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染色内镜与放大内镜诊治大肠息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表面结构形态和病理组织学关系,以提高对小病灶的检出率及大肠息肉的实时诊治水平。方法对84例121枚大肠息肉用0.4%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形态,在根据工藤法基础上增加了混合型,Ⅰ、Ⅱ型为非瘤性息肉,ⅢL、ⅢS、Ⅳ及混合型为腺瘤性息肉,Ⅵ、ⅤN型为癌变,比较息肉腺管开口形态与大体形态和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带蒂息肉多为Ⅰ、Ⅱ型(14/18),ⅢL、ⅢS、Ⅳ、ⅤI、ⅤN及混合型主要为亚蒂和广基息肉(70/103),Ⅵ、ⅤN型均伴有糜烂或溃疡;小于1cm息肉多见于Ⅰ、Ⅱ型(37/42),Ⅲ、Ⅳ、Ⅴ及混合型多大于1cm(69/79);89.2%(108枚)的息肉位于直肠至脾曲结肠,各型与其发生部位无关。炎性、增生及幼年性息肉中非瘤性形态分型81.8%,瘤性形态分型18.2%;腺瘤中非瘤性形态分型3.1%,瘤性形态分型96.9%。分型判断瘤性和非瘤性息肉的敏感性为96.9%和81.8%,特异性为85.1%和95.7%,其诊断准确性为90.9%。结论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分析大肠息肉腺管开口形态,能有效鉴别大肠非瘤性息肉、腺瘤和癌,在检查过程中实时地选择性处理大肠息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染色放大肠镜下大肠息肉样病变腺管开口的形态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使用0.5%美蓝对大肠息肉样病变部位进行染色,然后用放大电子结肠镜观察记录腺管开口的形态,进行活检电切后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 53例患者,普通电子结肠镜检出息肉56枚,经美蓝染色放大后又发现0.2~0.4 cm大小的息肉29枚,共计息肉样病变85枚.染色放大结肠镜可明显提高息肉病变的栓出率(P<0.001).pit分型Ⅰ型11枚,Ⅱ型7枚,Ⅲs型4枚,ⅢL型18枚,Ⅳ型21枚,Ⅴ型10枚,混合型14枚;85枚息肉样病变的组织学结果,增生性息肉30枚,管状腺瘤29枚,腺癌5枚,慢性炎症5枚,管状绒毛状腺瘤13枚,绒毛状腺瘤2枚,炎性息肉1枚.PitⅠ-Ⅲs型中没有出现绒毛状腺瘤改变,相应的组织学改变为增生性息肉或管状腺瘤.pitⅢ L-Ⅴ型均有绒毛形成.结论 观察染色放大肠镜下病变黏膜腺管开口的形态变化有助于判断大肠息肉样病变绒毛或乳头形成,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有一致性,且可明显提高息肉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大肠癌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普通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的176例结肠黏膜外观异常的患者及15例结肠黏膜外观正常的病例,应用染色放大内镜,结合化学染色,对大肠黏膜腺管开口行Kudos分型,病变黏膜随后行黏膜活检或黏膜切除、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测量其MVD;分析黏膜腺管开口类型与MVD的关系.结果 176例大肠黏膜病变中,染色放大内镜发现腺管开口形态为Ⅰ型27例、Ⅱ型35例、ⅢL型54例、Ⅳ型49例和Ⅴ型11例;病理诊断黏膜炎性病变28例,增生性息肉36例,管状腺瘤53例,绒毛状腺瘤48例及大肠癌11例;15例正常黏膜腺管开口均为Ⅰ型,炎性病变腺管开口以Ⅰ型为主,增生性息肉腺管开口以Ⅱ型为主,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腺管开口分别以ⅢL型和Ⅳ型为主,11例大肠癌则均表现为Ⅴ型腺管开口,黏膜腺管开口类型与大肠癌变之间具有相关性(rp=0.964,P〈0.001),且大肠黏膜病变腺管分级与MVD值也呈正相关,分级越高,MVD值也越高(rp=0.943,P〈0.001).Ⅴ型腺管开口MVD值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开口(P〈0.05);当MVD值≥30时,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结论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与组织病理学改变及MVD均有明显相关性,MVD越高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管开口形态联合MVD,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的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01年8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2926例次,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检出大肠隆起性病变共608个,非肿瘤性病变189个,占31.1%,其中增生性息肉114个(18.8%),炎性息肉56个(9.2%),P-J息肉4个(0.7%),幼年性息肉15个(2.5%);腺瘤性息肉260个,占42.8%;进展期癌159例(26.2%)。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95.2%(180/189);而在腺瘤性息肉中,Ⅱ、ⅢL、Ⅳ型腺管开口分别占26.5%、56.9%、16.5%,尤其是管状腺瘤,Ⅱ型腺管开口伴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的百分率为33.3%,ⅢL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57.3%,而Ⅳ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71.4%;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VN型。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放大肠镜在结直肠平坦型病变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对87例结直肠平坦型病变患者进行黏膜染色后的放大观察,按工藤( KUDO)分型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诊断,同步对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标本送病理检查,将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共检出结直肠平坦型病变87例,其中炎性病变27例,增生性病变13例,管状腺瘤13例,绒毛状腺瘤24例,混合型腺瘤6例,结肠癌4例.