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在体外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从人骨髓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用尼龙棉柱分离T淋巴细胞,分别以不同数量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到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活化体系中,通过流式细胞仪获取数据,计算CD3^+CD25^+和CD3^+CD38^+T细胞的表达率。结果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4/孔时,与单独培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对照组)相比,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CD25及CD38的表达呈明显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3/孔时,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的活化,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数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变化,探讨其与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8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肺癌组外周血CD4^+CD25^+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21.07±5.26)%,与健康对照组(10.04±2.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比例分别为(22.46±4.35)%、(24.35±6.20)%,显著高于Ⅰ期+Ⅱ期肺癌患者(12.89±3.19)%及健康对照组(10.04±2.7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比例分别为(20.75±4.85)%、(21.52±5.26)%、(19.20±6.4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间外周血CD4^+CD25^+Tre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比例分别为(20.36±3.12)%、(21.11±4.67)%、(21.30±5.7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不同分化程度的各肺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肺癌的进展密切相关,但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D34阳性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雨洁  李建勇  肖冰  宋君红 《江苏医药》2005,31(11):810-811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VlDS)患者CD34阳性(CD34^+)细胞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应用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和四色流式细胞术二次设门策略,对20例IVIDS患者的骨髓细胞悬液CD34^+|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随着MDS的进展[难治性贫血/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RA/RAS→RAEB→RAEBT)],在原始细胞群中的CD34^+细胞比例逐渐增高(7.6%→40.1%→71.3%),各亚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1.05)。在CD45VSCD34散点图上二次设门取CD34^+原始细胞行抗原表达的分析,异常表达HLA-DR及髓系抗原CD13、CD33和CD117、CD15比例减低。CD34在各亚型问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二次设门策略能反映IVIDS原始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及对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和密切护理,试验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半年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水平影响变化。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CD3^+、CD4^+细胞数、CD4^+/CD8^+比值和sFas水平较对照组高, CD8^+细胞数及IL-2、TNF-α、INF-γ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疗效显著,促使患者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趋向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探讨其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CSHB)、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和15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PBMCs中Treg的比例。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平均百分率为(2.45±0.23)%,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9.48±0.48)%有极其显著差异(P〈0.01),较健康对照组(5.65±0.61)%则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Treg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病情进展及病毒抑制清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晚期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30例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表达水平,与10例健康人比较。结果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数量增加(17.9±6.1)%,表达高于正常人(6.81±0.4)%(P〈0.00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数量与患者的病理类型无关(P〉0.05),但与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化程度有关(P〈0.01)。结论Treg细胞在肺癌患者中比率明显升高,并与临床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自身免疫病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动员、采集和纯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病患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和纯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7例确诊自身免疫病患予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CliniMACS系统对其中11例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CD34^ 细胞阳性分选,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前后CD34^ 细胞纯度及淋巴细胞各亚群。结果:1例动员中并发尿崩症,2例动员失败。11例分选后CD34^ 细胞纯度平均96.1%,回收率70.14%;CD3^ 、CD19^ 、CD14^ 细胞分别去除10^3/kg,10^2/kg,10^3/kg。结论:对自身免疫病患采用环磷酰胺+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方法可靠,安全性好;外周血干细胞的纯化方法可获得高纯度和高回收率的CD34^ 细胞,并极大限度的去除T、B等细胞。  相似文献   

8.
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及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脐血造血细胞体外培养后生物学特性变化及输液后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造血恢复和重建的影响。方法:将脐血造血细胞在多种细胞因子组合下体外培养,同时进行CD34+细胞及粘附分子表达检测,3天后收集输液给用常规治疗方法无效的急,慢性AA患者共50例。结果:脐血造血细胞在体外培养3天后CD34+细胞和粘附分子的表达均增加,输注后的治愈率达56%,总有效率88%,随访3-5天,50%以上患者已不再服用任何药物,各项血液指标均正常。结论:脐血造血细胞经恰当的体外培养后可明显提高CD+细胞和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归髓能力,输液治疗AA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尝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病毒感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和50例正常儿童分别进行病毒检测和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毒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CD4细胞下降,CD8细胞增多,CD4/CD8比例下降。结论病毒感染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并使之对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或基质细胞发生异常免疫反应,进而损伤或抑制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的紊乱使病毒容易入侵机体,并难以清除。本研究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环孢素A与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环孢素A联合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3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及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环孢素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及CD4及CD8水平进行分析,经χ^2检验,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100%,93.8%。