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户县1970~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策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户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加速控制麻疹。方法 对户县 1 970~ 2 0 0 3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发病有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 :1 970~ 1 984年麻疹发病呈高发状态 ,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每隔 2~3年出现 1个发病高峰 ,整个流行呈阶梯形下降态势 ;1 985~ 2 0 0 3年发病呈低发状态 ,其发病率波动在 0. 35/ 1 0万~ 7. 71 / 1 0万 ;流行模式为散发和爆发并存 ,以爆发为主 ,局部麻疹爆发影响着全县的发病水平 ;3~ 6月为麻疹高发病季节。不同时期麻疹发病年龄分布提示 ,发病年龄后移。对麻疹病例的免疫史分析表明 ,30 %未接种麻疹疫苗 (MV) ,24%免疫史不详。结论 今后加速控制麻疹应继续加强MV的常规免疫 ,提高MV的初种、复种覆盖率和有效接种率 ;在全县范围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 ;重新调整或制定现行MV免疫程序 ;加强麻疹监测与报告 ;对疫点及时应急处理 ,防止麻疹爆发  相似文献   

2.
卫辉市1965~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卫辉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进一步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对卫辉市1965~2004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65~1985年麻疹发病呈高发状态,共报告麻疹14 4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00.07/10万,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1.55%,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2~3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整个流行呈阶梯形下降态势;1986~2004年发病呈低发状态,共报告麻疹180例,其发病率波动在0.41/10万~7.26/10万;流行模式为散发与暴发并存,以暴发为主,暴发病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74.44%;3~6月为麻疹高发季节,占病例总数的75.56%;≤7岁的麻疹病例由1990年以前的91.01%下降到1991年后的36.42%;对1986~2004年麻疹病例的免疫史分析表明,29.45%未接种麻疹疫苗(MV),22.78%免疫史不详。结论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疫情效果显著,为控制麻疹疫情应继续加强MV的常规免疫,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监测与报告,及时处理疫点,防止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黄山市2002-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麻疹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SPSS13.0软件分析、评价。结果黄山市2002-2006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706例,确诊380例,年均发病率5.27/10万。麻疹发病呈散发和暴发共存的流行模式。发病高峰在3-5月和12月,发病年龄以5-39岁人群为主。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29.20%,无免疫史的占32.30%,免疫史不详的占38.50%。结论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考虑对大年龄组人群接种麻疹疫苗,提高麻疹监测质量,是加速控制麻疹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乐山市沙湾区1986-2005年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规律,探讨控制麻疹的策略和措施. 方法 对乐山市沙湾区1986-2005年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1986-2005年,乐山市沙湾区共发生确诊麻疹病例32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7.86/10万;流行模式以散发为主,偶有暴发;4~5月为高发季节;3~14岁人群发病较多,近年小于8月和大于18岁年龄组麻疹发病有增多趋势;病例无免疫史者占10.75%,未全程免疫占54.30%,免疫史不详占28.50%. 结论 保持儿童麻疹疫苗有效的高水平的基础免疫,加强麻疹疫苗的复种工作,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同时,提高对麻疹病例监测的敏感性,防止麻疹的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5.
151例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郑州市中原区麻疹流行特点和麻疹监测系统运行状况,为进一步加速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区2000年~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流行特点和流行规律。结果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以2月~5月份为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68.87%%,年龄分布以0岁~6岁组为发病高峰,占60.93%%,流动人口发病占64.24%。结论中原区的麻疹发病以散发和暴发并存,散发为主,正确实施麻疹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麻疹的基础,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加强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是有效控制麻疹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开封市2003-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麻疹控制措施。方法:对2003-2009年开封市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7年间麻疹流行经历了2005年发病高峰至2006年达到了发病新低,于2007年开始回升,2008年达到了发病率的新高。麻疹病例分布广泛,流行模式以散发和暴发并存,病例主要集中在尉氏县、杞县、开封县和兰考县。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4-6月;属小年龄发病模式,〈1岁儿童为麻疹高发年龄段,其病例构成在29.39%~38.28%之间;病例中有75%的无免疫史或免疫不详史,19%仅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结论: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的同时,扩大适龄儿童年龄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采取针对不同人群实施补充接种(如育龄妇女、孕前妇女等)等综合防制措施,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乡市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以指导今后的麻疹控制工作。方法对新乡市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新乡市2005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77例,确诊病例461例,报告发病率为8.10/10万,明显高于往年,病例以青少年为主,发病集中在1月~6月份。麻疹发病以散发为主和爆发并存的流行模式,个别高发县区影响全市麻疹发病水平。确诊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21.04%,无免疫者占20.39%,免疫史不详者占58.57%。结论新乡市2005年麻疹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与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低、免疫失败、易感人群累积有关。  相似文献   

8.
