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设计理念是通过保留颈椎手术节段的活动性,减少以往前路减压融合术带来的相邻节段的退变加速。经过将近10年的临床应用和长期随访,我们对于这个先进理念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从文献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中期随访还是远期随访,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确实减少了以往的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我们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颈椎前路融合术是20世纪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和不稳定可以造成原有的症状复发或加重,已经成为影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远期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融合后手术节段获得的是一种非生理状态的稳定,失去了相应的运动节段,造成颈椎总活动度减少,相邻节段出现退变加快,一些患者甚至需要再次接受相邻节段的融合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设计理念是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实现保留运动节段、减少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设计理念是通过保留颈椎手术节段的活动性,减少以往前路减压融合术带来的相邻节段的退变加速。经过将近10年的临床应用和长期随访,我们对于这个先进理念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从文献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中期随访还是远期随访,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确实减  相似文献   

4.
颈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融合固定是众多脊柱疾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患者手术邻近节段逐渐退变并出现症状,从而引发对其发病率、发病机制、影响因素、预防治疗策略等的大量研究.一般认为颈椎前路融合固定较后路融合固定更易引起邻近节段退变,本身已有退变者术后退变发病率更高.颈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但融合内固定、部位脊柱生理曲度异常等引起生物力学应力改变、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关节面载荷和椎间盘内压力增加在病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影响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还包括融合节段的多少、融合术式和部位、邻近椎间盘状况、术前疾病类型等.尽可能地保留运动节段能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等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亦称颈椎间盘成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随着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取代了导致关节功能严重丧失的髋、膝关节融合术,且腰椎人工椎间盘广泛、成功运用于临床,为了解决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由于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失所造成的相邻节段的过度运动和应力集中而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速,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及医务工作者投入到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节段性融合手术后其相邻节段退变的预防康复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6例患者进行长期有效的随访,观察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颈椎稳定程度及相邻节段退交情况.对有轻度退变或退变较重但神经症状较轻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对退变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且进行性加重及退变较重且神经受损症状明显患者35例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治疗.结果随访2.5~11年,平均5.5年.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为91.4%,颈椎前路手术后1.5年发现有相邻节段椎间盘信号的异常改变.术后的康复指导可预防或延缓相邻节段退变,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治疗颈椎前路节段性融合手术后其相邻节段退变均达到满意效果.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后的康复指导可预防或廷缓相邻节段退变,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是治疗颈椎前路节段性融合手术后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后行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6月共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2例,其中2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A组),28例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术(B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d、3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应用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摄颈椎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人工椎间盘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活动度;行MRI或CT扫描检查假体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严重并发症。JOA评分结果示各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维持良好,颈椎整体活动度恢复较快且较好(P<0.05)。末次随访时,A组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未发现异位骨化,未见邻近节段退变;B组中2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结论:与单纯前路融合手术相比,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既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又能在达到良好前路减压目的的同时维持手术节段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曲度,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从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1 颈椎人工椎间盘的背景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病等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传统手段,自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长期随访发现ACDF术后融合率可达到73%~90%,并且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 [1、2].但刚性融合会导致邻近节段活动度和应力的代偿性增加,从而引起或加速邻近节段退变,进而引起原有症状的加重或复发 [3~5].Hillibrand等 [6]随访21年409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发现,邻近节段新发病的发生率约为2.9%,在手术后10年内大约有近1/4的患者出现邻近节段新发病而需行再次颈椎手术治疗.为解决异常应力作用于融合邻近节段的问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应运而生,它可以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性活动度及稳定性,改善邻近椎间隙的压力,并能减少正常颈托制动时间,使患者早期恢复正常工作生活,而且可以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与ACDF相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恢复或重建了颈椎的生理功能,无疑是治疗颈椎病更加理想的手术方式.常见的颈椎人工椎间盘包括Bryan、Cervitech PCM(porous coated motion)、Pro-disc-C等.  相似文献   

9.
 颈椎退变性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颈椎疾患,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与人工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1-7]。但在多节段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单纯应用ACDF容易造成邻近节段退变等远期并发症[8];而单纯应用ADR则会受到手术指征的限制。因此,有学者提出采用ADR与ACDF联合应用,即Hybrid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变性疾病,以适应病变节段的不同特点,既可以发挥人工椎间盘的优势又可以弥补颈椎融合的缺陷[9-11]。近年来国内外有关Hybrid手术的报道逐渐增多,同时也慢慢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Hybrid手术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结果及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颈椎人工椎间盘的研究近期的《脊柱疾患和技术杂志》(JournalofSpinalDisorders&Techniques)刊登了两篇关于人工颈椎间盘的文章。DiAngelo等采用生物力学研究的方法,对人体颈椎标本分别进行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和植入人工椎间盘,然后与完整的颈椎标本进行力学对比。在经过测量颈椎标本在各个方向的运动后,结果显示植骨加钢板固定减少了手术节段的运动范围,同时增加了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而人工椎间盘植入后,该节段以及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均无明显变化,而且与未手术的标本类似。Sekon报告了临床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的初步结果。7例脊髓型…  相似文献   