非肿瘤性痛变腺管开口以Ⅰ、Ⅱ型为主,瘤性病变以Ⅲ、Ⅳ、Ⅴ型为主,其中ⅤA常为早期癌,ⅤN为浸润癌.对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未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通过放大肠镜观察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腺管开口,对于判断瘤性、非瘤性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内镜可以完成对大部分病变的同步、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大肠上皮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3月采用结肠镜检查1280例,应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对部分病变部位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pit分型),并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pit分型应用工藤分型。结果 170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19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0例,进展期癌52例,Ⅱa、IIb、II c、Ⅱa+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有23个,直径为15~108mm,其中Ⅱ型2个,ⅢL5个,Ⅳ型8个,VA型1个,V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主要以I、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0.45%;而腺瘤性息肉则主要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2.48%;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进展期癌的主要表现,为VN型;10例早期癌中有6例腺管开口为V型,其中VA型1个,VN型3个。结论大肠上皮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色素内镜在电子结肠镜中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肠镜下应用色染料或色素可增强病变的定位和特征,有利于发现早期结肠肿瘤,且对于内镜下治疗有帮助,采用普通和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对于结病变的发现和性质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评价色素内镜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1月至7月在内镜中心拟作内镜下息肉切除的病例81例,117个息肉,分别采用普通结肠镜和放大镜下结合结合0·4%靛胭脂染色采用按工藤分类法进行分类,预测其病理类型,对于不能分类者再采用0·2%甲酚紫染色进行分类,然后行息肉电切后全部送病理活检,将病理结果与内镜下预测对比,分析色素内镜的临床价值。结果:普通电子镜采用靛兰胭脂红染色后所有息肉清晰显示其形态和边界,明显优于染色前。放大肠镜靛胭脂染色对64例87个息肉按工藤分类法进行分类,17例30个息肉靛兰胭脂红染色无法分类,采用0·2%的甲酚紫染色分类,其中Ⅰ型11个,Ⅱ型27个,Ⅲ型46个,Ⅳ型25个,Ⅴ型8例。与病理结果对比,息肉表面腺管开口为Ⅰ、Ⅱ型的的38例病变中全部为增生性息肉,Ⅲ型46个中ⅢL1型33个,管状腺瘤28个,管状绒毛腺瘤5个,ⅢL2型13个,管状腺瘤11个,管状绒毛腺瘤2个,本组未发现现Ⅲs型息肉。Ⅳ型25个中绒毛管状腺瘤15个,绒毛腺瘤8个,灶性癌变2个。Ⅴ型8例,Ⅴ1型3个,ⅤN型5均为腺癌。普通电子肠镜结合色素内镜发现息肉的能力优于普通电子肠镜,对于表面腺管开口的识别靛胭脂染色对ⅢL型,Ⅳ型,Ⅴ型腺管开口有较好的识别能力,明显优于普通电子肠镜,但是对于Ⅰ型、Ⅱ型的鉴别能力差。染色结合放大镜能较好地区分各型,腺管开口的类型对于肿瘤与非肿瘤的鉴别与病理类型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①普通肠镜结合色素内镜能提高发现结肠息肉敏感性,对于早其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价值。②放大肠镜结合色素内镜能清晰显示病变表面结构和腺管开口,对于肿瘤与非肿瘤的鉴别诊断接近病理诊断,对于早期癌的发现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更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窄带成像内镜下结直肠腺瘤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窄带成像内镜(NBI)下结直肠腺瘤表面特征,评价NBI在鉴别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结直肠息肉患者纳入该研究,将NBI内镜下病变黏膜表面形态分四型,以病变切除后的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比较黏膜表面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结果的关系.另外,取30张图像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评价.结果 对入选的156例患者259个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105个,结肠腺瘤154个进行NBI检查,增生性息肉主要表现为Ⅰ型(81/1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以Ⅱ型为多(96/12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以Ⅲ型和Ⅳ型为著(24/34).Ⅰ型预测增生性息肉即区分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7.1%、90.9%,Ⅱ型微血管形态预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0%、79.1%,Ⅲ型和Ⅳ型预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0.6%、93.3%.观察者间一致性评价结果示kappa值0.784(CI,0.635,0.915),提示评价强度为较好.结论 结直肠腺瘤在NBI下有腺管开口形态和微血管形态的显著特征,借此可区分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为内镜实时诊断及治疗结直肠病变提供了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窄带成像(NBI)结合放大内镜对结肠息肉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其在腺管开口形态及病理学类型的差异。