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中微卫星 D N A 不稳定及复制差错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10 个微卫星位点, 应用 P C R-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39 例散发性大肠癌组织进行检测。结果:在多个位点上发现了较高的微卫星 D N A 不稳定( M I) ,其中 D3 S1317 位点上 M I为44 % , D3 S966 上 M I为26 .6 % , D2 S123 和 D2 S119 上 M I分别为36 % 和25 .7 % 。结论: M I阳性率和肿瘤组织学分类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等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而微卫星 D N A 可以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患者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同时,在散发性结肠癌中也存在较高的微卫星 D N A 不稳定,这可能与某种 D N A 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散发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微卫星DNA不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D2S441、D2S119和D2S1233个微卫星DN标记位点不稳定性,研究SNPCC发生机理的分子基础。应用PCR-SSLP扩增微卫星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流方法对31例临床诊断为散发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的D2S441、D2S119和D2S1233个微卫星DNA标记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1例中,2例在所检测的3个位点均存在微卫星DNA不稳定性。提示微卫星DN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散发性大肠癌(SCRC)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5个微卫星位点,采用PCR-银染法检测50例散发性大肠癌石蜡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根据出现MSI的位点数多少,SCRC分为3型MSl-H肿瘤(n=8.16%);MSI-L肿瘤(n=7,14%)和MSS肿瘤(n=35,70%).SCRC3种表型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相互比较时,MSI-H肿瘤与肿瘤部位、年龄、组织类型及肿瘤淋巴细胞浸润有相关(P<0.05),而MSI-L和MSS比较其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SCRC3种表型与性别、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和生存率均无相关(P>0.05).结论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MSI-H肿瘤明显不同于MSI-L和MSS肿瘤,而MSI-L和MSS肿瘤没有明显差别.MSI可能不是SCRC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D2S441、D2S119和D2S1233个微卫星DNA标记位点不稳定性,研究SNPCC发生机理的分子基础。应用PCR-SSLP扩增微卫星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31例临床诊断为散发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的D2S441、D2S119和D2S1233个微卫星DNA标记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1例中,2例在所检测的3个位点均存在微卫星DNA不稳定性。提示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散发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发生有关,可通过检测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筛选大肠癌高危人群,以便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5.
散发性大肠癌p53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uang J  Zheng S  Pan QR  Deng YC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3):1130-1133
目的 观察散发性大肠癌 p5 3突变及其与微卫星不稳定 (MI) /复制差错 (RER)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BAT 2 6 ,D2S119、D2S12 3、D3S12 93、D8S2 82、D13S16 0和D18S5 8等 7个微卫星位点 ,采用PCR银染法或ABI373自动序列分析仪检测MI/RER ;自动序列分析仪直接测序确立p5 3基因外显子 (E) 5 8突变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P5 3蛋白表达。结果  5 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 ,P5 3E5 8突变率为 38 2 % (2 1/5 5 ) ,蛋白阳性表达率 6 0 % (33/5 5 ) ,两者符合率 4 2 %。MI阳性率为 2 7 2 %(15 /5 5 ) ,RER为 14 5 % (8/5 5 )。MI/RER阳性肿瘤较阴性者 p5 3基因总突变率和点突变率高 (MI组分别为 5 3 3%对 32 5 %和 5 3 3%对 30 % ;RER组为 6 2 5 %对 34%和 6 2 5 %对 30 2 % ,均P >0 0 5 ) ;但P5 3蛋白表达率则低 (MI组为 4 6 7%对 6 5 % ;RER组为 5 0 %对 6 2 % ,均P >0 0 5 ) ;而错义突变率和突变在CpG位点分布未见差异 (40 %对 30 %和 2 0 %对 12 5 % ,均P >0 0 5 ) ;另不同(CA)n位点MI对p5 3突变 /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MI/RER对p5 3E5 8突变无明显影响 ,MI/RER +肿瘤 p5 3突变倾向于高发 ,蛋白表达则呈低发 ,而错义突变率和突变在CpG位点的分布则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既往已确认有微卫星不稳定的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随访调查研究,筛查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家系及早期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方法选取已确认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阳性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66例,进行随访。对尚未发生恶性肿瘤的63例无症状筛查对象行电子大肠镜检查,病变组织取病理活检,组织行HE染色,经病理医师诊断。结果66例筛选对象中已有3例发生恶性肿瘤,其他63例筛查对象中肠镜检查发现结肠绒毛状腺瘤1例,大肠息肉7例,遵循Amsterdam标准Ⅱ确诊4个HNPCC家系,其中结肠腺瘤病例出现在HNPCC家系中,属于癌前病变。结论具有遗传背景的MSI阳性的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有可能是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对这些高危人群应进行定期的随访观察,有望早期发现HNPCC家系和早期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7.
