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HCV阳性和抗-HCV阴性与丙型肝炎核酸(HCV-RNA)载量关系及其在丙型肝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该院236例丙型肝炎患者,抽取所有患者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抗-HCV,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CV-RNA,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抗-HCV总检出率为83.4%(197/236),HCV-RNA总检出率为87.1%(207/2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抗-HCV和HCV-RNA联合检测的准确率为98.7%(233/236)。HCR-RNA阳性和阴性患者AL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HCR-RNA和ALT相关系数为r=0.86(P=0.00)。结论联合检测抗-HCV和HCV-RNA,可早期确诊HCV感染患者。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344-2345
选取采用两种酶联免疫法吸附试剂检测无偿献血标本的乙肝表面抗原(HBs Ag)均呈阴性的79050份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标本进行乙肝"二对半"检测。此外,选取HBs Ag单试剂阳性标本19份、双试剂阳性标本20份,进行核酸检测。HBs Ag双试剂检测均呈阴性的79050份标本,核酸检测呈阳性12份,检出率为0.015%,其中乙肝"二对半"检测全阴性3份,HBs Ab单独阳性1份,HBc Ab阳性8份;HBs Ag单试剂阳性19份标本,核酸检测呈阴性18份,阳性1份;HBs Ag双试剂阳性20份标本,核酸检测呈现阳性18份,阴性2份。应用核酸检测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有较高的敏感性,能有效降低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的输血传染、缩短HBs Ag检测的窗口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ELISA的局限性;另从HBs Ag单试剂阳性标本19份,核酸检测呈现阴性18份,阳性者的1份;HBs Ag双试剂阳性20份标本,核酸检测呈阳性18份,阴性2份的结果可以看出,使用HBV核酸检测方法和ELISA方法检测HBs Ag对无偿献血者进行血液筛查,均存在单一方法或单试剂漏检情况,因此不能相互取代,使用两种方法共同对无偿献血者进行血液筛查,相互补充,能够进一步提高血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天津市健康献血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窗口期"患者的发生率,对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标本进行HIV、HBV和HCV核酸检测的可行性评估。方法从无偿献血人群血浆中提取HIV、HBV和HCV核酸,采用转录介导扩增技术(TMA)进行检测,同步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IV、HBV和HCV抗原或抗体。结果 53 431份献血者血标本中检测出HBV"窗口期"标本25份,检出率0.047﹪;未检测出HIV,HCV"窗口期"标本。结论核酸检测可有效的检测出无偿献血人群中HIV、HBV和HCV的"窗口期"标本。天津市无偿献血人群中存在HBV的"窗口期"潜在感染的危险,应考虑在该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进行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4.
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NAT)是一种新兴的血液传染病检测方法,可检测因"窗口期"感染、免疫静默感染、病毒变异等原因而漏检的污染血液.因此,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普遍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我国也有多个血液中心进行了血液NAT的评估性研究工作[1] 2010年11月本站开始应用核酸检测系统对常规血清学筛查合格的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HBV、HCV和HIV的NAT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站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灰区设置的必要性及单试剂阳性献血者淘汰与归队的相关问题。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广元地区采集的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ELISA双试剂检测,对ELISA检测HBV、HCV单试剂反应性及灰区标本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85 558例标本中共检出HBV阳性703例,HCV阳性362例,其中HBV单试剂阳性401例,占比57.04%,HCV单试剂阳性247例,占比68.23%,HBsAg灰区171例,抗-HCV灰区115例。对ELISA单试剂阳性及灰区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后,共检出HBV DNA反应性标本6例,未检出HCV DNA反应性标本。结论 ELISA检测HBV、HCV单试剂阳性,其假阳性率较高,采供血机构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献血者淘汰及归队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献血者血样"灰区"标本进行确证试验及核酸检测,探讨如何设置"灰区"。方法对本中心2011-2013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Bs 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常规酶免检测,对Cut off值为0.5≤S/CO<1的标本进行统计分析,核酸检测和确证试验。结果对随机选取的部分"灰区"标本,进行NAT和确证试验的结果表明,HBs Ag、抗-HCV、梅毒抗体的"灰区"标本均有一定比例的确证试验及核酸检测阳性。所有抗-HIV"灰区"标本的确认试验及NAT均为阴性。结论 HBs Ag、抗-HCV、梅毒抗体进行"灰区"设置,可以提高血液安全;抗-HIV设置"灰区",则会造成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7.
输血后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有: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免疫静默感染;以及人工操作错误,其中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是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血站采用2个不同厂家ELISA试剂筛查献血者传染病指标。由于该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使乙肝、丙肝、艾滋"窗口期"造成临床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依旧存在。核酸检测(NAT)是对病原体核酸直接检测,病毒感染数天即能检出极微量的病毒核酸,不仅能大大缩短"窗口期"且能避免免疫静默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8.
