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血管球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搜集16例经手术病理诊断的胃肠血管球瘤患者,15例位于胃部,1例位于回肠;其中12例(12/16)患者术前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8例(8/16)行超声内镜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16例患者均为单发,11例位于胃窦,3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角,1例位于回肠;15例胃肿瘤中10例直径小于2cm,1例恶性肿瘤直径约105mm;回肠恶性肿瘤直径约61mm;15例胃肿瘤腔内生长7例,腔外生长2例,混合生长6例,1例回肠肿瘤呈混合生长;11例CT平扫密度均匀,其中1例斑点钙化;1例密度不均匀,部分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其中7例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静脉期7例表现渐进性强化;8例超声内镜显示4例低回声病灶,其中2例回声欠均匀,1例偏低回声病灶,1例混合回声病灶,1例稍高回声病灶,1例高回声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7例,黏膜下层1例;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4例瘤体血液供应丰富,与周围分界清晰,肿瘤细胞大小基本一致,呈卵圆形或圆形,无异型性,核分裂象难见,2例血管球瘤细胞弥漫性生长,见较多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部分表达Galdesmon或Calponin,14例胃血管瘤Ki-67阳性指数小于10%,1例胃血管球瘤Ki-67阳性指数30%,肠血管瘤Ki-67阳性指数70%。1例胃血管球瘤及1例肠血管球瘤诊断为恶性,且该胃血管球瘤患者肝脏受侵。结论:胃肠血管球瘤相对少见,恶性更为罕见,CT增强及超声内镜对其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确诊要靠手术、病理及其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CT诊断胃神经鞘瘤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及嘉兴市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胃神经鞘瘤的患者。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病灶类大小、密度、部位,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6例胃神经鞘瘤中,1例位于胃贲门部,2例位于胃窦部,3例位于胃体部,CT均表现为胃壁软组织影增厚,突出腔内外,平扫为等低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可见轻度强化,延迟期可见明显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胃神经鞘瘤在CT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可以实现对胃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扫描资料,重点分析其CT影像及强化特点.结果 5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3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病灶呈椭圆形,边界清楚.5例病灶密度较低且均匀,2例病灶含沙粒样钙化.增强扫描后4例病灶呈进行性均匀强化.结论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其CT表现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和特定的定位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和MRI在诊断节细胞神经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CT增强扫描,4例行MRI扫描(3例增强).结果 所有病灶均为单发.1例位于颈部,7例位于后纵隔,3例位于腹膜后间隙,8例位于肾上腺.边界均清楚,形态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内见斑点状、结节状钙化.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为主,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2例病灶内呈现"漩涡征".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的生长方式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延迟增强及MRI扫描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薛鹏  郑红伟  马秀华  陈勇  张斯佳   《放射学实践》2012,27(7):779-781
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特征,提高CT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影像学特征。结果:6例中4例病灶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病灶呈圆形、椭圆形(5例)或不规则形(1例),边界清晰,无周围软组织和血管受侵犯征象。6例病灶密度均匀,其中2例病灶内有沙粒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肿块无强化,1例无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6例均呈轻度线条样或云絮样强化。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GGT)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本院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GT患者,7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5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进一步分析总结.结果 7例中5例病灶位于胃窦,2例位于胃体,7例均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直径<3 cm.病灶平扫均密度均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特征,提高CT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影像学特征.结果:6例中4例病灶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病灶呈圆形、椭圆形(5例)或不规则形(1例),边界清晰,无周围软组织和血管受侵犯征象.6例病灶密度均匀,其中2例病灶内有沙粒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肿块无强化,1例无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6例均呈轻度线条样或云絮样强化.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儿外周性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小儿外周性节细胞神经瘤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术前19例CT平扫与增强,7例MRI平扫与增强,其中2例同时做了CT和MRI检查。结果:24例外周性节细胞神经瘤中位于腹膜后10例,肾上腺8例,后纵隔5例,颈部1例。均为单发病灶,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22例,不规则形2例。病灶平均直径7.9cm,CT平扫为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4例肿瘤内出现点状或条状钙化。增强后轻度强化或不均匀条片状强化,4例延迟后进行性增强。T1WI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T2WI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其中1例内见曲线形低信号灶。强化方式与CT相似。肿瘤推移和包绕血管但不侵犯血管。结论: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节细胞神经瘤的内部结构和影像学特点,反映病灶的病理特征,有助于与其它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胃神经鞘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5例病灶均为单发,呈类圆形,边缘清楚,其中3例位于胃窦部,2例位于胃体部;2例腔外生长者,3例腔内外生长者;增强扫描后,5例均呈现均匀进行性持续强化。结论胃神经鞘瘤的发生部位、生长方式以及强化特点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SST)CT影像特征和病理对照,从而提高对SST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病理证实为SST患者11例,全部病例均行下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对靶病灶进行薄层重建,分析其CT表现。结果 11例SST均为单发,其中右侧7例,左侧4例,CT表现为附件区不规则孤立肿块,边缘尚清,密度欠均匀,9例均为实性,2例为囊实性;增强扫描:9例病灶动脉期呈周边斑片状、结节状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血管相仿,静脉期强化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充填,呈"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样强化;2例病灶动脉期轻中度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11例病灶均呈"快进慢出"强化特点,病灶周边见多发迂曲增粗血管影。结论卵巢硬化性间质瘤少见,卵巢硬化性间质瘤CT增强检查多数具有较典型影像学表现,CT检查对其术前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的CT影像特点,提高对GS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GS的CT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11例均为单发病灶,10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窦。10例呈圆形或卵圆形,1例呈浅分叶状。8例向腔外生长,2例向腔内、外生长,1例向腔内生长。9例平扫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囊变及溃疡,1例边缘点状钙化。增强扫描10例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中等度强化,平衡期呈明显强化。5例患者伴周围淋巴结肿大。结论 GS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点,多位于胃体,平扫密度均匀,坏死与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具有渐进性强化的特征,CT可以对GS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青霞  刘玉  丁蓓  凌华威  陈克敏   《放射学实践》2010,25(4):414-416