经χ^2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孢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死亡受体5(deathreceptor5,DR5)mRNA的表达,探讨DR5诱导的凋亡在诱导再障造血干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12例再障(再障组)、11例再障治疗后达缓解(缓解组)、12名健康人(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DR5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再障组、缓解组、对照组DR5mRNA均有表达。②再障组DR5mRNA的表达高于缓解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缓解组与对照组间DR5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5mRNA在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表达增高,提示DR5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在再障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表达,探讨TRAIL在AA造血干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2例AA患者(AA组)、11例AA治疗后缓解患者(缓解组)、12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TRAIL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AA组、缓解组、对照组TRAIL均有表达;AA组TRAIL的阳性表达率(5.8±3.3)%高于缓解组(2.4±2.0)%和对照组(3.2±2.2)%(P<0.05);缓解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AIL在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的表达阳性率增高,提示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在A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骨髓液及外周血瘦素水平的测定,探讨再障状态下骨髓造血微环境异常与瘦素的关系。方法按正常人(n=6)、再障(n=30)、急性白血病(n=20)及营养不良性贫血(n=20)分为四组,每位受试者均抽取骨髓液、外周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其瘦素浓度。结果再障组骨髓液和外周血瘦素水平分别与正常人、急性白血病、营养不良性贫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三组的骨髓液及外周血瘦素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程度与瘦素浓度无相关性(P〉0.05),但骨髓液与外周血瘦素浓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再障骨髓液、外周血瘦素水平明显增高,可能与再障骨髓脂肪细胞明显增多,脂肪细胞分泌瘦素明显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AA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昆明种小白鼠60只,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N)、模型组(M)、参附组(S)和激素组(B)。除对照组外,其它各组采用60Co-γ射线+环磷酰胺+氯霉素复合方法复制AA模型。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治疗药物注射,连续12天后处死,观察AA小鼠各组小鼠骨髓切片病理变化并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结果 (1)骨髓切片组织学所见:模型组小鼠骨髓增生极度低下,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各治疗组仍显示骨髓增生低下,但可见散在造血灶。(2)骨髓有核细胞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骨髓有核细胞明显降低(P〈0.01),各治疗组较模型组骨髓有核细胞显著增高(P〈0.01)。结论腹腔注射参附可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数,促进骨髓造血,对AA小鼠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RCAS1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上清及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表达。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1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18例正常对照骨髓上清及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sRCAS1水平。结果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上清中sRCAS1水平为(0.37±0.14)μg/L,正常对照为(0.09±0.11)μg/L(P<0.05)。②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sRCAS1水平为(1.00±0.08)μg/L,正常对照组为(0.81±0.05)μg/L(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上清及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sRCAS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环孢素A治疗前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表达情况,探讨IDO在慢性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9例初治及环孢素A治疗3个月后慢性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DO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网织红细胞相对值、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相关性。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①初治慢性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DO mRNA表达强度为(0.42±0.10),明显高于对照组[(0.19±0.14),P<0.01]。②环孢素A治疗3个月后慢性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DO mRNA表达强度为(0.19±0.12),明显低于治疗前[(0.42±0.10),P<0.01]。③IDO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网织红细胞相对值、血小板计数及与血红蛋白含量的r值分别为0.459、-0.056、-0.482、0.006(P均>0.05),均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结论在慢性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DO表达增加,促进色氨酸向犬尿氨酸转化,而色氨酸的耗竭及其代谢产物犬尿氨酸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诱导T淋巴细胞的凋亡,提示IDO在慢性AA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模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脾脏干扰素-γ(IFN-γ)表达,探讨免疫介导AA小鼠模型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①采用免疫介导方法建立(60Co-γ射线照射后输入淋巴细胞)AA小鼠模型。②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AA小鼠PBMC中IFN-γmRNA的表达,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③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A小鼠脾脏组织石蜡切片中IFN-γ蛋白表达水平,以每个视野内的阳性细胞数量作为IFN-γ蛋白的量化指标,进行阳性细胞率分析。结果①AA小鼠外周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检测显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活检显示骨髓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造模成功。②RT-PCR结果显示AA小鼠PBMC中IFN-γmRNA表达(1.14±0.06)高于正常小鼠(0.73±0.11),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A小鼠脾脏组织中IFN-γ蛋白阳性率(4.55±0.60)%高于正常小鼠(0.82±0.25)%,P<0.01。结论 AA小鼠PBMC中IFN-γmRNA和脾脏组织中IFN-γ蛋白表达水平增高,提示IFN-γ可能参与AA动物模型免疫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表达及其在AA造血干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5例初诊和治疗后进入缓解期的AA患者、15例骨髓象正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TRAIL表达,采用酶标仪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aspase-3的表达。结果AA初诊时、缓解期和对照组TRAIL蛋白表达分别为(5.94±2.57)%、(2.87±1.72)%和(3.01±2.06)%,Caspase.3蛋白表达分别为(1.3840±0.0236)、(0.8018±0.0126)和(0.7441±0.0112),AA初诊时TRAIL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TRAIL和Caspase-3蛋白表达高于AA缓解期,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TRAIL和Caspase-3呈高表达,它们可能参与诱导AA患者造血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BMSCs动员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间格拉斯哥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临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伤后治疗14d、28d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而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外周血CD34+CD133+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率治疗3w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自体BMSCs动员可安全有效的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损伤修复,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