方法肠息肉患者110例,共留取147个病理组织学活检样本,利用NBI结合放大内镜技术观察结肠息肉腺管开口类型、微血管形态与肿瘤性息肉的关系,并与病理组织学比较,分析肿瘤性息肉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肿瘤性息肉的腺管分型多为Ⅲ、Ⅳ、Ⅴ型。对肿瘤性息肉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91.16%、88.37%、95.08%)均高于普通肠镜(80.27%、79.07%、81.97%),且NBI放大内镜诊断上皮内瘤变及早癌的准确率也明显高于普通内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BI结合放大内镜能更清楚地观察到息肉表面的腺管开口及表面微血管形态,有利于结肠息肉样肿瘤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子放大肠镜联合内镜分光比色技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026例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扁平病变和黏膜异常者用放大肠镜联合智能分光比色技术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后用EMR或ESD技术切除病灶,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3026例中发现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1例,病灶23个,其中管状腺瘤5例,管状绒毛状腺瘤9例,绒毛状腺瘤5例,腺癌4例。其中11例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位于直肠9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4例,横结肠3例,升结肠1例。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6例,ⅢS型1例,ⅢL+Ⅳ型4例,Ⅳ型9例,ⅤA型3例。内镜分光比色技术判断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腺瘤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89.5%,准确率为87%。结论放大内镜联合内镜分光比色技术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肺功能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9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Ⅲ~V期患者,每期各30例;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美国森迪斯大型肺功能仪测定肺通气及肺弥散功能,比较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的肺功能变化。结果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肺通气及肺弥散功能均有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肾病患者的DLCO、DLCO(%)、DLCO/VA、DLCO/VA(%)等肺弥散功能指标随病期的进展呈依次递降(P<0.05),除Ⅲ期外,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Ⅲ、Ⅳ、Ⅴ期之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Ⅲ、Ⅳ、Ⅴ期患者的VC、VC(%)、FEV1、FEV1(%)等通气功能指标呈依次递降(P<0.05);其中Ⅳ期的VC(%)、FEV1(%)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V期的VC、VC(%)、FEV1、FEV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肺功能的损害,且糖尿病肾病越严重,肺弥散和通气功能损害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全身热疗(Whole Body Hyperthermia WBH)治疗恶性肿瘤期间,胃粘膜二氧化碳张力(PgCO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6例恶性肿瘤患者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下行全身热疗,治疗温度为41.8℃。用TONOCAPTM胃张力测定仪分别在麻醉前(Ⅰ),麻醉后30rain(Ⅱ),体温达39℃时(Ⅲ)、41.8℃时(Ⅳ),降温至38℃(Ⅴ),及体温正常后1h(Ⅵ)测定PgCO2。同时监测记录MAP、CVP、HR、SPO2,血气分析、血常规及尿量等各项指标。结果静吸复合麻醉下全身热疗期间Pg—CO2随温度升高进行性上升,恒温及降温初期达到最高(P〈0.01),随着降温过程PgCO2随之下降。在体温降至正常后1h,77%患者PgCO2可恢复麻醉前水平。结论全身热疗期间,随着人体温度变化,胃粘膜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PgCO2能较好的反映这种变化,其敏感性优于MAP、CVP及SPO2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成年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大鼠前额叶皮质内突触前膜蛋白syntaxin-1的表达,探讨甲减脑损伤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丙基硫氧嘧啶(6-n-propyl-2-thiouracil,PTU)诱导建立成年期大鼠甲减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甲减组和健康对照组大鼠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两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内Syntaxin-1的表达。结果甲减组大鼠血清T3、T4水平[(0.34±0.04)nmol/L、(43.01±2.95)nmol/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65±0.52)nmol/L、(55.20±3.56)nmol/L](P<0.05);前额叶皮质Ⅰ、Ⅱ、Ⅲ、Ⅳ、Ⅴ层Syntaxin-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成年期甲减大鼠前额叶皮质内Syntaxin-1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14.
