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胸椎旁间隙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胸椎旁间隙阻滞可产生完善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VAS评分,减少阿在镇痛药用量,对心肺功能影响小,术后肺部并发症少,应激反应减轻,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开胸术后镇痛、乳腺手术等。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镇痛麻醉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硬膜外镇痛麻醉应用于心血管手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增加心肌供血,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肌供氧/需氧平衡,减弱心血管手术及体外循环的应激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用于术后镇痛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和减少并发症。为静脉阿片类复合麻醉下心血管手术提供了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及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30例拟行上腹部手术的高血压患者根据不同镇痛方式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对照组,术后根据需要间断肌注哌替啶镇痛;B组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C组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放免法测定术前、术毕、术后24h、术后48h血浆ET及ANP浓度;监测HR、BP及进行VAS评分。结果:B组及C组术后24h ET及ANP值显著低于A组(P<0.05),且B组降低幅度更大(P<0.01),持续时间更长,至术后48h B组仍低于A组(P<0.05),而C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B及C组术后HR、SBP、DBP及VA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A(P<0.05),且B组数值更低(P<0.01)。结论:术后镇痛能有效减轻上腹部手术病人疼痛、改善循环功能、降低高血压病患者上腹部手术后ET及ANP值,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病人恢复,且PCEA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4.
开颅手术是最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之一。开颅术后中重度疼痛发生率高达75%,术后疼痛可增加术后并发症,延长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部分镇痛方法和镇痛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可能会影响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掩盖神经系统症状,干扰病情判断,目前尚无针对开颅患者的确切镇痛方案。如何实施开颅患者术后镇痛,改善患者转归,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开颅术后疼痛特点、疼痛机制、疼痛评估、镇痛策略与管理进行综述,以期为开颅手术的术后镇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对高龄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下肢髋关节手术60例,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及对照组。分别观察患者入院时、手术前晚、麻醉前、切皮即刻、切皮后10min、30min、回病房30min和术后第一天、第二天的HR、SBP;应用放免法测定术前一日、术日、术后1、2、3日的皮质醇(Cor)、胰岛素(Ins)、血管紧张素Ⅰ(AⅠ)及血管紧张素Ⅱ(AⅡ)变化。结果:两组术前、术中HR、SBP无显著差异,术后对照组的变化与超前镇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Cor、Ins、AⅠ、AⅡ术后降低幅度均低于超前镇痛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SAS、SDS、术后恐惧程度较超前镇痛组者显著性增高(P〈0.05)。麻醉效果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对照组术中辅助药用量和例数明显多于超前镇痛组。结论:超前镇痛可降低高龄患者的焦虑程度,改善心情,提高心理忍受力。维持较为正常的应激能力,避免过度应激反应。由此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增强手术安全性,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它延长患者PACU滞留时间和出院时间,同时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切口裂开、误吸等,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降低手术质量。病人自控镇痛(PCA)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极大的缓解了患者的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7.
背景 术后疼痛依然是麻醉医师所面临的挑战之一.作为术后镇痛的一线药物,阿片类药物常伴有一些副作用也会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任何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并增强术后镇痛效果的多模式术后镇痛方案均推荐用于术后镇痛.研究发现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以增强术后镇痛效果,降低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目的 现就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术后镇痛的影响作一综述. 内容 从镇痛机制、药代动力学特点、给药策略以及对不同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趋向 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以增强腹部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但其对其他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及最佳镇痛方案函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胸椎旁间隙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椎旁间隙阻滞可产生完善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VAS评分,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对心肺功能影响小,术后肺部并发症少,应激反应减轻,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开胸术后镇痛、乳腺手术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镇痛疗法在肛肠病围手术期的止痛效果。方法:对我院330例肛肠病围手术期采取不同镇痛方法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采取综合镇痛疗法后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Ⅱ级疼痛人数占2.5%,无Ⅲ级疼痛出现。综合镇痛疗法满意度97%,而对照组平均为60.3%。结论:肛肠病围手术期的综合镇痛疗法贯穿于术前、术中及术后每个阶段,采用综合镇痛疗法最大限度缓解了肛肠病围手术期疼痛,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患儿特殊的解剖和生理学特点使其术后易发生呼吸抑制,加之对疼痛难以描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术后镇痛的实施,影响患儿康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而恰当、有效的术后镇痛有利于保障日间手术的安全实施,促进术后康复和提高医疗满意度。目前术后应用多模式镇痛去阿片化逐渐成为共识,患儿及照顾者围术期的社会心理因素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基因组学、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更多个体化镇痛方案提供可能,但在对患儿进行术后疼痛评估时,仍缺少精确而统一的方法。