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近回盲瓣回肠端端吻合术应用于新生儿和婴儿急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03-2006年行近回盲瓣回肠(末端回肠距回盲瓣10 cm以内)端端吻合术的15例新生儿和婴儿急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5例中回肠吻合口距回盲瓣均在10 cm以内,其中5 cm以内9例.1例残留小肠约40 cm者术后当日即自动出院,另14例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0.5 d.仅1例发生切口感染,未发生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结论对新生儿和婴儿具有重要功能的尚未被病变累及的回盲部可采用近回盲瓣回肠端端吻合术,辅助肠减压手术多无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在末端回肠超短距离吻合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间6例保留回盲瓣末段回肠超短距离吻合的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例患者均痊愈,其中1例患者(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术中谨慎操作,保证末端回肠的血供及充分的回肠、结肠减压,术后积极抗感染、抑制肠液分泌及营养支持治疗,行保留回盲瓣的末端回肠超短距离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近回盲瓣回肠末段端端吻合术系指切除病变末段回肠及其系膜 ,结扎、切断回结肠动脉回肠支 ,近端小肠与靠近回盲瓣末段回肠行端端吻合术。此术式由于受传统解剖观念影响 ,即因局部供血不足吻合后会缺血坏死 ,认为距回盲瓣 5cm以内的吻合易发生吻合口漏 ,故临床上不主张此处行端端吻合术。笔者曾收治 5例 ,均行此术并取得了成功。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病人 ,男 3例 ,女 2例。年龄 3 5~ 75岁 ,中位年龄 55 2岁。根据临床表现不同 ,共分 2组。肠梗阻组 :共 3例。例 1 男 ,65岁。系小肠多发性憩室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病人 ,术中见空肠散在…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行保留回盲瓣回肠末段端端吻合术因血供差,易发生吻合口漏,但保留了回盲瓣对维持消化道功能有重要意义,我们1998年至2004年行此术式9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多段结肠病变或炎性肠病有时需作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考虑到回盲瓣和盲肠的功能,作者对21例患者,全结肠切除后应用盲肠直肠吻合术,连通肠道,从而保留了末段回肠,回盲瓣及部分回肠,术后效果良好。选择性病例术前一日以泻剂、灌肠与口服抗生素作肠道准备。手术当日全身用抗生素。并在手术室作直肠镜检,吸清直肠,置入有灌洗、引流双通道的肛管。开腹后于回盲部远侧4cm处截断、封闭盲肠,切除升、横、降结肠和阑尾。吻合部位在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腹膜反折上,即结肠带肌纤维开始散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的早产猪短肠综合征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将32头早产猪按随机号码表法分成空肠回肠吻合组、空肠结肠吻合组、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4组,每组8头小猪。空肠回肠吻合组:切除75%的小肠,保留近端空肠(占总小肠长度的10%)和远端回肠(占总小肠长度的15%),并行空肠回肠吻合;空肠结肠吻合组:切除75%的小肠,包括远端空肠(占总小肠长度的25%)、全部回肠(占总小肠长度的50%)、回盲瓣和回盲瓣以远5 cm的结肠,保留近端空肠(占总小肠长度的25%),行空肠结肠吻合;假手术组:在距回盲瓣以近25 cm处行回肠完全横断并重新吻合;空白对照组:未行手术。比较4组小猪的术后第1次排便时间、腹泻时间、PN时间、小肠长度、小肠重量、结肠重量、空肠绒毛高度和陷窝深度以及回肠绒毛高度和陷窝深度。结果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空肠回肠吻合组及空肠结肠吻合组术后21 d的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及陷窝深度均较长(P0.050),显示了充足的肠适应的解剖学证据;但空肠结肠吻合组术后依赖PN时间较空肠回肠吻合组长(P0.050),且术后21 d时,空肠结肠吻合组的小肠长度、重量以及结肠的重量均较空肠回肠吻合组低(P0.050),提示空肠结肠吻合组小肠的肠适应能力较空肠回肠吻合组低。结论空肠回肠吻合和空肠结肠吻合法建立早产猪短肠综合征模型有着不同的肠适应程度和生长情况,可用于短肠综合征的实验研究,其中以空肠回肠吻合法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胃大部切除—胃回肠错误吻合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兴旺  石益龄 《腹部外科》1997,10(5):230-231
胃大部切除、胃回肠错误吻合是一严重的医源性并发症。我院自1969年至1996年间共发生胃大部切除、胃回肠错误吻合3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例1:男性,62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于1969年6月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目大部切除术。术后第七天进食普食后大便频次,并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行钡餐检查,发现胃回肠吻合。作短暂术前准备后,再次手术发现胃与末端回肠(距回盲瓣20cm)吻合。切除吻合口,作回肠-回肠对端吻合与胃空肠吻合,痊愈。例2:男,47岁。因胃小弯溃疡于1972年3月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九天出院。出院后腹…  相似文献   

