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玉民  邱维加 《华夏医学》2007,20(3):471-473
目的:探讨螺旋CT与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螺旋扫描加增强扫描,利用容积扫描原始数据重建至1mm每层并传送到AW 4.0工作站中进行三维后处理。结果:螺旋轴位图像中可观察到真假腔的大小、形态及真假腔旋转的方位,在28例中,I型3例,2型1例,3型24例,其中3型多破口1例。结论: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夹层动脉瘤可明确分型,诊断明确,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2例应用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并手术证实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多排螺旋CT对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准确率达100%,并可以多角度观察、分析病变情况,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影像学检查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肠梗阻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婷  ;金东虎 《医学综述》2014,(11):2080-208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肠梗阻病例的CT资料,探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收治的71例肠梗阻患者的CT横轴位图像和在横轴位基础上对兴趣区MPR技术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析,评估MPR对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16排螺旋CT对梗阻部位诊断准确率单纯横轴位为81.7%(58/71),结合MPR为91.5%(65/71)(P>0.05),但是MPR后使不同阅片者双盲法诊断的一致性得到提高,k值分别为0.556,0.577(均P=0.001),结合MPR前诊断信心平均值为(2.94±0.69)分,结合MPR后诊断信心平均值为(3.05±0.71)分,结合MPR使阅片者的信心有所提高(P<0.01)。对病因诊断准确率MPR前为71.8%(51/71),MPR后为90.1%(64/71)(P<0.05)。结论多排螺旋CT MPR处理后可提高肠梗阻病因诊断率,使不同阅片者对部位诊断的一致性得到提高,并提高阅片者的信心。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MPR技术可考虑作为肠梗阻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多排螺旋CT对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对比增强检查,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显示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I型5例、Ⅱ型2例和Ⅲ型33例,CT增强扫描及重建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增宽、动脉壁钙化、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破口位置及内膜剥离范围。结论 多排螺旋CT对显示主动脉夹层具有无创、快速检查的优势,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有助于临床术前评估、制定治疗方案、降低手术风险,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裴响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8):928-92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获得的数据进行MPR、MIP、SSD和VR。结果MPR对于显示夹层范围、血栓与血管腔的关系、内膜瓣破口有优势;MIP图像能较好地显示血管形态、走行和管壁钙化情况以及支架治疗后的情况;SSD可显示瘤体表面形态及其与分支血管的关系以及呈螺旋状剥离的内膜片;VR提供了血管较全面的三维空间关系,立体感强。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可以直观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特征性征象,综合多层螺旋CT的各种重建方法,能够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孟波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1):1336-133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本组21例按照DeBaKey分型属于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6例,其中5例病变累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6例累及肾动脉,肾动脉"起源于假腔";3例累及髂总动脉;2例下支架。结论:64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分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主动脉夹层患者35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表现,比较CT平扫、增强扫描及后处理对内膜破口、内膜瓣及真假腔的显示情况。结果:①35例患者中,包括DeBakeyⅠ型、Ⅱ型、Ⅲa型及Ⅲb型各11例,3例,9例和12例。②MPR显示内膜破口比例为94.29%(33/35),显著高于CT增强扫描、VR及CT平扫;MPR及CT增强扫描对内膜瓣显示比例均为100.00%(35/35),显著高于VR及CT平扫;MPR及CT增强扫描对内膜瓣显示比例均为100.00%(35/35),VR为94.29%(33/35),均显著高于CT平扫,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内膜破口、内膜瓣及真假腔,进行准确的分型,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不典型主动脉夹层(atypical aortic dissection,AAD)是指没有内膜撕裂口的主动脉夹层,可继续发展成为主动脉夹层或自行吸收,被认为是一种变异的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夹层的早期阶段,有很高的危险性和致死率[1],故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作用。CT检查尤其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软件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诊断准确率[2]。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14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MSCT检查资料作一系统的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丽媛  刘影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9):809-810,F000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治疗后效果评估。方法对30例临床疑诊为夹层动脉瘤患者行16排CT胸主动脉至双侧髂动脉增强扫描。结果20例患者动脉成像未见异常,10例明确诊断为夹层动脉瘤,4例经支架植入或腔内隔绝术后2周复查,动脉瘤基本消失,4例夹层范围较大者经临床随访,2例死亡。结论16层螺旋CT能够及时准确诊断夹层动脉瘤,并作出明确分型,对于指导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是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50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MPR、MIP、SSD、VR重建。按DeBakey分型,本组病例中,I型20例,II型4例,III型26例,50例均能明确显示真假腔及内膜片。结果按DeBakey分型,本组病例中,I型20例,II型4例,III型26例,50例均能明确显示真假腔及内膜片。