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临床表现与高危因素,为新生儿LOS的早期预防与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广东揭阳地区三家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LOS新生儿作为研究组,另选90例同期在此三家医院住院的未发生败血症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对象的临床资料,归纳统计LOS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对两组患儿的相关暴露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S新生儿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反应差59例(65.6%)、发热53例(58.9%)、皮肤颜色异常51例(56.7%)、喂养不耐受38例(42.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胎龄≤34周、无创辅助通气≥7d、出生体重<1500g、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气管插管是新生儿发生L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OS新生儿临床表现不典型,胎龄≤34周、无创辅助通气≥7d、出生体重<1500g、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气管插管等新生儿LOS的高危因素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各项危险因素对新生儿破伤风患儿的综合作用.方法对我院资料完整的297例新生儿破伤风患儿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显著性变量,进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式进行危险因素多元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可信限等.筛选出相互独立的危险因素与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潜伏期、痉挛前期、痉挛发作持续时间及并发症为影响新生儿破伤风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潜伏期、痉挛前期、痉挛发作的持续时间及并发症的出现是影响新生儿破伤风预后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各项危险因素的出现,则可降低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感染病房临床诊断的化脓性脑膜炎148例患儿进行系统回顾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根据Glasgow临床结局评分标准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的异同。结果发热、精神反应差、抽搐是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单变量回归分析提示住院时间、瞳孔对光反射减弱、瞳孔不等大、血白细胞计数<4×109/L或>12×109/L、脑脊液糖≤1.5 mmol/L、脑脊液蛋白>1 000 mg/L、血钠<135 mmol/L和血钙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性别、抗生素应用、激素治疗等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多变量分析发现,住院时间、瞳孔不等大、入院时末梢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糖和蛋白水平、血钠对预后有指示意义。结论影响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是瞳孔不等大、入院时白细胞计数<4×109/L或>12×109/L、脑脊液糖≤1.5 mmol/L、脑脊液蛋白>1 000 mg/L、血钠<135 mmol/L。对有预后不良因素者进行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在一定...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破伤风预后的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各项危险因素对新生儿破伤风患儿的综合作用。方法 对我院资料完整的297例新生儿破伤风患儿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显著性变量,进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式进行危险因素多元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可信限等。筛选出相互独立的危险因素与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潜伏期、痉挛前期、痉挛发作持续时间及并发症为影响新生儿破伤风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潜伏期、痉挛前期、痉挛发作的持续时间及并发症的出现是影响新生儿破伤风预后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各项危险因素的出现,则可降低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并发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sepsis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深圳市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152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是否合并SAE分为SAE组( n=46)和非SAE组( n=106)。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儿童SAE发生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52例脓毒症患儿中,合并SAE 46例,发病率30.3%,合并SAE患儿的病死率(8/46,17.4%)显著高于无SAE患儿的病死率(2/106,1.9%)(χ2=13.234,P<0.001)。其中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不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80分是SA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功能障碍是SAE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AE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对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不全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80分的患儿需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新生儿肠穿孔进行危重评分与预后分析,探讨新生儿肠穿孔危重评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9年~2007年治疗的90例新生儿肠穿孔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7分制评分系统对术前患儿病情进行危重评分,并结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危重评分值高的患儿病死率较高;早产儿病情重,危重评分值高,病死率高,预后较差;出生体重、手术方式及肠穿孔部位对预后影响不大。结论出生时是否足月、合并感染及内环境是否稳定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6月龄以下危重婴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收治的161例6月龄以下危重室间隔缺损婴儿的手术治疗情况,将全部病例按照近期疗效分为预后好或差两组.