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脑部血管动脉硬化可导致脑血流减少,脑组织缺氧,出现软化和坏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斑块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高度相关,大型前瞻性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风险呈正相关。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是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原则。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有效性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但其在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疗效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观察HBO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认知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各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方法:检测分析西宁地区17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CADIA)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47例健康老人对照。结果: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逐渐增加,P<0.01;高血压病各级之间颈动脉IMT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随着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逐渐增厚;高血压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时照组。结论: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血压增高是引起高血压病颈动脉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分级和防治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应作为西宁地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55例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根据超声斑块形态分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组30例和稳定斑块(stable plaque,SP)组25例,另选30例无斑块组(NCP)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ET、NO的含量。结果:与无斑块组比较,有斑块组ET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ET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ET、NO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明显变化,ET,NO与患者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11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脑梗死组,同期将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6例正常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不同斑块类型构成的差异,并分析其颈动脉血流指标及hs-CRP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患者斑块检出率为83.0%高于对照组28.1%,软斑检出率为59.5%高于对照组22.6%,硬斑检出率为3.4%低于对照组19.4%,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动脉内-中膜厚度、搏动指数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高,早期诊断软斑等不稳定斑块有利于脑梗死预防和治疗,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辛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效果.方法:将临床收集的120例高血脂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辛伐他汀,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或者服用非他汀类药物.6个月后检测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加重.结论:辛伐他汀能稳定或减轻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30名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A组)、脑供血不足患者(B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健康体检者(C组)血清中Hs-CRP含量。结果A组Hs-CRP含量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RP与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有关,Hs-CRP与稳定性颈动脉硬化性斑块患者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超声检测186例患者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1)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的T2DM患者)96例;(2)B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阴性的T2DM患者)90例。并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结果 A组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与B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2DM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649,P<0.01)。结论 IGF-1参与了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IGF-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64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病例组斑块检出率79.7%,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6.7%(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55.4%,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24.3%,20.3%)(P<0.001)。病例组中、重型患者软斑块检出率(28/45)显著高于轻型患者斑块检出率(3/19)(P<0.001)。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软斑块与脑梗死病情的轻重有一定关系。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玉华  李飒 《人民军医》2012,(8):738-739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岁以上发生胸闷的住院患者206例,给予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130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0例,多支病变8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76例。同时采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态。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中,IMT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94例,发生率72.3%(94/130);正常组中,颈动脉IMT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8例,发生率23.7%(18/76)。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伴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和钙化的发生率为77.5%(62/80),显著高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30.0%(15/50,P<0.05)。结论: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与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 ,研究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检测 1 2 0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及粥样硬化斑块 ,同时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 (GTN)引起的舒张反应。结果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 1 2 0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 (90例)和对照组 (30例 ) ,冠心病组IMT明显大于对照组 ,但不同病变支数的冠心病患者之间无差异。冠心病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 (以分叉部为最高 ,其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在冠心病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的肱动脉基础内径略大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冠心病组由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引起的肱动脉舒张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1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生呈正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颈动脉超声及血管内皮功能检查不仅可能为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依据 ,还可能作为监测和评估病情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