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10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0月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10例,回顾性分析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预后及后遗症等。结果(1)首发症状及临床表现:4例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其中1例伴有应激性溃疡及反复呕吐,1例发病前出现黑蒙,1例伴有头晕、复视;6例表现为肢体偏瘫,2例表现为反应下降,2例表现为人事不知,1例表现为眼睑下垂。(2)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7例合并高血压,4例合并2型糖尿病,3例合并血脂异常,4例吸烟;5例为小动脉闭塞性病变,2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1例为心源性栓塞(心房颤动),2例发病机制不明。(3)影像学特征:10例患者颅脑CT检查均未见丘脑病变,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双侧丘脑旁正中区域呈对称或不对称蝶形长T1、长T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示双侧丘脑旁正中区域、中脑高信号,1例见中脑“V”字征。(4)治疗策略、预后及后遗症:10例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专科治疗,其中1例采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意识障碍很快缓解;随访3个月,4例患者预后良好,6例患者预后不良,其中3例放弃治疗而死亡;5例患者遗留肢体偏瘫,2例患者遗留眼球运动障碍。结论Percheron动脉梗死“三联症”为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双侧垂直注视性麻痹,但临床表现为典型“三联症”的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可能很少;Percheron动脉梗死的发病机制尚存在争议,而不同丘脑核受累在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中的阶段性作用尚不完全清楚;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病情进展较快,预后多不良,静脉溶栓及动脉介入治疗可能有利于改善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桥脑旁正中梗死与桥脑深部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 51例桥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颅MRI表现分为桥脑旁正中梗死及桥脑深部梗死,对两组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基底动脉病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1例患者中桥脑旁正中梗死为34例,桥脑深部梗死17例。桥脑旁正中梗死中16例有基底动脉狭窄(狭窄率47.05%),桥脑深部梗死中7例有基底动脉狭窄(狭窄率41.17%),两组基底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危险因素比较发现桥脑旁正中梗死合并糖尿病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22%vs5.88%,P<0.05)。结论无论是桥脑旁正中梗死还是桥脑深部梗死都与基底动脉狭窄有关,糖尿病可能是桥脑旁正中梗死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局部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功能异常对与其有神经纤维联系的远隔部位有一定影响。作者曾报道大脑中动脉梗死后X-CT显示同侧丘脑逐渐萎缩。本文以10例大脑中动脉支配区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用MRI行动态观察。摄像条件:T_1加权像(T_1WI)为SE 600/30,SE 350/15;T_2加权像(T_2WI)和质子密度图像(PDWI)为SE 2000/100,SE 2000/25。10例患者均出现脑梗死灶及同侧丘脑信号强度的改变。有7例T_2WI见丘脑外侧部呈低信号,最早出现时间为发病后13d。有6例T_2WI见丘脑内侧部呈高信号,最早出现时间为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脑桥梗死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探讨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脑桥梗死患者45例(脑桥梗死组),行头颅磁共振平扫、弥散加权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根据MRI所见责任病灶将脑桥梗死分型,对不同类型脑桥梗死合并基底动脉主干硬化、狭窄的比例进行分析。另取非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桥梗死危险因素。结果脑桥梗死高危因素logistic显示,高血压(P=0.029)、糖尿病(P=0.002)、颈动脉硬化(P=0.000)是脑桥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脑桥梗死中旁正中动脉梗死(A型)和分水岭区梗死(D型)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9例(42.2%)和16例(35.6%)。主要临床表现为偏侧肢体无力(73.3%)、构音不良(55.6%)和偏侧肢体痛觉减退(28.9%)等。53.3%的患者缺乏脑干受损的表现,而类似大脑半球梗死。D型脑桥梗死合并基底动脉主干硬化、狭窄比例明显高于A型(P=0.004)。结论脑桥梗死主要以旁正中动脉和分水岭区梗死为主,仅根据临床表现定位易发生偏差,需行头颅MRI加以辨识;脑桥分水岭区梗死常提示可能基底动脉主干硬化和狭窄,旁正中动脉梗死则多为小动脉闭塞所致。  相似文献   

5.
《中华内科杂志》2022,(6):688-690
1例72岁女性患者, 因意识不清于发病当天入院, 颅脑磁共振成像显示双侧丘脑急性梗死, 临床诊断为Percheron动脉梗死, 虽给予了强效的抗栓药物治疗, 患者意识水平逐渐加重, 逐渐滴加美多芭和金刚烷胺药物, 患者意识水平逐渐好转, 短期内患者出院。  相似文献   

6.