分析两组在手术年龄、体重、有无心内合并畸形和气管狭窄、术前感染情况、肺动脉高压程度、转流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直径、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notrope score,IS)、监护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将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体重、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心内合并的其他畸形、肺动脉高压程度、有无气管狭窄只在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而转流和主动脉阻断时间、IS、监护时间在单、多因素分析中均有不同,P值分别是0.000~0.001、0.000~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转流时间长、主动脉阻断时间短、IS高、监护时间长是影响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小儿脓毒症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脓毒症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6月至2008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肾内科住院的脓毒症合并肾功能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脓毒症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者41例,占同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儿的17.01%.均发生多脏器衰竭,最易累及肾脏、血液、神经系统和肺脏,其中3个以上多脏器衰竭发生率为70.7%.入院后积极给予抗生素静点、丙种球蛋白冲击、榆注血浆以及不同形式的血液净化治疗,32例痊愈出院,死亡9例,病死率为21.95%.单因素分析发现原发或继发免疫低下、呼吸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病情严重性指数(ATN-ISI)积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和泌尿系畸形等基础病变、是否及时采取血液透析、持续血液滤过以及丙球治疗为影响其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TN-ISI积分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小儿脓毒症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预后差,尽早进行血液净化和丙球支持疗法可显著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9.
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0年4月至2003年4月收治156例NEC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41例,足月儿110例,过期产儿5例.发病时间≤3d 94例,>3d 62例.治愈66例(42.3%),好转39例(25%),放弃14例(9%),死亡37例(23.7%).单因素分析发现NEC患儿病死组较治愈组合并或并发败血症、硬肿症、呼吸衰竭、全腹膜炎、颅内出血、代谢性酸中毒、低钠血症、肺出血、全心衰、肾功能衰竭、休克、中毒性脑病者发生率高,P<0.05.治愈组白细胞≤5×109/L或≥20×109/L为21.2%(14/66),病死组为45.9%(17/37),χ2=6.894,P<0.01.治愈组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发生率为18.2%(12/66),病死组为59.5%(22/37),χ2=18.268,P<0.001.治愈组腹部X线Ⅰ、Ⅱ、Ⅲ期表现发生率分别为74.2%、18.2%、7.6%,病死组分别为40.5%、24.3%、35.1%,χ2=15.077,P<0.0017.回归方程Logistic(NEC)=-2.1452+1.2971X2+1.6557X7+1.7707X10+1.7825X12+3.2555X15(χ2=24.595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全腹膜炎、新生儿硬肿症、低钠血症、PLT≤100×109/L、呼吸衰竭的OR值分别为3.659、5.237、5.875、5.981、25.933(P<0.05).结论全腹膜炎、新生儿硬肿症、低钠血症、PLT≤100×109/L、呼吸衰竭为影响NEC预后的危险因素,积极防治NEC各种合并症及并发症,有助于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预后不良有关的因素,为改善NEC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1995年4月至2006年4月我院收治的63例新生儿NEC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转归不同分为治愈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可能与预后相关因素的差异,寻找与预后不良有关的因素,再将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与新生儿NEC预后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63例NEC患儿中根据Bell分期,Ⅰ期38例,Ⅱ期10例,Ⅲ期15例,治愈50例,死亡10例,病死率15.9%,死亡病例均为Ⅲ期患儿,加放弃3例,Ⅲ期预后不良率86.7%.按转归不同分为治愈组50例,预后不良组13例,将两组预后有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早产、呼吸暂停、腹膜炎、休克、DIC、硬肿症、高血糖症、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异常、腹部x线明显异常、肠穿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因素与新生儿NEC预后有关.把上述13个单因素进一步做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硬肿症是与NEC预后不良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经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NEC并发休克、硬肿症、代谢性酸中毒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NEC的合并症,有助于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及不良预后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NICU诊治的236例VAP患儿的临床资料。 根据预后情况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及病原学情况,分析不良预后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1)236例VAP患儿预后良好组182例,预后不良组54例;两组气道分泌物共培养出病原菌25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40 株(93.02%);两组病原菌均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为预后良好组检出最多的病原菌,鲍曼不动杆菌为预后不良组检出最多的病原菌。(2)两组临床资料对比显示预后不良组患儿上机时长>5 d、上机或撤机后再恶化、发热、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氯血症、肺不张、肺出血及机械通气时最低血清白蛋白≤30 g/L发生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3)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上机或撤机后再次恶化、低钠血症、低氯血症及机械通气时最低血清白蛋白≤30 g/L为预后不良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 NICU中预后不良的VAP 患儿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减少上机或撤机后再次恶化次数、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增加营养储备可改善VAP患儿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我国2015版《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筛选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病房的脓毒症休克患儿104例。研究其发病现状、临床特点,同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与脓毒性休克预后转归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年间共有104 例患儿诊断脓毒性休克,占PICU同期住院患儿的2%(104/5201)。