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吸虫肝硬化合并肝癌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结合21例血吸虫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其CT特征。观察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瘤内有否坏死、钙化等。结果:肿块位于肝左叶有4例,右叶10例,尾叶3例,螺及左右两叶4例。肿块直径5.0-14.2cm,平均8.1cm。瘤内有坏死12例(57%),钙化2例(9.5%)。肝内钙化有18例(85.7%)。结论:血吸虫肝硬化合并肝癌的CT表现具有特征,结合病史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
CT误诊血吸虫性异位阑尾炎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56岁,因"持续性右上腹疼痛8天"入院,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示右肾结石,予输液治疗后症状缓解,近5天来患者右上腹隐痛,未排便。专科检查:于右侧肋弓下触及约3.0cm×3.0cm包块,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血红蛋白均升高。CT示结肠肝曲不规则增厚变形,边界不整,管腔不规则狭窄,管壁不规则增厚并形成肿块(图1),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吸虫性阑尾炎的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吸虫性阑尾炎患者,并随机选取36例非血吸虫性阑尾炎患者,观察并比较其CT表现,包括阑尾形态、阑尾石形态和邻近结肠壁是否钙化。结果 血吸虫性阑尾炎与非血吸虫性阑尾炎患者间阑尾增粗、阑尾壁增厚和阑尾周围炎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非血吸虫阑尾炎相比,血吸虫性阑尾炎的结肠壁钙化和阑尾石呈双轨状更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平扫加MPR和CPR示阑尾石双轨状和阑尾周围肠壁钙化有助于诊断血吸虫性阑尾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穿孔性和非穿孔性阑尾炎的CT及临床表现,探讨CT对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术后回顾性分析109例阑尾炎患者,将其分为穿孔性阑尾炎和非穿孔性阑尾炎2组,分析及比较二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CT征象.结果 症状持续超过3d、右下腹痛性包块,CT上阑尾管壁缺损、阑尾周围积气、阑尾腔外结石、腹腔脓肿、蜂窝组织炎等对于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较大的特异性,而反跳痛、腹肌紧张及CT上阑尾直径、阑尾周围肠壁增厚在穿孔性阑尾炎组中出现的概率也高于非穿孔性阑尾炎组(P<0.05).结论 结合CT征象及临床表现可提高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便秘患者的腹部CT影像学表现,探讨CT检查对慢性便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2年2月-2017年7月因慢性便秘为主诉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共68例,分析胃肠道的一般影像学特征,包括肠道的形态、直径、粪便分布等特点。结果:CT表现提示肠壁形态僵硬23例(33.82%),结肠袋消失30例(44.12%),结肠最大直径大于6 cm即符合巨结肠诊断标准17例(6.2~15.3 cm,平均9.09 cm),可见肠道移行段7例(10.29%),CT可见肠腔内高密度粪块或大量低密度内容物(油性通便剂)63例(92.65%),相对冗长且大量粪便分布于升结肠段4例(5.88%)、横结肠30例(44.12%)、降结肠2例(2.94%)、乙状结肠20例(29.41%)、结肠肝曲和脾曲12例(17.65%)。结论:CT可作为便秘患者的常规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肝脏体积测量的准确性,探讨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的变化规律。方法制作5个不同形状的肝脏模型检验体积测量的准确性。对126例研究对象行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肝脏体积。结果多层螺旋CT所测模型的体积与实际体积之间的测量误差均在±3%内;不同观察者重复测量的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r=0.998,P<0.01);对照组的肝脏体积为(1346.76±292.21)cm3,对照组与肝硬化组Child-Pugh B级、C级之间肝脏体积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A级、A级与C级、B级与C级之间有统计学意义,A级与B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肝脏体积测量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肝硬化患者肝脏的体积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发病病因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钙化性胃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19例钙化性胃癌术前行CT扫描,分析其CT表现的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9例钙化性胃癌Borrmann分型均为弥漫型,病理类型为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富含黏液的低分化腺癌。CT表现为病灶胃壁弥漫性增厚,增厚的胃壁内见带状低密度灶或全层呈带状低密度,低密度灶内可见弥漫性分布、大小不一的钙化颗粒。低密度带的CT值为(22.34±3.24)HU,CT值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理表现为肿瘤组织及间质内含有丰富的黏液,其内可见多发钙化灶弥漫分布。结论:钙化性胃癌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其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这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肺孤立性球形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58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肺部孤立性球形肺结核,并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病灶直径大小分3类:(1)纤维干酪结节(<2 cm)19例,10例行增强扫描为无强化或轻微强化;(2)结核瘤(2~5 cm)25例,16例行增强扫描,不强化3例,周边强化2例,包膜样强化4例,轻中度广泛强化3例,不均匀蜂窝状强化4例:(3)巨大干酪块(>5 cm)14例,9例行增强扫描,周边或包膜样强化2例,不均匀蜂窝状强化7例.结论:不同大小的孤立性球形肺结核影像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增强检查对球形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脑血吸虫病的CT诊断(附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探讨脑血吸虫病的临床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抗血吸虫治疗随访证实的12例脑血吸虫病人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影像资料。结果12例均位于幕上,其中2例同时累及小脑;12例中脑炎型4例,肉芽肿型5例,混合型2例,脑萎缩型1例。脑炎型CT平扫表现为白质低密度,增强后低密度区内斑点及结节状强化;肉芽肿型CT平扫为低密度区内等密度影,增强示多个小结节融合成块状强化。结论脑血吸虫病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及CT表现各异,早期以脑炎型为主,抗血吸虫治疗可以治愈,晚期形成较大的血吸虫肉芽肿,需手术治疗。CT早期诊断及随访复查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肝脏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并进行误诊分析。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肝脏包虫病病例,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点,并评估CT检查诊断肝脏包虫病的价值。结果:18例肝脏包虫病患者中,经CT检查准确诊断者为14例,CT诊断准确率为77.8%,另4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肝囊肿2例,血管瘤1例,肝癌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为17例,其中单纯囊肿型9例,CT图像上表现为肝内囊性低密度灶,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2例可见囊壁弧形或蛋壳样钙化,长短、厚薄不一;1例囊内钙化,CT图像上表现为类圆形或球形钙化灶;1例为多发钙化,既可见囊壁钙化型,也可见球形钙化灶型;含子囊型6例,表现为囊中囊、轮状或蜂窝状改变;混合型1例,可见钙化型病灶及含子囊型病灶。合并感染后,患者的CT表现为囊内密度增高,囊壁增厚。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1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的斑片低密度影,并伴肺播散,该例CT表现为肝内病灶范围广泛、两肺多发类似病灶,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伴两肺转移。另有2例患者的CT表现为病灶单发囊性病灶,无囊壁,增强CT图像上未见强化,被误诊为肝囊肿;1例患者的CT表现可见球形钙化,被误诊为硬化性血管瘤。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肝包虫病的类型、发生部位、范围和程度,但表现为单纯囊肿型时,需要与肝囊肿鉴别;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需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相似文献   

13.
