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者用二硝基氯苯(DNCB)诱发豚鼠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用改进的ATP酶细胞化学方法染色连续观察表皮郎格罕氏细胞(LC)的动态变化。在变态反应接触性皮  相似文献   

2.
根据异位性皮炎的临麻症状随季节而改变的规律,考虑与 UVR 有关。因此试以 UV 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笔者认为UV 对异位性皮炎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对 LC的影响,因 LC 能扑促抗原,传递抗原至 T 细胞,导致迟发型变态反应,由于 UV 照射,能大量抑制和(或)破坏表皮内 LC;抑制了异位性皮炎的迟发型变态反应,而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郎格罕细胞(简称LC)是1种分布较广,来源于骨髓,具有免疫学功能的细胞。如其携带的HLA-DR抗原是重要的移植抗原。临床上尤其是在接触性变态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因此LC现已成为皮肤病学和烧伤研究中较热门的课题之一。目前观察LC主要是通过电镜、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等途径。其中细胞化学主要是在光镜水平观察LC细胞膜上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的活性。由于方法简便,易于观察,是一种鉴定LC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讨枸杞对皮肤及表皮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LC)的影响。方法:将单味中药枸杞溶于硅霜中,外涂小鼠皮肤。结果:枸杞可促进小鼠表皮LC数量增多、表达la抗原功能增强;图像分析表明枸杞对真皮组织内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DNA含量均有促进作用。结论:枸杞促进小鼠表皮LC数量增多,对皮肤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 ATP 酶染色法,连续、动态观察紫外线照射后豚鼠表皮内郎格罕细胞(LC)的密度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波长200~400nm,剂量422.4~1689.6mJ/cm~3紫外线照射豚鼠皮肤后,局部 LC 密度明昴降低(P<0.01),细胞数目较照射前减少28~51%。细胞突起减少、变短、部分细胞变圆,体积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皮肤冰冻切片(H—E)见表皮增厚,表层细胞角化明显。停止照射后8d,郎格罕细胞密度及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文中对紫外线照射使表皮内郎格罕细胞数目减少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于光镜下观察不等剂量的紫外线照射豚鼠皮肤后,表皮郎格罕细胞(LO)密度动态变化,并对其结构损伤进行光、电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11.2~2534.4mJ/cm~2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表皮内LC密度降低,细胞数较照射前减少9.7%~67.01%。残存的ATPase(+)LC体积增大,细胞突起减少、变短。组化电镜观察提示照射后的LC外周胞膜上ATPaes反应产物沉积减少,分布不均,胞浆空泡增多,线粒体及内质网扩张。停止照射后8天LC密度及结构基本复原。文中就紫外线照射对表皮LC影响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郎格罕细胞(LC)的动态,对LC进行透射电镜观察。以豚鼠反应为模型,选用1%二硝基氯苯(DNCB)激发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ACD),2%的DNCB诱发原发刺激性皮炎(PICD)。结果ACD组于激发后2小时见个别LC与淋巴样细胞附着,6小时看到  相似文献   