其中男60例,女44例,中位年龄为8月龄,婴幼儿占77.9% ( 81/104)。总病死率55.8% ( 58 /104);消化道是最常见原发感染部位( 48.1% ),其次是呼吸系统( 23.1% )。明确病原菌感染者47例(45.2%, 47/104);细菌感染患儿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排名前三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链球菌。47例明确病原菌感染的标本中有42例进行药敏试验,耐药率为92.9% (39/42)。单因素分析提示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使用、呼吸心跳骤停、凝血功能、血糖、乳酸、白蛋白、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儿童死亡风险评分(PRISM评分)、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评分)及氧合指数(P/F)≤300与脓毒症休克患儿死亡相关;多因素逐步 Logistic 回归显示:机械通气、呼吸心跳骤停和氧合指数≤300是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30 g/L是保护因素。结论 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极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改善肺功能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加强机械通气管理及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处理好这些预后影响因素可能是减低病死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腹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脐静脉置管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对发生腹胀和未发生腹胀的病例进行27个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对影响腹胀发生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有256例新生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术,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6.4±2.5)天,共53例出现腹胀.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胎龄大是术后腹胀的保护因素(OR=0.285,95%CI:0.047~1.529),置管位置不当是发生腹胀的危险因素(OR=6.834,95%CI:5.269~17.353);管端在T12~L2、L2~4、肝区时,腹胀发生率分别为20.8%、26.4%、35.9%,与标准位置(T10~T12)的发生率(3.8%)比较,腹胀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管端位于静脉导管、肝区时容易造成腹胀,操作时应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预后分为存活组(n=12)和死亡组(n=12)。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暴发性心肌炎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4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中,入院首发症状为消化系统症状者14例,神经系统症状12例,呼吸系统症状1例,循环系统症状2例。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肌钙蛋白I、脑钠肽水平均升高;左室射血分数减低22例(92%);心胸比值增大10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ST段改变11例,室性心律2例。死亡组患儿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存活组(PPOR=7.418,P结论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左室射血分数减低是暴发性心肌炎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小儿危重病与胃肠功能障碍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很多危重病的病程中均可出现胃肠功能障碍。该文通过测定危重患儿TNF α, IL 1β和IL 6的变化及对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衰竭(MOF)和胃肠功能障碍及死亡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小儿危重病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并进一步阐明炎症反应在胃肠功能障碍及危重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该院PICU2000~2003年收治的2 632例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SIRS分级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及SIRS、MOF分级、胃肠功能障碍与死亡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胃肠功能障碍与MOF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胃肠功能障碍与MOF分级的关系用χ2 检验。TNF α, IL 1β和IL 6以 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SIRS是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符合SIRS诊断指标项目越多,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险越大(OR值4. 711),有统计学意义(P<0. 05)。胃肠功能障碍是MOF的危险因素,有胃肠功能障碍时,发生MOF的危险性增大(OR值1 450. 070),但无统计学意义(P>0. 05)。存在胃肠功能障碍时,MOF中出现功能障碍的器官数目越多,差异越有显著性意义(χ2 =75.6, P<0.05)。以SIRS,MOF和胃肠功能障碍作为自变量,死亡作为因变量,SIRS,MOF和胃肠功能障碍均是死亡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9. 642, 58. 252, 63. 800),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功能障碍组TNFα, IL1β和 IL6明显高于无胃肠功能障碍组, TNFα 90.51±3.32 vs 27.48±2.53, IL1β 8.13±2.34 vs 6.03±1.81,IL6 75.86±7.24 vs 10.96±2.24(ng/L)。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肠功能障碍与危重病关系密切,细胞因子参与了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临床应早期诊断胃肠功能障碍,早期干预。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 7(2): 134-136]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IgA肾病(IgAN)的免疫、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999年8月-2010年8月本院确诊的48例IgAN儿童,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随访,根据随访终点时的临床表现分为A、B、C、D 4种结局作为预后评估指标。采用多因素分析评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体液免疫:29.3%患儿血IgA升高,39.0%血IgG降低;细胞免疫:近50%的患儿细胞免疫指标不正常。2.病理结果:采用Lee氏分级,Ⅱ级25例,Ⅲ级18例,Ⅳ级5例,未发现Ⅰ和Ⅴ级。70.8%伴肾间质受损。免疫荧光以IgA+IgG+IgM沉积者占58.3%,单独IgA沉积者仅占6.3%。3.预后:A级29例(60.4%);B级15例(31.3%);C级4例(8.3%);未发现D级。4.