分析40例狼疮肾炎肾间质中淋巴细胞亚群与临床病理的联系。结果不同病理类型狼疮肾炎肾间质淋巴细胞亚群的种类、数量不同,合并不同靶器官损害者淋巴细胞亚群各具特征,活动性狼疮肾间质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狼疮分型研究的参考指标,有助于判断狼疮的活动性,受损的靶器官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生长激素(growth horlnone,GH)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eharide,LPS)诱导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typeⅡcell,AEC Ⅱ)凋亡的口I能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成年雄性SD大鼠AECⅡ细胞,按如下方式分5组(每组8个复孔):I组:对照组(仅加DMEM培养基);Ⅱ组:LPS10ug/ml损伤组;Ⅲ组:GH1组(UPS 10 ug/ml+GH 50 ng/ml);Ⅳ组:GH2组(LPS 10 ug/ml+GH 100ng/ml);V组:GH3组(LPS 10 ug/ml+GH 200 ng/ml).IPS在其他试剂均加入并置37℃5%CO2培养箱培养1 h后再加入.培养24 h后,分别对AECⅡ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免疫组化法检测Fas蛋白表达.统计方法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Ⅱ~V组的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均明显高于I组(g凋亡率Ⅰ.Ⅱ=12.26,q坏死率Ⅰ,Ⅱ=18.34,q调亡率Ⅰ.Ⅲ=9.63,q坏死率Ⅰ.Ⅲ=5.75,q凋亡率I,Ⅳ=9.15,q坏死率Ⅰ,Ⅳ:5.39,q凋亡率Ⅰ.Ⅴ=10.87,q坏死率Ⅰ,Ⅴ=5.91,P<0.05).但Ⅲ~Ⅴ比Ⅱ组均有明显下降(q凋亡率Ⅱ,Ⅲ=15.24,q坏死率Ⅱ,Ⅲ=16.38,q凋亡率Ⅱ.Ⅳ=15.95,q坏死率Ⅱ.Ⅳ=16.95,q凋亡率Ⅱ.Ⅴ:14.57,q坏死率Ⅱ,Ⅴ=15.61,P<0.05).(2)Ⅱ~Ⅴ组Fas阳性率明显高于Ⅰ组(qⅠ.Ⅱ=35.67,qⅠ,Ⅲ=14.32,qⅠ.Ⅳ=13.87,q Ⅰ,=26.16,P<0.05),但Ⅲ~V组Fas阳性率比Ⅱ组有明显降低(qⅡ,Ⅲ=12.54,qⅡ,Ⅳ=13.02,qⅡ,Ⅴ=6.96,P<0.05).结论 GH可能通过降低AECⅡ细胞的Fas抗原的表达而使LPS所诱导的AECⅡ细胞凋亡减少.  相似文献   

16.
The relationship of colonic polyps to carcinoma of the colon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ir importanc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tection of colonic polyps, including double contrast barium examination and colonoscopy, have provided a method for more extensive study of colonic polyps. Studies using these newer techniques indicate that many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colonic polyps were inaccurate. The relationships of polyp size to histology, polyp location to age, and the phenomenon of colon polyp clustering are important to both the immediate treatment of the polyp and to the long-term follow-up of the patient. The use of hemoccult stool screening as a technique for screening for colonic pathology is also of significance to the radiologist.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s of various parameters of colon polyps bring into question the utility of many of the currently recommended screening procedures for colon pathology. Undoubtedly, this will impact on the practice of radiolog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常规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AECG)采用Einthoven-Wilson12导联系统(A系统)和Mason-Likar12导联系统(B系统)记录时ST-T的差异。评价ECG、AECG采用不同导联系统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方法:选择207例行冠脉造影术(CAG)者为研究对象,其中CAG阳性者107例,CAG阴性者100例。均接受ECG、AECG检查,并分别采用A系统和B系统描记,每例4种描记方式在10min内完成。