8.
1868年,Paul langerhans 用氯化金染色首次发现表皮内的一种树枝状细胞,即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LC)。此后的大量研究工作表明,该细胞起源于骨髓,细胞表面携带有 Fc-IgG 和 C3受体,表达 Ia(免疫相关)抗原,分布广且主要位于表皮内,是一种具有摄取及呈递抗原的免疫前哨细胞。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ATPase组化方法首次对30例皮肤癣菌病患者皮损表皮及70例对照者相应部位表皮作了郎格罕细胞(LC)观察,并对其中3例患者及1例对照者表皮LC作了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发现患者表皮LC形态改变、数量减少或消失及细胞超微结构受损;且上述改变程度随病变范围扩大及病程延长而加重。本文首次提出LC与皮肤癣菌病的免疫病理改变有密切关系,可能皮肤癣菌的入侵使表皮LC受损,从而干扰了T淋巴细胞诱导的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功能。本文还讨论了两种方法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外用CsA抑制表皮郎格罕细胞抗原递呈功能而延长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存活的机制。方法 以BN鼠为供体、Lewis鼠为受体进行吻合血管的异体耳廓移植 ,术后于移植耳皮肤表面连续外涂CsA1周 ,观察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及存活时间 ,ATPase染色检测表皮LC形态及数量变化。结果 CsA治疗组移植耳廓表皮LC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胞体缩小变形 ,边界不清 ,树突变短消失 ;移植物排斥反应减轻 ,平均存活时间为 18 2± 2 1d ,对照组平均存活 7 8± 1 7d。结论 外用CsA影响表皮LC抗原递呈功能 ,有效抑制异体复合组织移植排斥反应并在诱导耐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讨稀土对人体皮肤影响机制,用ATP酶染色等方法广观察了稀土对Blab/c小鼠背部表皮Langerhans细胞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四组,稀土外涂处理组小鼠背部,40天后观察其对皮肤LC密度、Ia抗原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接触组表皮LC密度及Ia抗原阳性LC密度明显下降,经T检验结果:稀土组与正常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C细胞分布不均匀,LC树突减少、变短、或消失;组织形态学变化有稀土组皮肤增厚和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增生。结论:稀土可以损伤皮肤LC,并引起真皮层弹力纤维及胶原增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光免疫学的进展初步揭示了紫外线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紫外线照射可改变全身多种免疫器官的功能和免疫活性细胞及免疫因子的活性。紫外线照射后皮肤内抗原提呈细胞、T细胞亚群和表皮细胞因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体液免疫系统,细胞免疫系统以及红细胞免疫功能、自然杀伤细胞、补体系统、β2微球蛋白等,均可因紫外线波长和剂量不同而发生相应变化。一般说来,大剂量、尤其是紫外线B和C段照射,对免疫功能起抑制作用;而小剂量、特别是紫外线A段,则起促进和调节作用。因此,对紫外线照射疗法应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用~(60)Co照射Blab/c小鼠,照射后1天与3天取背部皮肤。(1)经ATP酶染色方法,显示表皮Langerhans细胞(LC),观察其ATP酶含量的变化、形态变化及其在表皮的密度改变;(2)免疫组分染色方法,观察Ia阳性LC的密度改变及形态变化;(3)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4)同时进行异体皮肤移植,观察皮片存活期的变化。结果:经~(60)Co照射后,小鼠表皮LC形态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密度减少,表达Ia抗原功能下降。认为这是异体植皮后移植物存活期延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用接种单纯疱疹病毒方法,诱发豚鼠皮肤及唇粘膜疱疹,动态观察接种区疱疹发生及郎格罕细胞 (LC) 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病毒后2~3天,皮肤或唇粘膜即发生疱疹,前音散在出现,持续3~5天;后者成群发生,持续5一8天。皮肤病灶内 LC 数目明显减少,而唇粘膜接种部位内树枝状、ATPase(+)LC 完全消失。病灶周围皮肤或粘膜 LC 随之向病灶迁移,聚集在形成疱疹的部位。至疱疹消失,LC 数目复原。由此提示,在病毒感染早期,LC 可能具有类似巨噬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郎格罕氏细胞(LC)是Paul Langerhans首先于1868年在表皮内发现的一种树突状细胞。近年来的研究认为LC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LC主要分布于复层扁平上皮。现在还有不断的报道在更多的组织器官中发现。人们对皮肤中LC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其它器官复层扁平上皮中LC的研究尚少,本文就近年来LC研究中的若干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青蒿琥酯对豚鼠表皮郎格罕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青蒿琥酯对表皮郎格罕细胞LC的影响.在给雌性豚鼠腹腔注射青蒿琥酯24mg/d×6d后,取各豚鼠右后肢皮肤计算LC密度.结果显示青蒿琥酯组LC数为452±12个/mm~2,对照组为781±16个/mm~2,P<0.001.作者对青蒿琥酯降低LC密度,从而抑制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免疫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续15卷3期第136页) 3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最一般的定义是,对抗原刺激改变了的反应.变态反应最早的含义包括免疫系统功能有益的和有害的表现,而免疫应答指保护性反应.免疫应答常用于指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或自身抗原的功能表现,不论反应的结果对宿主是有益还是有害.相反,变态反应现在专指一类有害的免疫反应.而且,与临床一样,现在通常将过敏反应限制为对环境中的抗原(变应原),如某些食物、药物、花粉等.这些过敏反应有如下反应:①反映了获得性免疫反应的表征,与预先存在特异性抗体和(或)T细胞有关;②导致一些综合症状如多泪、鼻腔分泌增加及打喷嚏(枯叶热)、喘鸣和咳嗽(哮喘)、皮肤发红、瘙痒(荨麻疹)以及对接触性变应原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超抗原和肿瘤抗原修饰树突状细胞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和肿瘤抗原修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后,活化的DC与淋巴细胞(lymphocyte cells,LC)共孵,观察DC激活的LC在体外对结肠癌细胞的排斥性杀伤作用,以评价抗原修饰的DC活性。方法外周血分离出LC、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诱导DC扩增,DC活化LC,对同种异型肿瘤细胞排斥性杀伤实验。结果SEB 肿瘤抗原修饰后的DC具有显著的淋巴细胞活化作用。加SEB比单独使用肿瘤抗原修饰DC后的活化淋巴细胞的功能强(P<0.05)。结论SEB和肿瘤抗原联合修饰可以明显增强DC的活性(P<0.05)。  相似文献   

19.
窄波紫外线B(U VB)光疗是银屑病的一种有效疗法,但因穿透力有限,U VB的直接作用常限于表皮和真皮乳头的细胞,并与表皮朗格汉斯细胞(LC)和T细胞的清除有关。曾讨论皮肤T细胞的清除可能与U V B诱导的凋亡和血液中因必需的黏附分子及归巢分子低表达引起的细胞补充不足有关。以前的研究表明U VB治疗可改变血液淋巴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而这又受细胞因子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UV B照射是否也影响血液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4例活动性慢性斑块型银屑病患者,接受窄波UV B312nm/d光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每周采取血样。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  相似文献   

20.
表皮的兰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缩写LC)为Paul Langerhans(1868)在《Virchow病理解剖学文献》上首先描述。1961年,Birbeck等发现,LC在超微结构上含有一种特殊颗粒,文献上称之为Birbeck颗粒或兰格汉斯细胞颗粒(Langerhans c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