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Warthin样黏液表皮样癌是一种新近发现的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亚型,形态类似于Warthin瘤,但具有与黏液表皮样癌相似的t(11;19)(q21;p13)染色体易位.因此鉴别诊断非常重要.Warthin瘤合并黏液表皮样癌极为罕见.本文报告了1例Warthin样黏液表皮样癌、1例Warthin瘤合并黏液表皮样癌、1例Wa...  相似文献   

2.
粘液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40~60岁为发病高峰,女性较男性多见,约为1.5:1。粘液表皮样癌在大涎腺肿瘤中占5%~10%,其中90%发生于腮腺,其余发生于颌下腺。在小涎肿瘤中约4%-20%,大多见于腭腺,其次为磨牙后腺、舌腺、唇腺,颊腺。  相似文献   

3.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关妹  陈关福 《口腔医学》1999,19(4):206-208
粘液表皮样癌是涎腺癌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现将我们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手术并经病理确诊为粘液表皮样癌的60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情况 性别60例中男24例40%女36例60%男∶女为1∶1.5年龄最小4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36.5岁其中20~50岁占71%2 原发部位 腮腺22例腭部21例其...  相似文献   

4.
粘液表皮样癌1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探讨粘液表面样癌(MEC)的治疗方法。方法:采集我院近15年来有病理诊断的MEC病例128例进行随访,根据WHO(1991)涎腺肿瘤TNM分期和临床分期标准进行重新分类,分析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99例单纯手术治疗(其中27例联合根治术),26例加术后放疗,4例姑息治疗,随访到的76例中按生存率法统计5年存活率为90.7%,肿瘤复发与手术切缘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5年内死亡的5例均为临床IV期的低分化型,结论:对高分化MEC进行局部扩大切除手术,对低分化的或临床IV期的,特别是上颌的MEC进行术后放疗均可以提高5年存活率,鉴于MEC存活13年后仍有复发的病例,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26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26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均经病理证实.本院首治病例20例,外院转入6例;腮腺13例,腭部9例,颊部2例,牙龈和颌下腺各1例;病程2个月~7年;高分化型21例,低分化型5例.26例病例中术前误诊19例,包括误诊为混合瘤17例,上腭粘膜肉芽肿、牙龈纤维瘤各1例.19例术前误诊中接受2次扩大根治术的16例,3例转院放疗.文中讨论了MEC术前误诊的原因,术前误诊导致的不良后果,以及MEC诊治中的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6.
杨某, 女, 22岁, 右耳前渐大性肿块10年余。10年前右耳前一黄豆大小肿块, 无不适, 呈渐进性增大, 1年前患双侧“腮腺炎”经当地医院治愈, 3月前, 觉肿块增大明显, 并伴有颞部、颊部、耳后区阵发性疼痛, 求治, 以“右侧腮腺肿块待查”收入院。专科检查: 面部左右不对称, 右耳前区有一肿块突出皮肤表面, 大小4.5 cm×3 cm, 质较硬, 活动较差, 边界不清楚, 重压痛, 无面神经损伤征象, 腮腺导管口不红肿, 分泌物清亮; 颌下及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其它辅助检查未发现异常。治疗: 手术在全麻插管下进行, 采取常规腮腺…  相似文献   

7.
8.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核仁组织导体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AgNOR 技术及电镜技术对不同分化程度的粘液表皮样癌中的核仁组织导体区(NORs)的数目、大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光镜下,高分化肿瘤细胞核内具有少数较大的 NORs,分布较集中,而低分化肿瘤中 NORs 数目增多且较小,其分布趋于更加散在,中分化肿瘤中 NORs 变化的特点则介于前两者之间。在超微结构水平上,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核仁内纤丝中心变小且数量增多。因此,作者认为,AgNOR 技术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学分级判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分析 12例腮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诊断、治疗原则及面神经的处理问题进行讨论 ,旨在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1 临床资料本组 12例腮腺粘液表皮样癌均为首发病例 ,均经病理切片证实。1 1 性别与年龄  12例患者中 ,男性 7例 ,女性 5例 ;年龄最小 14岁 ,最大 70岁 ,平均 41 7岁。 14~ 30岁 4例 ,占 1/ 3。1 2 病程和病理分类 从发病到就诊最短为 2周 ,最长为3a。低分化型 2例 ,高分化型 10例。1 3 临床表现 高分化型粘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与多形性腺瘤相似 ,为无痛性肿块 ,增大缓慢 ,体积大小不一 ,边界尚清 ,硬度中…  相似文献   

