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内固定治疗,其中脊髓型14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2例。结果治疗效果优13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1%。其中脊髓型优12例,良2例,优良率占92.31%。神经根型良2例,优良率占40%,可2例,差1例。混合型优1例,良1例,优良率占100%。结论脊髓型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和体征消失明显较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好。对脊髓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现症状和体征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对于神经根型椎间盘突出症行前路手术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2.
颈椎间盘常以颈椎间盘退变或颈椎外伤为诱因,发生颈椎间盘的突出而造成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或椎动脉痉挛而出现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一常见病和多发病,虽多数患者经较长时间的保守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有一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1998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应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PCD)加胶原酶盘内溶核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09例,202个椎间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5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或置入PCB系统。结果 54例中29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年7个月,根据综合疗效评定(40分法)治疗效果,优10例,良15例,进步4例,总优良率为86%。结论 有明显的症状体征或仅有轻微体征或虽无体征、经保守治疗3个月不见改善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宜行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CIoward经颈前路术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疗效分析。方法:采用前路术式切除椎间盘、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固定。结果:10例中根型颈椎病2例,安全痊愈。脊髓型术后症状全部得到改善。结论:前路手术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好,减压彻底,术后并发症少。病程长,受累节段多的疗效差。因此,早期手术是保证术后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我科2003-2006年对40例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及神经压迫的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将术前术后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前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经MRI检查,选择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32例(32个椎间隙)应用椎间盘镜手术系统辅助施行手术,取颈椎前入路,镜下用超薄的枪钳、小刮匙和磨钻清除椎间盘、骨赘及变性的后纵韧带,神经根的压迫完全松解,置入椎间融合器和前路钛板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32例(32个椎间隙)病人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0.63%。结论内镜辅助下前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较单层开放手术具有切口小,损伤小,出血少,减压充分,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在微创手术治疗不典型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的不典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进行定位诊断的效果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其中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43.5岁。JOA评分9~16分,平均12.2分。其中单节段单侧椎间盘突出而对侧下肢出现症状和体征的患者3例;多节段突出而神经定位体征不能明确责任间盘的患者5例;单节段间盘影像学表现明显,但下肢神经症状体征不典型,不能明确为椎间盘突出所致的患者3例。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进行“责任椎”诊断,根据封闭结果决定手术与否及手术节段。结果:10例患者经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后,能够明确责任椎间盘,之后对责任椎进行针微创手术治疗(术式为椎间盘镜或椎间孔镜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神经根松解)。术后1周JOA评分18~25分,平均24分,改善率70.2%。术后3个月随访JOA评分平均26.8分,改善率达87%。1例患者经神经根封闭术后,没有出现一过性症状改善,故仍不能明确责任椎间盘,考虑为脊柱关节炎性疼痛。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能有效地甄别不典型椎间盘突出症的责任间盘,也避免了因责任节段不明确而不得已扩大手术减压范围,是一种值得深入探索和推广的辅助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8.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颈椎间盘突出症72例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手术疗效。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症分为中央型和侧方型。前者以脊髓受压,后者以神经根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MRI检查可以明确显示类型。对72例临床病例进行术后随访30-37个月,优良率为90%。结论:MRI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病情较重,尤其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者及经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应选择以颈前路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PC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应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例,观察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参考John等标准制定评价方案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并发症,13例术后即时症状减轻,术后3个月至1.5年的随访,优12例,良2例,差1例,无效1例,优良率达87.5%.无效患者术后35 d后行前路手术减压治疗后痊愈.结论 APCD临床应用具有安全、有效、微创、费用低、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性改变后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根据病损部位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牵引适用于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对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失稳、颈椎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确诊,行微创颈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同时行减压及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22.6月,观察病人的椎体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内植物并发症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8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椎体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未发生内植物并发症。采用Odom评定,优22例,良4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92.8%。