进行~3H—TdR放射自显影术和福尔根细胞光度法分析大肠癌的细胞DNA含量。DNA异倍体程度以DJ定值。外周淋巴细胞选为倍体水平的基准。我们结果显示,10例大肠癌的全部细胞(G_0,G_1,S G_2)有非二倍体DNA 6.11-12.61(DI=0.85-1.74)。此外,在7例癌细胞的放射自显影中,标记指数LI=2.2%-12.4%,在上述相同制片中。6例癌的末标记细胞(G_0·G_1)呈现DI=0.98-1.36,其中3例癌为二倍体水平,其余3例癌有超二倍体DNA含量,这与静止淋巴细胞的二倍体值差异显著。认为非整倍体可能是大肠癌重要的预后因子,倍体值测量可能成为大肠癌临床估计的有效辅助资料。  相似文献   

8.
胰腺癌组织微卫星DNA不稳定与肿瘤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癌组织微卫星DNA不稳定与肿瘤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李伟王殿昌李卫东王秀琴郝希山战忠利吴DNA中微卫星序列的不稳定(MI)是发生在多种肿瘤细胞基因组中的分子事件之一[1]。我们选择消化道肿瘤尤其是胰腺癌相关基因附近的多态性位点,以PCR方法扩增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FⅧ基因13内含子(CA)n重复序列(CA-13)、22内含子(CA)n重复序列(CA-22)及基因旁微卫星DNADXS15位点的多态性在血友病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序胶)的方法,检测了三个血友病甲家系共12名成员X波色体CA-13、CA-22、DXS15的长度变化,并进行连锁分析。结果:三个家系均得到诊断,并俭出一名携带者。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肠癌和卵巢癌病人基因组微卫星DNA序列变化。方法:应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同位素技术检测35例大肠癌和15例卵巢癌病人基因组3个微卫星位点变化。结果:10例大肠癌(28.57%)和3例卵巢癌(20%)存在至少一个微卫星位点的变化。结论:部分大肠癌和卵巢癌病人表现微卫星DNA不稳定,与其发生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肠癌细胞株(SW480,LoVo,HT29)线粒体DNA的突变,克隆突变的大肠癌线粒体DNA(mtDNA)基因,构建pcDNA3.1(+)-mtDNA真核表达重组体,并导入NIH3T3细胞,以探讨线粒体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提取大肠癌细胞株(SW480,LoVo,HT29)mtDNA,扩增D-LOOP区,产物用DNA自动测序法进行序列分析。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其定向插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并用脂质体法导人NIH3T3细胞。结果检测出大肠癌细胞株SW480、LoVo、HT29细胞mtDNAD—LOOP分别有10、9、8个突变位点。成功克隆1119bp的mtDNAD—LOOP区至表达质粒pcDNA3.1(+),并导入NIH3T3细胞中。结论线粒体DNAD-LOOP区是一个具有高度多态性和突变性的区域,在大肠癌细胞株中突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肠癌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与微卫星不稳 (MSI)的关系。方法 采用二维DNA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突变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MSI。结果  76例大肠癌中检出hMLH1基因突变 8例 ,突变率为 10 .5% ,检出MSI 2 0例 ,检出率为 2 6 .3%。右侧大肠癌hMLH1突变和MSI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左侧大肠癌 (P <0 .0 5 ) ,hMLH1突变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将MSI分为高频率MSI(MSI H ,≥ 2个位点 ) 10例、低频率MSI(MSI L ,仅为 1个位点 ) 10例和MSI阴性 (MSS) 5 6例 3组 ,8例hMLH1基因突变均发生于MSI H组 ,而MSI L和MSS组未见有突变者。结论 hMLH1基因突变与MSI多发生于右侧大肠癌 ,MSI的发生与hMLH1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研究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微卫星DNA基因变异。方法 日本血吸虫种群取自中国大陆7个流行省现场:浙江省(嘉善),安徽省(贵池),江西省(永修),湖北省(武汉),湖南省(岳阳),四川省(茅山,天全),云南省(大理)以及菲律宾Sorsogon省。对每一种群20个样本的DNA,用11个日本血吸虫微卫星;M5A,J5N,MFI,CA11-1,S6-1,RRPS,2AAA,S7-1,CGA3,S9-1和MPA分析。结果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不同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存在高水平的多态性,进一步证实中国株和菲律宾株分属不同虫株,在中国大陆不同种群间也存在明显遗传变异。结论 证明了用微卫星对日本血吸虫进行种群基因学研究的可行性,并提示中国大陆存在日本血吸虫不同的虫株。  相似文献   