10.
11.
粘液表皮样癌来源于涎腺导管上皮 ,在涎腺恶性肿瘤中比较多见 ,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 10 % ,涎腺恶性肿瘤的30 %。病理上可分为高度恶性及低度恶性二类。组织学上以含有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为特征 ,有时还可见到透明细胞及嗜酸细胞。高分化者粘液细胞及表皮样细胞较多 ,中间细胞少 ;低分化者主要为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 ,而粘液细胞少。许多文献报道 ,粘液表皮样癌的预后与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密切相关 ,低分化型粘液表皮样癌侵袭性强 ,转移率高 ,并可发生远处转移[1] 。粘液表皮样癌的治疗目前仍主要以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 …  相似文献   

12.
粘液表皮样癌DNA分型与分化程度对比研究汪济广司徒镇强吴军正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的判定对该瘤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探讨DNA含量与倍体分布及粘液表皮样癌的分化程度是否相关。一、材料和方法1.细胞培养: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由我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8例高、中、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切片FeulgeN染色后,应用图象分析进行核形态及DNA倍体测定,与组织学定性分析同步进行,表明对粘液表皮样癌的分级有再要价值,对估计预后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癌胚抗原(CEA)、角蛋白(Keratin)及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免疫组织化学,对19例粘液表皮样癌进行了免疫定位观察.结果发现:正常涎腺组织CEA阴性,癌旁正常涎腺组织弱阳性。Keratin导管阳性,部分肌上皮细胞阳性。EMA导管阳性,腺泡阴性。粘液表皮样癌肿瘤组织阳性率CEA 78.9%,Keratin89.5%,EMA 84.2%。同时发现CEA、EMA随着肿瘤的分化降低而减弱,Keratin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常有复发。本组111例中,有20例(18%)术后复发。复发的时间差异很大,可在术后1个月至13年之间。有12例(60%)手术不彻底者,术后一半内复发。复发的原因除与肿瘤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等有关外,还与首次不适当的手术方法更有密切关系。防止复发的关键是首次手术局部彻底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用癌胚抗原的多克隆抗体,ABC法对12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进行了癌胚抗原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标本中均显示有癌胚抗原的存在,主要分布在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及导管上皮细胞。中间细胞未见阳性染色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53基因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发生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0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 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过度表达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42.1%,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不表达P53。经统计学分析表明,高、低分化肿瘤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高、低分化的粘液表皮样癌发生时在癌基因激活方面存在差异。P53基因突变可能在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P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涎腺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发生,本文采用三种特异性抗体:上皮肤抗原(EMA);肌动蛋白(actin);波形蛋白(vimentin)对25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发现,粘液表皮样癌中三种肿瘤细胞对EMA反应阳性,部分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对actin和Vimentin反应阳性,粘液细胞反应阴性。研究结果表明,粘波表皮样癌是上皮源性的肿瘤,其中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具有肌上皮细胞的分化特征。提示,肿瘤性腺上皮与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同时参与了该肿瘤的组织发生。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应用抗P53蛋白单克隆抗体DO-1对恶性混瘤和粘液表皮样癌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抑癌基因P53在恶性混合瘤和粘液表面样癌中的作用,结果表明:P53在性混合瘤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60.0%)与粘液表皮样癌(20.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前者的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后者。因此认为,P53抑癌基因的突变是恶性混合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可以作为恶性混合瘤的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诊断、治疗及疗效。方法:收集2001~2008年收治的20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例黏液表皮样癌中腮腺13例(65%),副腮腺1例(5%),腭部2例(10%),颌骨2例(10%),颌下腺1例(5%),颊黏膜1例(5%)。其中11例为高分化,4例为中分化,1例为低分化,其余未分级。20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切除范围视肿瘤部位及分级而定),其中4例行同侧颈部选择性淋巴清扫术,17例行术后放疗。3例因面神经受累同时切除面神经,其中1例行面神经吻合术,1例行耳大神经移植术,手术半年后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随访1~5年,失访2例,平均随访时间2.44年。获随访的18例均无复发。结论:手术切除时应重视原发灶切除的彻底性,在疑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时应同期进行选择性颈部淋巴清扫术;对于术中切除不彻底,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理结果显示为中低分化病例应进行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