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生儿脐血中瘦素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体重、性别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96例足月新生儿脐血瘦素水平,根据不同出生体重分为小于胎龄儿(SGA)组22例,适于胎龄儿(AGA)组46例及大于胎龄儿(LGA)组28例,同时测量新生儿身长,计算体重指数(BMI),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脐血瘦素水平与胎儿出生体重、BMI呈正相关(P〈0.01);3组脐血瘦素水平LGA组明显高于AGA、SGA组(均为P〈0.05),AGA组明显高于SGA组(P〈0.05)。男女婴的脐血瘦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体重、BMI呈正相关,提示其与胎儿宫内发育密切相关,但如何调控需进一步研究。脐血瘦素水平与胎儿性别无关,提示男女婴瘦素水平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入住我院新生儿室且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78例早产儿病例的资料,以体重为单一指标,小于相应胎龄10%为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或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评价EUGR、非EUGR两组患儿在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住院天数、首次PN日龄、PN持续时间、首次EN日龄、全EN日龄、体重恢复日龄之间的差异。结果本组病例中早产儿以出院体重评价的EU—GR发生率高达75.6%,EUGR组与非EUGR组在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4,2.886;P=0.001,0.005),其他6项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为早产儿EUGR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进行抚触,对照组50例进行常规护理,将两组早产儿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在体重、身长、头围增长与神经行为发育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早产儿(均P〈0.05)。结论;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个体化居家照护模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迎  邓颖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5):1774-1777
目的探讨个体化居家照护模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包括体重、头围、发育商的影响,为完善家庭护理持续支持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对照组97例早产儿,对其照护者实施常规出院后健康指导,包括日常护理、出院带药用法及喂养指导;观察组93例早产儿,运用个体化居家照护模式对其照护者进行指导,包括定期电话随访,对早产儿照护者给予心理支持、个体化喂养指导,指导家庭早期干预。分别测量两组早产儿3个月和6个月时的体重、身长、头围及发育商,评价两组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指标状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3个月时体重[(4615.98±668.08)g比(4999.46±619.28)g;t=4.009,P〈0.05]和6个月时的体重[(6655.67±613.22)g比(261.94±430.77)g;t=7.855,P〈0.05];3个月时的身长[(54.40±2.45)cm比(56.55±2.97)cm;t=5.462,P〈0.05]和6个月时的身长[(63.20±2.66)cm比(65.01±2.73)cm;t=4.616,P〈0.05];3个月时的头围[(36.67±1.30)cm比(37.84±1.40)cm比t=5.995,P〈0.05]和6个月时的头围[(39.62±0.93)cm比(40.75±1.33)cm;Z=-7.897,P〈0.05];3个月时的发育商[(97.09±3.59)比(99.31±2.15);Z=-5.144,P〈0.051和6个月时的发育商[(96.18±4.36)比(98.18±2.46);Z=-3.402,P〈0.05],各观察指标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早产儿家庭照护者实施个体化居家照护模式指导,能够提高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利于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效果。方法:选择没有并发症,无窒息史的足月新生儿100例,随机分抚触组和对照组各50例。抚触组于出生后第一天开始采用正规国际标准按摩法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每天三次,每次15分钟,并于第14天及42天进行身长、头围测量及部分行为测试,对摄入奶量及体重进行统计。对照组除未做抚触外,喂养情况与抚触组相同。结果:出生后14天抚触组摄奶量及体重均多,于对照组,有显著差(P〈0.01)。出生后42天统计,抚触组身长和头固均超过对照组,行为测试:出生后14天跨越反射、踏步反射、托腹抬头反射抚触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新生儿抚触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原因。【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224例双胎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为≤32周,~34周,~37周组,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1500 g,~2500 g,≥2500 g组。比较各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贫血、呼吸衰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发生率越高;低血糖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出生体质量越低,发生率越高;呼吸暂停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例患儿中死亡15例,病死率为6.7%。