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武汉地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28B(IL-28B)单核苷酸位点rs12979860多态性对抗病毒治疗的病毒学应答及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影响。方法对224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全程联合抗病毒治疗,基线水平进行了IL-28B rs12979860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抗病毒治疗疗程为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有179例患者完成了全部随访。结果 224例患者IL-28B rs12979860位点基因型以CC型为主占87.1%,CT型占12.9%,未发现TT型,对武汉地区22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予以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48周,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为91.9%(206例),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77.7%(174例),复发32例,反弹11例,无应答7例。CC型患者的SVR率明显高于CT型患者(81.0%vs.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武汉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IL-28B rs12979860位点基因型以CC型为主,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T等位基因频率,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显著,其SVR率可达87.2%。IL-28B rs12979860位点CC型患者的SVR率明显高于CT型,因此宿主IL-28B位点多态性检测对抗病毒疗效的预测有一定价值,可作为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合利巴韦林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A组,同期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0例为B组。A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合利巴韦林抗病毒联合降糖药物治疗,B组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为期6个月。比较两组不同时期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复常情况、抗病毒应答情况及A组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随访3个月后,A组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复常率均低于B组(P0.05);两组快速病毒学应答、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病毒学应答、持续病毒学应答均低于B组(P0.05);随访3个月后,A组中持续病毒学应答获得组胰岛素抵抗改善率为62.96%,高于持续病毒学应答未获得组的3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易合并胰岛素抵抗,不利于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的抗HCV治疗,可考虑联合降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自身抗体阳性患者32例,以同期住院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自身抗体阴性患者32例作为对照,观察其治疗结束病毒应答(ETVR)、复发(Relapse)及持续病毒应答(SVR)。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ETVR、SVR分别为78.1%、71.9%及59.4%、53.1%。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自身抗体阴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合并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抗病毒干预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后发生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本院130例HC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HCV抗病毒治疗,记录SVR情况.出院后随访记录HCC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HCC,将获得SVR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发生...  相似文献   

5.
黄雷湘  章必成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698-1700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授受干扰素α(IFN-α)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变化.方法:根据IFN-α联合利巴维林抗病毒治疗的结果,将6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无应答组、终末应答组、持续应答组,应用ELISA方法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结束以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血清TIMP-1水平,分析组内不同时间点以及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数据的差异.结果:治疗结束后,终末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血清TIMP-1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持续应答组血清TIMP-1水平进一步降低,终末应答组回升治疗前各组数据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以及治疗结束时,无应答组与终末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间在治疗结束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6个月,终末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间有明显差异(P< 0.001).结论: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随着病毒复制的受抑,血清TIMP-1水平也可得到改善;血清TIMP-1水平可作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FN-α治疗出现应答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后肝细胞外基质体积分数(HECV)与肝纤维化变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丙型肝炎经抗病毒药物初治患者94例,均完成基线腹部CT多期增强检查及肝脏穿刺检查,且在SVR后进行规律随访并完成肝脏穿刺及腹部CT多期增强检查。通过平扫及延迟期(注射对比剂180 s后)计算肝实质及主动脉绝对强化值,并根据公式计算HECV。根据治疗前后Metavir评分变化分为3组:逆转组(Metavir评分下降≥1)、稳定组(Metavir评分无变化)、进展组(Metavir评分升高≥1)。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治疗前与SVR后肝脏HECV值比较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并采用独立ROC曲线下面积对比Z检验分析HECV在治疗前与获得SVR后诊断预测进展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中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治疗获得SVR后,8例(8.50%)被判断为纤维化逆转,71例(75.53%)为稳定,15例(15.97%)为进展。逆转组治疗前HECV为27.50 (27.00~35.38),在获得SVR后HECV为2...  相似文献   

7.