8.
为使结肠造口病人保持大便自制,本文报道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即用盲肠、回盲瓣和末端回肠与左侧拟做造口的结肠吻合,使非自制性结肠造口转变成自制性人工肛门。技术:游离盲肠及距盲肠10 cm以内的末端回肠,带血管转移至左下腹。盲肠与远端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行端一端吻合。末端回肠经左下腹皮肤切口拉出体外做出口,回盲瓣距皮肤约5 cm。近端回肠与升结肠吻合保持肠道连续性。适应证:本技术适用于所有需切除肛门、直肠,利用左半结肠做造口的病人。但不宜用于:(1)护理  相似文献   

9.
我院1980~1981年对回盲部良性疾患施行小肠盲肠吻合术、小肠升结肠吻合术以及距回盲瓣15cm以内的小肠吻合术共13例,现作一分析讨论。临床资料本组13例,除1例为13岁儿童外,余者为32~63岁成人。其中男7例,女6例。因各种梗阻致肠坏死者12例,另1例为外伤性回肠破裂、盲肠严重挫伤。本组采用小肠盲肠吻合术4例,小肠升结肠吻合术5例,距回盲瓣15cm以内的小肠吻合术4例。13例均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0.
袖带胃减容术起源于胆胰转流手术(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BPD)的改良术式,Scopinaro等首先报道BPD手术,但BPD存在腹泻严重、吻合口溃疡、营养不良等缺点。1993年,Marceau等在BPD基础上设计了胆胰转流合并十二指肠开关术(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 with duodenal switch,BPD—DS):行胃袖带切除,保留幽门,在十二指肠处切断,将十二指肠近端与距回盲瓣上方250cm切断的小肠的远端吻合,十二指肠远端用吻合器闭合,切断的小肠近端则与距回盲瓣上方100cm处的回肠作端侧吻合,形成100cm共同通道。  相似文献   

11.
保留回盲瓣小肠切除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近8年对各种小肠疾病手术中确认需切除远端小肠,而其远切端距回盲瓣在10cm以内者,行保留回盲瓣肠切除吻合术共14例,无吻合口瘘发生,现总结如下。一、手术要点:开腹后确定小肠切除的远近切端,钳夹拟切肠段,游离肠系膜时要紧贴肠壁系膜缘进行。近切端肠内容尽量排空。拟作吻合的肠切端尤其是远切端须有出血,否则宁可再切除1~2cm肠管,然后行端端开放吻合(间断全层吻合、间断浆肌层加强)。针距、线结松紧度要适宜。对吻合口距回盲瓣5cm内的6例,切除阑尾经残端置入口径0.5~0.7cm的远端多个侧孔的硅胶管至吻合口近端回肠10cm左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创伤性腹股沟疝囊内回盲部肠管破裂的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例创伤性腹股沟疝囊内回盲部肠管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右腹股沟滑动性疝患者行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端侧吻合术;1例右腹股沟斜疝患者行回肠末端破裂清创吻合术,附加盲肠回肠皮管造瘘以保留回盲瓣;1例右腹股沟斜疝患者行改良的经盲肠回肠皮管造瘘术。2例避免了切除回盲部的过度医疗之嫌。术后3例患者均一期治愈,无吻合口漏、修补口瘘、腹腔脓肿形成、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年,随访期间无一例疝复发。结论对创伤性腹股沟疝囊内回盲部肠管破裂患者,需根据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施行不同的手术。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27岁。因先大世膀忧外翻在我院行Bricker术后9年,后感牛活不便,要求改成可控性膀眈,于1996年10月7日入院。术前实验室检查血尿素氮3.8mmol/I。,血肌醉87pmol/L,尿常规检查阴性,B超检查示双肾兀积水,*肠膀眈造影示原输尿管吻合D无反流。同年Ic月18日在全麻下经原手术切口进腹,分离肠道粘连后,游离末端回肠12cm及自、升结肠和10cm横结肠,将未端回肠通过回盲瓣形成5cm会叠,套叠的乳头后壁与盲肠后壁缝合固定,在回盲瓣连接处将盲肠壁与回肠作半包裹缝合,输出道回肠以两排纵行折叠缝合缩小肠腔;对系膜线纵行剖开…  相似文献   

