收集其体表寄生病媒昆虫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其肝、肺进行实验室检测鼠疫抗体和流行性出血热抗原。[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226只,经鉴定录属2目2科3属4种,月平均密度为2.8%,优势种为臭鼩鼱(50.9%),其次为褐家鼠(36.7%),成年鼠的雌雄比值为1.09∶1;鼠体表检出蚤和革螨寄生病媒昆虫两类,总染蚤率4.19%,总蚤指数为0.12;总染革螨率为15.5%,总革螨指数为1.25;从捕获鼠形动物采到135份肝、肺样本中,经检测流行性出血热抗原阳性样本10份,阳性率7.4%。9份来自褐家鼠,1份来自黄胸鼠。鼠疫抗原均阴性。[结论]本次调查表明马尾口岸鼠形动物密度和寄生虫指数较低;鼠间有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而无鼠疫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福建长乐辖区口岸各开放码头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体表寄生虫(蚤、蜱、螨)携带情况和鼠肝、脾、肺组织携带病原体(鼠疫F1抗原抗体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核酸)检测情况,为口岸鼠类监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一采用标准捕鼠笼法,每月上下旬各监测1次,连续12个月。〔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各类鼠形动物756只,经鉴定隶属于2目2科4属7种;蚤61只、蜱13只、革螨85只、恙螨455只,鼠密度为6.73%。取鼠肺及肝、脾324份,检测鼠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核酸及鼠疫抗原抗体检测,其中133份血清标本进行鼠疫F1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全部阴性。〔结论〕长乐辖区口岸鼠密度较高,离国家规定的口岸3%控制标准有较大差距,今后要进一步开展鼠形动物监测和防鼠灭鼠工作,有效地控制鼠密度,以期达到不足为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水电站库区沿岸鼠型动物及媒介蚤的种类和密度以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感染状况,以便采取控制措施。方法2004年8月对库区3个县8个乡镇9个调查点,采用鼠笼(夹)法捕获室内、外鼠型动物及蚤类分类鉴定;取鼠体肝脾和鼠滤纸血、人血及指示动物血分别检测鼠疫F1抗原和F1抗体;取鼠肺和鼠肾分别检验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及分离病毒和分离培养钩端螺旋体。结果捕获鼠型动物229只,捕获率8.23%,以褐家鼠(61.14%)和黄胸鼠(36.24%)为优势种。检测鼠肺229只,检测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阳性5只,阳性率2.18%。检测229份鼠肝、脾和鼠滤纸血229份、人血及指示动物血81份,均未发现鼠疫F1抗原和F1抗体阳性样本。未分离培养出钩端螺旋体病毒。结论三板溪水电站库区沿岸在3个调查点发现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家鼠型)。本次未检出动物鼠间的鼠疫感染指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鼠血清的鼠疫F1抗体及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抗体水平。方法:鼠疫F1抗体,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HFRS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结果:口岸区共捕获鼠形动物243只,采血176份,其中144份检测鼠疫F1抗体,阳性2份(复判均为阴性);另109份检测HFRS抗体,阳性12份,阳性率11.01%,阳性鼠均为褐家鼠;另对不同性别的鼠和不同捕鼠点的阳性率作了比较。结论:口岸区鼠类存在HFRS感染,有发生人间HFRS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监测和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掌握香洲口岸北提货运码头鼠形动物种群特征及其体表寄生病媒昆虫种类和鼠间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病原是否存在,评估香洲口岸鼠间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现状及其对人群的潜在危害。方法 从2001年6月至2002年5月对香洲口岸北提货运码头用鼠笼捕活鼠并收集其体表寄生病媒昆虫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其血、肺进行实验室检测鼠疫抗体和流行性出血热抗原。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75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5属6种,年平均密度为6.36%,优势种为褐家鼠占42.67%,其次为臭鼩鼱占40.00%,雄雌比值为1.33:1;鼠体表寄生病媒昆虫只有蚤和螨两类,总蚤指数为O.04,总螨指数为0.77;从捕获鼠形动物采到52份血、肺样本中,经检测鼠疫抗体、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均呈阴性。结论 鼠形动物密度和总螨指数较高,应加强防治工作;虽然今次调查表明本货运码头鼠间并无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存在,但口岸鼠疫(F1)抗体、流行性出血热(HFRS)抗原监测工作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浙江各口岸(宁波除外)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体表寄生虫(蜱、蚤、螨)携带情况和鼠血清携带病原体(出血热抗原抗体和鼠疫抗体)情况,做好口岸鼠类监测工作,为口岸灭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一采用ELTON夹日法,每月中旬连续3d,连续12个月。〔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各类鼠形动物585只,隶属于2目2科4属7种,蜱102只、蚤34只、螨353只,鼠密度为1.67%,出血热抗体检测506份,阳性标本22份,抗原检测22份,阳性标本8份;鼠疫抗体检测220份,全部为阴性。〔结论〕浙江局口岸鼠密度较高,离无鼠害口岸的标准(<1%)有较大的差距,今后应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加强鼠密度监测,有效地控制口岸鼠密度,以期能达到国家无鼠害口岸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福建口岸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RT -PCR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0年福建口岸鼠类监测共捕获的839只啮齿动物,褐家鼠为优势鼠种(58.52%),检出汉城型汉坦病毒(Seroul virus,SEOV)核酸阳性49份,带毒率5.8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5.24%)和黄胸...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中俄边境6个口岸鼠类动物的种类和携带汉坦病毒情况及病毒基因分型,为口岸防控肾综合症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和鼠笼法捕获鼠类,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法)对鼠肺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此次调查共捕获鼠类动物295只,经鉴定隶属3科8属10种,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种群,占42.37%。检测出汉坦病毒核酸阳性鼠肺标本22份,鼠总带毒率为7.46%,其中,汉滩型15份,汉城型共7份。在调查的6个口岸中逊克、抚远、黑河、东宁和绥芬河5个口岸发现了汉坦病毒核酸阳性标本。结论本次共调查黑龙江省中俄边境6个口岸,其中有5个口岸发现了汉坦病毒核酸阳性标本,北部边境逊克、抚远和黑河3个口岸均发现了汉坦病毒核酸阳性标本,东部边境东宁、绥芬河、牡丹江3个口岸中东宁和绥芬河发现了汉坦病毒核酸阳性标本,黑龙江省口岸肾综合症出血热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3.