结论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及早解除脊髓压迫,并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椎体间骨性融合率和维持术后椎体间高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及solis颈椎cage融合治疗颈椎损伤伴颈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 对25例颈椎损伤患者进行前路椎间盘摘除、脊髓减压、solis颈椎cage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有脱位者行牵引复位。结果 25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无植入物脱出或塌陷.无椎间高度明显丢失,无钢板螺钉断裂或脱落等。结论 前路钢板及solis颈椎cage融合有较高的强度和坚固能力,能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可以满足颈椎前路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64例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累及颈脊髓引起不同程度瘫痪。全部病例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随访2~9a,按JOA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20例,良29例,改进8例,无效2例,有效率96.6%。提示:及早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可以防止脊髓不可逆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式前路减压骨笼植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1999年6月~2003年6月,共行颈椎前路手术应用AIFC(allograft interbody fusion cage,AIFC)融合256例,其中实验组74例,采用改良式前路减压骨笼植入术,对照组182例,采用传统的环锯减压骨笼植入法;术后比较两组AIFC的融合率及椎间隙的高度变化.结果手术临床疗效评判优良236例,其中实验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优良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实验组病例有62例椎间隙高度轻度增高,对照组病例椎间隙无明显变化,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AIFC与椎体融合良好,未发现排斥反应.实验组有5例骨笼崩裂,对照组有4例骨笼崩裂,P>0.1,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式前路减压骨笼植入术能有效地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对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节段颈间盘脱出症术式选择、减压范围及植骨的处理。方法:对48例患者的发病因素、病程及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本组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最平均4.7年。结果:治疗效果优:28例(58.3%)良:11例(22.9%)。可:6例(12.5%),差:3例(6.3%)。结论多节段间盘脱出症减压手术应首先考虑前路手术。如临床症状不缓解,可待植骨愈合后再后后路减压手术。一般两个节段的间盘摘除基本可以解决多间盘脱出的颈椎病。有的原则是务必保持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合并自行设计的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6例,年龄26~46岁(平均36.2岁),其中单节段12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月出现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合并自行设计的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6例,年龄26-46岁(平均36.2岁),其中单节段12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月出现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了同症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8.
时超  许杰  李朝顶  杨六中  冯虎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1):1806-1809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采取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后早期(3个月内)出现椎间融合器松动后移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开展的2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取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患者,出现早期椎间融合器松动的患者10例。对10例早期椎间融合器松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观察椎间融合器松动病例的年龄大小情况、是否早期下地活动的情况、椎间融合器初始位置情况、椎体终板处理情况、椎间隙前追加植骨情况、横连杆的应用情况、术后感染情况及处理方案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研究,采取Excel处理。 结果 椎间融合器松动的10例病例中,患者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3.2岁,1个月内下地的患者有6例(60%),椎间融合器初始位置偏后的患者有7例(70%),终板处理不良的患者有7例(70%),椎间隙前未追加植骨的患者有2例(20%),未使用横连杆的患者有7例(70%),术后感染的患者有2例(20%)。 结论 经过研究分析认为较年轻的患者、过早的下地活动、椎间融合器初始位置不良、终板处理不良造成椎间融合器贴合不佳、椎间隙前未追加植骨或不良、不使用横连杆以及术后发生感染等可能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出现早期椎间融合器松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的效果与方法。方法:2001年1月~2008年6月共手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患者21例,术前圴为不全损伤,JOA评分平均9.2分,均无骨折脱位。单节段9例,两节段11例,三个节段1例。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脊髓功能均有改善,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8个月,植骨均在6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钛钢板螺钉松动、移位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8分,平均术后改善率为71.8%。结论:应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疗效确切,早期手术脊髓功能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20.
张智  汪凡栋  郑佳状  蔡奇霖  陈宇 《西部医学》2014,26(11):1542-1544
目的 评价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 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6月,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结合动态稳定器(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24个节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12个月进行JOA、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检查,观察植入假体的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术后经过12个月的随访,JOA评分增高,ODI评分降低,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虽然置换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有所减小,但仍保留了术前的部分活动范围,保持了颈椎的运动功能.影像学复查见颈椎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置换节段假体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发现植入物下沉及手术节段的骨桥连接现象.结论 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维持颈椎的动态稳定,保持颈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早期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