献血者HBV、HCV、HIV的单人份核酸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Procleix ULTRIO Assay和Procleix TIGRIS System进行献血者单人份病毒核酸检测(ID-NAT),以了解ELISA法筛查的HBV、HCV、HIV漏检率,同时对ID-NAT和汇集NAT(MP-NAT)模式进行比较。方法在进行2次ELISA法筛查的同时,应用ULTRIO试剂在TIGRIS系统上行ID-NAT检测,对有活性的标本再分别进行HBV、HCV、HIV的鉴别测定,对ID-NAT阳性标本再进行8个(MP-8-NAT)和16个(MP-16-NAT)样品的模拟混样检测。结果在10064名无偿献血者中,共检出10例ELISA法阴性、ID-NAT阳性标本,ELISA法筛查漏检率为0.99‰,该10例标本经鉴别实验确定为HBV DNA阳性;共检出28例ELISA法阳性、ID-NAT阳性标本,其中HCV6例、HBV22例。将28例ELISA法阳性、ID-NAT阳性及10例ELISA法阴性、ID-NAT阳性标本进行8个、16个样品模拟汇集,结果 MP-8-NAT、MP-16-NAT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下降为78.6%、75.0%和30.0%、20.0%。结论 2次ELISA法血清学筛查模式存在较高的HBV漏检;ID-NAT的灵敏度高于MP-NAT,对于ELISA法阴性、ID-NAT阳性标本,MP-NAT存在很高的漏检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核酸检测技术(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美国罗氏诊断公司cobas s 201系统对2010年8月~2011年12月血站ELISA检测合格的献血者79 414人份血液标本进行HIVRNA-1,-2、HCV RNA和HBV DNA 3项联合核酸检测(cobas TaqScreen MPX试剂),先对6人份标本混样进行NAT,如为阴性,则直接出具结果,如出现阳性结果,再进行拆分检测;对NAT检测反应性标本进行分项确证试验。结果ELISA法共检测了98 935人份标本,抗-HIV、抗-HCV、HBsAg均为阴性的合格血液共96 923份;对79 414人份血液标本NAT共检出阳性194例,阳性率为0.24%;分项检测发现127例阳性标本,病毒类型均为HBV DNA,未检测出HCV RNA和HIV RNA,阳性检出率为65.46%(127/194)。结论 NAT能在ELISA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血液标本中筛查到HIV RNA-1,-2、HCV RNA和HBV DNA反应性标本,常规开展NAT能进一步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澳门地区献血者标本中,HIV、HBV和HCV血清学检测为阴性,核酸检测为阳性的发生频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5月—2010年6月已经过病毒血清学检测(包括HBsAg、抗-HCV及抗-HIVⅠ/Ⅱ)、排除了病毒血清学筛查阳性后余下的40149个阴性献血者标本,做HIV、HBV及HCV的核酸筛检。结果共筛检测29个标本呈阳性反应,将它们做病毒区分检测:没有发现HIV及HCV阳性个案,确认为HBV阳性24例,其余5例为未能区分病毒种类。进一步追踪调查:在初筛确定为HBV核酸阳性的24例中,13例追踪标本HBV核酸检测呈阴性,2例(2例2次,1例3次)持续呈阳性。结论 1)澳门地区属乙型肝炎的高发区,实施病毒NAT筛检提高了血液的安全水平;2)追踪隐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变化和血清学检测,除了是关注献血者的健康状况外,亦为制定献血者筛除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技术(HCV-cAg ELISA)筛查献血员感染HCV的可行性.对我医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间的8 677份献血者血清标本进行抗-HCV初检和复检.将仅初检阳性的15份血清标本和仅复检阳性的14份血清标本,分别再做HCV-cAg ELISA和HCV RT-PCR检测.结果表明:经HCV-cAg ELISA检测,29份仅初检(15份)和仅复检(14份)抗-HCV阳性血清标本中只有5份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17.24%.经HCV RT-PCR检测,29份仅初检和仅复检抗-HCV阳性血清标本中同样也只有5份阳性结果,阳性率也为17.24%.结论:HCV-cAgELISA检测技术的敏感性与HCVRT-PCR技术类似,但成本明显降低,有可能作为HCV感染的辅助确证试验,或作为抗-HCV检测技术的更新换代技术用于安全输血中献血者血液的筛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标志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收集120例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第2代ELISA法检测血抗-HCV。RT-PCR方法检测HCVRNA,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联合检测的意义。结果:120例血透患者中,抗HCVIgM阳性49例(40.8%),抗HCVIgG阳性47例(39.2%),HCVRNA阳性52例(43.3%),所有HCV指标均阳性37例(30.8%),至少1项指标阳性55例(45.8%)。结论:联合检测抗HCVIgM、抗HCVIgG和HCVRNA可显著提高血透患者HCV感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二重RT—PCR同时检测HGV与HCV R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庚型肝炎病毒(HGV)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具有相近的传播途径与类似的检测方法,本文建立了二重RT-PCR法,用于同时检测HGV与HCV病毒核酸,其扩增产物分别为609bp与257bp在琼脂糖或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的均能安全分离,HGV产物经测序显示与报道的核酸序列同源性为89.2%~92.6%,该法具较好的批间重复性,二重PCR法减轻了实验人员的操作强度,可降低测定费用近50%,76例样本检测显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数量混合血清样本丙肝病毒核酸(HCV RNA)检测在拟输血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单份血清样本抗-HCV,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in reaction,PCR)检测单份血清样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本地区就诊患者的丙型肝炎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09~2012年71 679例住院及门诊患者的血液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结果 就诊患者的抗-HCV阳性率为1.26%;内科的阳性率最高,为1.50%,其次分别为外科1.24%、门诊1.07%、妇科0.84%;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39%、1.06%,感染者年龄大多为41~50岁.