从近些年发生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现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动物与新现传染病密切相关。许多因素可以导致重要人兽共患病或新现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如环境改变、人类和动物的密切接触、病原因子的变异、农业行为方式改变等。鼠类是多种病原体的储库,这些病原体会导致各种鼠传新现传染病的发生。与鼠类密切相关的新现传染病危害大,种类多,主要包括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和莱姆病等。加强国内外合作,建立动物疾病监测网络,改变人类行为方式,维护生态平衡,是控制新现传染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评估天津市病媒生物传播疾病发生的风险,避免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方法通过综合分析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事件发生后造成的后果,对风险进行分级。结果2008--2012年天津市蚊和鼠密度监测结果显示,鼠密度呈逐年下降(0.64%~0.19%),捕获鼠鼠疫F1抗体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均为阴性,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2011年为0.85%,2012年为阴性;蚊密度年平均密度分别为14.11、15.04、16.64、18.82和11.09只/(灯·h),近年来蚊虫携带病原微生物检测均为阴性。天津市蚊媒传播的主要疾病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及鼠类传播的疾病鼠疫、HFRS的发生流行尚属低风险级别。结论天津市存在发生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风险,日常应加强媒介生物密度及主要媒介病原生物携带的监测,对居民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适量储备相关药械,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凤城市鼠种构成、密度、带毒率,为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鼠夹夹夜法,诱饵为花生米。结果共捕获鼠种7种,鼠种构成中,村内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9.65%;村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82.05%。村内鼠密度6.19%,村外5.60%,总鼠密度5.88%。结论凤城地区的出血热疫情流行高峰和春秋季节鼠密度及带毒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赵月明 《卫生研究》2001,30(2):93-97
为有效地防范鼠传疾病的发生、流行 ,有必要掌握鼠类、其体外寄生节肢动物及人间鼠传疾病的地理分布 ,并以此作出地理区划。以县为单位分层抽样设点捕获鼠类 ,并从鼠体检取蚤类 ,鉴定鼠、蚤种属。共捕获鼠类 (附兔形目 ) 5 5 0 6 4只 (6科、17属、2 1种 )。检取蚤类 34 733匹 (4科、2 5属、5 3种 )。山西省曾发生过或现在流行的鼠传疾病有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根据资料及地理区划的一般原则 ,将山西省划分为 4个小区 ,即雁北间山盆地干草原小区 ;晋西黄土高原、丘陵草原、灌丛小区 ;晋中山地、盆地森林、灌丛、森林草原小区 ;晋东南山地、盆地森林草原小区。腺型鼠疫曾发生在第二小区的兴、临 2县 ,其传播模式很可能是子午沙鼠—同型客蚤—小家鼠、褐家鼠—印鼠客蚤—人。钩端螺旋体病仅一度见于第三小区的襄汾县 ,传染源很可能不是鼠类而是猪。流行性出血热广泛分布于第三、四小区 ,其传染源主要是褐家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珠江水域广州口岸鼠形动物的本底情况,为口岸鼠形动物防控、完善传染病防控机制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笼)夜法调查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密度、季节消长、繁殖及体表寄生虫等情况。结果全年共捕获鼠形动物1984只,隶属于2目2科3属8种,其中施氏屋顶鼠是广州地区口岸首次发现;优势种为臭鼩鼱和褐家鼠;年平均鼠密度为2.26%;呈双峰型;高峰期出现在9~11月和6月。结论本次调查掌握了珠江水域广州口岸鼠形动物的本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