16.
DNA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学范畴,它能在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参与基因的调控与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病过程中,伴随着DNA的异常甲基化。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均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现对目前与大肠癌相关的基因甲基化的情况,以及在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微卫星DNA序列的不稳定性在中国人原发性食管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技术,检测63例中国人原发性食管癌组织中做卫星DNA序列的不稳定性。结果食管癌中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的发生率为41.2%;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而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癌组织的侵袭性等无关。结论中国人食管癌组织中存在微卫星DNA序列的不稳定性,可能是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并且可能更多的参与了食管小细胞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大肠癌细胞株(SW480,LoVo,HT29)线粒体DNA的突变,克隆突变的大肠癌线粒体DNA(mtDNA)基因,构建pcDNA3.I(+)-mtDNA真核表达重组体,并导入NIH3T3细胞,以探讨线粒体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提取大肠癌细胞株(SW480,LoVo,HT29)mtDNA,扩增D-LOOP区,产物用DNA自动测序法进行序列分析。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其定向插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并用脂质体法导人NIH3T3细胞。结果 检测出大肠癌细胞株SW480、LoVo、HT29细胞mtDNAD-LOOP分别有10、9、8个突变位点。成功克隆1119bp的mtDNAD-LOOP区至表达质粒pcDNA3.1(+),并导入NIH3T3细胞中。结论 线粒体DNAD-LOOP区是一个具有高度多态性和突变性的区域,在大肠癌细胞株中突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王筠  张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2):138-139,152
应用APC基因下游40Kb处的微卫星多态标记D5S346,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DNA,在可提供信息的15例杂合子中检出5例5q21-q22的杂合性丢失,占33%。提示APC基因缺失也是中国人大肠癌的遗传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细胞核DNA含量检测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肠癌与细胞核DNA含量的关系。方法应用图像细胞仪检测21例正常肠黏膜及32例 大肠癌细胞核DNA含量。结果大肠癌组DI、PI、S%、>5C%及非整倍体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组,大 肠癌DNA直方图呈Ⅲ、Ⅳ型分布,正常肠黏膜呈Ⅰ型分布。结论细胞核DNA含量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灶大 小、病灶部位及预后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利用细胞图像分析仪器检测细胞核DNA含量是大肠癌诊断 及预后的一种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