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增殖抑制以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125I粒子(初始剂量率2.77cGy/h)和^60Coγ射线(吸收剂量率2.215Gy/min)对体外培养的PC3细胞进行0、0.5、1、1.5、2、4、6和8Gy照射,用细胞计数、锥虫蓝染色和集落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活力和细胞存活率的情况;用单击多靶模型拟合剂量存活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125I粒子照射组的细胞生长比^60Coγ射线组更加明显地受到抑制(P〈0.05)。^125I粒子照射PC3细胞D0值为2.243,Dq为0.87,N为1.618,SF2为0.5。^60Co照射组PC3细胞放射生物学参数D0值为2.824,Dq为1.08,N为1.587,SF2为0.7。^60Co和125I粒子的RBE比值为1.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25I粒子组和^60Co组4Gy照射细胞24h后均出现G2期阻滞。结论^125I粒子照射能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并能使PC3细胞阻滞于G2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叶酸偶联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GNRs@Si O2-FA)联合125I粒子诱导肝癌Hep G2细胞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提高肝癌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肝癌Hep G2细胞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单纯金纳米棒组,单纯125I粒子照射组及金纳米棒联合125I粒子照射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PT-PCR检测bax m RNA、bcl-2 m RNA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水平及肿瘤细胞核增殖性抗原Ki67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4组肝癌Hep G2细胞凋亡率,单纯金纳米棒组、单纯125I粒子照射组较空白对照组均有升高(P<0.05);联合组较单纯金纳米棒组和单纯125I粒子照射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bax m RNA表达明显高于单纯金纳米棒组与单纯125I粒子照射组,bcl-2 m RNA表达明显低于单纯金纳米棒组与单纯125I粒子照射组。肝癌Hep G2细胞bax表达于胞质,bcl-2表达于胞质和胞膜,Ki67表达于胞核,均表现为棕黄色细颗粒状沉淀。4组肝癌Hep G2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及增殖核抗原Ki67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较单纯金纳米棒组和单纯125I粒子照射组Bax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Bcl-2、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纳米棒与125I粒子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增加肝癌细胞凋亡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Bax蛋白的表达,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的直肠并发症。方法80例前列腺癌患者实施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其中68例单纯粒子植入治疗,12例行粒子治疗联合外放疗。单纯^125I粒子治疗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140~160Gy,联合组^125I粒子植入MPD为90~110Gy。联合组外照射剂量为40~50Gy/4~5周,20Gy/次,5次/周,4野照射,粒子植入后4周进行。根据术中计划,利用Mick枪后退式植入粒子,活度为0.35~0.50mCi,中位植入粒子65颗(平均19~100颗)。术后1个月行盆腔CT扫描,进行质量验证。结果68例单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后直肠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4.4%、2.9%和1.5%,而12例^125I粒子植入治疗和联合外放疗直肠副反应Ⅰ级和Ⅱ级发生率分别为10%和10%,没有Ⅲ级以上直肠副反应。直肠反应出现中位时间12月(1~16个月)。结论超声引导经会阴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直肠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接受,需要进一步明确直肠剂量与发生副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125I籽源连续照射诱导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25I籽源低剂量率γ射线持续照射诱导MCF-7人乳腺癌细胞凋亡过程中Bcl-2/Bax的变化情况.方法用9粒表面放射活度为27.75 MBq的6711型125I籽源连续照射MCF-7细胞72 h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和Bax mRNA和蛋白表达.常规细胞流式法和Annexin V标记法直接检测MCF-7细胞凋亡率.结果 MCF-7细胞经125I籽源照射后较对照组Bcl-2 mRNA的表达降低,Bax mRNA的表达升高;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比值,结果对照组为1.89±0.09,125I籽源照射组为0.62±0.0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细胞流式法检测照射组(n=10)和对照组(n=1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61±7.27)%和(2.81±1.68)%,P<0.05.Annexin V标记法检测两组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1.46±8.29)%和(1.94±1.38)%,P<0.05.结论 125I籽源连续照射能够诱导Bcl-2/Bax比值的降低,促进MCF-7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研究模型中离体细胞照射平面的剂量和剂量分布。方法应用14颗粒子环形排布的照射模型,用临床上常用的6711型^125I粒子。实验前随机抽取20%的粒子校正,应用TLD元件对模型进行测量。先用37MBq的^125I粒子照射6d,测量细胞平面受照剂量并计算初始剂量率;然后用同样活度的^125I粒子照射10d后测量,与用公式计算的照射剂量值进行比较。