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比下肢骨科手术中连续外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 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本院接受骨科手术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案的差异分为A组和B组,各组50例。A组接受连续外周神经阻滞,B组接受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A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较B组长(P<0.05)。时间和组别对VAS有影响,但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T2、T3、T4时,A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时间和组别对Ramsay评分有影响,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T1、T2和T3时,A组Ramsay评分低于B组(P<0.05)。时间和组别对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内皮素水平有影响,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A组麻醉30min和拔管时的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内皮素水平均低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在下肢骨科手术中实施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优于硬腰联合阻滞麻醉,可减轻患者应激反应,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是国内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不仅适用于手术,还可实施术后镇痛治疗。但硬膜外腔麻醉常可遇到麻醉效果欠佳的情况,对这类病人施行术后硬膜外镇痛,其效果又会如何?尚不了解。为探索这个疑问,本文对硬膜外腔麻醉效果欠佳的病人,术后仍然予以施行术后镇痛,观察和探讨其术后镇痛的有效性,以及其最佳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3.
不同入路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由于神经刺激器的应用、药物的改善、围手术期镇痛认识的更新,使得外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腰丛一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更受到关注。腰丛阻滞主要有前路和后路,本研究旨在比较两者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手术中肋间神经阻滞效果及术后镇痛作用。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乳腺肿块区段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肋间神经使用0.375%罗哌卡因(Ⅰ组)或0.375%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Ⅱ组)。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术后24 h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记录麻醉期间RR、MAP、HR及SpO2的变化。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阻滞完善时间缩短(P<0.05)、维持时间延长(P<0.01);术后4、8、12 h VAS评分Ⅱ组降低(P<0.01)。两组患者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芬太尼可增强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椎旁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开胸单肺通气手术麻醉及镇痛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75例行开胸单肺通气手术的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分为A组(38例)及B组(37例),A组给予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穿刺并发症、术后一周的胸部并发症、术后一周的肺部并发症。结果:A组术后一周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麻醉起效时间、平均麻醉阻滞节段数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的丙泊酚及芬太尼用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12、24、48 h静息状态下及术后6 h咳嗽状态下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2、24、48 h咳嗽状态下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T0-T5点,两组PaO_2及PvO_2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T6点时,A组的PaO_2及PvO_2明显高于B组,T7点时,A组的PaO_2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相同,术后运动性镇痛效果及术后氧合优于硬膜外阻滞,且术后胸部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坐骨神经阻滞联合股神经或腰丛阻滞,可以提供下肢手术完善的麻醉和镇痛效果.在坐骨神经阻滞的不同入路(前路、后路和侧路)中、后路阻滞是最常使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连续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PENGB)和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65~85岁,BMI 18~3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连续PENGB组(P组)和连续FICB组(F组),每组25例。P组在全麻诱导前实施超声引导下连续PENGB,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F组在全麻诱导前实施超声引导下连续FICB,给予0.375%罗哌卡因30 ml。两组患者术毕行神经阻滞自控镇痛。记录阻滞前即刻、术后3、6、12、24和48 h静息和活动(被动直腿抬高45°)时VAS疼痛评分,神经阻滞操作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12、24和48 h下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术前等待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恶心呕吐、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导管移位和脱出、血肿、穿刺部位感染等情况。结果 与阻滞前即刻比较,术后3、6、12、24和48 h两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硬膜外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麻醉后1 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后1 h、6 h、12 h的视觉模拟(VAS)评分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有利于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和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的效果。方法 纳入自2021-01—2021-12完成的5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29例腰硬联合麻醉前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对照组29例腰硬联合麻醉前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进入手术室静息疼痛NRS评分、区域神经阻滞完成20 min后静息疼痛NRS评分、体位摆放时疼痛NRS评分、超声阻滞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6、12、24 h静息和运动状态疼痛NR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36、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疼痛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需要曲马多补救镇痛患者比例、补救镇痛曲马多总用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 h大腿肌力下降发生率、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且首次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和髋关节囊...  相似文献   

10.
吕杰 《浙江创伤外科》2005,10(4):298-299
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除提供手术无痛条件外,还具有扩张上肢血管、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血流等效应[1]、利于组织灌注和血管吻合、并发症少、生理干扰轻等优点[2].但单次臂丛神经阻滞无法满足冗长时间手术及术后镇痛的要求,重复臂丛神经阻滞失败率高且阻滞完全有一定的难度,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可满足长时间微血管吻合手术以及术后镇痛的要求[3],麻醉效果良好.本文采用硬膜外导管置入腋鞘作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术后镇痛,与单次臂丛神经阻滞和术后肌注哌替啶镇痛的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组(R组)、连续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60例.R组患者手术缝皮后行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并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E组患者于T8~T9或T9~T10间隙行硬膜外置管,术后接硬膜外镇痛泵.在术后2、6、12、24、36、48 h,以疼痛VAS作为首要指标,同时观察术后72 h补救镇痛的比例、副作用发生率、尿管拔除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早期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结果 与E组比较,R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VAS、补救镇痛比例、胃肠功能恢复、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尿管拔除时间[2.0(1~4)d]、早期活动时间[5(2~11)d]、术后72 h低血压发生率[8例(13.56%)]以及暂停镇痛泵例数[4例(6.78%)]均低于E组[3.5(3~4)d、9(6~12)d、25例(43.10%)、16例(2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在胃癌术后具有相似的镇痛效果和术后康复时间,但副作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13.