影响预后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Ⅳ级与预后有关(P<0.05);高血压、大量蛋白尿和肾衰竭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IgAN存在免疫紊乱,但预后较好;肾脏病理分级是影响儿童IgAN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小儿白血病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儿童白血病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自行设计白血病危险因素调查表,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住院的136例白血病患儿进行1∶1配对对照研究,对所得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其中有意义的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8项指标单因素分析中有15项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出生体重、家族肿瘤病史、母亲生育年龄、房屋附近有高压线、家中进行装修、患儿既往频繁感染6项指标在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调查提示出生体重、家族肿瘤病史、母亲生育年龄、房屋附近有高压线、家中进行装修、患儿既往频繁感染病史,可能为较显著的儿童白血病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脓毒症相关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临床特征以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上海市儿童医院PICU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脓毒症合并肝损伤患儿的资料进行总结,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PICU脓毒症相关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为9.7%(120/1242),病死率35.8%(43/120).原发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50.0%)、腹腔感染(33.3%)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7%).病原检测结果依次为革兰阴性菌58例(51.3%)、病毒30例(26.5%)、革兰阳性菌20例(17.7%).肝功能障碍特征依次为谷丙转氨酶升高117例(97.5%)、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93例(77.5%)、白蛋白下降83例(69.2%)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升高(>17.1μmol/L)70例(58.3%).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患儿的TBIL、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总胆汁酸明显高于存活组.Logistic回归分析示TBIL升高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37,95%CI 1.179-7.315,P=0.02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6;TBIL=64.5μmol/L是判断脓毒症相关性肝损伤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敏感度57.7%,特异度84.8%.结论 儿童脓毒症相关性肝损伤发病率高,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是其主要病原菌;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升高、PT延长、白蛋白下降及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分析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及其高危因素.方法 抽样调查2009年9月-2010年6月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儿2600例,测定新生儿正常断脐时间,并在12h后查其静脉血血常规,确定红细胞增多症患儿.筛查28项可导致红细胞增多症的危险因素,并填写调查表,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出导致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筛查2600名新生儿,其中红细胞增多症130例,检出率为5.5%.窒息、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病、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妊娠期糖尿病等6个因素为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当多种高危因素如产程缺氧、母体高危因素、胎儿高危因素混杂在一起时,本病发生的危险度增加.结论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复杂,宫内缺氧是发生红细胞增多症的高危因素.因而加强围生期监测及产程处理,尽快减少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减少本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背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可能导致新生儿不良结局。 目的:探讨ICP孕妇分娩的新生儿生后24 h内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危险因素。设计: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市永川区妇幼保健院娩出、母亲明确诊断ICP且本次为单胎妊娠的新生儿,根据其生后24 h内是否入住NICU分为住院组和非住院组,样本量计算显示每组至少需要131例新生儿。截取母亲孕期及分娩时资料、新生儿资料以及生后24 h内入住NICU情况和原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CP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入住NICU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ROC曲线评估这些危险因素对新生儿入住NICU的预测价值。 主要结局指标:ICP孕妇分娩的新生儿NICU住院的影响因素及预测因素。 结果:ICP孕妇娩出的新生儿621例,平均胎龄38.3(37.0,39.3)周,平均出生体重3 148±461)g,男308例。生后24 h内入住NICU(住院组)133例(21.4%),主要原因包括早产(78例)、呼吸窘迫(20例),低血糖、反应差和感染等;非住院组488例。住院组胎龄、出生体重、5 min Apgar评分、母亲诊断ICP的孕周均小于或低于非住院组,母亲分娩前最后1次ALT、AST、胆汁酸水平和新生儿早产率均高于非住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均随访至生后28 d,死亡1例(0.1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小(OR=0.378,95%CI:0.301~0.474,P<0.001),母亲孕期皮肤瘙痒(OR=2.410,95%CI:1.411~4.114,P=0.001)、胆汁酸水平高(OR=1.016,95%CI:1.003~1.028),P=0.012)和母亲产前BMI低(OR=0.930,95%CI:0.873~0.990,P=0.023)是新生儿生后需要NICU住院治疗的危险因素.ICP孕妇分娩的新生儿生后24 h内入住NICU的预测因素及性能:ICP母亲伴孕期皮肤瘙痒症状时,新生儿胎龄(最佳诊断界值≤36.6周)、母亲胆汁酸水平(最佳诊断界值>20 μmol·L-1)和产前BMI( 最佳诊断界值≤24 kg·m-2)联合诊断的敏感度达96.7%(95%CI:90.8%~99.3%);ICP母亲不伴孕期皮肤瘙痒症状时,新生儿胎龄(最佳诊断界值≤36.5周)、母亲胆汁酸(最佳诊断界值>26.8 μmol·L-1)和产前BMI(最佳诊断界值>24 kg·m-2)联合诊断的敏感度达78.0%(95%CI:62.4%~82.4%)。 结论:胎龄小、母亲孕期皮肤瘙痒、孕期胆汁酸水平高和孕前BMI低是ICP母亲分娩的新生儿生后需要NICU住院治疗的危险因素。ICP孕妇伴孕期皮肤瘙痒症状时,胎龄≤36.6周、母亲孕期胆汁酸水平>20 μmol·L-1和产前BMI≤24 kg·m-2联合预测新生儿NICU住院治疗的敏感度达9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