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锋  刘彦廷 《山西中医》2005,21(5):58-59
脉诊是充分体现中医诊病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在中医诊断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充分携带着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脏腑功能变化的窗口,能够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擅长候脉诊病[1].几千年来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研究而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时至今日仍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诊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医脉学"源”与"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脉法起源脉诊创始者已无从查考 ,一般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至今天下言脉者 ,由扁鹊也[1] ”为据 ,认为脉诊起源于公元前 5世纪左右扁鹊 (秦越人 )时代。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指出 :“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 ,贵其息脉血 ,知病之所从生也。[2 ] ”西汉·桓宽编著《盐铁论·轻重》也提到 :“扁鹊抚息脉而知疾所由生。[3] ”提示最迟在西汉时 ,扁鹊已被公认为驰名天下的脉诊代表人物。扁鹊之后善诊脉者 ,首推西汉初仓公淳于意 (公元前 2世纪左右 )。仓公脉学源于其师公乘阳庆所“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  相似文献   

3.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4,(7):1215-1217
脉不是专指血脉,还包括经脉、络脉。“经脉”中向心型经脉与循环型经脉的本质不同,向心型经脉代表的是循经脉感觉路线,循环型经脉既能行血又能行气。故脉诊分为经脉诊病与血脉诊病,其中经脉诊病是古代主要的诊病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脉诊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下简称史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脉诊是中医药发明的特有的诊断方法。据《中国历代名医传》(下同,本文生卒年月均源于此书)一书。扁鹊约生于公元前406年,以40岁立说计算,脉诊约发明于公元前366年。华佗也是脉诊大师,华佗约生于公年141年。  相似文献   

5.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王叔和《脉经》始,至清·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6.
略论脉诊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旺  张淑萍 《山西中医》2000,16(3):63-64
脉诊作为一种最具中医特色的临床诊断技能,其历史非常悠久。研究脉诊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认识与掌握这一独特诊断方法的理论与技能。笔者认为:脉诊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起始、形成、普及完善3个阶段。1 起始阶段脉诊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恐怕永远无从知晓了。大概只能说脉诊的产生也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到西汉初期,脉诊已运用于临床。所以说,脉诊产生的起始阶段下限为西汉初期。古代脉诊的发明人,一般公认为是扁鹊。因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公元前145?~前86?)记载,扁鹊过虢国,以三部九候的遍诊法确诊虢太子所患为“…  相似文献   

7.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王叔和《脉经》始,至清·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8.
脉学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它在诊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产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司马迁的史记中说:“今之言脉者、由扁鹊也。”虽然也有人认为脉学不是扁鹊的创造,但是到了扁鹊时代,脉学已经应用于临床,这是无可非议的了。扁鹊的诊法与内经诊脉法大致相同,是以三部九候为基础的,也就是遍诊人体表露之各动脉,与此同时还存在有人迎与气口的诊法,及诊寸口脉法。三部九候虽然是非常精细了,但是应用起来不方便,有些动脉波动较小,诊查起来也有一定的困维,除了某些特殊的疾病以外,这种遍诊全身动脉的方法,意  相似文献   

9.
经方药物精简,力专效显,但入门及临床应用存在难点,现列举经方的应用现状及目前的对策,并结合经方治病特点及四诊合参在经方治疗中的应用,通过阐述仲景脉法,指出经方与脉法相结合的诊病方法是使用经方诊病的特色,认为脉诊能提高方证相合的准确性,当临床不能获得"有是证"时,将脉诊作为切入点寻找辨证的关键。脉诊与经方相结合的诊病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脉诊辨析     
脉诊是医生运用手指切按患者体表动脉,探查脉象,用以了解病情、辨识病证的一种诊病方法.中医学对于脉诊,尤其是寸口诊脉极为重视,并使之成为临床的常规诊法.学习脉诊只有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实践,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中医脉诊起源久远,脉理精微,但长期以来缺乏客观化指标,造成历代医家“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也造成中医诊病一医一脉的混乱局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西医学、数学、生物力学、工程学等学科在中医领域里的渗透,脉诊客观化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脉图的研究不仅使抽象的脉象直观起来,而且建立了量化的标准,为中医脉象客观化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脉诊客观化的标尺。现就以下几方面将其十年间的研究成果分别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海外中医的诊病模式 ,与国内迥异。患者就医问药 ,通常以脉试医 ,不述症状。故在海外悬壶的中医师 ,都能凭脉诊病 ,照脉处方。受环境的熏陶 ,修习中医的海外学生 ,特别重视脉诊的学习 ,相应的脉诊水平也较高。临床之前 ,大部分的海外学生 ,都能识别常见的脉象。通过观察、发现海外学生 ,存在许多错误的脉诊思想 ,他们期望凭脉辨病。临证诊病 ,独重脉案 ,照脉处方用药 ,把脉诊凌驾于四诊与辨证之上 ,缺乏脉诊为四诊之末 ,脉诊为辨证服务的观念。为此笔者采取以下办法 ,进行临床指导。1 树立正确的脉诊思想脉诊学习的首要 ,在于树立脉诊为辨…  相似文献   