硬膜外罗哌卡因用于下肢手术术后镇痛的最低运动阻滞浓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罗哌卡因是分娩镇痛和术后硬膜外镇痛常用的局麻药,已经有很多关于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最低运动阻滞浓度的报道。下肢手术后硬膜外镇痛时,维持患者肢体运动对观察病情和术后恢复都有好处,但是选择怎样的浓度才能够达到完善镇痛而不产生运动阻滞,目前这方面的报道很少。本研究拟采用局麻药最低镇痛浓度(miIlimal local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比较丙泊酚或雷米芬太尼辅用于白内障手术球周阻滞期间的镇痛和镇静效果,以及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用于应用于高危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可行性。方法40例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8~101岁,ASAⅢ~Ⅳ级,按手术种类配对,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A组)、连续腰麻醉组(CSA组),每组20例。EA组按常规行硬膜外麻醉,CSA组按常规行连续腰麻。于麻醉前(T0,基础值)、麻醉平面满意时(T1)、切皮后1h(T2)、术毕时(T3)抽取动脉血测乳酸浓度,常规监测动脉压(A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患者辅用麻黄素、氟芬合剂的情况。结果CSA组麻醉前、后各时点的MBP、HR、SpO2均无显著性变化;EA组硬膜外用药后,MBP、HR明显下降(P<0.05)。从T0至T2时段,EA组有98%的患者需辅用麻黄素,显著高于CSA组(15%)(P<0.01),EA组麻黄素用量[(30.5±3.1)mg]显著高于CSA组[(4.1±0.5)mg](P<0.01)。EA组有40%的患者术中需辅用氟芬合剂,显著高于CSA组(15%)(P<0.05)。在T1、T2、T3各时点EA组动脉血乳酸浓度均高于CSA组(P<0.05)。CSA组术后未见连续腰麻相关并发症。结论与硬膜外麻醉相比,连续腰麻麻醉效果确切,对循环干扰小,非常实用于高危老年患者的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局部浸润麻醉用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单侧TKA患者74例,年龄63~78岁,BMI 21~25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7例。2组均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放置股神经阻滞导管,并注入0.2%罗哌卡因20 mL。股神经阻滞起效后实施全麻TKA,术毕行连续股神经阻滞。观察组于假体植入前、后将罗哌卡因、芬太尼、盐酸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混合液分别注入在关节囊后部和两侧副韧带、切口周围。对照组不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术后2组均予以舒芬太尼行PCIA,补救镇痛应用地佐辛。术后12 h、24 h、48 h应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依据Ramsay评分标准评价镇静效果。统计地佐辛使用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NRS评分、Ramsay评分,以及地佐辛使用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对TKA患者有良好的术后镇痛、镇静效果,并可降低补救镇痛率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19.
硬膜外麻醉产生镇痛以及运动阻滞的效果,取决于局麻药的容量,浓度以及剂量,手术要求阻滞区域镇痛完善,肌肉松弛,而术后镇痛则要求在完善的镇痛基础上尽量保留阻滞区域的运动功能,即通常所说的感觉-运动分离阻滞。由于罗哌卡因在较低浓度范围内就能产生良好的感觉-运动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90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镇痛组(N组),连续硬膜外镇痛组(E组),连续静脉给药镇痛组(I组)。N组麻醉前根据手术情况选择适当的下肢神经在刺激仪的引导下定位、穿刺留置导管;E组麻醉前行腰段(L3~4)硬膜外穿刺留置导管。三组患者麻醉方法及用药相同,手术结束前10min,N组经留置导管推注0.2%罗哌卡因15ml;E组经留置导管推注0.2%罗哌卡因10ml,I组静脉推注地佐辛5mg后接镇痛泵,配方分别为:N组0.2%罗哌卡因;E组0.2%罗哌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I组1.0μg/ml舒芬太尼。记录麻醉前(T0)、术后1h(T1)、4h(T2)、12h(T3)、24h(T4)、48h(T5)的SBP、DBP、HR、SpO2、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N组和E组术后T1~T5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1~T3时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T0和N组比较,T1~T3时E组SBP、DBP明显下降(P0.05)。与N组比较,E组和I组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E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三组头晕、运动阻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后镇痛简便、安全、镇痛完善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