随着日间手术的发展以及舒适化医疗的推进,建立完善的患儿日间手术疼痛管理体系成为国内外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患儿日间手术围术期疼痛管理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患儿日间手术后镇痛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围手术期使用鸦片类药物或椎管内麻醉镇痛会带来很多副作用。良好的围手术期镇痛有利于康复,增加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减少住院时间。作者做全膝关节假体周围注药疗效的研究。[方法]38名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接受吗啡、布比卡因、甲强龙、肾上腺素,而另外一组不接受注药。围手术期镇痛方案标准化。所有的患者术后48h接受患者自控式的镇痛,随访采用标准化镇痛方案。可视模拟的疼痛评分,记录患者在术前、术后和术后6周的疼痛评分。并衡量术后特定时间点的自控镇痛消耗量,全面的镇痛要求。[结果]接受注药的患者术后24h注药组为(28.26±8.14)mg,对照组为(40.16±9.17)mg,t=4.229,P=0.00,注药组对镇痛的需求量显著降低;术后48h注药组为(48.79±11.43)mg,对照组为(66.58±10.93)mg,t=4.904,P=0.00,注药组对镇痛的要求显著降低。在术后24、48h使用的自控镇痛明显减少。术后复苏、术后4h、术后1d时的疼痛评分降低。未发现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注射多种药物显著的降低了患者自控镇痛,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并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吗啡不同途径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术后通常留置硬膜外导管,将较小剂量吗啡混合腰麻局麻液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通过研究其术后镇痛效果、镇痛并发症及病人满意程度来评价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预防手术及术后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在椎管内麻醉后的发生率为13%~42%。又因吗啡、芬太尼是术后镇痛常用药物,其主要的不良反应也是PONV。因此,预防PONV是术后管理的重要课题。我院麻醉科自2003年至今,对术后及术后镇痛(包括静脉和硬膜外)的患者,均于手术即将结束,接镇痛泵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以预防手术及术后镇痛引起的PONV收到了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胸科病人由于手术及疼痛等原因常导致术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表面物质丢失、小灶性肺不张等,引起肺内分流增加,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衰竭。术后镇痛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病人肺功能、提高术后恢复期生活质量。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开胸手术病人自控镇痛(PCA)与肌肉注射镇痛法术后肺内分流和氧代谢的变化,探讨胸科手术后合适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5.
芬太尼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影响芬太尼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因素,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和质量。方法 选择90例ASAⅠ~Ⅱ级实施上腹部手术的全麻病人,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接镇痛泵。镇痛药物使用芬太尼(20μg/m1),辅助氟哌利多(0.2mg/m1),设定负荷量0.5~4ml,背景输注量0.3~0.6ml/h,指令剂量0.5ml,锁定时间5min。分析手术类型、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性别和术中芬太尼用药量对镇痛效果的影响。以术后疼痛评分、镇静评分、药物消耗量、PCA按压次数和病人呼吸次数、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术后并发症等评价镇痛的效果。结果 术后24h内,胆囊切除术病人术后VAS评分和镇静评分低,芬太尼消耗量少。40岁以下病人组芬太尼用量大,术后VAS评分高而镇静评分低,老年病人术后镇痛早期(4h以内)容易发生镇静过度。手术时间长则术后镇痛早期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都高,术时2h以内病人镇痛药需求量比术时2h以上组病人少,并且疼痛评分低。不同性别、体重和术中芬太尼用量对病人术后镇静评分、疼痛评分无明显影响。结论 手术大小、病人年龄以及手术时间是术后PCIA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和体重对术后PCIA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术前预用罗非昔布对术后病人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非昔布是新一代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已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炎、痛经和牙科手术术后镇痛,但其在大手术术后镇痛方面的报道甚少。本研究拟评价术前预用罗非昔布时术后病人静脉芬太尼自控镇痛(PCIA)的效应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背景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PE)为最常见的先天性胸廓畸形,Nuss手术为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虽属微创手术,但术后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儿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良好的镇痛能促进康复并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故Nuss手术术后镇痛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儿童PENuss手术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内容常用的镇痛方式有静脉镇痛、胸段硬膜外镇痛、肋间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及多模式镇痛等,另外催眠疗法及术后焦虑处理对Nuss术后疼痛也有一定缓解作用。趋向上诉镇痛方法各有优缺点,如何根据患者及医院情况为Nuss手术患儿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胸科剖胸手术具有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应激反应强烈和术后疼痛明显等特点,因此需要良好的术后镇痛以抑制机体应激反应,稳定呼吸、循环功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剖胸手术后镇痛采用芬太尼复合液经皮下病人自控镇痛(PCSA)和经硬膜外腔病人自控镇痛(PCEA)两种方法,今将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以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胸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2例择期进行胸科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舒芬太尼镇痛,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镇痛,比较2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 h、4 h、6 h、12 h、24 h及48 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科手术患者实施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镇痛,可减轻术后疼痛程度,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中小手术和门诊手术患者术后同样产生疼痛和不适,但因创伤较小而容易被人们忽视。笔者认为对于中小型手术后的疼痛,同样需要给予术后镇痛治疗。为此,本文采用曲马多预先镇痛方法进行术后止痛。今总结和评价其镇痛效果,为临床选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