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病死率越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双胎早产儿孕母的保健工作,降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加强双胎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防治,以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瘦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Ⅰ (IGF Ⅰ )与胎儿宫内生长迟缓 (IUGR)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放射法测定 30例IUGR孕妇 (IUGR组 )和 80例正常孕妇 (对照组 )的血清及脐血瘦素、IGF Ⅰ水平 ,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IUGR组血清瘦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IUGR组血清IGF 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②IUGR组脐血瘦素、IGF Ⅰ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③两组孕妇血清瘦素、IGF Ⅰ水平与脐血瘦素、IGF Ⅰ水平无相关性 (r =0 .185 ,r =0 .2 6 2 ,均P >0 .0 5 ) ;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 (r =0 .36 4 ,P <0 .0 5 )、与胎盘重量无相关性 (r =0 .194 ,P >0 .0 5 ) ;脐血IGF Ⅰ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重量呈正相关 (r =0 .4 75 ,r =0 .4 86 ,均P <0 .0 5 )。结论①IUGR孕妇脐血瘦素水平降低与胎儿脂肪沉积减少有关 ,脐血瘦素水平可作为预测胎儿体重的一项指标。②血清与脐血IGF Ⅰ的分泌相对独立 ,提示IGF Ⅰ不能通过胎盘屏障。③脐血IGF Ⅰ水平降低 ,可能是导致IUGR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胃肠、免疫功能成熟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措施,常规组在不能经口喂养期间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观察组给予发展性照顾,选取40例同期出生的足月儿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常规组早产儿血胃泌素( GAS)、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并比较早产儿与对照组IgM、IgG水平。结果出生时两组 G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生5 d常规组早产儿GAS为(115.59±25.87)ng/L,低于观察组的(138.52±26.6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P<0.01);出生10 d常规组早产儿IgG、IgM分别为(83.56±21.17),(1.54±0.62) Ug/ml,观察组分别为(91.19±21.29),(1.78±0.62)Ug/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80,1.93;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为(9.12±2.1)d,少于常规组的(12.00±2.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P<0.01);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0.98‰,常规组为3.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P>0.01)。结论发展性照顾可促进早产儿胃泌素的释放,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及体重增长,但短期对免疫功能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GFBP 3)水平与出生双顶径、身长及胎盘质量等生长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适于胎龄儿 (AGA)组(79例 )与小于胎龄儿 (SGA)组 (2 6例 )的出生时身长、双顶径和胎盘质量 ,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脐血IGF 1和IGFBP 3的含量。结果 ①两组出生时各生长参数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AGA高于SGA(P <0 .0 0 1)。②出生时身长、双顶径和胎盘质量均与IGF 1和IGFBP 3呈正相关 (均P <0 .0 0 1)。结论 胎儿自身分泌的IGF 1和IGFBP 3与出生时身长、双顶径和胎盘质量生长参数密切相关 ,它们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IGF 1和IGF 3可作为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定量超声技术对早期婴儿骨状况的评估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技术研究早期婴儿骨状况,探讨早期婴儿骨发育中的一些现象。方法:采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生产的Omnisense定量超声仪,对542例0-3个月内婴儿进行胫骨声波速度(speed of sound,SOS)测量。结果:①0-3个月婴儿男(327例)女(215例)间SOS值差异无显性意义(F=0.963,P=0.327)。②早产儿在校正胎龄(corrected gestational age,CGA)达到39~42周时与相同胎龄足月儿相比,其SOS值显性低于足月儿。③婴儿SOS值与生后年龄呈负相关(早产儿:r=0.356,n=139,P=0.001;足月儿:r=-0.265,n=403.P=0.001)。④婴儿出生后SOS值有下降趋势,早产儿SOS值下降较足月儿明显,胎龄越小,SOS值下降越明显。结论:早期婴儿有SOS值下降的现象,早产儿SOS值低于足月儿,应该加强对早产儿骨状况的关注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产儿甲状腺激素水平动态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胎龄30~31周、32~34周、35~36周的早产儿各20例;同时入选胎龄37~41周的正常足月儿20例(对照组)。比较4组新生儿生后第3天、第7天、第28天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的水平。结果:血清FT3、FT4在早产儿组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在对照组呈下降趋势,且于生后第7天达稳态。对照组、35~36周组、32~34周组和30~31周组血清FT3水平在出生后第3天分别为(4.4±1.17)mmol/L、(3.33±0.98)mmol/L、(2.55±0.613)mmol/L、(1.79±0.38)mmol/L,组间比较P<0.05;在出生后第7天分别为(3.18±1.27)mmol/L、(2.35±0.45)mmol/L、(1.69±0.39)mmol/L、(1.08±0.36)mmol/L,组间比较P<0.05。