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多病原的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探讨北主地区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的病原学构成,采用微量细胞培养法,应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HEF)、人表此样癌细胞(Hep-2)、猴肾传代细胞(Vero)及狗肾传代细胞(MDCK)等4种细胞系对86例脑炎、脑膜为患儿的脑脊液、粪便及咽试标本进行了病毒分离。结果36例分离到了病毒,阳性率为41.86^(36/86例),其中肠道病毒3型(AdV3)8例,单纯疱疹病毒1例(HSV1)7例,阳性率分别为2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山市1996~1998年夏秋季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特点,探讨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患儿的粪便、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检测血清病毒特异性抗体。同时对住院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并随机分为三个治疗组,观察各组的疗效。结果从50例患儿粪便中分离出22株病毒,经鉴定为柯萨奇病毒(CVB),分型为CVB  相似文献   

3.
儿童病毒性脑炎62例临床及病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差异及脑脊液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 选取首都儿科研究所2 0 0 2年 1月至 2 0 0 3年 2月收治的 6 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 ,根据年龄分为A组 ( <3岁 )、B组 ( 3~ 6岁 )、C组 ( >6岁 ) 3组。 ( 1)分析不同年龄组临床表现特点。 ( 2 )应用多重引物PCR方法对脑脊液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 ,包括肠道病毒 (EV)、疱疹病毒 (HSV)Ⅰ、Ⅱ型、EB病毒、巨细胞病毒 (CMV) 5种。结果  ( 1) 3组患儿均有发热、嗜睡、烦躁、淡漠等症状 ;其他伴随症状 :A、B两组患儿中 2 4例 ( 6 2 5 % )伴有惊厥 ,C组中 2 2例 ( 95 7% )伴随头痛。 ( 2 )脑脊液病毒病原检测阳性者 39例 ( 6 2 9% ) ,其中EV 18例 ( 4 6 2 % ) ,HSVⅡ型 9例 ( 2 3 1% ) ,CMV、EB病毒各 6例 (各 15 4 % ) ,HSVⅠ型未检出。结论  ( 1)除发热、嗜睡以外不同年龄组病毒性脑炎患儿伴随症状不同。 ( 2 )应用多重引物PCR方法早期检测脑脊液病毒病原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早期诊断与临床特点。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方法对 98例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脑脊液进行了单纯疱疹病毒 Ⅰ、单纯疱疹病毒 Ⅱ、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EB病毒、腺病毒及流感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结果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毒感染率为6 3 3% (6 2 / 98) ,柯萨奇B组及埃可病毒感染率分别为 2 9 1% (18/ 6 2 )及 33 9% (2 1/ 6 2 )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结论 脑脊液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作为早期病原诊断的指标之一 ;柯萨奇B组及埃可病毒是兰州地区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主要病毒 ;EB病毒感染已有检出 ,预后不良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致残率及病死率较其它病毒高 ,早期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变化,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一个鉴别诊断的生化指标,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病毒性脑炎30例、细菌性脑膜炎21例、结核性脑膜炎19例及对照组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患儿脑脊液HGF水平。同时将HGF水平分别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观察脑脊液中HGF水平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的关系。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HGF水平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结核性脑膜炎组高于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细菌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及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GF有可能成为鉴别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证实血前降钙素在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双位点夹心化学免疫荧光法对 6 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血浆前降钙素水平进行测定 ,并比较血清C反应蛋白 ,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对感染病因辅助诊断的价值。结果  4 5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浆前降钙素水平明显升高 (4 6 4~ 74 5 0 μg/L) ,2 2例病毒性脑炎的血前降钙素水平仅有轻度升高 (0 10~ 1 2 2 μg/L) ,P <0 0 0 0 1。而血清C反应蛋白 ,脑脊液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在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中有重叠。结论 血前降钙素是鉴别儿童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首都儿科研究所住院患儿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1997年1月-2006年12月在片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972例临床确诊为CNS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急性期血清和(或)脑脊液病原学的检测包括细菌和真菌涂片、培养及快速病原学诊断;病毒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结核抗体检测.结果 1.CNS感染性疾病病例占同期内科位院总人数的1.76%.2.CNS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种:病毒性脑炎747例,细菌性脑膜炎177例,支原体脑炎21例,结核性脑膜炎12例.3.CNS感染性疾病患儿972例中男:女比例为1.72∶1.0.发病年龄为(4.75±4.03)岁.4.血清和(或)脑脊液病原学检测阳性的病例共283例(29.12%),细菌学检测阳性者48/177例(27.12%),其中以肺炎链球菌(4.52%)、大肠埃希菌(3.39%)、脑膜炎舣球菌(3.39%)、流感嗜血杆菌B(Hib,3.39%)为主;病毒抗体阳性者210/747例(28.11%),主要为疱疹病毒[128/747例(17.14%)]及肠道病毒[91/747例(12.18%)].结论 CNS感染性疾病足内科住院患儿中重要病种之一.病毒及细菌是儿童CNS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感染原.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双球菌、Hib是本院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致病菌;疱疹病毒及肠道病毒是本院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8.
儿童病毒性脑炎多中心诊断治疗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问题。方法 以多中心、前瞻开放、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脊液常规生化 ;以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病原 ;在综合治疗的前提下 ,以单一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结果 本组 14 3例病毒性脑炎中发热 134例(93 7% ) ,头痛 86例 (6 4 7% ) ,呕吐 87例 (6 0 8% ) ,呕吐伴头痛 5 9例 ,惊厥发作 4 7例 (32 9% ) ,以全身阵挛发作为主 ;有精神症状 87例 (6 0 8% ) ,意识障碍 2 5例 (17 5 % ) ,颈抵抗 4 6例 (32 2 % ) ,运动障碍 2 0例 ,锥体束征 9例 ;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异常 90例 ,其中 86例白细胞增多 ,16例蛋白定量增高。 14 3例均做了脑脊液病原学检测 ,病毒阳性 84例 (5 8 7% ) ,其中肠道病毒阳性 4 0例 ,DNA病毒阳性 4 4例 ,另外还检测出了 6例支原体。在症状、体征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阳性的 4 6例中 ,脑脊液病毒学阳性 2 6例 (5 6 5 % ) ,在症状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阳性者 4 4例中 ,脑脊液病毒学阳性 2 3例 (5 2 3% )。在脑脊液病原学不明的情况下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三种抗病毒药物单药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无差别。结论 除常规诊断条件外 ,病毒病原学检查十分重要 ,抗病毒治疗以覆盖更广  相似文献   

