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脉"愈虚愈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基本脉象.<难经·九难>有谓:"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其后,诸多医家对数脉的临床主病主要集中于热证,如宋·崔紫虚在<四言举要>中有云"六至为数,数即热证":元·滑寿在<诊家枢要>中谓:"浮数表有热,沉数里有热":明·李时珍亦在<濒湖脉学>中说:"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相似文献   

2.
浅析"筋脉横解,肠游为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痔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痔,<广雅释古>谓之"病也".<说文解字>谓之"后病也".中医"痔"与"峙"同义,即高突之状.笔者认为古代文献中"痔"的概念当有以下含义.  相似文献   

3.
论虚必涉及实.虚实概念最早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相搏,可呈现出亢盛有余的实证;相反,正气虚衰,邪势方张,正不胜邪,可呈现出衰弱不足的虚证.<素问·三部九候论>明确地提出了"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更谆谆告诫曰:"无实无虚".<难经>演<灵枢>之义,始明确提出了"实实虚虚"之戒,<难经·十二难>中说:"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医生在临床上用药如用兵,如识药善用,一鼓而战,自可邪却病退;但正如清代凌奂<本草害利>所言:"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于前,不顾其后也"[1].若遇颟顸懵懂之流,临证不辨虚实,自始至终抓住几个所谓的"灵丹妙药"不放,则会犯使实者更实、虚者更虚的错误,招致祸害.<顾氏医镜>云:"实而误补,固必增邪,犹可解救;虚而误攻,正气忽去,莫可挽回".中医强调以正气为本,但临床上却多可见到辨证不明虚实,用药枉施攻伐的情况,故尤当以"虚虚"为戒.  相似文献   

4.
迟脉是脉率不及之脉象,《诊家枢要》曰:"迟,不及也,以至数言之,呼吸之间,脉仅三至,减于平脉一至也。"《脉诀汇辨》曰:"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  相似文献   

5.
论实寒证脉非迟庄泽澄山东中医学院(济南250014)一息三至是谓迟脉。历代脉学著作皆云迟脉主寒证。如《脉经》云:“迟即生寒”。《脉诀》云:“迟冷数热古今传”。自宋代以后,脉学著作又把迟脉所主的寒证分为虚寒证和实寒证2种类型。如明·李时珍在《濒湖脉学》...  相似文献   

6.
1、沉脉:轻取感觉不到,中取应指,重按则跳动明显。沉脉多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2、沉脉的相类脉大致有2种,沉而重按着骨始得为伏脉,沉而实大弦长为牢脉。3、迟脉:脉搏来去迟缓,医生一呼一吸(称一息),患者脉搏跳动仅3次,或不足4次。迟脉多主寒证,主病在脏(五脏)。迟而有力为实寒,见于阴寒冷积实于里;迟而无力为虚寒,4、迟脉有4种相类脉,其一为缓脉:一息四至,来去和缓;其二为涩脉:脉细而迟,往来艰难,三五不调;其三为代脉:脉缓而弱,时有中止,稍停又复搏动,表现为有规律性地停顿;6、数脉的相类脉有3种,脉来急疾,一息七至以上为…  相似文献   

7.
中医典籍言"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纵观<内经>谈及心肾开窍时,未见此说,只有"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之说.<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主耳……在窍为耳."'耳者,肾之官也.""心主舌,开窍于耳."唐·王冰注:"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素问·缪刺篇>:"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相似文献   

8.
《四川中医》2009,27(2)
<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指出"多白则寒",由此而想到治疗白瘕风当"以寒论治".白癜风是一种难治性的皮肤病,以皮肤色素脱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多从血、从风治疗此病,并没有明确提出从寒治疗.本文提出应以<内经>为指导,以散寒法治疗白癜风,发掘了<黄帝内经>对白癜风指导意义,补充了白癜风的病因病机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如何理解“浮脉不主表,沉脉不主里,迟脉不主寒,数脉不主热”? 答: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为习医者所周知,是诊脉主病之常。然而在某些疾病之中,特别是一些长期的或危重病证之中,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浮脉不主表而主里,沉脉不主里而主表,迟脉不主寒而主热,数脉不主热而主寒。这是诊脉主  相似文献   

10.
(三)以迟脉为纲的迟、缓、濇、结、代五脉:17迟脉:迟脉行三至,刚逢一息终,脏寒为主病,气滞亦填胸。胃痛阴邪结,筋攣络道壅。浮沉分表里,二至危中。〔注〕“一呼吸,脉行四至”。成年人每分钟十八呼吸,符合脉搏七十二动。如果每呼吸脉行三至,那么,每分钟脉搏只有五十四次,这就是心肌力弱,血压下降,所谓“阴寒之脉”。寸部见迟,是阴寒凝滞于上焦,发生心、胃气痛;关部脉迟,关脉似候肝、脾,“肝主筋”,“脾主肌肉”,由于阴寒凝阻血流,刺激神经痉攣和肌肉急剧的收缩。浮迟是表寒,沉迟是里寒,必须分清。如果脉数减退至一息二至,  相似文献   

