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200Hz低频半波电疗机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通过实验将该电疗机与平稳直流电导药比较,观察导入药量多少药物在体内持续时间长短,并进行痛阈和耐痛阈测定。临床观察颈椎病患者105例,随机分两组,Ⅰ组53例,用200Hz低频半波电疗机治疗,Ⅱ组52例,用平稳直流电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Ⅰ组显效率849%,Ⅱ组显效率50%,比较两组显效率χ2=921,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由此我们认为200Hz低频半波电流是理想的药物导入电流,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老年骨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0例老年骨关节疼痛患者进行研究,并根据老年患者骨关节疼痛的病症分为三组:以骨质疏松症为主的50例为A组、以骨性关节炎为主的50例为B组、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主的50例为C组。对三组患者都采用低频脉冲电磁场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采用扫描模式,频率每4分钟就需要变化1档。每周5次,每次30 min。持续治疗15次后休息1周,然后继续接受治疗。4周1疗程,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三组患者的疼痛强度、疼痛缓解程度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三组治疗第4、12周的疼痛强度均明显低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58、5.23、5.15、4.79、6.23、5.33,P均<0.05)。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A、B两组疼痛强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13、5.87, P均<0.05),但C组未出现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均>0.05)。三组患者经过12周的治疗后,A组、B组和C组总缓解率分别为90.00%、92.00%和70.00%。 A、B两组总缓解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12、5.79,P均<0.05)。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对其生命体征与实验室检查,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27、2.01、1.52、2.03、1.12、1.13、3.15;1.79、2.11、3.10、3.15、0.89、1.09、1.13;0.97、0.96、1.23、1.15、2.03、2.56、2.05,P均>0.05)。结论采用低频脉冲电磁场对不同原因所导致的骨关节疼痛老年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低频交变电磁疗法结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低频电磁组、计算机辅助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低频电磁组加用低频交变电磁疗法治疗,计算机辅助组加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采用低频交变电磁疗法和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MoCA、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MoCA、FMA、MBI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MoCA[(18.29±3.14)分]、FMA[(60.49±4.05)分]、MBI[(67.45±10.27)分]评分显著优于低频电磁组和计算机辅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交变电磁疗法结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0):3581-3583
目的探讨对于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采取康复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并吞咽障碍患者84例,利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康复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疗的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洼田饮水试验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洼田饮水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联合采取康复训练和低频脉冲电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并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两种电疗仪止痛效应的实验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两种电疗仪止痛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应用日本好玛公司原装进口低周波治疗器(以下简称好玛组)与台湾产低频调制中频电疗(以下简称Likon组)进行疗前后的皮电、皮温、痛阈及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结果两组皮电对比差异不显著。两组皮温、痛阈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P<0.05)。两组5次及10次疗后对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结论好玛电疗仪具同步加温功能,其加速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更加突出,其止痛效应较其他低、中频电疗更显著,且医治软组织损伤的痊愈率高,疗程短。  相似文献   

6.
林慧  张滨  齐涛  杨德民 《新医学》2007,38(10):665-665,680
目的探讨包皮环切术对龟头敏感度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60例包皮过长患者(治疗组)术前及术后第1、2、3个月的阴茎龟头振动感觉阈,并与60名正常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前龟头振动感觉阈为(0.26±0.08)Gal,对照组龟头振动感觉阈为(0.42±0.08)Ga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1、2、3个月的龟头振动感觉阈则分别为(0.34±0.10)Gal、(0.38±0.10)Gal、(0.40±0.11)Gal,均明显高于术前龟头振动感觉阈(均为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龟头振动感觉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包皮环切术可有效降低患者龟头敏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低频磁疗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及低频磁疗,采用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比较2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感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并检测肩关节肌群表面的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SS分值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PSQI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积分肌电值iEMG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采用功能性电刺激及低频磁疗治疗,能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提高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手功能障碍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联合组、rTMS组和FES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低频rMRI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6 d,2周为1个疗程。FE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2周为1个疗程。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低频rTMS和FES联合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检测以及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和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腕、手部分评估。 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和rTMS组TMS-MEP的波幅显著强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TMS-MEP的波幅为(0.73±0.15)mV,显著强于FES组和rT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评分和TAM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FMA评分和TAM评分明显优于rTMS组和FES组治疗后,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rTMS联合FES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手指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患者手抓握、对捏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损伤平面的皮肤感觉阈值变化与差异,推测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治疗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39例SCI患者根据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使用神经妥乐平的不同情况分为轻、中、重3组,应用定量感觉检查(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的方法,测试损伤平面皮肤的单丝触觉、冷觉阈值、热觉阈值以及冷痛觉阈值、热痛觉阈值,并与20例正常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健康者相比,SCI患者损伤平面的单丝触觉阈、热觉阈均明显提高,冷觉阈明显降低。与无明显疼痛者比较,中、重度神经病理性疼痛者的单丝触觉阈、冷痛阈和热痛阈值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神经妥乐平治疗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冷痛阈、热痛阈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妥乐平治疗SCI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其特定的解剖生理学基础。通过QST筛查,有利于对SCI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波联合低频磁场治疗脑梗塞的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初发病例78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磁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方案及强度一致,超声磁疗组于此同时额外接受头部超声波治疗和低频磁疗。超声波输出功率为1 .25 W/cm 2 ,每次治疗20 min,1/d,连续15 d 为1 疗程,共2 疗程;磁疗选用场强为5~7 M T、频率50 Hz 的脉冲磁场,每次治疗30 min,1/d,连续6 d 为1 疗程,共4 疗程。结果:35 d 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减轻( P< 0 .05) ,超声磁疗组比对照组更明显( P< 0 .05) ,总有效率超声磁疗组相对较高( P< 0 .05) 。结论:早期联合应用超声波和低频磁场治疗脑梗塞,能加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