10例具有睡眠障碍的急性旁正中丘脑卒中(PTS)患者,4例有垂直注视麻痹,其中2例为未累及中脑的双侧PTS。 例1,男性,60岁,突然昏迷2h后苏醒,临床表现为严重嗜睡症(每天睡眠19h)、精神运动迟缓、重度健忘、失认、性欲亢进、多语症、嗅觉和味觉减退、构音障碍、复视。检查发现,严重上下注视麻痹,右侧瞳孔稍小,水平眼球运动正常。脑MRI显示卒中累及丘脑背内侧核、中央中核、双侧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病灶模式与病因学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确定病灶分布模式,分析病灶模式与病因学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总共纳入146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单侧梗死138例,双侧梗死8例.DWI病灶模式分析显示,旁正中梗死98例,前外侧梗死11例,被盖部梗死18例,多发性梗死19例;在各病因学分型中,基底动脉分支病变(basilar artery branch disease,BABD)所占比例最高(72例,49.3%),其次是大动脉闭塞性疾病(32例,21.9%)、小动脉闭塞性疾病(25例,17.1%)和其他病因/病因不明(12例,8.2%),心源性栓塞最少(5例,3.4%).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的DWI病灶分布模式与病因学分型存在显著相关性(C=0.516,P<0.001).其中,60例旁正中梗死(χ2=16.915,P<0.001)、1例前外侧梗死(χ2=7.701,P=0.006)、1例被盖部梗死(χ2=17.401,P<0.001)与BABD显著相关;9例旁正中梗死(χ2=12.534,P<0.001)、6例前外侧梗死(χ2=24.365,P<0.001)、10例被盖部梗死(χ2=18.312,P<0.001)与小动脉闭塞性疾病有关.结论 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病灶模式与其病因学机制存在显著相关性,早期可通过DWI显示的梗死灶分布特征来预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的病因.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2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预后.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眩晕、意识障碍、肢体不全瘫痪及眼球运动障碍等.影像学特征常为双侧、幕上、暮下多发性梗死灶,多位于丘脑、中脑、小脑等.本组病例治愈1例,好转7例,死亡4例.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是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2岁,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就诊于外院予以治疗后,恶心、呕吐缓解,但仍感眩晕,入院前4 d行头部核磁检查提示桥脑、双侧丘脑梗死,考虑"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反应差,后就诊于本院,门诊收入神经内科。病程中,患者无饮水呛咳、肢体功能障碍、抽搐,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差,二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RI,HRMRI)对脑桥旁正中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MR证实的脑桥旁正中梗死患者21例,分别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HRMRI检查,比较MRA与HRMRI在识别基底动脉狭窄的异同,并利用HRMRI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基底动脉的分布和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 MRA发现8例有基底动脉狭窄(狭窄率38.10%),而HRMRI发现18例有基底动脉狭窄(狭窄率85.71%),两种方法发现基底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例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位于梗死同侧占16例(88.89%),对侧仅2例(11.11%)。结论 HRMRI发现基底动脉狭窄的检出率高,同时发现桥脑旁正中梗死患者基底动脉斑块大多分布在脑桥梗死的同侧。  相似文献   

11.
<正>双侧腹内侧丘脑综合征(BVTS)是一种少见的丘脑病变,也称双侧丘脑旁正中综合征,常由双侧腹内侧丘脑梗死引起[1]。近年来,我科先后诊治3例由双侧丘脑梗死所致的BVTS患者,其临床表现及头颅MRI表现非常相似,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性,85岁,急性起病;因"突发意识不清2h"于2010年12月30日入院。患者先表现黑矇,继而意识渐模糊,不伴头痛、呕吐,无面色苍白及发绀,无双眼上翻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头颅MRI证实为胼胝体梗死患者23例,8例患者符合进展性脑卒中病程经过,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发生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占所有胼胝体梗死患者的34.8%。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8例患者分别于发病后756h内出现进展,其中24h内进展4例,发病后56h进展1例,其余3例于发病后2456h内出现进展,其中24h内进展4例,发病后56h进展1例,其余3例于发病后2448h内进展,病情恶化突出的表现为偏侧肢体瘫痪加重,以下肢为主。8例患者均合并相邻部位梗死,累及扣带回6例,额叶及顶叶各4例,枕叶1例,侧脑室旁1例。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大脑前动脉狭窄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其中6例合并其他部位的血管病变。结论临床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患者病情恶化多出现于发病后24h内,主要为偏侧肢体瘫痪加重,头颅MRI检查能及时明确梗死部位及相应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ercheron动脉梗死的影像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10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急性起病且存在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其中垂直注视麻痹3例,语言障碍3例,肢体无力6例,记忆缺损4例.MRI均显示双侧丘脑梗死,1例可见“中脑V字征”,1例脑血管造影发现Percheron动脉闭塞.10例均病情好转出院,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结论 Percheron动脉梗死极为少见,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脑血管造影可确诊本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一侧脑桥旁正中基底-被盖部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例一侧脑桥旁正中基底-被盖部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影像所见以及治疗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14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合并糖尿病5例、曾患脑梗死3例.14例均表现病灶对侧偏瘫,对侧中枢性面瘫11例、构音障碍10例、头晕7例(其中3例伴眩晕)、对侧偏身感觉障碍6例、舌瘫4例、好笑2例.14例均无偏盲或视野缺损.CT和(或)MRI显示一侧脑桥旁正中区梗死灶呈椭圆形或长圆形,平均18.9 mm×9.8 mm.出院时,7例临床治愈,5例明显进步,1例无明显好转,1例"闭锁"状态.