厉天林 《临床医学》2008,28(12):107-108
目的研究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不典型肝脓肿多见于肝脓肿的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形成初期,CT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①肿块缩小征;②"蜂窝征";③"花瓣征";④周围充血征;⑤延时强化征。结论不典型肝脓肿的CT平扫无特征性,增强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和延时扫描有一定特征性,多征象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多能作出正确诊断,积极抗炎治疗观察对鉴别诊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脑血吸虫病的CT和MR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脑血吸虫病的CT和MRI表现与手术后病理材料进行分析,探讨脑血吸虫病的CT和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颐性分析65例脑血吸虫病的CT和MRI平扫和增强表现,并结合4例手术后病理材料进行比较。结果 病灶位于脑皮层或皮层下区,直径多在5~35mm。病灶密度或信号与脑灰质一致,周围水肿环绕。增强后病灶小结节呈簇状聚集成团,明显延迟强化延迟消退。结论 脑血吸虫病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如出现上述征象高度提示脑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在肝移植术后4~102天接受肝脏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经血管造影证实为HVO患者的MSCT增强特征. 结果 5例患者中,肝左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肝中静脉吻合口狭窄(闭塞)2例,肝右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合并肝中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5例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为典型的肝脏淤血征象.CT平扫见梗阻的肝静脉引流区肝实质密度降低(1例因有出血而呈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区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病变区可见轻中度强化,并可见病变区内门静脉分支显影,延迟期病变区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静脉期或延迟期可见梗阻的肝静脉显影,显示肝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2例CT复查显示肝淤血缓解、肝静脉血流通畅. 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肝移植术后HVO的部位及肝脏淤血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胆系术后肝脓肿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我院1994年10月~2006年8月,经手术证实的有完整CT检查资料的肝脓肿31例。所有病例均有胆系手术史,术后8~40年。结果31例肝脓肿,其中28例脓肿位于肝脏周边部分,3例位于肝门区。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27例。31例肝脓肿中有胆系积气11例,胆管扩张28例,胆系结石8例。结论有胆系手术病史者,肝内见特征性低密度灶,应考虑本病的诊断;胆管积气、扩张、结石等征象,为本病重要的CT间接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肝外伤动物模型的CT表现,探讨CT模型建立的意义。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成3组,其中单纯肝挫裂伤组6只,自身全血组和自身血浆组各12只。所有模型均在CT引导下,采用穿刺针对肝实质进行划痕搅拌、注入自身新鲜全血或血浆而制成的。对这些模型进行CT扫描,分析比较其CT表现。结果三种模型的实验性肝外伤CT表现为①单纯肝挫裂伤组:平扫为等密度灶,少数肝内隐约呈条状低密度影,增强后为条状、裂隙状或斑点状低密度灶。1~3 d后病灶消失。②自身全血组:为肝内略低密度灶夹杂少许点状等密度影,病灶形态甚不规则;1 d后病灶呈类圆形、梭形或椭圆形低密度改变;3~5 d后病灶消失。③自身血浆组:平扫为等或略高密度灶,边界欠清;增强后呈类圆形或略不规则形团片状低密度灶;1 d后病灶呈类圆形、纺锤状或椭圆形低密度改变,直径达1.0~2.0 cm;3 d后为直径不到1.0 cm小结节状低密度灶;5~7 d后病灶消失。后两组24例中并发肝包膜下血肿7例,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采用肝实质内划痕搅拌、注入自身新鲜全血或血浆可制成不同类型的实验性急性肝外伤的CT模型,这些模型的成功建立对于肝外伤的其他影像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H)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诊断为IHH患儿的CT表现。结果 16例患儿中,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6例,均为肝内富血供病灶,动脉期呈明显环形强化,单发病变环形强化下方见向中心辐射的线状强化。多发病灶中4例环形强化中心区域见类圆形片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增大,1例多发病变强化类似于单发病灶强化方式,1例IHH Ⅱ型病灶小且多发,动脉期表现为边缘间断细线状强化,部分病灶线状强化下方见小结节状强化,静脉期结节强化范围增大,线状强化范围增大不明显。结论 IHH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其CT增强表现对本病的诊断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