结果:(1)在ECG检查中,CAG阳性者,B系统与A系统相比,Ⅲ、V1~3的J点(以JⅢ、V1~3表示,以后类推)下移,STⅢ、aVR、V1~6下移,STⅠ上抬,TV2.4~6振幅降低,TⅠ、Ⅱ振幅升高;CAG阴性者,B系统与A系统相比,JⅡ、Ⅲ、aVF、V1下移,JaVR上抬,STⅡ、Ⅲ、V1、V3~4下移,TaVR、V4~5振幅降低。TⅡ振幅升高(2)在AECG检查中,CAG阳性者,B系统与A系统相比,JⅠ、Ⅲ、V1、V4~6下移,JaVR、aVL上抬,STⅢ、V1~2、V4~6下移,STⅠ、aVL上抬,TⅢ、5~6振幅降低,TⅠ、aVL振幅升高。CAG阴性者,B系统与A系统相比,JⅡ、aVF、V2、V6下移,JaVR上抬。STV1~2、V5~6下移,TaVR、V1~6振幅降低,TⅡ、aVF振幅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论ECG或AECG检查,采用B系统诊断冠心病较A系统误诊率增加。ECG检查中,采用A系统时,冠心病的误诊率为35.00%,漏诊率为36.45%;采用B系统诊断冠心病时,误诊率为46.00%,漏诊率为32.71%。在AECG检查中,采用A系统诊断冠心病时,误诊率为35.00%,漏诊率为35.51%;采用B系统诊断冠心病时,误诊率为47.00%,漏诊率为33.65%。结论:B系统记录的ST-T可能造成下壁、前壁心肌缺血的假象,在AECG诊断心肌缺血时应慎重,以免误诊,必要时应行CAG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大小及分布特点,探讨色素结肠镜对结肠良性息肉的诊断及氩离子体凝固术(APC)、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钛夹术治疗良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6月在该院消化科住院行内镜及病理诊断为良性结肠息肉且行治疗的175例患者资料。结果通过普通内镜和染色内镜检查,结肠良性息肉以单发性息肉为多;结肠在多部位有多发息肉类型为多;左半结肠中的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数较多且息肉直径较小,右半结肠中的升结肠息肉较少且直径较大,色素内镜有助于微小息肉和小息肉的诊断,染色检查提高了结肠多发息肉的检出率。结论色素内镜可以提高息肉检出率,尤其是多发息肉检出率,减少漏诊率,有助于良性息肉的鉴别诊断;依据结肠单发和多发息肉结合息肉大小选择APC、高频电凝电切术或者EMR其中一种内镜治疗或联合2种内镜治疗方法,疗效明确、手术安全,以APC息肉切除术最常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结肠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息肉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9年8月该院接受胃镜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35例。依据结肠镜结果,将患者分为结肠息肉组(119例)和对照组(116例)。统计分析各组Hp感染率。结果 左半结肠息肉组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腺瘤性息肉组和增生性息肉组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亚组组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胃息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p感染可促进结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结肠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与Hp感染相关。对于感染Hp的结肠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患者,建议立即进行息肉切除术。结肠息肉的存在与胃息肉的存在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TRESK基因重组腺病毒(p Ad/CMV/V5-DEST-TRESK)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n=6):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假手术组;Ⅲ组为SNI模型组;Ⅳ组大鼠制备SNI模型后鞘内单次注射生理盐水25μl;Ⅴ组和Ⅵ组大鼠制备SNI模型后,鞘内分别单次注射滴度为1.31×109TU/ml的阴性腺病毒和p Ad/CMV/V5-DEST-TRESK。各组大鼠于术前1 d及术后1 d、3 d、5 d、7 d、14d分别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14 d检测L4,5术侧背根神经节(DRG)的TRESK蛋白表达。结果Ⅲ组、Ⅳ组、Ⅴ组、Ⅵ组术后1 d、3 d、5 d、7 d、14 d的机械痛阈明显低于Ⅰ组(P0.05),Ⅲ组、Ⅳ组、Ⅴ组5 d、7 d、14 d的机械痛阈明显低于Ⅵ组(P0.05);与术前比较,Ⅲ组、Ⅳ组、Ⅴ组、Ⅵ组术后1~14 d的机械痛阈明显降低(P0.05)。Ⅲ组、Ⅳ组、Ⅴ组、Ⅵ组L4,5术侧DRG的TRESK蛋白表达明显低于Ⅰ组(P0.05),Ⅵ组L4,5术侧DRG的TRESK蛋白表达明显高于Ⅲ组、Ⅳ组、Ⅴ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p Ad/CMV/V5-DEST-TRESK可上调SNI大鼠DRG的TRESK蛋白表达,减轻SNI大鼠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