结论 一侧脑桥旁正中基底一被盖部梗死位于脑桥内侧2/3区域,主要由基底动脉硬化和穿支动脉血栓形成引起,以头晕、构音障碍、梗死灶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为特征,预后较好.依据临床体征不易与幕上半球性偏瘫区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例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头晕、构音障碍、四肢瘫痪,2例伴眼球活动障碍,2例出现嗜睡及感觉障碍,1例曾怀疑"脑干脑炎"。MR扩散加权成像示延髓及脑桥层面新发梗死,矢状面T2像示病灶均位于脑桥延髓交界区,血管检查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或动脉粥样硬化表现。结论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为罕见的卒中类型,其在MRI上有特殊的形态学表现,病情危重,早期易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脑桥旁正中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利于临床医生的临床诊治工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 2014年3月通辽市医院神经内科以脑桥旁正中入院患者20例作为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及发病机制.结果: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查常规血生化并经头颅影像学确诊,其中肢体无力18例,0-5级不等,存在病灶对侧中枢性面瘫12例,言语笨拙4例,头昏患者11例,偏身麻木9例,饮水呛咳6例,构音障碍5例,面部麻木4例,单侧Babinski征阳性13例.治疗后临床治愈11例,明显进步7例,2例无明显好转怀疑与延迟就诊有关.结论:一侧脑桥旁正中梗死多位于脑桥内侧区域,主要由基底动脉深穿支动脉病变引起的;在临床中发现一侧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伴有头晕、构音障碍和饮水呛咳的患者均要考虑到脑桥旁正中梗死的可能,及时做MRI/MRA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57岁.主因失语5 d于2009年3月3日入院.患者于2009年2月26日打水时突然暖瓶掉落,不能言语,无法与人沟通,继而出现嗜睡、流涎、饮水呛咳、皮肤汗多、小便不能自控,家人急送医院,查头颅CT+MRI示:(1)左侧颞叶脑梗塞(新鲜灶);(2)两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左侧丘脑及脑桥腔梗;(3)脑沟、脑裂加深增宽;(4)左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未见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远端及分支未见显示,两侧大脑后动脉较细.  相似文献   

18.
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SIP)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入住我院的SIP患者65例(SIP组),脑梗死患者65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头颅CT、MR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IP组患者入院前和入院后出现发热者32例(49.2%),对照组11例(16.9%);SIP组患者脉压差<30 mm Hg(1 mm Hg=0.1 33 kPa)者22例(33.8%),对照组5例(7.7%);SIP组患者高血糖43例(66.2%),对照组9例(1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P组患者头颅CT或MRI检查早期显示病灶者42例(64.6%),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33%者22例,分水岭梗死10例,脑干梗死5例;早期未显示病灶而大脑中动脉呈高密度影8例(12.3%)。对照组早期显示病灶者26例(40.0%),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33%者1例,分水岭梗死2例,脑干梗死1例。SIP组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33%、分水岭和脑干梗死以及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发热、高血糖、低脉压差、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33%、脑干及分水岭梗死是SIP发病的主要相关因素。SIP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继发双侧小脑中脚华勒变性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诊断为孤立性脑桥梗死后双侧小脑中脚华勒变性患者, 并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在200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报道的孤立性脑桥梗死后双侧小脑中脚华勒变性患者, 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孤立性脑桥梗死后双侧小脑中脚华勒变性患者48例, 其中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患者14例, 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34例。男性33例(68.75%), 女性15例(31.25%), 年龄(65.8±10.7)岁(范围37~88岁)。大多数患者有血管危险因素, 以高血压最为常见。入院时以构音障碍和肢体无力为主要临床症状。全部48例患者的梗死部位均位于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区, 其中单侧37例(77.08%)(左侧18例, 右侧19例), 双侧6例(12.50%), 5例(10.42%)资料不全。诊断华勒变性时, 8例(16.67%)出现头晕或共济失调, 6例(12.50%)原有症状加重, 其余34例(70.83%)无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所有患者双侧小脑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新发孤立性桥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丽水市中医院收治的新发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81例,其中脑桥旁正中梗死(PPI组)28例,脑桥腔隙性梗死(LPI组)5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组(n=27)和非进展组(n=54)。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PI发病及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PI组高脂血症、偏瘫、基底动脉狭窄比例、梗死直径及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LP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组舒张压、PPI比例、梗死直径、基底动脉狭窄比例及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比例及入院及出院时NIHSS评分高于非进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脂血症和基底动脉狭窄是PP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梗死直径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是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出现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高血脂症和基底动脉病变是孤立性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