11.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渲宇  伍骥 《中国骨伤》2015,28(10):975-978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作为治疗颈椎病的新方法,正逐渐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术及融合术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重建了颈椎的高度和生理曲度,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生理运动功能的同时减少相邻节段的退行性改变。目前临床结果表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成为替代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术及融合术的一种手术方式。然而,其特有的并发症以及假体本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假体尚无法完全模拟人体椎间盘的生物学效应,以及包括手术方式与假体在内的其他因素。同时,如何预防并发症等问题有待解决,其疗效是否能够长期保证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减少相邻节段退变的设计初衷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相邻节段退变对颈椎前路手术后远期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相邻节段退变对颈椎前路节段性融合手术后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28例颈椎前路手术后患者进行长期有效的随访,通过复查颈椎MRI观察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其相邻节段的退变情况、颈髓受压及变性情况、生理曲度的变化及颈椎稳定程度等,并根据退变情况加以分型,对退变患者保守治疗无效且进行性加重及退变较重且神经受损症状明显患者35例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骨成形手术治疗。[结果]随访1.5年~11年6个月,平均5.6年。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后其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为91.4%,颈椎前路手术后1.5年发现有相邻节段椎间盘信号的异常改变,显示早期退变征象。随访病例中由于相邻节段退变而再次行后路手术的比例约27.3%,这种退变与手术患者的年龄、手术时相邻节段间盘的退变情况、融合节段的长短、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术后的自我保健、工作性质等有直接关系。[结论]相邻节段退变是颈椎前路手术主要的远期并发症,正确的手术方式及术后有效的康复指导可以预防或减缓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已成为前路颈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的一个较好的替代选择[1-2],但对术后节段问运动功能改善程度仍有异议[3].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正常颈椎和前路颈椎融合周定手术,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颈椎节段间运动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已成为前路颈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的一个较好的替代选择[1-2],但对术后节段问运动功能改善程度仍有异议[3].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正常颈椎和前路颈椎融合周定手术,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颈椎节段间运动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已成为前路颈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的一个较好的替代选择[1-2],但对术后节段问运动功能改善程度仍有异议[3].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正常颈椎和前路颈椎融合周定手术,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颈椎节段间运动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椎间盘置换手术是一种比较有价值的治疗方法[1-6]。传统的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大部分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存在颈部疼痛,尽管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或者根性疼痛消失。有学者认为颈部疼痛和邻近节段退变有关,在融合节段邻近椎间盘存在退变的病理变化[7-8]。前路颈椎椎间盘切  相似文献   

17.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的常用手术方式,它可以同时进行脊髓及神经根减压和重建颈椎稳定性。但颈椎间隙融合后,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易导致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加速退变,部分病例需要再次手术。,为此我们应用颈椎全人工椎间盘假体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例.取得了初步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疗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曲度及临床功能的变化.方法:2004年4月-2007年1月收治因颈椎病行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3例,其中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17例,术前颈椎曲度不良12例:使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6例,术前颈椎曲I度不良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3、12及24个月时颈椎运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是否发生异位骨化、手术邻近节段是否发生退变、术后Odom评分、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肩痛VAS评分.结果:术后3、12及24个月时患者的颈椎活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颈椎曲度不良的患者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局部后凸加重(P<0.05);而使用Prodisc-C者得到改善(P<0.05).所有患者的Odom、JOA和VAS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节段的异位骨化,1例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结论: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基本保留了颈椎的曲度和运动功能,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对曲度不良患者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19.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的设计理念是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减少以往融合术带来的相邻节段退变加速问题。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混合应用即Hybrid术式,在某些临床情况下可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治疗。近年来,由于颈椎融合,特别是多节段颈椎融合,导致邻近融合节段椎间盘过早退行性变并出现临床症状的病例逐渐增多为解决异常应力作用于融合邻近节段的问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应运而生,并已在临床取得一定的效果,笔者对日前颈椎人工椎间盘的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