结论 应加强对公众的丙肝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丙型肝炎病毒的蔓延和传播.  相似文献   

16.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481例乙肝血清学五项指标至少一项阳性血清中HBVDNA和HCVRNA,结果显示HBVDNA的检出率为91.5%,HCVRNA的检出率为15.4%,并提示(1)当乙肝患者血清中抗HBe阳性甚至抗HBs阳性时,仍有相当部分的HBV存在且仍在复制;(2)HBV和HCV感染可相互增加其易感性;HBsAg阳性与否与抗HCV可能有一定关系;(3)PCR检测HBVDNA、HCVR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对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常规采血过程、标本采集及保存方式对HCV RNA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集HCV RNA阳性献血者的血样,以不同的抗凝剂、经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保存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HCV RNA病毒载量,考察HCV RNA的稳定性。结果不同抗凝剂下抗凝全血于4℃保存48h,HCV病毒载量未见显著降低(P〉0.05);不同温度保存全血中,37℃组保存48h病毒载量显著降低(下降0.56Log);不同温度保存的血浆样品中,25℃保存7d,病毒载量出现显著降低(下降0.60Log);经反复冻融4次,血浆中病毒载量未见显著降低(P〉0.05)。结论HCV较为稳定,常规血液采集、运输、实验室处理和保存等方式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蛋白质 /多肽递呈技术对HCV包膜蛋白E2进行模拟表位研究。方法 通过使用E2蛋白结合血清中的抗 E2 ,筛选M1 3噬菌体构建的随机肽库 ,寻找E2区蛋白的模拟表位 ;用大肠杆菌硫氧还蛋白作为骨架 ,在其活性部位以“内融合”形式重组表达该模拟表位 ,用HCV感染者血清验证重组蛋白的抗原性。结果 寻找到一个E2区蛋白的模拟表位 ,可能为E2蛋白的构象性表位。结论 本实验为研究HCV外膜蛋白E2抗原表位水平的特异诊断试剂的研制、疫苗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处理和保存条件下体外HCV RNA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献血者或病人进行HCV核酸检测时,如果标本的采集、处理、保存不当,会造成病毒核酸降解,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不同抗凝剂、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时间下的HCV RNA病毒稳定性进行研究,以考察常规采供血过程中,标本采集及保存方式对NAT检测的影响。采集7例HCV RNA阳性献血者的血样,采用不同的抗凝剂、经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时间保存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HCV RNA病毒含量,考察HCV RNA的稳定性。结果表明:①不同抗凝剂抗凝的全血于4℃保存48小时过程中,病毒含量下降至原滴度的42.7%;EDTA抗凝组各时间点的滴度均低于其它3组(分别相当于其它3组的67.6%-25.1%)。②ACD抗凝的全血在4、25和37℃保存48小时.病毒含量分剐下降到原滴度的53.8%、72.5%、29.8%。③ACD抗凝的全血离心分离出血浆,4℃或25℃继续保存7天,病毒含量分别下降至原滴度的70.9%和25.1%。④ACD抗凝的全血分离的血浆,反复冻融4次,病毒含量下降到原滴度的38.9%。结论:①用于核酸检测的标本应该用无菌采血管采样;②在无菌采血管采样的前提下,核酸检测标本用未抗凝血、EDTA、ACD、CPDA抗凝血均可;③采集的全血应避免放置37℃以上,ACD抗凝全血在4℃、25℃保存48小时内、37℃保存14小时内,HCV RNA病毒仍较为稳定;④分离后的血浆应避免放置25℃以上,ACD抗凝全血分离后的血浆在4℃保存7天,25℃保存3天,HCV RNA病毒仍比较稳定;⑤血浆标本应避免多次冻融,但冻融3次的血浆HCV RNA病毒含量仍然较为稳定;⑥无菌采样对维持病毒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单纯的机械性溶血并不会明显导致病毒的降解;只要注意无菌的问题和有合适的核酸提取方法去除血红素,HCV RNA病毒实际上比以前认为的要稳定得多。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12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血清IL-12水平。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与临床病型关系密切,在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依次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期血清IL-12水平迅速复常(P〉0.05);血清IL-12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水平呈正相关。结论:IL-12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病理过程。早期检测血清IL-12水平,可判断病情的预后,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