结论 MSCT可以明确主动脉夹层分型;详细评估主动脉及重要分支血管情况,器官受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详细影像学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夹层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诊断夹层动脉瘤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对各种处理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12例夹层动脉瘤的MSCT技术,通过对比剂至主动脉最大对比增强期扫描获得大量数据,输入ADW4.0工作站后,应用多层面重建(Muh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容积重建(Vdume reconstruction,VR),表面重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MS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MSCT virtual endoscopy,MSCTVE)等对夹层动脉瘤进行图像重建,所有图像由三位有经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评估。结果:夹层动脉瘤的特异征象主要是分离移位的内膜,真假腔的存在;非特异征象是主动脉增厚钙化,主动脉不规则扩张,附壁血栓。二维图像(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能较好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细节,而三维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和容积重建)能良好地显示管壁钙化情况和病变空间关系,仿真内窥镜可显示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破口情况、内膜片与血管关系。结论:MSCT成像技术已成为诊断夹层动脉瘤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其中MSCT血管造影由于其迅速,非侵入性,高敏感性及特异性且能显示夹层动脉瘤受累程度而逐渐取代传统CT。扫描在主动脉及分支增强最佳时进行。MSCT的二维及三维重建技术能提供夹层动脉瘤的大量信息,在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有助于临床及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十六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的MSCTA表现。图像采用软组织函数重建方法,重建层厚1.0mm,间隔0.7mm。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结果主动脉MSCTA能清晰显示夹层的范围、内膜片的形态、破口的位置、真假腔和附壁血栓以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结论主动脉MSCTA,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的特点,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影像学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脾动脉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20例患者进行了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数据被用于影像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法。20例患者中共检出32个动脉瘤,发生于脾动脉主干者5个,脾门处15外,脾内分支者12个;单发脾动脉瘤14例,多发6例;最大者最大径约8.1cm,最小者最大径约1.2cm;30个为囊形动脉瘤,2个为梭形动脉瘤;1个动脉瘤可见附壁栓子形成,1个动脉瘤可见瘤壁环形钙化;本组20例中术中发现8例,其余12例24个动脉瘤均为CT血管成像诊断。VR影像上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形态、大小、位置,包括发生于脾内分支的小动脉瘤。结论16层螺旋CT在脾动脉瘤诊断及筛查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和MRI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22例,16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均采用平扫加增强扫描,结合图像重建技术对比观察。结果:CT和MRI检查技术诊断AD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能不同程度地显示ADA的范围及其分型、真假腔、内膜片和内膜破口、附壁血栓和壁内血肿、主动脉的扩张和狭窄及其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CT和MRI检查能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准确、快速、无创伤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夹层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扫描方法及三维重建技术。方法:对11例临床怀疑有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胸腹联合扫描检查,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MRI、3D-CTA、MIP、SSD等后处理。结果:其中6例诊断有夹层动脉瘤,3例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例为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影响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起始和终结部位及破裂口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螺旋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顾康康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12):1096-1098,1101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主动脉壁钙化,真、假腔及内膜片、破口位置和受累主动脉范围;根据DeBakey分型,12例患者中夹层动脉瘤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7例;按A、B两型分类为A型10例,B型2例。结论:螺旋CT扫描特别是增强扫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首选的影像学方法,具有准确、快速、简便及价格低廉的特点,对该病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9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层动脉瘤的螺旋CT扫描技术及临床价值。方法 主动脉夹层患9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原始 旬在工作站进行MPR或三维图像重建(SSD)。结果 同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及内膜片、破口位置及主动脉壁钙化。MRP及三维重建衅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血管之间的关系。按Stanford分类法,A型4例,B型2例,3例未明确类型。结论 螺旋CT是诊断主动脉层较好的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患者采用经胸超声(TTE)检查,其中10例加做经食道超声(TEE)检查。部分患者行CT、MRI、血管造影检查。结果TIE确诊率为91.7%,TEE、血管造影确诊率均为100%。CT、MRI的确诊率为87.5%和8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临床诊断主动脉夹层的脉瘤的有效手段,经食道超声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瘤59例,54例获血管造影和/或手术证实。其中真性动脉瘤34例(63%),假性动脉瘤18例(33%),浅表先天性动静脉瘤2例(4%);合并夹层剥离8例;超声误诊1例,诊断符合率98%。作者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动脉瘤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吕丽  魏岩  邵会师 《吉林医学》2010,31(16):2357-2358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AD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1例急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影响早期诊断的主要因素。结果:21例急性患者中男女之比为3.2/1(16/5);17例(80.95%)表现为剧烈的疼痛(胸痛,腹痛,腰背痛);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14例(66.66%);四肢血压不对称或一侧肢体脉搏消失3例(14.28%);可闻及心脏或周围血管杂音8例(38.09%);血清酶学阳性改变2例(9.52%);心电图(ECG)改变15例(71.42%);胸部X线片阳性变化105例(75.15%)。结论:急性临床表现复杂,出现心脏或周围血管杂音,四肢血压不对称或一侧肢体脉搏消失,胸部X线片阳性变化和剧烈的疼痛是明确ADA较有意义的指标,掌握其临床特征是提高早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