结果TLD标定:测量读数和照射剂量拟合为线性关系。单颗粒子活度测量值与出厂标定值相差〈±5%。照射6d测量细胞平面累积剂量为1.58Gy,计算初始剂量率为0.273Gy/d;照射10d的测量值和理论计算值分别为2.43和2.57Gy,两者相差5.76%。根据对模型的测量和计算,可推导出在不同的初始剂量率下受照剂量和照射时间的关系。结论建立的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简便实用,可用于放射生物学实验研究。受照剂量与照射时间关系的建立,为今后开展放射性125I粒子相对生物效应的研究和对肿瘤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超声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40例头颈部癌和转移癌患者。4例采用全身麻醉,在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36例采用局部麻醉,行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针平行排列,间距1~1.5cm,原发肿瘤植入靶体积影像学边界外放lcm,转移瘤植入靶体积为影像学边界。粒子间距1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45Gy,每颗粒子活度0.40~0.70mCi,每个病灶植入3~84颗粒子。5例患者术后1周加外放疗,每次200cGy,总剂量45~50Gy。术后24h拍头颈正侧位平片或CT,行质量验证。术后24~48h拍胸部x线片了解有无粒子移位或游走。结果 随访3~33月,10例舌癌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1例进展;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经粒子治疗后完全缓解,局部控制率为60%,中位生存期11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0%和35%。14例头颈部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为76.47%,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66.08%和24%。16例头颈部转移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95.23%,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54.55%和32.73%。没有1例发生严重的皮肤反应。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癌疗效确切,尤其是为那些手术后或放疗复发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安全和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李巍  马和平 《人民军医》2012,(6):544-545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但传统外放射治疗存在许多弊端。随着放射性粒子的研制成功,特别是125I放射性粒子(简称125I粒子)内放射治疗的推广应用,其对肿瘤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3]。现将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置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基础理论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持续性低剂量率照射下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周期改变。方法 采用CL187人结肠癌细胞系体外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60Co单次高剂量率照射组、125I低剂量率照射组。单次高剂量率组以2 Gy/min给予细胞1、2、4、6、8和10 Gy的照射,低剂量率组以2.77cGy/h的初始剂量率给予相同剂量照射,照射后24 h根据肿瘤细胞死亡率和14 d克隆形成率评价不同照射方式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同时,用放射性125I粒子以2.77 cGy/h的剂量率,给予细胞2、5和10 Gy的照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量其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低剂量率组照射后细胞死亡率在1 Gy时低于60Co单次高剂量率组,随着剂量的上升,2 Gy后,超过单次高剂量率组,但整体上125I粒子照射后细胞死亡率高于60Co组(P=0.011)。125I持续性低剂量率照射组的克隆增殖率明显低于60Co单次高剂量率组(P=0.0021)。低剂量率照射下,2 Gy时仅能引起G2/M期阻滞和凋亡,5 Gy时达到峰值,10 Gy时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的比率依然很高,但相对于5 Gy有所下降;同时G2/M期阻滞和凋亡变化呈现出相同的趋势。结论 在相同剂量条件下,125I粒子持续照射低剂量率照射比60Co单次高剂量照射对CL187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效应;G2/M期阻滞引起的凋亡是低剂量率照射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临床分期为T3N0M0前列腺癌患者22例,行经直肠超声引导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靶区最小周边剂量为140~160 Gy,尿道剂量<400 Gy。中位粒子数74颗(26~90颗),中位粒子活度1.55×107 Bq(1.30×107~1.85×107)Bq。11例行去势手术,11例行药物去势联合抗雄激素治疗。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治疗。5年无生化失败生存率为70.6%,总生存率为81.8%。2例于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出现生化失败,1例在术后90个月出现生化失败,重新给予内分泌治疗。粒子植入治疗后1级、2级尿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5%、9.1%,1级和2直肠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7%和9.1%,1例出现4级直肠反应。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创伤小、疗效好,可以考虑应用于不愿接受外放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和处理^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损伤效应。