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对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观察心功能及心律失常改善情况,记录患者的心率及QTc的变化。结果室性心律失常显著改善22例(42.3%),明显改善25例(48.1%),5例(9.6%)症状改善不明显,有效率90.4%;心功能显著改善18例(34.6%),明显改善24例(46.2%),症状改善不明显10例(19.2%),且心率明显减慢,由治疗前的(86.85±15.53)次/min减至(62.75±7.84)次/min,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QT间期轻度延长,由(380±36)ms延长至(414±54)ms,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并胺碘酮是能够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的,而且心功能也能得到一定改善,因此可根据病情,把握最低有效量可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中,美国已将氟卡胺(Flecaiiode)用于治疗室性心律不齐。本药1972年合成,于1975年开始临床试验。口服氟卡胺现已投入使用,静注剂型尚在研究中。电生理效应氟卡胺的电生理效应主要包括:延长AH、HV、PR及QRS间期;延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AH间期的延长提示了两种可  相似文献   

3.
孙勇  何红  鲁端 《中国现代医药》2000,17(3):234-236
目的:评价胺碘酮在治疗心房纤颤中对心肌复极的影响。方法:测量了4 8例用胺碘酮转复和维持治疗房颤患者的QT间期与QT离散度,并与2 1例阵发房颤和4 3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阵发房颤动组与健康对照组QT间期和QT离散度无差异(QT :4 0 5±4 4vs3 97+3 0ms .QTc :4 48±4 7vs4 2 4±2 6ms ,QTD 2 9±1 7vs2 7±1 6ms ,QTcD :2 8±1 9vs2 6±1 8ms ,P>0.05) ,但与前两对照组比,胺碘酮明显延长QT期间并使QTD增大(QT :465±53vs40 5±44or3 97±3 0ms ,QTc :4 49±54vs4 48±4 7or 4 2 4±2 6ms ,QTD :47±20vs29±19 or 27±16ms ,QTcD:49±21vs28±19 or 26±18ms ,P<0.01)。结论:胺碘酮不仅延长心肌复极,且使复极离散。  相似文献   

4.
双黄连粉针剂对豚鼠心肌电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黄连粉针剂对豚鼠心脏电生理的影响,以及其心脏安全性及作用机制。方法①在体实验:双黄连粉针剂325.5,1627.5和3255.0mg·kg-1分别在两组动物进行,每组15只。一组动物按照生理盐水→双黄连粉针剂325.5→1627.5mg·kg-1,另一组按照生理盐水→双黄连粉针剂3255.0mg·kg-1的顺序经颈外静脉缓慢推注,持续5min。于给生理盐水及静脉推注各剂量药物后5min记录心电图,分析P-R间期和校正QT间期(QTc)。②离体实验:按照灌流液(空白对照)→双黄连粉针剂0.3→1.5→3→9g·L-1→洗脱的顺序灌流,持续5min。于灌流5min末记录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分析7只豚鼠的P-R间期和QTc间期;记录左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分析5只豚鼠的动作电位复极50%水平时程(APD50)和90%水平时程(APD90)。结果①在体豚鼠心电图表明,双黄连粉针剂325.5和1627.5mg·kg-1显著延长P-R间期,从生理盐水处理时的(59±5)ms分别延长到(74±10)ms和(88±20)ms(P<0.05),各浓度组的QTc间期无明显变化;双黄连粉针剂3255.0mg·kg-1处理P-R间期则从生理盐水处理时的(58±5)ms延长到(133±29)ms(P<0.05),QTc从(247±16)ms延长到(301±65)ms(P<0.05),并显示明显的室内传导阻滞。②离体豚鼠心电图表明,双黄连粉针剂3和9g·L-1使空白对照组P-R间期从(84±17)ms延长到(113±39)ms和(130±23)ms(P<0.05),伴有明显的室内传导阻滞,而各浓度组的QTc间期无明显变化。双黄连粉针剂各浓度组对正常豚鼠左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APD50与APD90无明显作用。结论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能引起豚鼠房室和室内传导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心肌细胞钠通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胺碘酮对我院房颤患者QTc间期的影响及其药品不良反应。方法: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14年5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颤住院患者共l5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合用药物等信息,观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或胺碘酮片剂后心率、QT间期、QTc间期的变化,以及在胺碘酮用药期间是否发生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房颤患者的平均心率显著减慢(79.2±21.6)bpm比(72.9±13.1)bpm(P<0.01),QT间期(386.5±45.7)ms比(415.8±53.1)ms(P<0.01)、QTc间期均显著延长(413.9±32.1)ms比(438.0±44.4)ms(P<0.01)。