目的: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表现特点,提高节细胞神经瘤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对照。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4例位于后纵隔,9例位于肾上腺,8例位于腹膜后间隙,病灶平均大小约4.2cm,CT平扫为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T1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延迟后可进行性增强,肿瘤包绕血管但管腔不狭窄,5例肿瘤内出现点状或条状钙化。结论: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节细胞神经瘤的内部结构和影像学特点,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有助于其它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15例(3例CT平扫和增强,10例MRI平扫和增强,2例既有CT平扫和增强又有MRI平扫和增强)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中单发病灶11例,多发病灶4例,共检出21个病灶。18个病灶位于幕上中线两旁的深部脑组织内,3个病灶位于幕下。5例CT平扫病灶实性部分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MRI平扫病灶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表现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12个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9个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心囊变坏死区无强化。5个病灶表现为"握拳样"强化,6个病灶出现"脐凹征"、"缺口征"或"尖角征"。17个病灶瘤周水肿为轻~中度,4个病灶瘤周水肿为重度。本组无出血及钙化病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节细胞神经瘤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11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后纵隔5例,腹膜后5例,盆腔1例。位于纵隔及脊柱旁者病灶均表现为上下径大于左右径及前后径。CT平扫病灶密度多均匀,4例病灶内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见病灶轻度强化或无强化。MRI T1WI均为低信号,T2WI 3例为高信号,1例为中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早期不强化,逐渐增强,与肿瘤富含大量黏液基质相关,包膜可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其影像学表现与肿瘤内节细胞、神经纤维成分、黏液基质的比例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5.
_目的:探讨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1例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中8例位于软组织,3例位于骨骼。位于软组织者的影像表现:X 线平片及 CT 上病灶多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3例瘤内可见点片状、条索样钙化影,3例侵犯相邻骨质;T1 WI 图像上肿瘤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 WI 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位于骨组织者的影像表现:2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中心发病,2例 X 线可见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肿瘤呈皂泡状膨胀性生长,瘤内可见不规则钙化影;肿瘤呈等 T1、长 T2信号影,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相对少见,其瘤内钙化、CT 与 MRI 增强扫描表现对判定肿瘤起源有一定提示作用,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腮腺Warthin瘤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CT平扫和双期增强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共43个病灶,双侧多发2例,单侧多发6例,83.7%(36/43)病灶或病灶主体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40个病灶呈圆形或类椭圆形;97.7%(42/43)病灶边缘清楚。CT平扫83.7%(36/43)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实性部分呈中度-明显强化,增强幅度(45.6±15.7)HU;静脉期强化减退,增强幅度(28.5±10.3)HU;74.4%(32/43)病灶可见包绕血管/或小血管进入病灶。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混合型生殖细胞瘤(mixed germ cell tumor,MGCT)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例纵隔MGCT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7例患者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5例同时行PET/CT检查。结果7例病灶均表现为分叶状或类圆形囊实性肿块,病灶最大径9.0~20.1cm,中位数15.7cm;增强动脉期瘤内均见强化迂曲血管影,静脉期血管影增多,瘤灶实性部分强化较动脉期明显,不均匀渐进性强化。5例PET/CT检查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范围约5.0~8.3,平均6.7±1.5。结论青少年男性、增强动静脉两期血管影逐渐增多、瘤灶实质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瘤灶血供丰富却不同程度囊变及坏死、18F-FDG高代谢的前纵隔囊实性肿块,有助于提示MGCT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评价影像学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淋巴管瘤,其中行CT检查22例,MRI检查8例,3例经CT增强扫描,2例行MRI增强。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囊性淋巴管瘤19例,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薄壁肿块,密度均匀;海绵状淋巴管瘤5例,表现为蜂窝状结构,边缘不规则;血管淋巴管瘤3例.可有不均匀强化及“液-液”平面表现。单纯淋巴管瘤1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脾脏脉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脉管瘤的CT资料,包括血管瘤5例,血管淋巴管瘤3例,淋巴管瘤3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检查,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脾脏脉管瘤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病灶,血管瘤强化显著,淋巴管瘤强化不明显或轻微强化,血管淋巴管瘤不同程度强化。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及部分血管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结论:CT对脾脏脉管瘤有较高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探讨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 CT、MRI 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提高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 CT 及 MRI 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和病理特征。结果入组病例分别为混合型上皮间质肿瘤(MESTK),囊性肾瘤(CN),平滑肌瘤(RL),嗜酸细胞腺瘤(RO)。病变分布情况:6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瘤体大小:长径2.5~8.9 cm,平均5.7 cm;短径2.5~8.4 cm,平均4.9 cm。形态:类圆形或椭圆形(n=7),不规则形(n=2)。9例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MESTK 呈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囊壁及粗间隔可见强化。CN 呈囊性病灶,平扫可见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病灶可见强化分隔影。RL 的 CT 和 MRI 平扫密度/信号不均匀,可见斑片状坏死;病灶增强扫描皮质期及髓质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RO 1例 MRI 平扫 T1 WI 呈不均匀低信号;T2 WI 呈不均匀高信号;CT 病灶密度欠均匀,平扫以等密度为主;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排泄期强化程度下降,中心瘢痕可见轻度延迟强化。结论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 CT、MRI 影像学特点,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可以提高肾脏罕少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