福州市55年麻疹疫情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福州市麻疹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制定防制对策,降低发病率。方法对1950~2004年麻疹发病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0~1984年福州市区麻疹发病呈高发状态,每隔2~3 a出现1个高峰,1985年以后发病呈散发和局部爆发形式出现。3~6月份为麻疹发病高发季节;1950~1965年市区发病率高于8个县。结论加速控制麻疹应继续加强麻疹疫苗(MV)的常规免疫,提高MV的初种、复种覆盖率和有效接种率,个别薄弱地区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与报告;对疫点及时应急处理,防止麻疹爆发,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近年来我国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近年来麻疹控制对策进行了综述.我国麻疹的流行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病率总体上得到控制;流行周期被打破;流行强度减弱;发病模式为散发和暴发并存,以暴发为主;流行季节改变,发病高峰后移,以春季为主:发病年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发病趋势;流动人口、免疫空白成为麻疹发病流行的主要原因.通过加强麻疹监测,加强冷链管理,提高常规免疫覆盖率,加强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儿童管理,在薄弱地区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达到控制并最终消除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武汉市麻疹暴发原因,提高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方法 对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麻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全市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944例,其中诊断麻疹1827例,发病率为23.25/10万。麻疹发病呈散发和暴发并存模式,发病以〈15岁儿童为主。在确诊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占23.16%,无免疫史占41.94%,免疫史不详者占34.90%。暴发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区MV常规免疫不落实、传染源管理不善。结论 加速麻疹控制应采取以加强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为主的免疫策略,同时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质量,加强疫情报告和管理,预防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11.
孙龙  黄昌红  陆寒  王勤  李梦秋 《职业与健康》2010,26(17):1924-1926
目的了解开封市2006—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麻疹控制措施。方法对2006—2009年开封市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7年间麻疹流行趋势经历了2005年发病高峰至2006年达到了发病新低,于2007年开始回升,2008年达到了发病率的新高。麻疹病例分布广泛,流行模式以散发和暴发并存,病例主要集中在尉氏县、杞县、开封县和兰考县。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4—6月;属小年龄发病模式,1岁儿童为麻疹高发年龄段,其病例构成在29.39%~38.28%之间;病例中有75%的无免疫史或免疫不详史,19%仅接种1剂麻疹疫苗。结论该市在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的同时,应扩大适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采取针对不同人群实施补充接种(如育龄妇女、孕前妇女等)等综合防制措施,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县麻疹流行特点和流行现状,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密云县2005~2009年确诊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密云县累计发生麻疹病例12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24/10万。麻疹发病以散发和暴发并存,12月~次年5月为麻疹高发季节,占全年总病例数的88.98%;本地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1岁组和≥30岁年龄组,流动人口发病主要集中在15~30岁;共发生2起暴发疫情,均为外来人口较多的工厂。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发病22例,占总病例数的20.56%;38例属于流动人口,89例为本地人口,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免疫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8月龄仍为麻疹防控的重点人群,城乡结合部和山区应切实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麻疹疫苗接种工作,重点防控外来人口中的麻疹暴发疫情;对本地适龄成人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提高成人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成人麻疹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尉氏县近几年麻疹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爆发和流行原因,为今后制定预防和控制麻疹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分析2004—2007年全县麻疹疫情报告及调查检测信息。结果2004年和2007年麻疹疫情呈散发,2005年实行门诊化接种,2005年和2006年麻疹疫情呈现大幅上升并出现多起暴发。4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11例,其中实验室确诊57例,临床诊断及符合154例。<8月龄者23例,占10.90%,9月龄—5岁属高发年龄组共121例,占57.34%,2—5月为发病高峰。结论全县麻疹疫苗接种工作质量有待提高,目前运行的门诊化预防接种模式急需改进。对<8月龄儿童的麻疹疫苗免疫策略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合肥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合肥市麻疹发病与流行趋势,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合肥市麻疹监测系统确诊的841例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合肥市麻疹发病率为18.46/10万(841/4 556 978),较2004年上升了720.44%,全年共发生学校暴发5起,其他以高度散发形式存在,呈流行态势。发病高峰集中在3、5两月;发病年龄呈双相移位现象。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29.1%,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25.6%和45.3%;流动人口发病占总病例数的40%左右。结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低,易感人群积累及流动人口比例增多是造成发病上升的主要原因,提高麻疹疫苗接种质量并针对薄弱地区、重点人群进行麻疹疫苗(MV)的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暴发和流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2—2006年金华市金东区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有效防制策略。