有16例患者用药后QTc>500ms,17例患者用药后QTc<500ms,但△QTc>50ms。共有22例患者合并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包括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0例),多塞平(7例),左氧氟沙星(6例)等。心动过缓、2型糖尿病、合用其他影响QT间期药物为延长QTc间期的因素(P<0.05)。44例患者使用胺碘酮注射液中有5例发生注射部位反应,未出现与胺碘酮相关的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性室速)。结论:胺碘酮应用后QT间期、QTc间期均不同程度延长,对于用药后QTc>500ms、△QTc>50ms或合并使用其他可延长QT间期药物的患者,需调整胺碘酮剂量并严密监测心电图,警惕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郭萍  周秀娟  郭艳如  张斌  杨兵  单其俊 《安徽医药》2017,21(11):1979-1982
目的 观察戊巴比妥钠腹腔内注射麻醉对小鼠体表心电图(ECG)指标,包括心率、PR间期、QRS波宽度和QT间期随麻醉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方法 6只雄性C57BL/6J小鼠,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钠75 mg·kg-1后,每10 min记录ECG一次,直至90 min,分析ECG各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 所有6只小鼠均顺利完成实验.戊巴比妥钠腹腔内注射后10~60 min时随给药时间延长,测得的心率显著减慢[(353.0±31.3)、(287.5±34.8)、(234.9±38)、(207.9±37.3)、(190.8±32.9)和(175.8±25.5)次/分钟,P<0.01],QRS波宽度显著增宽[(11.3±0.5)、(12.3±0.5)、(13.3±0.7)、(13.9±0.8)、(14.1±0.9)和(14.3±1.0)ms,P<0.05],QT间期显著延长[(18.8±0.5)、(20.9±0.9)、(23.0±1.1)、(24.5±1.3)、(25.7±2.0)和(26.4±2.2)ms,P<0.05].给药后60~90 min内测得的心率、QRS波宽度及QT间期均随给药时间延长而改变轻微,趋于平稳.而PR间期在注射后10~90 min的相邻两个测量采集点比较,均随给药时间延长而显著延长.结论 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可致小鼠心率显著减慢,PR间期、QRS波宽度和QT间期等ECG指标随麻醉时间延长而明显延长,在研究心律失常模式动物心电学表型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评估胺碘酮对住院患者QT/ QTc间期的影响及药品不良反应。方法:纳入2014年1~6月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心内科使用胺碘酮的住院患者共59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合并用药等信息,观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或胺碘酮片剂后心率、QT间期、QTc间期的变化,以及在用药期间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患者的平均心率、QT间期和QTc间期较用药前显著减慢(P<0.01)。59例患者中,12例用药后QTc>500 ms,5例患者用药后△QTc>50 ms且 QTc<500 ms。研究中,共有8例合并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4例),阿奇霉素(3例),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例),多潘立酮(1例)。32例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患者中有3例发生注射部位反应,用药中未出现与胺碘酮相关的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结论:住院患者应用胺碘酮后QT间期、QTc间期均会不同程度延长,对于用药后QTc>500 ms、△QTc>50 ms或合并使用其他可延长QT间期药物的患者,Tdp发生风险增加,应及时调整胺碘酮用药方案并严密监测心电图,避免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bepridil对室上速的作用。 13例复发性持续性室上速患者,其中12例曾用过1~3种抗心律失常药无效。开始,5例静脉注射本品4 mg/kg;然后,12例每日口服300~400mg。治疗前后作电生理检查。12例长程治疗,每月复查一次。一律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 5例静脉注射后,心房调搏周期(产生房室传导阻滞)由276±43延至334±31 ms(P<0.01),心室调搏周期(产生室房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9.