11.
何谓"刺家不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荣东  李辉 《中国针灸》2005,25(10):751-752
在<素问·长刺节论>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历代医家多将"刺家不诊"解释为"不必待诊"或"不必诊脉".纵观<黄帝内经>全书,无时不在强调诊脉的重要性,在此突然出现此语,如果解释成"不必诊脉",则与全书思想相悖.况且,"听病者言"本身就属于"诊法"的内容之一.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书中有诸多文字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如<灵枢·经脉>在十二条经脉的每一经脉之后,都有类似的脉诊论述:"……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而在<灵枢·终始><灵枢·逆顺><灵枢·禁服>等均有关于脉诊的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12.
呃逆俗称打嗝,中医古称"哕",又称"哕逆",至元代始称"呃",明代起统称呃逆.<素问·宣明五气篇>首先提出其病位在胃:"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至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呃逆>归类为"一日寒呃,二日热呃,三日虚脱之呃".近人治疗呃逆,总不离和胃降逆,而恽铁樵治章椿柏呃逆医案,却不循常道,辨治奇特.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息三至,是谓迟脉。历代脉学专著多言迟主寒证。如晋·王叔和《脉经》云:“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元·滑伯仁的《诊家枢要》曰:“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言:“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等。但就临床观察,温病过程中迟脉并非少见。所谓温病。是指以感受温邪为主因,以  相似文献   

14.
扶正祛邪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扶正祛邪辨析 扶正祛邪是中医的主要治则之一,是中医所特有的理论学说.正、邪是指正气与邪气.从自然气候的变化而言,正邪即自然气候的正常与异常,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五气更主,各有所先,当其位则正.""当其位"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正常气侯更替."非其位"即当温不温、当热不热、当凉不凉、当寒不寒的异常气候变化,即<素问·六微旨大论>"至而未至、未至而至、至而太过"及"至而反"谓也.当其位,六气顺行,人与自然相适应,健康无病.  相似文献   

15.
汤琪 《光明中医》2009,24(10):1867-1867
咽喉疼痛所涉及的疾病较多,病因复杂.中医最早见于<内经·太阴阳明>等病篇,有咽嗌、喉嗌、咽喉等称呼.如<灵枢·忧恚无言>日:"咽喉者,水谷之道也".<重楼玉钥>中说:"夫咽喉者,生于肺胃之上,咽者燕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通道也,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气之通道也;人之一身,为此最为关要."  相似文献   

16.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隋唐以降历代各家对"阳道实,阴道虚"的注解不一,成为学者争论和探讨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立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0):425-428
<素问·举痛论篇>言:"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亦曰:"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表明了各种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气机失调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疾病,故云"百病生于气".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内经>称为"消瘅".<素问@奇病论>指出其治疗"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曰:"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详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马莳云:"治之者以兰草除其陈郁之气,则辛能发散,病愈矣."张志聪则说:"治之以兰者,盖味有所积,以臭行之,从其类而治之也."<灵枢@师传篇>有言:"中热消瘅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故而喻嘉言言<内经>有其论,无其治,张从中曰:"<内经>治渴以兰除其陈气,亦辛平之剂也."<景岳全书>中亦有载:"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处升而渴止,此说亦可酌用."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说:"兰草一两用水之盏,煎一盏半,温服无时."<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提出,对后世糖尿病的治疗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认为,津液的代谢主要与脾、肺、肾三藏关系最密切,小便的形成除了直接由膀胱主司之外,还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正如<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司前后二阴".但肝在小便的代谢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吴达在<医学求是>中说:"肾司二便,其职在肝,肾为胃之关,故司二便,肝为风木,专主疏泄",王肯堂的<女科证治准绳>和孙一奎的<赤水玄珠>也都提出来"肝主小便".  相似文献   

20.
"舌体下卷"为症状性疾病,确属少见.<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舌为心之苗窍,下通于肾,舌上卷属脏风,舌下卷属腑寒,且见胃脘疼痛喜按,畏寒肢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就是说,如果阴的成分过重,就会打压阳气,使其呈现病理状态,阴胜的时候就表现出"冷"的特点.舌下卷为"冷"的一种表现,治"冷"要治本,脾肾施补是重点.但还要提醒的是,补讲究的是温补,不能急于求成,动不动就上大热的补品,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欲速而不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