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肝病患者血D—二聚体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临床意义,对慢性肝炎17例,肝硬变患者59例,原发性肝癌29例,正常对照组51例,分别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及光电比浊法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慢性肝炎,肝硬变,原发性肝癌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为高(P〈0.01),其中以肝癌升高最为显著,依次为肝硬变,慢性肝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三组患者  相似文献   

2.
龚林  叶有坤 《四川医学》1989,10(1):18-19
本文报告对16例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观察结果。发现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改变主要表现在血小板对诱聚剂 ADP、Adr 引起的聚集速率(ADP 1′A;Adr 1′A、Vmax)指标较术前有明显变化;血小板对 Adr的反应比 ADP 更为敏感。本组实验结果还表明,虽然手术后血小板对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增加,但并未就此引起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而促成高凝状态。另一方面,肾上腺功能的增强可能带来血液粘度的增加,有可能形成局部血栓而发生 DVT,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血栓性疾病患者体内均存在高凝状态,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血浆中浓度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而血小板聚集率是血小板活性的指标,血小板聚集率高易发生血栓。本文通过测定血栓性疾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及血小板聚集的比较,观察其相互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60±8.5)岁,均经临床检查及心脏B超、X线胸片检查,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的健康体检者。血栓性疾病组60例,均为住院患者。根据疾病分为脑动脉硬化组20例,男12例,女8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红细胞聚集、血小板聚集变化在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中的变化及络泰对其的影响。方法选用旋转锥板法及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比浊法对86例NIDDM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人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选择30例患者进行络泰治疗前后对比。结果NIDDM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NIDDM患者合并血管病变较无并发症者这种变化更显著(P<0.05),络泰治疗后较治疗前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变化在NIDDM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络泰具有抑制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阻止并发症进程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肾上腺素(EPN)、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COLL)三种致聚剂,对52例糖尿病(DM)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测定,同时测定了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浓度,并按有无血管并发症进行分组比较,并对血小板聚集功能与Fg,空腹血糖(FPG)、胆固醇(CH)和甘油三酯(TG)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ADP诱导的各组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均明显升高(P<0.001~0.05),有血管并发症组较无血管并发症组显著升高(P<0.05);但对EPN和COLL诱导的PAgT无显著性差异。血浆Fg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无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DP-PAgT与FPG,CH和TG无相关关系,但与Fg浓度则呈明显的正相关(r=0.565,P<0.002)。提示PAgT和Fg与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可能为其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NIDDM患者血小板Ca^2+转运及其与聚集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5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56例糖尿病眼底正常者(NDR)和45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DR组高于NDR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检查DR组全血黏度,血浆粘度,血沉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NDR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小板聚集纤维的异常和血液黏度的升高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血浆D—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病变的关系。方法:对52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三组,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LBY-N 6A型黏度计测血液黏度,并与正常对照比较。结果:蛋白蛋白排泄率增高的患者(包括早期糖尿病肾病及临床糖尿病肾病组,D-二聚体及血液黏稠度均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D-二聚体与视网膜病变,空腹血清胰岛素,糖尿病病程正相关,而与血液黏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无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可作为血栓形成标志物;D-二聚体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危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辉  李光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3693-369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与血小板聚集的关系。方法:采用比浊法,对4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以正常人为对照,应用t检验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明显的升高(P<0.01)。结论:该实验表明恶性肿瘤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增强,并就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的机制、血小板在恶性肿瘤生长、转移中的作用等进行讨论,还展望了血小板抑制剂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13.
14.
杨媛媛  钟丽  蒋叶 《基层医学论坛》2014,(31):4253-425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确诊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15例,采用北京普利生公司生产的LBY—NJ4A全自动血小板聚集仪进行检测,均使用配套试剂。并与正常对照组107例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与糖尿病患者血液的黏稠程度有很大关系,糖尿病患者应及时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詹前美 《中原医刊》2007,34(12):82-8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锥板式血流变仪、血小板凝聚仪和全自动血凝仪对46例糖尿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糖尿病患者组的全血高切、低切粘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纤维蛋白原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纤维蛋白原升高,其血液处于高粘、高凝状态,是其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以上项目检测,有利于早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喉癌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喉癌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比浊法,对50例喉癌患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并以良性肿瘤病人、喉慢性炎性疾病病人及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SAS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与其他组病人相比,喉癌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并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有增强趋势。结论 喉癌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一定的增强;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恶性肿瘤的疗效判定、预后评估及预测转移有一定的意义;血小板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20.
用流式细胞仪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糖蛋白(GP)Ⅰ_b和GPⅡ_b/Ⅲ_a进行分析,同时测定了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显示尿毒症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膜GPⅠb、GPⅡ_b/Ⅲ_a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无明显差异,而尿毒症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1)。提示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功能缺陷并非血小板膜糖蛋白变化所致,而可能与血小板数量减少及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