对照组、35~36周组、32~34周组和30~31周组血清FT4水平在出生后第3天分别为(27.54±6.1)mmol/L、(23.73±4.09)mmol/L、(20.04±3.14)mmol/L、(16.33±3.17)mmol/L,组间比较P<0.05;生后第7天分别为(21.81±4.84)mmol/L、(16.78±2.2)mmol/L、(14.88±2.1)mmol/L、(11.66±3.42)mmol/L,组间比较P<0.05。生后第28天,对照组与32~34周组和35~36周组FT3和FT4水平均无显著在差异,3组均高于30~31周组(P<0.01)。血清TSH水平,在30~31周组、32~34周组、35~36周组及对照组出生后均呈下降过程。在出生后第3天32~34周组、35~36周组和对照组的血清TSH分别为(9.13±2.91)mU/L、(6.48±3.46)mU/L、(4.29±1.59)mU/L,均比30~31周组(11.75±3.67)mU/L低(P<0.05)。出生后第7天,30~31周组、32~34周组的血清TSH分别为(6.13±2.76)mU/L和(5.03±2.24)m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91±1.62],而35~36周组(3.1±1.33)mU/L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出生后第28天4组血清TSH无显著差异。结论:早产儿胎龄越大,甲状腺功能越接近足月儿。早产儿出生后随着日龄的增加,甲状腺功逐渐成熟,于出生后4周接近足月儿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与早产儿肺发育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早产儿35例.根据胎龄分成3组,分别是①28周≤胎龄〈32周,9例,②32周≤胎龄〈35周,14例,③35周≤胎龄〈37周,12例,同时根据有无并发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分为HMD组19例,非HMD组16例;对照组选择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患儿12例.无其他并发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35例早产儿和12例对照组足月儿分别于出生1h、24h、72h、和生后第7天空腹股静脉采血测定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 早产儿组出生1h、24h、72h、和生后第7天.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含量水平均呈递增关系,差异有显著性;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含量水平于出生1h、24h、72h差异有显著性,生后第7天差异无显著性;在生后1h、24h、72h,早产儿有HMD组与无HMD组患儿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含量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早产儿出生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含量水平呈递增关系,提示早产儿出生后体内EGF合成和释放增加,可能促进肺脏器成熟;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含量水平出生后差异有显著性,早产儿出生后血清EGF浓度水平和HMD的严重程度正相关,提示在新生儿早期检测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含量可以作为HMD发病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测不同宫内状况下新生儿脐血瘦素和胰岛素水平,探讨其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方法新生儿135例.其中早产小于胎龄儿组(A组)30例,早产适于胎龄儿组(B组)36例,足月小于胎龄儿组(C组)32例,足月适于胎龄儿组(D组)37例。于分娩后采脐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和Access免疫分析系统分别测定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水平,进行多元回归相关分析。结果各组新生儿脐血瘦素、胰岛素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基本呈A、C、B、D组由低到高的趋势(F=185.59、195.44,P〈0.01);A、B、C组Ponderal指数与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脐血瘦素和胰岛素水平与新生儿宫内营养状态相一致,两者参与宫内发育迟缓儿和早产儿宫内生长发育的调控,但不是足月适于胎龄儿生长发育的主要调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抚触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早产儿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31例)、B组(31例)、C组(31例)。A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同时给予抚触;B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C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24h以后开始喂养。观察三组早产儿的摄入奶量、体重、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较C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C组更快恢复出生体重(均P0.01);A组每日体重增长较B组、C组快(均P0.01),A组、B组胃肠外营养时间与C组相比明显缩短(均P0.01),A组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较C组更早(P0.01),A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9.4%)较B组(51.6%)、C组(74.2%)低(均P0.01)。结论抚触配合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与成熟,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袁艳冰  刘海燕  钟倩 《新医学》2014,(6):399-402