Almokalant是一个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它延长心房/心室的单相动作电位和不应期,不影响传导速度,具有正性肌力作用,无β受体阻滞效应。 10例恢复期心肌梗塞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24小时Holter监测中室性早搏次数≥720次或非持续性室速发作≥10次。随机静脉滴注almokalant 4.5mg(12.8μmol)或安慰剂,10分钟滴完;次日两者交换。滴注almokalant前后,心率、心电图PR间期和QRS时限无明显变化。滴注后,QTc间期由445±15延长至548±53毫秒(p=0.0015),持续120分钟;室性早搏的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伊布利特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连续42例持续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53.1±6.8)岁,其中男性30例,女12例,在Carto系统指导下行环双肺静脉线性消融加左心房顶部、二尖瓣环线性及复杂碎裂电位(CAFE)消融,对术后心律未转复为窦性者(31例)给予富马酸伊布利特(Ibutilide fumarate,1.0mg/次,10min内静脉注射,如无效,10min以后再以同样剂量静注)进行药物复律,给药后30min内转成窦性心律视为复律成功,未成功者,行电复律。测量冠状窦电极记录的房颤波平均AA间期和转复即刻及给药后2h QTc间期。结果 42例患者11例消融成功。31例术后仍为房颤者给予富马酸伊布利特复律,有21例转为窦性心律,成功率为67.7%,平均转复时间(13.7±6.9)min(从给药始计时);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富马酸伊布利特比用药前延长平均AA间期(257.1±39.4)ms、182.5±28.9)ms,P<0.05,给药后30min的QTc间期比转复前的QTc间期缩短(496.8±39.5)ms、(442.3±30.2)ms,P<0.05。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40min后恢复正常,期间未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余41例患者未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严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伊布利特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或永久性房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蟾酥对豚鼠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蟾酥对豚鼠心脏的急性毒性。方法豚鼠一次性ig给予蟾酥125和250 mg·kg-1,记录心电图并监测左心室内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最大收缩压(Pmax),心率血压乘积(RPP)和心室最小舒张压(Pmin)。结果蟾酥使豚鼠心电图发生显著改变;与正常对照组P-R间期(27.8±5.1)ms相比,蟾酥125和250 mg·kg-1组显著延长,分别为44.5±7.2和(57.1±8.9)ms(P<0.01);蟾酥也引起心电图QRS时程增宽和心率加快;dp/dtmax,Pmax和RPP显著下降以及Pmin显著升高(P<0.05)。与阳性对照地高辛300mg·kg-1相比,蟾酥组P-R间期,QRS时程,dp/dtmax,Pmax,RPP和Pmin无显著性差异,但心率显著增快(P<0.01)。结论蟾酥导致豚鼠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2.
张燕华  熊晶  尹林  胡春林 《江西医药》2005,40(12):820-821
目的研究QRS间期和QRS间期离散度对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90例继发于缺血性心脏病或扩张型心肌病的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病人分成3组:存活组50例,心脏性死亡非猝死组25例,猝死组15例。所有病人均有标准12导心电图记录,均测量QRS间期、QT间期,计算QRS离散度、QT离散度、辨别左束支传导阻滞。结果心脏性死亡非猝死组QTd、QRSD、QRSd(单位毫秒ms)与存活组比分别为95±48ms:78±31ms、127±34ms:113±32ms、54±17ms:46±16ms,P<0.05。猝死组QRSD、QRSd与存活组相比分别为132±36ms:113±32ms、56±13ms:46±16ms,P<0.05。此外猝死组LBB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χ2=7.44,P<0.01。结论QRSD、QRSd对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有预测价值并有可能预测死亡方式,伴有LBBB的病人猝死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美西律结构类似利多卡因,具有抗惊厥和局部麻醉作用,列为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据证明,本品对慢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类似普鲁卡因胺、奎尼丁或丙吡胺。 100例频发性、高级别室性心律失常患者,Holter监测48小时,室早每小时348±411次,成对室早每小时352±480对,非阵发性室速每24小时39±107阵。曾用过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普萘洛尔或氯卡胺,因不能耐受,或治疗量无效或禁忌而停药。美西律,静滴负荷量400mg(每分钟10mg),继以维持量每分钟1mg(0.5~1.5mg)共24~48小时;口服起始量150~200mg每6~8小时1次,极量300mg每6小时1次。随访17个月(2日至84个月)。随访期有39%病例需联合用药;美西律维持量每日平均782±189mg。  相似文献   

14.