9.
微量细胞培养法在病毒性肺炎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索病毒分离新技术,采用微量细胞培养法与试管法,对325例肺炎患儿的咽分泌物进行了病毒分离的对比研究。结果微量细胞培养法共分离出121株病毒,分离率37.2%;其中腺病毒51株,呼吸道合胞病毒34株,流感病毒A9株,副流感病毒22株,柯萨奇病毒5株。试管法共分离到病毒101株,分离率为31.0%。两种方法相比,微量细胞培养法病毒分离用时短,可同时分离出多种病毒;同时可节省大量实验材料,重复性好。因此是一种操作简便,省时省物、准确可靠的病毒分离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共收治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2例 ,将其病原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分析总结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患儿日龄 0~ 2 8d ,男 13例 ,女 9例 ,其中首发症状为发热或体温不升 5例 ,呕吐 6例 ,呕吐伴惊厥 3例 ,嗜睡伴反应差 8例。其中合并左耳畸形、尿道下裂及眼睑下垂合并尿道下裂各 1例。所有病例均经过腰穿、脑脊液培养和TORCH监测、头颅CT等检查 ,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 12例 ,病毒性脑炎 10例 ,未发现结核性脑膜炎及隐球菌性脑膜炎等疾病。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的 12例患儿均在出生后 8~ 2 8d内发病 ,…  相似文献   

11.
12.
胶原成分在儿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柴青  丁洁  张英 《中华儿科杂志》1998,36(4):208-211
目的观察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系膜区胶原成分的变化。方法应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法观察了30例轻度MsPGN肾穿刺活组织标本和正常的肾小球系膜区Ⅳ型胶原及其α链(α1、α3、α5链)、Ⅵ型胶原及Ⅰ型胶原的变化。结果(1)正常肾脏组织中,Ⅳ型胶原及其α1(Ⅳ)链分布于系膜区和基底膜,α3(Ⅳ)、α5(Ⅳ)链分布于基底膜,Ⅵ型胶原分布于系膜区、肾小球基底膜和间质,Ⅰ型胶原仅分布于肾间质。(2)在轻度MsPGN时,系膜区内Ⅳ型胶原及其α1链、Ⅵ型胶原含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P<0.01);当系膜区系膜细胞超过4个时,Ⅰ型胶原开始在肾小球内出现,且在硬化肾小球内Ⅰ型胶原均呈阳性;α3(Ⅳ)、α5(Ⅳ)链与正常对照比较无明显变化,硬化肾小球α3(Ⅳ)、α5(Ⅳ)染色呈阳性。结论系膜区胶原成分增多可先于系膜细胞增生,并随系膜细胞增生而增多,间质胶原成分Ⅰ型胶原,不但出现于硬化肾小球内,而且出现于系膜细胞增生较重时  相似文献   

13.
14.
15.
Aim: To investigate mothers’ perceptions of breastfeeding and influences from their social network.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Mangochi district, Malawi where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157 rural and 192 semi‐urban mother–infant pairs were obtain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mothers who thought that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should last for 6 months and those who reported to have actually exclusively breastfed were 40.1% and 7.5% respectively. Of those who reported practising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for 6 months, 77.5% stated that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should last for 6 months. This opinion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giving birth in a Baby‐Friendly facility, OR = 5.22; 95% CI (1.92–14.16). Among the mothers who thought that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should last for less than 6 months, 43.9% reported having been influenced in their opinion by health workers. Infant crying was the most common (62.4%) reason for stopping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illustrate the positive impact health workers can have, as well as the need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benefits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among both health workers and mothers. Furthermore, continued counselling of mothers on how to deal with stressful infant behaviour such as crying may assist to prolong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相似文献   

16.
17.
Zhao SY  Qian SY  Xu XW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10):729-732
近些年,引起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病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不仅成为学龄儿童CAP的常见病原,而且3岁以下感染者也屡见报告,重症或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在国内许多城市出现,嗜肺军团菌可能是小儿重症CAP的独立病原或混合病原之一的事实也再次为儿科临床所认识;新型病毒如C型鼻病毒、多瘤病毒等引起的感染在国内也已有文献报道;细菌方面,肺炎链球菌性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和脓胸增多,社区相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坏死性肺炎并脓毒症病例在国内儿童出现,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婴幼儿CAP增多.  相似文献   

18.
Forty children with symptomatic intestinal amoebiasis were treated with tinidazole in a single dose of 50 mg/kg for 3 consecutive days. A cure rate of 97% was obtained. Tinidazole was tolerated well in children and proved to be a valuable new amoebicidal drug.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