目的:探讨早产儿需要持续正压通气(CPAP)和(或)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的围生期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3年6月出生、胎龄27~34周的403例早产儿进行研究。根据生后3 d内是否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48 h)分为观察组154例与对照组249例。收集20项可能与早产儿是否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相关的围生期因素,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在预测需要CPAP和(或)气管插管治疗的多变量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胎龄<29周、出生体质量<1000 g、母亲妊娠期糖耐量异常、母亲妊娠期重度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48 h、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频繁呼吸暂停、常规复苏后SaO2<85%、重度三凹征、早期喂养胃潴留(P<0.01或0.05)。结论综合分析胎龄、出生体质量低、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早产儿出生后早期出现频繁呼吸暂停、重度三凹征、常规复苏后SaO2低、早期喂养胃潴留、母亲妊娠期糖耐量异常、母亲妊娠期重度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这10项因素可以早期预测早产儿是否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两种不同喂养添加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4例收住ICU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第1天和第2天以5ml/(kg.d)的乳量喂养,第3天以15ml/(kg.d)的乳量喂养,72h后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以3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对照组以2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直至达到完全肠内喂养量150ml/(kg.d)。喂养期间每天测量两组早产儿的体重,每周测量其身长、头围;矫正胎龄40周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结果实验组1月时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矫正胎龄40周时的NBNA总分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在行为能力、一般评估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肠外营养联合30ml/(kg.d)的肠内喂养添加量可以促进早产儿的体格及智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683例早产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早产有关的危险因素及早产儿发病及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683例早产的原因,与300例足月产相比分娩方式和新生儿窒息的差异。比较孕28-31^+6、32-34^+6、35-36^+6周和足月孕龄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死亡的差异。结果胎膜早破占44.22%,是引起自然早产的主要因素;约27.09%的早产原因不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前置胎盘、胎儿窘迫为引起医源性早产的最常见原因。早产与对照组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和死亡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产与孕期多种因素有关,是围产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视早产的临床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可降低围生儿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何广荣  李洪伟 《天津护理》2014,22(5):439-440
目的:探讨病室光线水平对早产儿喂养耐受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60例,按入院先后的顺序,单号为循环光线组,双号为持续暗光组各30例。对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开始喂养时间及期间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儿禁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环光线能缩短禁食时间同时减少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有助于早产儿正常胃肠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阶段性经口喂养促进方案在胎龄<32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连续选取2020年1月—12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儿科医院NICU收治的128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阶段性经口喂养促进方案进行喂养,对照组采用NICU常规喂养方法。比较两组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开始经口喂养时及首次经口摄入50%医嘱奶量时的日龄、纠正胎龄和体重,住院时间以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脱落5例,最终试验组纳入61例,对照组纳入62例。试验组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小于对照组;开始经口喂养及首次经口摄入50%医嘱奶量时的日龄、纠正胎龄小于对照组,体重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喂养相关并发症。结论 实施阶段性经口喂养促进方案有利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更早达到完全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产儿甲状腺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20例早产儿纳入研究,胎龄28-37周,产重1.105-3.014 kg,同期4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分别在生后第1天和第7天检测上述新生儿静脉血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 以及总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新生儿第1天FT3、FT4以及TSH水平均高于第7天,而早产儿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足月新生儿,且胎龄越低、产重越轻的早产儿越明显(P<0.05).结论:早产儿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发育不成熟,生后甲状腺功能可降低,有必要对早产儿生后进行甲状腺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