[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近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麻疹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9.27/10万,2005年的发病率最高(83.07/10万),呈高度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流行模式。>15岁和<8月龄组发病数占70.5%。3~5月为高发季节,>8月龄的报告病例中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者仅25.3%。[结论]金东区近年来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必须加强麻疹有关监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止疫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获嘉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麻疹疫苗(MV)应急免疫控制麻疹暴发流行的效果,为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获嘉县2005年-2007年疫情网络直报和麻疹监测系统麻疹发病资料及2007年MV应急免疫接种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年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150例,2005年-2007年各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4.53/10万、4.74/10万和27.93/10万。疫情呈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2007年3月-4月份出现麻疹暴发流行。暴发疫情病例占总病例的49.33%,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龄段。麻疹发病以散居儿童、小学生、托幼儿童发病为主,〈10岁病例占总病例的74.67%;另外,〈8月龄和〉20岁的病例分别占总病例的14%和16.67%。8月龄-14岁儿童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祥占63.64%。实施MV应急免疫报告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接种率分别为96.38%、98.10%,应急免疫后麻疹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无MV免疫史致使易感人群的大量积累,是造成麻疹疫情回升和暴发流行的根本原因。保持高质量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及时对适龄儿童进行MV复种,同时在3年-4年后开展MV后续免疫,以及敏感的麻疹监测系统是加速控制麻疹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卫辉市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我市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疫情动态,为进一步加速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麻疹主动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我市麻疹发病以散发和暴发并存,散发为主,发病率为30.28/10万,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发病为主。结论将麻疹初始免疫月龄提前或育龄妇女开展麻疹疫苗接种、提高麻疹疫苗基础免疫及加强免疫率、加强冷链管理与人员培训,确保接种质量等是我市控制麻疹发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湖州市2005年麻疹高发流行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湖州市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流行因素。方法对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情况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麻疹发病明显高于往年,病例以散发为主伴局部暴发,15岁以上年龄组高发,小于8月龄也占一定比例,病例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低下。结论人群免疫力低下是本次流行的主要因素,小于8月龄儿母传麻疹抗体获得不足、预防接种、麻疹病毒变异等对本次流行也有一定影响,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暴露以及人口流动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黄建华  蒙世庭 《职业与健康》2013,29(1):83-84,87
目的 通过了解平果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有效的控制策略,为持续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1-2011年麻疹发病情况及采取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05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20.15/10万,发病季节高峰在1-5月,县城周边4镇为高发乡镇,发病年龄以8月~<7岁儿童组最高,麻疹病例主要为无免疫史,与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有关,共发生麻疹暴发流行5起,死亡1例;2006-2009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0.72/10万,以散发为主;2010-2011年无病例报告,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结论 常规麻疹免疫覆盖率低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是消除麻疹的有效措施.平果县已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应继续保持和巩固高水平易感人群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覆盖率,加强输入病例的监测,以达到持续消除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黄昌红  孙龙  陆寒  王勤 《职业与健康》2011,27(14):1570-1573
目的了解开封市2006—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实现2010年消除麻疹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0年开封市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8年间麻疹流行趋势呈周期性,每3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经历了2005年发病高峰,2006年达到了发病低位,于2007年开始回升,2008年达到了发病率的新高。2009年后发病率降低,于2010年创历年新低。麻疹病例分布广泛,流行模式为散发和暴发并存,病例主要集中在尉氏县、杞县及开封县。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4—6月;属小年龄发病模式,﹤1岁儿童为麻疹高发年龄段,其病例构成在29.39%~54.29%之间;病例中有75%的无免疫史或免疫不详史,19%仅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结论在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的同时,注重对往年疫情数据收集、分析,寻找流行规律,于发病高峰来临前实施强化免疫,查漏补种;扩大适龄儿童年龄段,及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采取针对不同人群实施补充接种(如育龄妇女、孕前妇女等)等综合防制措施,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