13.
清代医家张璐临床诊治尤重凭脉辨证,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脉诊经验。张璐继承并发扬了“人迎气口脉法”,也是其临床辨治外感、内伤等病证的主要诊疗方法;而左右两手脉候的浮沉虚实等变化,为辨何部受病的主要依据指导临床指导用药补泻的重要法则;诊病辨证之际,有时患者会出现错综复杂的症状,揆度权衡已属不易,施治用药更是棘手,故有“独处藏奸”之训;凭脉辨胎孕男女法由来已久,或验或不验,故强调“左右上下阴阳男女之辨”当兼参左右寸尺,而胎之强弱与否则与尺脉密切相关。本文对其脉诊经验进行探析阐释,以期启发学者对张璐脉诊经验有更全面的认识,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扁鹊脉法和内经脉法为代表的古代脉法,是中医脉诊的起始和形成阶段.丰富多彩和全面的诊察经络的方法,是孕育脉诊的基础和条件.脉诊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由杂到专的独特过程.文章拟从脉诊起源的角度,探讨经络与脉诊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脉诊临床应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笛 《西部中医药》2007,20(6):6-10
通过总结十几年来中医脉诊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对临床脉诊研究的病证种类,对临床辨证诊病、疗效、预后的作用,与辨证客观化及西医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作了客观论述及评价;同时介绍了脉诊理论及名师临床脉诊经验.提出研究脉象要从多维空间去描述其特征,对脉象进行整体、动态、多指标、多学科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脉诊,又叫做切脉、按脉、诊脉等,是中医临床诊病的核心技术,亦是中医临床中最难懂、最难学的部分,属望、闻、问、切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功。脉诊是传统中医标志性的诊断方法,在百姓心中是中医的象征。但目前临床上,能真正熟练运用者已日渐稀少。现就本人临床脉诊体会,谈谈感悟。1功能脉法也称为传统脉法,即通过诊脉了解患者五脏的功能状态。具体来说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人体的疾病大体分为外感和内伤杂病,张仲景的《伤  相似文献   

17.
<正>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张仲景:“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序),其书每一篇标题都称“病、脉、证并治”,说明他是平脉与辨证并重,而不是孤立地单凭脉诊去神乎其奇的。现将仲景在脉诊方面的主要发挥探讨如下: 一、“寸口”与“趺阳”、“少阴”等脉合参仲景批评了当时一些医生在脉诊方面“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伤寒杂病论》序)等草率作风。他对一般伤寒、中风等全身性疾病,多采用独取“寸口”(即二手桡动脉)的方法,而对有些脾、胃方面的杂病,则诊“趺阳脉”(即足背  相似文献   

18.
脉诊是医者运用手指触觉切按病人的某些浅表动脉,以探测脉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中医临床特有的诊病方法,又称“持脉”、“候脉”、“切脉”[1],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脉诊是医者运用手指触觉切按病人的某些浅表动脉,以探测脉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中医临床特有的诊病方法,又称“持脉”、“候脉”、“切脉”[1],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脉诊颐天年     
脉诊颐天年临清八岔路乡卫生院(252663)林中慈“医者多寿”,“自古名医登高寿”,我国历代医家八旬、九旬以上老人登堂应诊者不乏其人,何故?盖医者既有养生寿己之方,义有脉诊益寿之术,即“寿从脉诊来”或曰“脉诊颐天年”。脉诊既能将患者五胜六腑、营卫三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