14.
因腹股沟斜疝或股疝嵌顿、肠扭转及粘连性肠梗阻所致回肠远端坏死及回肠远端巨大憩室破裂而行回肠远端切除术,对其远切端距回盲瓣15cm以内的病例,以保留回盲瓣的肠切除吻合术最符合生理及外科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手术方法】开腹后先用两把直止血钳钳夹坏死段肠管...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1975~1980年对回盲部切除或右半结肠切除的20个病例,其中盲肠、升结肠及结肠肝曲癌共10例,回盲部淋巴肉瘤3例,回盲部结核3例,均采用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端端套入式吻合术;肠套叠致回盲部坏死2例,右腹股沟斜疝嵌顿致回肠末段、回盲部及阑尾坏死1例,回盲部扭转致肠坏死1例,术中均行坏死部肠管切除回肠升结肠端端套入式吻合  相似文献   

16.
横结肠癌根治术、结肠吻合的新方法──附三例报告朱宇横结肠癌根治术中,消化道重建、升结肠与降结肠吻合时,往往因不能对拢或吻合口处张力大,而被迫加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回肠-降结肠吻合术”。本文介绍一种新的方法,可免除“右半结肠切除”,保留回盲瓣及部分升结...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 h岁。6年前因肠梗阻在某医院做过肠切除术。今因右侧腹部发现疼痛性包块1年,逐渐增大来院.检查后按升结肠肿瘤准备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前次手术切除回盲部,回肠与横结肠中段端侧吻合(升结肠保留)。包块在升结肠盲袋内。在距原吻合口近端3cm处切断横结肠,分离、切除原旷置肠管,逐步术终。切开切除的标本,明确包块为升结肠内堆积的粪石,约12×10×6cm大。分析本例粪石堆积的原因,无疑是因第一次手术留下横结肠肝曲和升结肠畅通的盲袋,术后肠内容物通过吻合口时,有些借助结肠的逆蠕动流到升结肠内  相似文献   

18.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20世纪60、70年代肠结核比较常见,80、90年代已较少见。近15年来我国发病率较低,但在发展中国家仍然较高。肠结核可发生于十二指肠、空肪、回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回盲部,其中以回盲部(以回盲瓣为中心,包括盲肠、阑尾、回肠末段和升结肠起始部各10cm以内称为回盲部)多见,值得关注的是回盲部结核易与回盲部癌及阑尾切除后炎性肿块相混淆,可被误诊、误治。现就常见的回盲部结核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外科治疗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孙汉文 《腹部外科》1994,7(3):140-141
伤寒并发急性肠出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的报道极少。我院1975~1992年共遇到6例,经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18~54岁。肠出血发生在伤寒病程的第6~25天,平均14天。6例均有频繁便血、全身中毒症状和休克,24小时失血量在1000ml以下2例,超过1000ml 4例,最多者达1800ml。术前均经内科支持疗法和选用有效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治疗,输血800~1500ml,平均为1200ml,因出血不能控制或血压不稳定而中转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末段回肠长度50~80cm,其中4例保留末端回肠2~5cm与近侧段回肠行端端吻合,另2例分别同时切除右半结肠和回盲部后行回肠与横或升结肠吻合。6例诊断均经血清学或手术病理报告证实。  相似文献   

20.
患儿女性,9岁。以急性阑尾炎之诊断,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手术进入腹腔见有混浊的炎性渗液,距回盲部30cm处回肠对系缘膜肠壁有指状1.5×1.5cm憩室,尖端肿胀发黑。距回盲部45cm处回肠亦有3.5×4cm的憩室,也明显充血。两憩室均与邻近肠管粘连。探查见阑尾肿胀、充血。同时做阑尾切除、两处憩室肠管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急性美克耳氏憩室炎,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