方法对121例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由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通过CT影像和纤维支气管镜(FFB)引导植入放射性核素^125I粒子,进行验证和病灶周围重要组织器官(如心脏及脊髓)的受量推算,定期进行复查。结果CT引导组和FF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和77.3%;损伤效应发生率分别为56.2%和7.5%,其中CT引导组患者心肺及脊髓的照射剂量为31.0和7.5Gy,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该组患者的早期和放射损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和1.1%,而FFB组未观察到放射损伤反应发生。结论粒子植入治疗具有肯定的疗效,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轻度的、易于处理的和可逆的损伤效应,本研究未观察到严重的放射忭肺炎和不可逆的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放射性125Ⅰ粒子源在治疗前列腺癌中的剂量分布,探寻治疗计划系统(TPS)优化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定1个治疗计划系统,应用热释光剂量计,基于前列腺癌等效模体,模拟测量前列腺癌中的剂量分布.模拟植入共89颗125Ⅰ粒子,每个粒子的活度为1.37×107Bq(±5%).结果 各层的最大剂量为151~241 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定制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的优选方案。方法125I 粒子等间距植入直径为1、2和3 cm的3种球形模体和三径分别为1 cm×1 cm×2 cm、1 cm×1 cm×3 cm、1 cm×2 cm×2 cm、1 cm×2 cm×3 cm、1 cm×3 cm×3 cm、2 cm×2 cm×3 cm和2 cm×3 cm×3 cm的7种椭球形模体,粒子分布均匀对称,调整粒子活度和间距,使靶区剂量满足处方剂量D90 145 Gy,并实现尽可能适形均匀的剂量分布。初始粒子间距是1 cm,为改善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和均匀性,将粒子间距调整为0.75 cm。通过评价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适形指数(CI)定制粒子植入优选方案。同时记录植入粒子活度和数目。结果 对直径1 cm的球形靶区,粒子间距1和0.75 cm 时HI分别为40.0%和55.9%,EI分别为98.3%和95.1%,CI均为0.44;对直径3 cm的球形靶区和1 cm×2 cm×2 cm的椭球形靶区,粒子间距1 cm植入方式的HI、EI和CI优于粒子间距0.75 cm 的植入方式。对其余靶区粒子间距0.75 cm植入方式的EI和CI均优于间距1 cm的植入方式,HI略小于间距1 cm的植入方式。粒子间距0.75和1 cm植入单颗粒子活度分别为17.0~27.8 MBq 和30.0~58.8 MBq,间距0.75 cm比间距1 cm多植入粒子2~10颗。结论 对于10种靶区,除直径为1 cm、3 cm的球形靶区和1 cm×2 cm×2 cm 的椭球形靶区以外,其余7种靶区0.75 cm 植入方式的剂量分布适形度更好,靶区外接受处方剂量体积更小,为粒子均匀植入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靶向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应用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靶向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病人9例。在治疗计划指导下,经B超引导交替植入5.氟脲嘧啶(5-FU)缓释化疗粒子和^125I粒子。结果9例病人手术成功。术后6—9个月CT复查瘤体不同程度缩小,其中1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无变化,局部控制率为78%。随访8—26个月,现病人全部存活。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和5-FU缓释化疗粒子联合应用局部植入技术是综合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癌的较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序贯治疗肝癌伴门脉主干瘤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48例确诊为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TACE术后1周进行经皮门脉瘤栓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序贯治疗。随访时间12-24月,对比序贯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影像学的变化,以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48例患者共接受215次TACE治疗,平均每例患者4.5次,每例患者平均植入粒子数16枚,技术成功率100%,全组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肝内病灶客现缓解率为37.3%(18/48)。瘤栓3个月后影像复查平均回缩3.9mm,完全缓解(CR)15例,部分缓解(PR)25例,稳定(SD)6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CR+PR)为83.3%。门脉主干内径恢复大于80%共41例(85.4%)。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47.9%,33.33%,中位生存时间为15.8月。48例患者术后3个月患者的肝功能、血常规与术时比较,P=0.0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TACE联合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序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气道内悬挂125I粒子治疗中心性肺癌引起的气道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经环甲膜穿刺,气道内悬挂^125I粒子对肺癌引起的气道狭窄和肺不张进行腔内近距离放疗的效果。方法 中心型肺癌21例,在纤维支气管镜或X线引导下,经环甲膜穿刺、置管、气道内悬挂^125I放射性微粒子,对肺癌进行持续近距离放疗。观察时间为3个月。结果 本组2l例患者中,气道狭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0例,无变化4例,恶化2例,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15例。并发颈部瘘口炎性肉芽组织增生、喉部不适、导管刺激性咳嗽各3例,WBC下降低于正常2例,导丝在颈部折断1例。结论 经环甲膜穿刺、置管、气道内悬挂^125I粒子治疗肺癌引起气道狭窄和肺不张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