丙型肝炎病毒 (HCV)是引起人类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呈世界流行 ,感染率为 0 .5 %~2 % ,感染者半数以上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其中 2 0 %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约 6 0 %的急性丙型肝炎 (HC)患者转化为慢性。到目前为止 ,以干扰素为主的抗病毒治疗只能使 30 %左右的病人得到根治 ,故尚未发现令人满意的治疗药物。因此治疗性HCV的DNA疫苗的研究对预防HCV感染和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和阻止病程进展十分重要。由于HCV至少存在 6种不同基因型 ,包膜糖蛋白 (E1、E2 )有很高的突变率 ,HCV体外复制能力差 ,缺乏较敏感的组织培养方法 ,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慢性丙型肝炎6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氟伐地汀;用药后4、12、24、36、48周及停药后12周、24周复查病毒RNA定量。结果氟伐他汀治疗合并高LDL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3.3%vs.46.7%,85.1%vs.63.3%,81.5%vs.53.3%,P<0.05)。结论氟伐他汀有利于提高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分析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 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2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Peg IFNα-2α(180μg/周或135μg/周)联合利巴韦林900~1 200 mg/d抗病毒治疗48~72周,随访24周。比较不同基因分型病毒性学应答率;比较不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病毒学应答率的关系;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256例患者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166例(64.8%),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243例(94.9%)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218例(85.2%);基因分型结果显示,157例基因1型(61.3%)与99例非1型(38.7%)感染者中SVR分别为83.4%和8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治疗前ALT水平分为高ALT水平组(ALT80 U/L)与低ALT水平组(ALT≤80 U/L),两组之间RVR、EVR及SVR无显著差异(P0.05);按HCV RNA基线水平,高病毒载量组(HCV RNA4×105IU/ml)RVR、ETVR和SVR均较低病毒载量组(HCV RNA≤4×105IU/ml)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按是否获得SVR分为SVR组与非SVR组,非SVR组的年龄及病程明显高于S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g 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能获得较高的EVR和SVR,年龄、病程及治疗前HCV RNA水平均是影响SVR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宿主因素、病毒因素、病毒应答模式以及干扰素(IFNα)种类和用药时间对老年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寻找预测老年丙型肝炎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60例年龄≥60岁丙型肝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HCV RNA定量及基因型、IFNα种类、病毒应答模式以及病毒阴转后用药时间等因素与SVR的关系.结果 SVR组与非SVR组性别、年龄和BMI无统计学差异;SVR组HCV RNA定量显著低于非SVR组(t=4.209,P=0.022),ALT或AST显著高于非SVR组(t=15.724,P=0.006;t=10.549,P=0.003);HCV RNA定量<1×105 IU/ml组SVR率显著高于HCV RNA定量≥1×105 IU/ml(χ2=6.801,P=0.009);基因1b型SVR率为56.8%,低于非1b型(60.9%);PEG IFNα-2a组SVR率为62.5%,普通IFNα-2a组SVR率为53.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49,P=0.484);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患者95%获得S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患者68.4%获得SVR;IFN治疗时间≥72周SVR率82.8%,复发率6.9%;HCV RNA定量阴转后用药≥40周患者复发率3.2%.结论 老年患者抗病毒治疗前低HCV RNA定量、ALT及AST≥2倍正常上限(ULN),HCV RNA非1b型患者可获得较高SVR.RVR比EVR患者SVR率高约30%,延长病毒阴转后用药时间可提高SVR.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部分脾栓塞术后予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32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睥栓塞术后1个月,予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采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方案(LADR)治疗.α-2b干扰素初始剂量为200万U/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加利巴韦林600 mg/d,分3次口服,治疗1~3个月后,根据病情逐步将α-2b干扰素剂量增加至300-500万U/;K皮下注射及利巴韦林800-1 000 mg/d,分3次口服,疗程72周,停药后继续观察24周.结果:部分脾栓塞术能有效纠正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的脾功能亢进,32例患者有29例耐受尚好并完成72周全疗程,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为69.0%,持续病毒学应答为62.1%,Child-Pugh评分明显改善.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消除脾功能亢进后,采用LADR方案抗病毒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病毒载量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预测因素。方法对55例高病毒载量(HCVRNA>1×105拷贝/ml)慢性丙型肝炎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35μg或180μg/次,皮下注射,每周1次,利巴韦林900~1200mg/d口服,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检测HCVRNA定量,4周血清HCVRNA检测不到为获得RVR。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RVR的影响因素,并比较治疗前不同病毒载量患者RVR的比例。结果 RVR与基线病毒载量呈负相关(B=-1.292)。基线HCVRNA≥1×105拷贝/ml且<1×107拷贝/ml者快速应答率为86.49%(32/37),基线HCVRNA≥1×107拷贝/ml者快速应答率为61.11%(11/1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571,P=0.043)。结论基线HCVRNA水平可作为高病毒载量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过程中RVR的预测因素,治疗前HCVRNA<1×107拷贝/ml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正HCV感染不仅引起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还可影响糖、脂代谢引起代谢性疾病[1]。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是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干预的标准方案之一。