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减重步行器是专门为恢复步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训练装置,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文章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在儿童脑瘫康复中进行减重步行训练的研究,介绍减重步行器的组成、工作原理、训练方法、训练参数、效果测定方法和功效。  相似文献   

2.
减重步行训练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减重步行训练是近年来受到欢迎的运动训练方法,本文在综观国内外这类治疗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该种方法的治疗作用、治疗适应范围、具体操作技术、注意事项及治疗前后常用的评估方法.并以实例和图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减重步行训练在康复医学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彤 《现代康复》2001,5(8):26-28
减重步行训练是近年来受到欢迎的运动训练方法,本在综观国内外这类治疗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该种方法的治疗作用,治疗适应范围,具体操作技术,注意事项及治疗前后常用的评估方法,并以实例和图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2例患儿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均进行8周康复训练。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D区和E区评分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与机器人组患儿的GMFM D区评分分别为59.33±20.69,77.24±17.35;E区评分分别为:41.58±9.81,49.81±21.06,两组评分较治疗前都明显提高(P<0.01),且机器人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显著提高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以Bobath法为主的基础康复和生物反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减重步行训练。共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和E区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D区和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P<0.05)。结论增加减重步行训练可以进一步促进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ADL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减重步行训练组(63例)及对照组(69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减重步行训练。2组患者于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评分(BI)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水平;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每月均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AD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减重步行训练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第2,3个月时,发现减重步行训练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不仅有利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ADL能力恢复,而且还有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尽早对其实施减重步行训练。  相似文献   

7.
简易减重步行装置在康复治疗中的实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简易减重步行训练装置提高偏瘫、截瘫患者步行功能的临床实用性。方法38例偏瘫、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正规减重组(n=14)、简易减重组(n=14)。正规减重组患者应用标准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仪进行步行训练,简易减重组患者应用自制的简易减重步行装置进行步行训练。采用功能独立性测量(FIM)步行功能评定、10m步行速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减重组患者训练6个月后,步行功能评分、10m步行速度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正规减重组与简易减重组患者训练后步行功能评分与步行速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简易减重步行训练装置进行步行训练,能够取得与标准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仪相似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8.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恢复作用。方法:51例脑卒中患者分入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PT),实验组加BWSTT。共6周,5次/周,1单元/天,30min/单元。训练前后各行1次评价。结果:训练后实验组FAC评分、FMA下肢评分、步速、步长均明显提高(P<0.05),患侧单肢支撑期明显延长,双侧支撑期明显缩短(P<0.01),而对照组仅FMA下肢评分明显提高(P<0.001)。两组间对比,仅FMA下肢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均为实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BWSTT可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增加患侧单肢支撑期,减少双侧支撑期,改善步态对称性。  相似文献   

9.
减重步行训练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彤  毕胜 《现代康复》2001,5(8):58-59
章介绍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于脑卒中脊髓损伤(SCI)等运动功能障碍病人,康复作用的实验室依据,临床对照研究及康复治疗效果。提示BWSTT能使病人更早重建生理步态,较快恢复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增加BWSTT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下肢肌力Motricity指数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并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WSTT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11.
减重支持训练对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减重支持训练(PBWST)对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随机分为减重组和传统运动疗法组各30例,均给予传统的运动疗法,减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PBWST训练,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和耐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步行能力和耐力均有明显提高,但减重组的效果优于传统运动疗法组(P<0.05),特别是耐力提高尤为显著(P<0.001)。结论PBWST可进一步提高已有步行能力的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行走能力障碍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 :对 3 1例T12 ~L2 脊髓损伤患者在传统康复基础上 ,运用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治疗。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 ,Fugl Meyer评定法 ,Barthel指数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3 1例患者经过减重步行训练后 ,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显著提高 (P <0 .0 5)。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能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学龄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5例脑瘫患儿分为3组:①减重训练组(即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结合运动疗法,11例);②非减重训练组(即平板步行训练结合运动疗法,12例);③常规训练组(即常规步行训练,12例)。所有脑瘫患儿入选后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8周、12周时进行以下评定: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站立和行走两项,步行能力(WA),步行效率(WE)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结果3组脑瘫患儿的各项评定指标在康复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12周的训练后,康复疗效较训练前改善(P<0.05)。GMFM、WA、WE和FAC均显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效果显著(P<0.001)。结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和步行效率,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中的站立与行走功能以及功能性步行分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在1年以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级≥Ⅲ级的脑卒中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除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AS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独立功能评定(FIM)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FIM、FMA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FAC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A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42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n=21)和对照组(n=21)。观察组由固定家长陪伴患儿治疗全过程,对患儿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康复医师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环境优化及家庭康复方法培训。对照组因经济及其他因素放弃康复或间断康复,未采取家庭康复环境优化措施。两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 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88 总百分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及神经发育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7月—2008年6月脑性瘫痪患儿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8个月~5.8岁,平均2.7岁。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9个月~5.8岁,平均年龄2.7岁。两组均采用神经发育疗法,治疗组加用感觉统合训练,1次/d,30 min/次,每周5次,3个月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Gesell量表测试,观察患儿智能发育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25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39例,无效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Gesell测试5项评分,两组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可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的智能发育,是减少小儿残疾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疏通法结合Vojta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2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传统针刺及按摩手法,结合Vojta训练;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脑活素等药物。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患儿的GMFM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穴位疏通法结合Vojta训练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配合针灸、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共治疗3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和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TC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加强躯干的控制能力,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杨宏  何雁梅  白静蓉 《华西医学》2009,(9):2461-2462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影响。方法: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儿和家长给予护理干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均进行日常生活自理动作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ADL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与常规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