郑策  甄健存 《中国药房》2010,(32):3040-3042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诱导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10年有关莫西沙星致TDP的病例报道,共5例,并进行分析。结果:男性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81±7)岁;5位患者均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口服给药较静脉给药发病时间延迟;发病时心电图QTc间期均值为(567±35)ms;停药后心电图QTc间期恢复至入院时基线水平的时间为(18±15)h;发病时血钾、镁、钙水平均正常。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莫西沙星诱导TDP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普罗帕酮终止心梗后持续性室速的特征及其机制。方法 32例陈旧性心梗后持续性室速患者在基线治疗基础上室速时应用普罗帕酮70mg在20min内静脉推注,根据能否终止室速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观察心率、血压、心电图QRS时程的变化及室速的终止方式。结果 有效组普罗帕酮应用前后QRS间期明显增宽(P〈0.01);心室率明显减低(P〈0.01),无效组普罗帕酮应用前后QRS间期及心室率变化不明显(P〉0.05)。27室速终止患者中25例患者为室速突然中止占92.6%(25/27),2例患者逐渐终止占7.4%(2/27);应用普罗帕酮后无论是有效组还是无效组,血压较应用前都有所下降(P〈0.05)。结论 普罗帕酮作可以有效地终止心梗后持续性室速,其有效的特征是QRS间期明显增宽,心室率明显减低,识别普罗帕酮是否有效的特征对于避免过量用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分别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前后Q-Tc间期的变化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测定2组病人用药前后2周的Q-Tcd。结果:①胺碘酮用药后Q-Tc明显延长,但Q-Tcd反而降低(44.3±14.9)mg与(33.9±16.1)ms,(P<0.05),普罗帕酮组用药前后Q-Tc及Q-Tcd无显著变化(P均>0.05)。②碘胺酮组和普罗帕酮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2%和82.4%(P>0.05),停药后1月内的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分别为18.5%和50%(P>0.05)普罗帕酮组复发者较未复者的Q-Tcd明显延长(48.7±15.3)ms与(39.8±12.5)ms,(P<0.01)。结论:Q-Tcd的降低可能是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较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胺碘酮转复心房纤颤时对QT离散度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胺碘酮在治疗心房纤颤中对心肌复极的影响。方法 :测量了 4 8例用胺碘酮转复和维持治疗房颤患者的QT间期与QT离散度 ,并与 2 1例阵发房颤和 4 3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阵发房颤动组与健康对照组QT间期和QT离散度无差异 (QT :4 0 5± 4 4vs3 97 3 0ms .QTc :4 48± 4 7vs4 2 4± 2 6ms ,QTD 2 9± 1 7vs2 7± 1 6ms ,QTcD :2 8±1 9vs2 6± 1 8ms ,P >0 .0 5) ,但与前两对照组比 ,胺碘酮明显延长QT期间并使QTD增大 (QT :4 65± 53vs4 0 5± 4 4or3 97± 3 0ms ,QTc :4 49± 54vs4 48± 4 7or 4 2 4± 2 6ms ,QTD :4 7± 2 0vs2 9± 1 9or 2 7± 1 6ms ,QTcD :4 9± 2 1vs2 8± 1 9or 2 6± 1 8ms ,P <0 .0 1 )。结论 :胺碘酮不仅延长心肌复极 ,且使复极离散。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硫酸镁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加用胺碘酮联合硫酸镁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室早数、短阵室速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QTc间期显著延长(P<0.05),QRS波时限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室早数、短阵室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QTc间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8.9%(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硫酸镁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优于单纯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健康人及房颤与房扑患者用药后心电图QTc间期变化的比较研究.方法 40例健康男性随机分为6组(每组分别为4,10,6,6,6,8人),分别静脉注射伊布利特5,10,20μg·kg-1及单次给药0.5,0.75,1.0mg.房颤、房扑患者各100例应用伊布利特(1 mg iv;体质量小于60 kg者,按0.01 mg·kg-1)转复心律治疗,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结果 健康受试者药后QTc间期明显延长,峰值出现于给药完成后.5,10,20μg·kg-1组R QTc均值最大值分别为(469±7),(592±35)及(678±14)ms;0.5,0.75,1.0 mg组的最大值分别为(605±39),(616±8)及(683±9)ms.100例房颤、房扑患者的药后QTc间期延长,峰值出现于静脉注射结束即刻;1次给药者QTc峰值为(476±9)ms;2次给药者QTc峰值为(510±8)ms,于4 h恢复基线水平.相同给药方式,健康受试者较患者的QTc间期延长更为显著(P<0.05).有43%接受2次给药的患者,QTc可延长至500~600 ms;9%可延长至600 ms以上.发生1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2例室性心动过速(2%).结论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后,中国健康受试者和房颤、房扑患者QTc间期均明显延长,最大可达600 ms以上;但健康人QTc延长较房颤、房扑患者更显著.要严密监测QTc间期至少应到药后4 h.  相似文献   

20.
李福龙 《北方药学》2018,15(1):34-35
目的:观察高龄慢性心衰伴心律失常实施胺碘酮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高龄慢性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实施胺碘酮治疗进行分组;在基础性治疗、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实施胺碘酮治疗;以室性前期收缩频次、短阵室速、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等疗效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室性前期收缩频次、短阵室速、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均优于对照组,心脏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复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龄慢性心衰伴心律失常实施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加快心脏复律,对于缓解症状、改善预后均具有积极作用,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