有报道,宿主胰岛素抵抗(IR)会降低HCV感染者对干扰素抗病毒干预的应答率,是影响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独立因素;干扰素干预也常出现血糖升高和胰岛素抵抗等临床表现[2]。了解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干预丙型肝炎干预中血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变化及与应答状况的关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HCV)是最常见的慢性血源性传染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它是引起肝硬化、肝癌和肝脏衰竭的主要原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目前丙型肝炎报告死亡数已上升至报告传染性疾病中的第五位[1].为了提高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状况,目前最有效丙型肝炎公认的治疗方法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2].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至少要坚持一年以上的抗病毒治疗,在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时几乎都会引起不良反应,要达到治疗效果,患者要有95%以上的用药依从性[2],必须帮助患者度过药物不良反应期.因此,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变得更为重要.现将我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2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普通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句容市人民医院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进行普通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并随访至治疗结束后24周,观察治疗不良反应及应答情况。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运用分类树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21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完成了治疗周期及随访,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61.2%。SVR组与非SVR组基线病毒载量、白蛋白、血小板计数、甲胎蛋白及血糖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基线病毒载量高(≥106IU/m L)者或血糖含量较高者更不易获得SVR。血小板计数较高者容易获得SVR(OR=1.02,95%CI=1.00~1.04)。SVR预测模型显示相对基线血小板计数低(140×109/L)者,血小板计数高者获得SVR的可能性增加17.9%。高血小板计数者中,基线HCV RNA低者(106IU/m L)更易获得SVR(79.7%︰57.9%)。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有早期感冒样症状(51.9%)、胃肠道反应(14.8%)、血象的改变(58.8%)、血糖升高(18.1%)、精神症状(8.8%)、甲状腺功能亢进(1.4%)、皮疹(14.8%)、脱发(6.5%)。结论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尚可,不良反应的程度较轻。基线病毒载量、血糖及血小板计数可能是丙型肝炎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CHC)远期疗效.方法:选择68例丙氨酸转移酶(ALT)持续正常CHC患者为观察组,50例ALT升高的CHC患者为对照组,均接受PEG-IFN α-2a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HCV RNA基因型为1b或未分出型者疗程为48周,基因为2a型者疗程24周.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停药后3年,内容包括持续病毒学应答、生化应答、影像学改变及生存质量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1例和40例完成3年随访.结果:随访至3年末,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获得相似的较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80.4% vs 80.0%,P=1.000),随访1年末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病例在后2年的随访中无一例复发.取得SVR的患者均保持了持续生化学应答和影像学稳定,同时两组患者生存质量也得到提高,尤其是社会功能、活力、总健康状况、情绪角色及心理健康5个领域改善明显.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可取得与ALT升高者相似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是将干扰素α与PEG分子连接起来,从而延长其半衰期,每周给药1次即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故又称长效IFN,在美国及欧洲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均获得令人振奋的结果,持续应答率在40%以上。目前该药已在国内上市,这为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从1989年克隆HCV病毒以来[1],目前全球约有1.8亿人感染HCV,其中,20%-30%发生肝硬化和肝衰竭,2%-5%发生肝细胞癌(HCC)[2]。我国约有1000万HCV感染者,相关HCC年死亡率为23.5/10万人。丙肝病毒(HCV)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不断进展。目前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标准方案是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抗病毒治疗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影响疗效。本研究对36例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副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共收集4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治疗组24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皮下注射,每周1次;对照组18例,采用IFNa-2b(赛若金)5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两组均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剂量均为800~1200mg/d口服,总疗程为48周.分别于治疗12周、24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12周时,治疗组早期应答率83.3%,对照组应答率50.0%;在治疗24周时,治疗组应答率87.5%,对照组应答率61.1%;在治疗48周时,治疗组完全应答率87.5%,对照组完全应答率55.6%;治疗结束后24周,治疗组持续应答率75.0%,对照组持续应答率44.4%.主要副反应为不同程度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部分患者出现脱发,皮疹皮肤瘙痒,失眠,抑郁等症状,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影响治疗.结论: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副反应两者无明显差别,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20.
自199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普通干扰素用于治疗丙型肝炎以来,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国内外学者积极探讨基于各种基线因素和早期治疗应答的疗效预测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加紧研发新型抗HCV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